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读后感.docx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发展史》读后感.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艺术生,其实艺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或是像外人的评价一样,我们很普通,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艺术创作的本身并不像它被挡上玻璃、镶入相框、挂到墙上那样遥不可及。其实艺术的本身是生活。 几章节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的书,像一个人去欣赏另一个人一样,反复对比,用图画,用语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带的理解力去感受。需要全方位的体验。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最后,我选取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作为结束。衷心感谢作者与译者和所有出版人员的所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 第二篇:艺术发展史1.与一般美术史不同,e·h·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2.“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出于各自不同的“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这一点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艺术起源的看法有相同之处)3.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最精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4.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5.如果从“问题情境”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既“实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6.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传统派的代表是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等,他们革新传统,将传统中国画推向一个新世界;而主张中西结合的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吸收西方的艺术来促进中国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还有致力于油画扎根本土的艺术家等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 可以说艺术家从未像现今这般自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寻找任务、确定方向。那么现今的艺术家们面临什么问题要解决呢。这或许很难回答,但是他们一定会表述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问题。无论一个艺术家所习用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总应该面对今天这个时代。但在此就有必要提及贡布里希所批判过的“时代精神”,他将它形象地称为“一个超级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用绘画、诗歌、音乐等多种风格表现自己。贡布里希完全肯定“问题情境”会因时代变迁而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但它不是那种决定一切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旦艺术家或被迫或自愿地忽略了自身的感受而时刻以“表现时代精神”为已任,他的作品便容易丧失活力。佛家徒艺术家和佛教艺术家是不同的。前者并没有用艺术手段宣传教义的任务,所以他一旦受到内心的驱使去做些什么,便会创作出真诚的有活力的作品;而后者肩负着宣传佛教的任务,在创作时难免出现一些敷衍空洞之作。我们应当警惕这种危险。 1.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的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2.《艺术的故事》的心理学出发点正是这种观念,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画他们的所知,而印象主义者却想画他们的所见。通读全书,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从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的概念方法一步步走到印象主义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结尾写道:在印象主义的方案中也许有某种矛盾导致了再现艺术在20世纪的崩溃。因为实际上没有哪位艺术家可以抛弃所有的法规和程式,单纯地画他的所见。换言之,作者提出了所见与所知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从而把这个理论问题留给了他的更高深的著作《艺术与错觉》去解决。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第三篇: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来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他们还会有固定的节日,披上动物的皮毛来模仿动物的动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们相信这种方法会莫名其妙地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在当时那么落后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强劲的工具来与野兽作斗争,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众人都担忧的问题,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其实,艺术不一定要是绘画、雕刻之类的,在我看来,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为自己设定特殊的节日,并在那天装扮成猎物,那也是他们的艺术。