在省委全体会议讲话.docx
《在省委全体会议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省委全体会议讲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在省委全体会议讲话 党的**届**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全会和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组织大规模调查研究,确定了**年为农牧民办的十件实事,召开了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组织万名干部进村入户,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认真解决农牧民关心的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制定规划,开展试点,整治村容村貌,狠抓春季生产,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为开好省委全会作了思想、组织和工作上的准备。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五”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农牧业和农牧区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农牧民增收渠道拓宽,五年里劳务输出总量翻两番,非农收入比重由36.7%提高到44%;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7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490元增加到2165元,人均住房面积由15.3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农牧民生活水平总体接近小康。 ———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五年来,农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55%扩大到65%,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54%提高到58%。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增长方式开始向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变。 ———农牧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农牧区的投入累计达170多亿元,比“九五”增长70%以上。实现了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解决了118万人、44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电网建设与改造、送电到乡工程受益群众22.8万人,建成农区日光节能温室近5万亩、牧区畜棚面积531万平方米,89%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农村沼气受益群众23万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农牧区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粮食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农牧民合作经营组织在实践中有了新的发展,征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被征地的农牧民的长远生计受到重视,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8%;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农牧民280万人次,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试点工程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农牧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三级联创”和“三培双带”活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农牧民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积极推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设平安乡村,保持了社会稳定。 农牧区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把党的农村政策与青海实际相结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尊重规律、顺天而行,尊重实践、顺势而上,尊重群众、顺心而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把解决好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可以说,农牧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全省各族农牧民群众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谋发展、思和谐、奔小康的信心。一个全社会关心农牧业、关注农牧区、关爱农牧民的氛围正在形成。面向未来,我省农牧业、农牧区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持续增收困难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农牧区面貌仍然比较落后;(上接第一版)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深化改革和保持农牧区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它们相互交织、影响面广,解决难度大。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带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青海发展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农牧区,贫穷问题的重点主要在农牧民。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农牧民收入上,而且表现在农牧区社会事业和农牧民的全面发展上。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农村牧区更为艰巨。我们一定要把“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谋划,通过新农村建设,推进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全面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要充分认识到,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农牧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大多数,农牧区的和谐稳定是全省和谐稳定的基础。如果农牧民长期贫困,农牧区长期落后,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我们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牧区落后面貌,加速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构建和谐青海打下坚实基础。 要充分认识到,青海农牧业自然禀赋差,自我发展能力弱,仅*农牧业、农牧区、农牧民自身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探索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青海来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二、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继续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牧民素质为关键,以改变乡村面貌为着力点,以深化农牧区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为保障,全面推进农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扎实的努力,使农牧区经济增长方式有新转变,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农牧民素质有新提高,乡风村貌有新改观,基层民主有新进步,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加快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大农牧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牢固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观念,加大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投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牧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开放融入。开放融入是加快农牧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扩大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发展新格局,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 始终坚持城乡联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加快建立工农、城乡互动、联动的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现实和可能结合起来,把长远和当前结合起来,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真正把这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办实办好。 (一)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加大投入,在“多予”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要建立和完善对“三农”投入的增长机制,切实做到对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新农村建设为金融体制改革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调整信贷资金结构,完善支农便民的服务体系和功能,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农牧区流动。要结合“办实事”项目的实施,引导农牧民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总之,要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和农牧民自身的努力,建立起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随着各方面对农牧区投入的逐年加大,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省上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县一级要注重整村推进。要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防止挤占、挪用支农资金,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处理,确保支农资金用到项目上、用到农牧民身上。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农、城乡互动机制建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发展农畜产品、民族用品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更多地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西宁、格尔木要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好人口聚集、服务延伸、辐射带动作用;州府县城所在地城镇,要不断提高承载能力,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居住、子女就学、医疗和劳动保障创造条件。要为农牧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认真落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牧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各类人才对口支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 (二)发展生产力,繁荣农牧区经济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我省农牧业总体上是传统农牧业,但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和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三个重点,着力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要加快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把马铃薯、油菜、蚕豆、中藏药材、制种等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继续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设施畜牧业,稳步发展草地畜牧业,“十一五”末,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65%。要进一步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把一批特色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科技进步是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农作物及畜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发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大户,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社会化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力争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由之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突出重点,加快扶持藏毯、牛羊肉、乳业、中藏药、蜂产品等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加快发展各类农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10年,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牧户的带动面达到40%。 