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路径研究.pdf
《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路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路径研究.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年第7期(总第612期)区 域 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earchNO.7,2023General NO.6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市场跨界风险的协同监管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21BJY022)。收稿日期:2023-05-06作者简介:陆岷峰,男,江苏金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经济学家,供职于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建设基地),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高攀,男,江苏宿迁人,供职于江苏银行宿迁分行,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徐阳洋,男,江苏盐城人,供
2、职于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路径研究陆岷峰1高攀2徐阳洋3(1.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1816;2.江苏银行宿迁分行,江苏宿迁223800;3.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6)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的稳定关系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增多,对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提出挑战。目前,金融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主动性管理不足、精细化管理不足、对恶意传播的媒体约束力不强、声誉风险管理的场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金融机
3、构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主动性,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恶意传播的新闻媒体源头,人工智能有助于强化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预警监测体系,元宇宙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提供场景化管理。当前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声誉风险认识,提高对声誉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加强资源投入力度,确保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推进自身转型,做好体制机制的全流程改造;细化日常管理工作,推动声誉风险管理更加精细化。关键词: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技术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77(2023)07-0044-0
4、8一、引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单一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很可能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在 新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修订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纳入金融机构八大风险之一,同年,我国出台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供有效指导,并正式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纳入监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机构声誉风险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2021年2月18日,我国从监管层面出台 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上坚持“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条重要原则,银行保
5、险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建立与自身经营发展相匹配的主动防控机制,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作为最终目标,并及时修复声誉形象。但是,部分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声誉风险管理中未满足“全覆盖、匹配性”原则要求,部分中小金融机构-44区域金融研究 2023年第7期金融理论甚至只能通过人工进行网络新闻搜索,一旦发生负面舆情,常常处置不及时、不到位,导致负面舆情被进一步放大。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金融行业数字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深入,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是指金融机
6、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广泛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工具,以提高对声誉风险管理的效率,优化声誉风险处理流程。在数字技术中,大数据技术能够适时收集金融机构的网络负面舆情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对声誉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元宇宙可以模拟特定的场景,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失真,数字技术的特点可以显著地提升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因此,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声誉风险管理防范体系,对于积极主动进行声誉风险防范至关重要。二、文献综述(一)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研究陆岷峰(2023)认为,随着声誉风险重要性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作为公众机构更需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力度非常强
7、,舆情控制难度较大,一旦未能及时处理负面舆情,容易引起金融机构的挤兑或者集中退保。欧阳文杰和陆岷峰(2023)指出,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声誉风险作为金融机构的八大风险之一,监管层面已经将声誉风险上升至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样重要的位置,金融机构应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陆岷峰(2023)认为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是金融机构稳定经营的关键,金融机构风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的危害性较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负面舆情,容易衍生出流动性风险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因此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在声誉风
8、险影响因素方面,陆岷峰和徐阳洋(2022)认为企业的任何风险都可能衍生声誉风险,既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即使一个很小的事件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声誉风险,而企业一旦发生声誉风险,运营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将会显著上升,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陆顺和陆岷峰(2022)认为金融机构的形象取决于公众心中的美誉度,企业的声誉就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良好的声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管理不到位、经营亏损、操作不当、违法违规等因素都会产生声誉风险,影响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裴璇等(2023)经过研究后指出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构成、偿付能力、经营业绩、产品、净资产收益率、分支机构数量、老百姓心理预
9、期、监管环境等是可能影响企业声誉的因素。(二)声誉风险特征研究曹梦石等(2021)指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从金融机构内部角度,一方面,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当产生的,如业绩亏损、风险控制不扎实、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员工违法违规等;另一方面,声誉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其他风险而衍生。陆岷峰(2023)认为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金融机构本身也会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途径进行宣传,如果出现负面信息,可能会迅速在网络传播,导致负面舆情进一步扩大,尤其当前自媒体兴起,媒体本身也需要一些吸引人的新闻获取流量,针对这些负面新闻“添油加醋”,导致传播的内容偏离方向,甚至严
10、重失实,使得事件扩大化。陆岷峰和王婷婷(2021)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声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支机构主要以业务为导向,日常业务工作量较大,部分机构负责人对媒体的负面报道重视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容易产生“因小失大”的情况,风险外溢至全行,从而导致解决成本上升。葛和平和陆岷峰(2021)指出当前金融机构竞争十分激烈,不少金融机构在品牌打造、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文化塑造,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形成独特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对外宣传的口径把握不准确,进而可能造成负面舆情。同时,金融机构与外部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时,容易出现声誉风险,且规模越大的金融机构越容易受