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创造艺术的方式则发展为以人的视觉为主导了。他们并不在乎角度的种种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们展示最清楚的画面。这个画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性质,一种服务性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来,以便于向人们展示。就像古埃及在表现人形的时候,他们会选取头的侧面,肩膀及躯干的正面及手脚关节的侧面,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最能清楚表现人的完美形态的,那是在为人类的视觉服务。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作画,我们不会在乎漂亮与否,而是把自己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画出来的人物像,其实跟古埃及时期的颇有相似之处。其实那也是艺术家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他们所创作的画面旨在毫无删减地表现事物的全面性,但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秩序性,丝毫不凌乱,我觉得这跟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古埃及,他们的国家都拥有一样的法则,他 们整个民族都遵从同一样的法则,难怪那么有秩序,可见,艺术在当时确实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伟大的觉醒发生在古希腊及古罗马,他们开始追求完美。在雕刻人体时,他们着重表现人体的肌肉、关节,再也不恪守于任何设计公式,也不遵循古埃及的艺术观念。正是他们看到了古埃及的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想要去解决,不固守陈规,努力去改善,并且表现完美。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使用双手工作的”,“他们坐在铸就场,一身污汗,一身尘土”,“他们不被看作上流社会的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艺术从未间断,并且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想象他们的艺术有什么目的,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绝对是空前壮丽的。 接下来来到了东方的中国。中国的艺术在当时讲求的是“领悟”。中国古代画家不会像今天写生的艺术家一样驻守在母体前刻画,而是先学会画树,学会画花,如此之类的单品,再到大自然中,去领会去感悟如何将一件件的单品拼凑起来,最后再闭门通过自己的领悟来创造出一幅幅的山水画。这跟中国自古至今的佛道中的“悟”不是很相似吗。在当时的艺术家眼中,艺术只是一种形式,是他们把自己的信仰和传统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是他们把这种信仰传统流传开来的一种形式,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信仰的恪守和追求。在东方国家中,绝大多数的艺术都收到了当地的宗教影响,都展示着各种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贡布里希最终着眼于欧洲世界,这里开出了一朵朵艺术的奇葩。欧洲的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眼睛所见的,他们更多地去描绘所感觉到的画面。印象主义不再遵从古典画派,而是艺术家凭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觉到的,利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示光线的变化;抽象主义,不再局限于实在的物体,更多地讲究艺术家的自发性,脱离现实,或平静盎然,或激昂滂湃""各种各样新生的画派,都旨在脱离传统的作画风格,更多地表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我认为《基督为使徒洗足》这幅图很清楚地体现了这点。他所要表现的不是现场的各种人物,也不是要表现现场的细节,而是想要表现出人物的“心灵的活动”。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始于他们对社会种种现象的不满,并且努力想要表现突出,以引起人们注意。此外,欧洲的艺术有一种创新的力量。他们不固守陈规,努力尝试新的事物,新的创造,努力挣脱各种束缚,我认为这是欧洲一直以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之一,而这点也恰恰很好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之上。 还记得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而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源于一种时代的变化,源于一种对生命态度的追求。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那便是勇于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并且勇于寻求解决办法。纵观上述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各种艺术,“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第四篇:艺术发展史有感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有感 在基于《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的基础上,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非常好的启发性著作。