要加快调整农牧区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以商贸、餐饮、运输、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向村镇延伸,完善农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和市场服务功能。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开展联合、合作经营,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保障农牧民生产资料的供应。 (三)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当前,农牧民增收势头比较好,一季度现金收入增长12.6%,这是多年少有的。保持这种势头,建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牧业内部增收,一手抓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收入。这里我想重点强调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问题。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一方面要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扩大本省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容量;另一方面,要抓住全国特别是东部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机遇,因势利导,促进农牧民到省外创业。 有两个关键环节要抓好,一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二是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要继续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环境,切实保障务工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增加农牧民收入,还有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落实好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处理好省内重点工程建设与工程区农牧民增收的关系,把重点项目建设与实现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多策并举,确保“十一五”末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抓好扶贫开发,就是抓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等工作,并积极探索“三江源”地区的扶贫新方式。“十五”期间,我们已经实施了451个村的整村推进,今年又安排了222个村,力度明显加大。实践证明,这样做深受农牧民欢迎,效果很好。要把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强化工作举措,着力培育致富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确保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要加强农牧区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牧区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和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农牧区特别是失地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逐步建立适合务工农牧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农牧民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有利时机,坚持整合资金,每年办一批实事。今年这项工作进展较快,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继续抓紧抓好。整个“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使农牧区基础设施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要继续搞好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和病险库治理,推进自来水进村入户,努力缓解工程性缺水状况,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农牧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继续搞好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推进送电进村入户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以煤代薪,基本解决缺燃料、缺电的问题。加大通乡油路和村级道路硬化建设力度,使有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90%的乡镇通油路,75%的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加强农牧区通信建设,力争农牧区电话覆盖率达到90%。 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当前,不少地方已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有特点、有侧重地开展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总结各地和群众的经验,村容村貌整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最基本、最急需,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做起,动员组织群众,区别农村、牧区不同情况,治理脏、乱、差。农村要突出抓好治理柴草乱垛、棚圈乱搭、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六乱”问题;牧区可在有一定规模的牧民定居点,组织清垃圾、建卫生厕所。要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经常性的卫生保洁制度,努力改变农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要大力开展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工程,把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美化生活环境。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结合村庄道路硬化、沼气池建设、改水、改厕等项目的实施,使农牧区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牧民 加强农牧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重点抓好“两基”攻坚,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到**年,在全省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职业教育学校,依托中小学、县级培训机构,健全农牧民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培育实用型人才,实现培训输出百万农牧民的战略目标。 加快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巩固新型合作医疗成果,完善筹资、管理、监督和补偿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对参合农牧民的补助标准。加强以县医院、民族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站、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农牧区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普查和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实施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服务措施和目标责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广大农牧民知荣辱、革陋习、树新风。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地等设施建设,扶持农牧民业余文化队伍和文化专业户,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为农牧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星级农户、诚信村民等创建水平,吸引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使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升农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深化改革,增强农牧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XX县区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牧区综合改革。目前,**农牧区综合改革的试点已基本结束,总的来看,方向对头,成效明显,积累了宝贵经验。省委、省政府考虑,今年下半年适时推广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开展农牧区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继续深化农牧区金融改革。巩固农牧区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能力,扩大向农村特别是牧区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牧业、农牧区信贷投放,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深化国有农场改革。推进农业保险、户籍、社会就业等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牧区和谐稳定 进一步巩固扩大农牧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继续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不断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重点抓好村党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培双带”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加强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建设,实行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规范村级事务和村民行为。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全面落实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改进村民民主议事方式,引导和组织农牧民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保持农牧区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进一步健全来信来访工作机制,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对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要切实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水平,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确保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一定要加强领导,把这件事关全省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 第一,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尤其是政府主导与农牧民主体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统筹协调来加强服务和指导。各有关部门都要明确和牢记各自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任务,树立全局观念,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县、乡两级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上接第二版)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情况不同、起点不同,应在贯彻“二十字”总要求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周边地区,应着力通过联动机制,整体规划、统筹建设,进一步融入城镇发展之中,力争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条件较好的农村,要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努力实现突破性进展;干旱山区和贫困地区,要注重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整村扶贫开发,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拓宽增产增收渠道;环湖牧区应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搞好生产和生活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生产、生活区相对分离,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三江源地区,应结合实施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搞好生态移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地都要注重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突出特色,增强可行性和操作性,做到简洁实用,让农牧民一看就明,一听就懂。要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流向农村牧区,支持农牧业,服务农牧民;动员鼓励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强舆论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四,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农村牧区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驾驭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水平,结合县乡换届,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举办研讨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特别是县、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 第19页 共19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省委 全体会议 讲话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