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pdf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pdf(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DOI:10.11689/sc.2023030301刘红文,张士秀,刘萍,等.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23,12(3):293 305.LIU H W,ZHANG S X,LIU P,et al.Effects of nematode addition on 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practicesJ.Soils and Crops,2023,12(3):293 305.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刘红文1,2,张士秀1,2,刘萍1
2、,黄丹丹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土壤活性碳氮(C、N)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含量受到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同时受到土壤微型生物对土壤养分循环影响的调控。然而,秸秆还田和微型生物双重作用下土壤活性 C、N 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尚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以 5 kGy 低剂量 辐射后微生物群落基本完整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接种从新鲜土壤中提取的整个线虫群落,在培养期 154 天内的不同阶段测定土壤活性 C、N 的含量。试验设置 4 个处理:(1)秸秆表施(无线虫添加),(2)
3、秸秆表施+线虫,(3)秸秆混施(无线虫添加),(4)秸秆混施+线虫。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接种率达到定殖标准(70%)、营养类群趋于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活性 C、N 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阶梯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相比,线虫添加处理的土壤 CO2释放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较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矿质氮(MN)和铵态氮(NH4+)含量较低,而硝态氮(NO3)含量在培养 7 54 d 低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在培养 91 154 d 高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从整个培养期间来看,秸秆混施方式下线虫添加
4、对 MBC 含量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秸秆表施,对 NO3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秸秆表施。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厘清土壤线虫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对土壤活性 C、N 周转的调控作用,为土壤农田生态系统 C、N 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土壤线虫;秸秆表施;秸秆混施;土壤活性碳氮;辐射中图分类号:S154.38+6文献标识码:AEffects of nematode addition on 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 under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practicesLIU Hongwen1,2,ZHANG Shixiu1,2,LIU Ping1
5、,HUANG Dandan1(1.Key laboratory of Mollisols Agroecology,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chun 130102,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Abstract: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C,N),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6、 the nutrient cycle of farmland ecosystem,isclosely related to C and N turnover rat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while its content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traw returning,andis regulated by micro-organism.However,the changes of soil labile C and N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a
7、nd micro-organism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In this study,a microcosm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which the whole nematodecommunities were extracted from fresh soil and reinoculated into the soil defaunated by 5 kGy dose gamma irradiation that left themicrobial community largely intact.The
8、soil was cultured for 154 days,and the content of labile C and N was determined at 收稿日期:2023 03 03;修回日期:2023 05 1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80204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046)、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青促会项目(2021228);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小组项目(2022QNXZ04).第一作者简介:刘红文(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微食物网和碳循环.