这里是我概括的几点个人感言:历史上有钱有势的国王,他们强迫奴隶为他们建造金字塔,在埃及臣民眼里,国王是掌握权力统治人民的神人,他们认为高耸的金字塔能帮助他们升天,同样,埃及人也非常相信,灵魂在冥界中永存,所以同时制作木乃伊,金字塔是安放木乃伊的处所,刚开始只是国王之后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开始效仿。 2、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结合,是埃及艺术的一大特点。 -当时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不是说究竟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并且根据对事物辨认的程度来作画,树木会描绘成侧面看到的那个样子,池塘会描绘成从上面看上的那个样子等等。 3、指导艺术家的并不仅仅是他丰富的知识,还有对于图案鉴赏的眼光。 4、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个法则,理脉贯通,他们称之为风格(style),支配埃及艺术作品的规则使得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5、在其3000余年的历史中,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之后,照样认为是超群出众,期间,有新的样式、新的题材,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6、在其期间,有试图去动摇埃及风格的人:阿克·纳顿(akhnaton):他完全摈除了其前法老所表现的那种神圣、刻板和尊严,相反的,他要艺术家画出他们全部人身缺陷,用埃及人的眼光,简直就是懒洋洋。 7、埃及仅仅是持续了千年之久的近东伟大强国之一,巴勒斯坦(埃及和巴比伦、亚述帝国之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8、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纳拉姆辛王纪念碑、后来这种纪念碑发展为国王战争的完整编年史。注:在战争中,到处是死伤人员,却没有一个是亚述人,可见在早期时代中,鼓吹和宣传的艺术已经非常的先进了。 其中凡o高的作品,他的作品色彩非常强烈。即使是凡o高也不得不把他的创作思路形成强烈的图案。贡布里希在论述这些理论的时候,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讲述这些画家所处的艺术情景,创作对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些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候他是怎么样遇到新的问题;那些被解决的问题,又在另一个新的创作中不断地出现,这就是艺术中的复古问题。凡o高就说过,我要学习普桑来画自然。普桑是17世纪的古典画大师,凡o高不满印象主义的画法,他要把他的画变成博物馆里永恒的东西。结构就是永恒的。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一点,就知道一些古典的命题也不断地被后人所效仿,也就是复古主义的产生。贡布里希也非常巧妙地在《艺术发展史》当中讲到这一点。这个问题认真想想也是“看”和“知”的问题。印象派把光天化日看到的人的轮廓都省略了,凡o高还是想回到古典主义中去。他有一句名言,要根据几何圆柱体来画世界,意思就是要把结构性恢复起来;而这些恰恰就是普桑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又回到了“看”与“知”的矛盾。《艺术的发展史》用一对矛盾不停地变换,每变一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所以贡布里希了不起之处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如果一本书理论太多了,就散架了,就乱套了。《艺术发展史》只有简单的一种理论贯穿到底。 这本书非常巧妙,我用语言也讲不出来。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就是总是能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一个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不就是画了12个人。但是你读一读《艺术发展史》关于《蒙娜丽莎》的描写,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你会觉得妙不可言。你们再读一读贡布里希对米开朗基罗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他雕塑手法的描写,也是妙不可言。他用现代手法揭示米开朗基罗的手法,连想都想不到。我们不禁感叹贡布里希的文献知识和图片知识丰富。 对于艺术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使用某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或者为什么他们要追求某些艺术的效果。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能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质眼光敏锐,从而提高对细微差异的感受能力。这不仅仅是“品味”的培养,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研究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鉴赏固然是好,但从历史的、整体的背景下去理解艺术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篇:论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论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 内容摘要: 如何将钢琴发展史简单明了的展现在总人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将《西方钢琴艺术史》全篇通读,并且能将每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作品,还有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本文章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初略讲述钢琴艺术的发展史:首先,将钢琴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做详细的介绍;其次,就是将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按不同的时期将其划分,并作详细的介绍;最后,把钢琴的发展史做一个总结,结束论文。 