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pdf
《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023,Vol.31,No.10,18001813 202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3.01800 1800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 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符纯洁1 张 倩1 蒋建武2 李 锐3 王 玮1(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3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摘 要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组织的
2、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员工持续反馈有关市场和业务一线的关键信息和有效方案,员工建言献策的持续性愈发重要。既有文献大多关注如何激发员工建言,却对如何激发员工持续建言的认识不足。本研究基于“现象驱动”,先对本土业界卓有成效的建言实践进行总结,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内涵及内容结构;再以行动者视角下员工后续建言行为的“初始诱发”和“后续反思”两阶段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在两个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调节作用;最后运用案例研究法,揭示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的多阶段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论有望增进对员工持续建言前因机制的理解,并为本土企业建言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建言行
3、为,持续建言行为,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自我调节框架 分类号 B849:C93 1 问题提出 当今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与不确定特征,企业的持续发展既需要领导“运筹帷幄”,也十分依赖员工智慧(李怡然,彭贺,2021)。研究表明,员工建言有助于改善组织绩效(Frazier&Bowler,2015;Li et al.,2017)、促进组织创新(Guzman&Espejo,2019;Liang et al.,2019)和提升团队创造力(邓今朝 等,2018),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对于企业来说,想要长期维持员工高水平建言行为却并不容易。很多组织存在这类现象,一些原本乐于表达和“发声”的员工
4、变得被动或沉默。尽管员工单次建议有助于改善组织健康,但组织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员工持续反馈有关市场和业务一线的关键信息。工作场所中员工建 收稿日期:2023-04-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2202200);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1B0105)。通信作者:符纯洁,E-mail: 言行为减少或中断引发的信息缺失和决策失误可能危及企业的存续。基于此,探究本土企业员工持续建言的生成规律,并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员工持续建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观察发现,随着员工合理化建议在改善企业健康和决策效能方面的价值日益突显,国内已有大量本土企业成功探索出了以人力资源实践为切入点的员工建言培育方案
5、,如湖州天格地板公司的“麻烦看板”和“提案改善制度”、长沙比亚迪汽车公司的“合理化建议积分制”、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管理层升级的员工“吐槽”机制、广东博力威公司的“精益项目”等,打开了持续建言行为培育和建言氛围创设工作的新局面,为企业降本增效输入了巨大智力支持。那么,在上述企业中已被广泛应用且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建言实践之内容结构是什么?这类实践之所以能有效激发员工持续建言的内在逻辑和具体过程是什么?其他企业又该如何借鉴?这既是本土企业建言实践的重要关切点,又是理论层面亟待解释的科学问题。第 10 期 符纯洁 等: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1801 尽管管理实践与员
6、工建言持续性的关系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话题,但当前文献对该主题的认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第一,对工作场所员工建言行为的动态演化特征关注不足。领域内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角色外行为是特质的、静态的,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Bolino et al.,2012)。相应的,绝大多数建言行为的研究基于建言行为静态点值对个体差异的前因进行探究。然而近期研究逐渐显示,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建言水平会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被动态调整(King et al.,2019;章凯 等,2020;Li&Tangirala,2021;张靓婷 等,2022;Liu et al.,2022),是“依赖于时间动态进行的”(Boli
7、no et al.,2012)。然而,既有文献对建言的动态性特征关注不足,也较少采用过程研究探究建言的演化趋势。这就导致,研究结论虽能解释在某一时间点上员工建言水平的差异性,却无法解释员工建言水平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性(张靓婷 等,2022)。第二,对本土企业界优秀建言实践的总结不足。过往的战略人力资源实践均有其自身特定目标和情境。如,高绩效工作系统和创新导向人力资源实践分别强调绩效改进和组织创新的战略导向,难以有效帮助组织管理者回应来自建言行为塑造的实践诉求。事实上,在中国本土企业界,合理化建议制度、提案改善、精益项目等建言实践已经被广泛应用且显现出强大生命力,但鲜有文献从理论角度对上述实践进