9、E-mail:.通信作者:张士秀(1986),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E-mail:.土壤与作物 2023 年 9 月 第 12 卷 第 3 期Soils and Crops,Sep.2023,12(3):293 305different stages within 154 days of culture period.Four treatments were included:straw mulching without nematodes,strawmulching with nematodes,straw incorporation without nematod
10、es and straw incorporation with nemato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inoculation rate of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could reach more than 70%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after inoculation,and all trophic groups were detected.Soil labile C and N contents increased or decreased stepwise with th
11、e increase of incubationtime.The soil CO2 emission rate,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contents of the treatmentwith nematod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treatment without nematodes,and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dissolvedorganic nitrogen(DON),mineral nit
12、rogen(MN)and ammonium nitrogen(NH4+)cont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reatmentswithout nematodes.Nitrate nitrogen(NO3)content of the treatment with nematod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eatment withoutnematodes during 7 54 days,bu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treatment without nematodes durin
13、g 91 154 days.Throughout theincubation period,the magnitude of the effect of nematodes incubated under straw mulching on MBC was greater than that understraw incorporation,while the magnitude of the effect on NO3 was less than that under straw incorporation.These results help toelucidate the role of
14、 soil nematodes in regulating soil labile C and N turnover under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s,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 and N cycling in soil agroecosystems.Key words:soil nematodes;straw mulching;straw incorporation;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gamma irradiation 0引言土壤活性碳氮(C、N)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
15、 C、N 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指示土壤 C、N 周转率和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1。土壤活性 C、N 主要包括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以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为主的矿质氮(MN)1 2。虽然土壤活性 C、N占土壤全 C、N 的比例较小1,3,但其含量对外源资源输入(如秸秆还田方式4 5)的改变十分敏感,且受到微型生物的主导调控6 7。土壤微生物-线虫是微型土壤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二者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构成了微食物网。因此,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和线虫对土壤 C、N 循环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主要分为秸秆表施和混施两种还田
16、方式5。秸秆表施在地表形成了一个土壤-秸秆界面8,养分供应自上而下且浓度递减。秸秆混施将秸秆与土壤颗粒充分混合4,9,增加了土壤微生物与秸秆的接触面积5,形成一个较为均匀的养分供应、释放方式10。有研究发现,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 CO2的释放4,MBC 和 DOC、DON 和 NH4+等土壤活性 C、N 含量的积累1,11,还显著影响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的活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土壤 C、N 循环12 13。土壤线虫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数量最丰富、种类最多样化的一类低等无脊椎动物,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关键位置14 16。土壤中栖居的线虫以自由生活线虫占绝对优势,而土壤自由生活线虫主要包括以微生物为食的食细
17、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以及以这些食微线虫为食的杂食-捕食线虫17 19。土壤线虫多样化的取食策略,以及食微线虫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竞争和取食等相互作用,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20 21及其代谢活性19,并释放固持在微生物量中的养分22 23,进而影响土壤活性 C、N 循环6,24。有研究发现,土壤线虫对微生物的选择性捕食通过调节细菌和真菌分解通道影响外源有机质的分解,进而驱动 C 的积累和稳定22。另外,线虫的捕食可以刺激土壤中的硝化细菌群落,导致 NH4+的降低和 NO3的增加18。但也有研究发现,细菌相对较低的生物量碳氮比导致食细菌线虫体内积累过量的 N25,并以 NH4+的形式直接排泄到