11、到媒体的关注。(三)声誉风险防范措施与管理不足研究陈锋和公帅(2017)认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处理负面舆情的成本较高,经营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声誉风险防范,并且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45区域金融研究 2023年第7期金融理论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声誉风险,放任不管可能导致风险传播扩大。陈华和张艳(2010)研究认为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声誉风险防范机制,但是部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金融机构开展声誉风险防范不仅要加强内部管理,还要和专业的机构进行合作,同时与监管部门、网信办、主流媒体等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陆岷峰(2023)认为金融机构由于内部各部门以及下属分公司兼具不同的职责,工作
12、有不同的重点,比如分公司主要工作重心是完成总部规定的任务目标,总部各部门根据职责开展不同的工作,因此,不同的考核体系将导致金融机构员工对声誉风险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欧阳文杰和陆岷峰(2022)表示声誉风险管理不仅需要人员通过搜索引擎关注网络媒体,还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即时监控,但是一般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舆情管理设备,仅靠人工搜索容易遗漏信息。在资金投入上,金融机构一般将声誉风险防范资金纳入宣传类费用,而大部分银行宣传类费用相对比较紧张,投入声誉风险管理的资金较少,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声誉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上述学者主要基于传统的视角研究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而传统的声誉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人工,难以满足数
13、字化时代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应用深入金融行业,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声誉风险管理的效率,避免依赖人工导致对声誉风险管理处置滞后的缺陷。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指出金融机构传统的声誉风险管理的不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应用弥补传统声誉风险管理的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为金融机构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三、基于数字技术构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主要解决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这也是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新视角。目前,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以事后管理为主,即发生声誉风险才开
14、始处置,因此要深刻地认识到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不足,积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一)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金融行业是受媒体关注的行业,目前金融机构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在以业绩为导向的经营下,很容易发生声誉风险,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制定了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但是外部形势千变万化,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受限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能力,导致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声誉风险一般随着其他风险的产生而产生,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间接
15、性,并不会直接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难以直接被计量,由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会给金融机构造成直接损失,因此金融机构实际上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全局性、总体性、长期性把握不够。部分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演练不足,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一般的声誉风险管理由行政综合部员工兼职管理,主要依赖人工网络搜索查询,缺少数字化防范工具,导致管理的主动性不足。对于一些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金融机构,其业务规模偏小,工作重心在于拓展业务以及业务的合规管理,可能会忽视声誉风险管理,在制度体系方面,声誉风险全覆盖管理无法落到实际工作中,制度遵循的有效性不足。2.声誉风险的精细化管理不足。大部分金融机构
16、对声誉风险管理的模式是“发生应对总结”,部分小型金融机构甚至都没有“总结”这一环节,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当发生声誉风险时,只能临时组建应急管理团队,或者虽然有声誉风险应急管理团队,但是不发生风险时,日常很少进行演练或者专题交流,团队功能性不足,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精细化管理是衡量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水平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通常在起步阶段对不利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做好预案;当风险蔓延或全面爆发时,能够对声誉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精确画像等。但是大部分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地评估声誉风险,也无法针对声誉风险建立评估模型,难以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全面评估与衡量、事后有效应对等
17、,仅能被动地接受声誉风险产生的影响,机-46区域金融研究 2023年第7期金融理论构品牌形象难以修复。此外,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上,大部分机构是按照 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导致各家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相差无几,针对本机构特点设置的管理办法较少。3.对恶意传播的媒体约束力不强。目前在网络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发布信息的渠道多样,无论是普通网民,还是新闻媒体机构,都可以在网络发布信息、制造舆论、传播信息,话语权的“去中心化”使信息发布主体的重要性减弱,导致信息传播途径难查询、范围难控制,信息传播过程内容的失真现象时常发生。不少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对金融机构的声誉事件断章
18、取义或者起一些吸引人的标题,追求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此外,部分媒体为了迎合消费者快速浏览新闻的习惯,加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时效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将金融机构推进舆论“漩涡”。金融机构某一孤立的事件或金融机构某些负责人的言论,只要激起网民的情绪,就可能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舆情走势转向更广、更深层面的社会矛盾,上升为社会舆论热点。但是部分金融机构对媒体传播的外部约束力不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媒体恶意传播声誉事件的证据。4.声誉风险管理的场景化程度较低。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以平面化管理为主,金融机构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对自身经营将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且我国金融监管部
19、门出台的监管文件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做好声誉风险日常管理,但声誉风险管理相对复杂,且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管理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声誉风险管理的维度单一、目标单一、目的性明确,声誉风险实际负责人员难以预设声誉风险发生的情景,这导致声誉风险管理的场景化程度较低,相关人员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实操经验不足。(二)数字技术在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数字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数字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大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数字化转型。由于金融机构一般具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以通过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声誉风险管理。1.大数据技术提高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主动性
20、。大数据技术对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更高效、快速地抓取网络信息,确保金融机构在“7*24”小时内知悉自身的声誉情况,从而做到在第一时间对声誉风险进行处理。传统的数据分析主要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大数据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数据计算的能力,金融机构各类声誉信息都能够被准确地获取,避免信息在获取过程中出现片面化与主观性的情况,让金融机构能够全系统地了解自身在网络的声誉情况。通过建立自动检索关键词的大数据模型,将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转化成数据,并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重新构建,可以很快地检索出对金融机构不利的新闻,将金融机构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机构 声誉 风险 管理 数字化 路径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