关键词: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钢琴、艺术史、作曲家、古典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时期、贝多芬、海顿、莫扎特 一、钢琴的产生和发展 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各梅奥·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钢琴从诞生到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最终成为作曲家情有独钟的键盘乐器,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人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的卷帙浩繁的曲目中,大量的作品最初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甚至为更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创作的。所以要学习钢琴艺术史,就必须从钢琴的史前史前开始去了解各类乐器的历史沿革过程。 概况来说,钢琴艺术史是由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琴(键盘乐器)、乐(音乐作品)三个方面构成的。这三者既有独自的演进过程,又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相辅相成、交往融合的密切关系。几百年来,键盘乐器的形成屡次经过重大改变,但是这种革新换代的过程往往被人忽视。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人”和“乐”在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却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殊不知乐器的演进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的。 一、管风琴 谈到钢琴的产生与发展,就必须提及到管风琴,因为管风琴是键盘乐器中最古老的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提起管风琴,人们总会联想到西方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庄严的教堂音乐。其实,管风琴最初并不是教堂的专用乐器。从公元9世纪起,管风琴才被允许进入教堂,而且只准用于为人声伴奏。11世纪以前,管风琴在宫廷中比在教堂中应用的更广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6世纪末)以后,它作为宗教乐器的地位才日益显得更重要起来。管风琴的基本构造原理是:由人工气流吹奏置于琴上的个根音管而发音,琴键则用于控制传送或者关闭气流。 1、古代管风琴 公元前250年在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风琴”。它由音管、琴键、风袋和风箱组成。这种管风琴的声音嘹亮刺耳,往往为古代罗马人的戏剧表 演和击剑、竞技活动伴奏助兴。但是古代的管风琴发展缓慢,到公元800年时,仍然庞大而笨重。到了公元980年,管风琴已经越来越大。 2、中世纪管风琴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人们改革研制了一些小型的管风琴,大约在中世纪(13-15世纪间),除了教堂中的大型的管风琴外,还有两种小型的,即便捷式和固定式管风琴。便捷式的体积很小,可以携带。 3、巴洛克管风琴 变音音栓的加入,是管风琴制作史上的重大突破。到16世纪,教堂大管风琴已与今日的管风琴大致相同。巴洛克时期(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的音乐在德国进入了黄金时代。管风琴真正的成为了宗教音乐的代表。18世纪中后叶以后,教会势力衰退,音乐走向世俗化,主调音乐兴起。 4、电力管风琴 19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重新发现和整理了约·塞·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作品又得以上演。19世纪人类发明了电以后管风琴结束了用人力拉动风箱的历史,进入电力控制风箱的时代。 5、琉特琴 在键盘乐器中的大家族中,管风琴是钢琴的近亲,而另一种不属于键盘乐器类的弹拨乐器琉特琴则是钢琴的远亲。琉特琴的音质特点与后来的羽管键琴相近,并擅长表现装饰音、分解和弦快速走句等。其作品题材大多由世俗性歌曲与舞曲改编而来,织体松弛,以变奏曲和组曲为主,对日后的古钢琴音乐脱离管风琴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二、古钢琴 古钢琴和钢琴构造的原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独琴弦。它是公元前6世纪由毕达哥拉斯创制的。这种琴当时专供审度音律和研究乐理之用,它所证实的原理也就是制作一切弦乐器所依据的推理。中世纪的波斯地区出现了索尔特里琴和杜西玛琴。杜西玛琴在18世纪传入中国,成为扬琴。这两种琴对于古钢琴和钢琴的制作都有直接影响。 古钢琴有两种,一种叫楔槌键琴,一种叫羽管键琴。 1、楔槌琴键 楔槌键琴约于15世纪初诞生在欧洲吗,16世纪与琉特琴同时流行。楔槌键琴的音量很有限,整个力度范围仅在pp到mp之间,因此适宜家庭或小客厅里作为独奏乐器弹奏。它的音量虽小,银色却优美柔和。但是,由于它音量太小,功 能不够,17世纪下半叶开始被关羽键琴所排挤,20世纪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楔槌键琴被大量仿造用以演奏巴洛克的键盘音乐。 2、羽管键琴 关羽键琴又名大键琴,据说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与楔槌键琴在欧洲同时流行了 一、二百年啊。羽管键琴的音量比楔槌键琴大得多,力度范围可以从p到f,音色也比较辉煌。这种键盘乐器的音域从3个八度到5个八度不一,视亲的大小而定。