18、土壤中,致使 NH4+在土壤中的累积6,并进一步促进了以 NH4+为底物的土壤硝化作用22,25。可见,土壤线虫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 C、N 含量和有效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秸秆还田和线虫添加双重作用下土壤 C、N 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尚没有清晰的回答。因此,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后土壤活性 C、N 库的动态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农田生态系统 C、N 循环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微宇宙试验研究土壤线虫对土壤 C、N 周转过程的方法有了许多改进和发展18。然而,大多数微宇宙试验采用高压灭菌16,26或冻融循环27去除土壤动物后,再接种单一功能群的土壤线虫作为人294土 壤 与 作
19、物第 12 卷工构建的土壤线虫群落18,23。这些方法不仅会显著改变土壤的物理(如:孔隙结构18,26)和化学特性(如:SOC 含量26,28),而且单一功能群的接种往往忽略线虫不同营养类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和捕食作用对土壤 C、N 含量变化的影响18,因此这些方法建立的土壤微环境与田间土壤环境差异巨大。本研究采用低剂量(5 kGy)的 辐射选择性灭菌技术,我们先前的研究已证明该技术可以在有效消除土壤线虫和其他微型节肢动物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并且对土壤 C、N 含量的影响较小26。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低剂量 辐射后再接种原著土壤线虫的方法,研究土壤线虫
20、在秸秆表施和混施方式下对土壤活性 C、N 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全面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线虫对土壤活性 C、N 周转的调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 1.1培养试验土壤采集试验所用土壤样品取自位于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乡(4412N,12533E)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农业示范基地。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4,年平均降雨量为520 mm。试验区内 0 20 cm 土层的土壤 pH 值为 6.5 左右,属于中性偏微酸性。土壤类型为中层典型黑土(Typic Hapludoll,美国农业部土壤分类法),由 36.0%粘粒、24.5%粉粒和 39.5%砂粒组成的壤
21、质粘土。2016 年 4 月,在作物播种前,用体积为 100 cm3的圆形环刀采集 6 个原状土壤以确定 0 20 cm 耕层土壤容重(约为 1.2 kgcm3),采样区域(10 m 10 m)距离田地边缘至少 5 m。同时,在同一区域用直径 2.5 cm 的土钻以“S”形采集 10 个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为 20 cm,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置于保温箱中,并立即转移至实验室,保存在 4 C 冰箱用于线虫提取。并用铁锹采集相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后过 5 mm 筛以将石块、根系、大型土壤生物剔除,保存在 4 C 冰箱用于培养试验的土壤基质。1.2线虫提取和富集参考 Buchan 等18描述的大
22、量线虫提取和接种方法。简而言之,使用浅盘法从 50 g 鲜土中收集活线虫悬浮液;为了最大限度去除附着在线虫表皮上的微生物和有机物,使用贝尔曼漏斗对线虫悬浮液用无菌水反复洗涤 3 次,最终将大约 100 ml 的线虫悬浮液浓缩至 2 ml。为了获得数量充足且组成均匀的线虫群落,共提取 150 份线虫悬浮液,将线虫悬浮液混合在一起并富集到 50 ml 聚乙烯管中。保存在 4 冰箱用于随后的土壤线虫接种。为了保证线虫的活性,提取、富集和接种过程在 10 天内完成。1.3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培养试验采用 22 析因设计,分为秸秆还田方式和线虫添加两个因素,共包括 4 个处理:(1)秸秆表施(无线虫添加)
23、,(2)秸秆表施+线虫,(3)秸秆混施(无线虫添加),(4)秸秆混施+线虫。培养试验在 PVC 管(高 15 cm,直径 8 cm)中进行,并用聚乙烯薄膜密封住 PVC 末端。每个管中装填 400 g 鲜土,同时加入 6.0 g 磨成粉末的玉米秸秆,这相当于田间测量的 11.94 Mghm2玉米残留物的年归还量29 30,该数据根据玉米收获指数计算得出。其中,对于秸秆表施处理的 PVC 管,秸秆均匀铺洒于土壤表面,而对于秸秆混施处理的 PVC 管,将土壤与秸秆混匀后装填。将土壤和秸秆轻轻压实使管内土壤容重接近田间容重。共装填 100 个(4 个处理 5 次取样 5 次重复)PVC 管,运送到中
24、国科学计量研究院(北京)在 5 kGy下进行 辐射。辐射后,使用无菌水将土壤含水量调节至孔隙含水率的 50%,并于黑暗条件下在 18(2005-2015 年研究区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下预培养 7 天,以获得稳定的微生物群落。预培养结束后,随机选择一半秸秆表施和秸秆混施的 PVC 管接种线虫。在接种线虫之前,将储存在50 ml 聚乙烯管中的高度富集的线虫悬浮液轻轻涡旋,使线虫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将 350 l 线虫悬浮液加入 PVC 管中,以建立自上而下的影响。该接种线虫悬浮液的体积基于我们的预实验结果,即 350 l 线虫悬浮液中包含 250 条线虫个体(20 次重复的结果),此线虫数量相
25、当于 50 g 原著干土中的线虫平均数量。对于秸秆表施的 PVC 管,线虫悬浮液沿着 PVC 管内壁均匀地添加到土壤中,而对于秸秆混施处理的第 3 期刘红文等: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295 PVC 管,线虫悬浮液均匀地添加到土壤表面。在接种过程中,每接种 5 个 PVC 管后,收集 1 份 350 l 的线虫悬浮液,共获得 10 份线虫悬浮液,将之保存在 4%福尔马林中,用以检查接种液线虫的数量和群落组成。接种线虫后,将所有 PVC 管的含水量调节至孔隙含水率的 60%,用聚乙烯膜封住 PVC 管口,并在恒温(18)和恒定土壤湿度下培养 154 天。在培养期间监测土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秸秆 不同 还田 方式 线虫 添加 土壤 活性碳 影响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