17——18世纪虽说是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但是由于人们不能通过手指触即直接改变音量和音色,20世纪随着巴洛克音乐的回潮,羽管键琴重又复出。人们不仅精心仿制而且还不断改善其性能,羽管键琴的演奏会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盛行不衰。 三、钢琴 18世纪初,随着欧洲大陆音乐的迅速发展,人们寻求一种新的键盘乐器,它应该可由演奏者直接用手指弹出轻响变化,而且能产生较大的音量。钢琴的问世恰好符合了当时人们的这一愿望。钢琴的原名“pianoforte”,意为“轻重琴”,取弹奏着可以用手弹出轻、重音之义。后人将forte删去,缩写为pioan。其实后来的钢琴发音愈来愈响亮,似乎应当把piano删去,保留forte作为琴的名字才妥当。但是不管怎么样,今天piano已经成了钢琴约定的名字了。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并不是诞生在古钢琴势力之时,而是在古钢琴盛行的同时应运而生的。钢琴虽然诞生于18世纪初,但是直至1850年左右,才最终确立了现代钢琴的形制。为了便于说明钢琴在这150年期间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我们暂且把1850年之前的钢琴称作近代钢琴。 1、近代钢琴 用鹿皮包裹的木槌击弦是钢琴的标志和特点,这一槌击原理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杜西玛琴。意大利的巴尔托楼梅奥·克里斯托弗里在1709年制作出一架被称作为“有轻重音变化的古钢琴”。早期的感钢琴其外形与三角形拨弦古钢琴很相似,只是发音方式不同。1726年克里斯托弗里有制作另一种钢琴,装有一个由手操纵的音栓,叫做unacorde,也就是今天钢琴上的弱音踏板的前身。 钢琴虽然诞生于意大利,但是在这个格外偏爱声乐艺术及弦乐艺术的国度却遭到冷遇,反倒是在德国、奥地利和英国迅速成长。 1826年英国制作机师亨利·帕普创造了毛毡包裹木芯的琴槌,比起原来的鹿皮更富有弹性。琴锤击到弦时发出更温暖、更圆润的音色。1811年英国人罗伯特·沃纳姆设计出第一架与现代立式钢琴原理一样的立式钢琴。人们称19世纪为钢琴音乐的黄金时代,知识与钢琴的改革与普及分不开的。 2、现代钢琴 1850年,德国钢琴制作师海因里希·斯坦威移居美国,在此期间,将钢琴的音域扩大到七组半八度,换了金属支架,史声音之光洪亮饱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1874年在现代钢琴上又增加了一个持续音踏板;19世纪末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钢琴做了重大的改革;20世纪初曾风靡一时的自动钢琴也很快被唱机、录音机淘汰;然而20世纪下半叶,钢琴遇到了键盘乐器的新劲敌——电子琴。 3、电子琴 电子琴是20世纪运用的电子技术控制的键盘乐器,电子琴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音响空间。它不仅可以模拟人声独唱、合唱、各种乐器及交响乐队,还能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和各种节奏吗,甚至还能模拟宇宙空间的音响。然而演奏者的劳动也被大大解放了,但是乐器和人之间的关系处在最间接地状态下,人难以通过电子琴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电子琴最终还是无法取代钢琴的地位。 总结,键盘乐器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人们在印象深没上的追求。一是对声音色彩变化的追求,表现在对管风琴、羽管键琴和电子琴变音音栓的增加上;二是对音量的追求。从钢琴经久不衰的情况来看,演奏者在这件乐器上既有主体性发挥的满足,又有创造变幻无穷的色彩的可能性。爱因斯坦说过:“现实世界只有一个,想象力却可以创造千百个世界。”钢琴在钢琴家想象力的驾驭下,可以创造出千百种音响世界。这种暗示性的色彩更能引人进入深远的意境,在审美上有更高层次的意义 二、不同时期的钢琴 虽然最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发明,但古代的音乐都为理性创作,切都以耳记口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产生于公元11世纪的记谱法被教会的僧侣所垄断,僧侣对乐器都不感兴趣,况且11世纪时的管风琴主要用于宫廷而不是教堂,所以管风琴音乐未能得以记载。下面就是关于音乐有记载的考证: 一、约·塞·巴赫之前的键盘音乐 德国音乐家约·塞·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被尊称为“音乐之父”,很早的音乐材料都未得到记载,有关中世纪以前和中世纪早期的键盘乐谱治疗在目前尚空白,我们对约·塞·巴赫之前的键盘音乐也只能从中世纪的后期开始叙述。 不同时期的音乐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分类,这一时期可分为中世纪后期的键盘乐器(1300-1500)、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乐器(1500-1600)、巴洛克前半期的键盘乐器(1600-1675)、巴洛克后半期的键盘乐器(1675-1750) 二、约·塞·巴赫及其同时代的主要键盘作曲家 18世纪初是键盘音乐史上新的里程碑。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约·塞·巴赫,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深深地扎根与前人的传统。巴赫是 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还有《平均律钢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artof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满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 三、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重新发现“古典”。特别是考古的发现,展现了一幅简朴、宏伟、宁静、有力、优雅的画面,这在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和南部意大利的神庙中十分典型。 歌剧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发展史 艺术 发展史 读后感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