8、行构念化和理论化,导致这类实践的核心要素和内容构成尚不明确,因此对于本土企业建言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第三,对作用过程的动态性缺乏“厚实描述”(thick description)。既有关于作用机理的研究大都将建言的诱发视为管理实践一步到位的作用过程(King et al.,2019),止步于员工施展建言行为这一步。在方法上,大都采用量化研究的范式揭示管理情境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建言行为的动态演化是组织成员和管理实践长期社会互动的结果,其过程具有强情境化特征(朱永跃,欧阳晨慧,2018),而量化研究难以揭示作用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韩翼,宗树伟,2021)。
9、这种局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管理实践和员工建言行为演化二者关系的科学认识。综上可知,以动态过程视角,从建言行为的可持续性入手,重新审视和考察能够促进员工建言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策略条件及其作用过程,对我们有效回应“员工建言何以可持续”的实践难题十分关键。2 研究现状 2.1 建言行为持续性的研究现状 2.1.1 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概念 LePine 和 Van Dyne(2001)较早将员工建言界定为“组织成员主动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想法以改善所在团队、部门或组织现状的行为”。后续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该定义进行发展和完善,但总体上已形成共识,即,建言是一种兼具建设性和挑战性的、自由裁量的角色外行
10、为(Morrison,2011;卢红旭 等,2020)。自提出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建言行为是特质性的、静态的,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Bolino et al.,2012)。这种认识隐含着对建言行为理想状态的期望,即,假设员工建言水平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但近期的研究逐渐显示,员工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会对建言水平进行动态调整(King et al.,2019;章凯 等,2020;Li&Tangirala,2021;张靓婷 等,2022;Liu et al.,2022)。即,员工建言并非是瞬时的单次行为,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减少、中断或持续的变化趋势(张靓婷 等,2022;Liu et al
11、.,2022)。因此,我们认为以简单的静态点值来反映个体真实建言行为特征的做法,可能导致把某一时间点的建言水平误判为持续的建言水平。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已有文献开始将注意力聚焦在建言行为的变化趋势上,出现了多个与“建言持续性”相近的概念,如,建言韧性(voice resilience)(King et al.,2019;王尧 等,2022)、“下一轮建言”(章凯 等,2020)、持续建言(enduring voice)(Li&Tangirala,2021)以及后续建言(Liu et al.,2022)等。这类文献均注意到建言行为的动态性特征,并着手揭示建言行为演化趋势的解释变量以及前因机制,贡
12、献了有关建言行为本质特征的理论知识。本文认为,为进一步深化对员工建言行为变化趋势的理解,基于动态视角对建言行为的持续性特征进行系统性考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参考了以往相关概念界定,如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于坤 等,2022)、后续建言行为(Liu et al.,2022)等,本文将持续建言行为界定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个180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体所表现出来的、建立在先前建言(present voice)水平之上的后续建言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出短期波动的稳定性和长期趋势上的较高水平。2.1.2 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形成机理 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个体建
13、言行为的动态性特征(Morrison,2023),并将建言情境的终端拓展到后续建言上,这为解答“员工建言何以可持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参考。目前而言,这类文献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第一类研究文献,主要考察先前建言经历与后续建言发展趋势的关系。代表性文献有 King 等(2019)提出“建言韧性”的概念,以描述未采纳情境下员工依然愿意参与后续建言的品质。该研究表明,当个体建言未得到采纳时,若管理者对未采纳的原因进行充分解释,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将得到提升,而员工的建言韧性也将相应提高。此外,章凯等(2020)的研究发现,管理者采纳建言将提升员工的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从而激发员工持续建言的积极性。L
14、iu 等(2022)发现,当员工的先前建言行为伴随着领导谦卑行为时,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得到提升,后续建言倾向也相应增强;当先前建言行为伴随上级辱虐行为时,员工心理安全感会降低,后续建言倾向也相应减弱。Kim 等(2023)将建设性建言行为概念化为建言者和管理者之间持续的二元交换行为。该研究认为当管理者以赞同或实施来回应建设性建言时,员工可能会以后续的建设性意见行为来回应,以继续发展自身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反过来有助于建言反馈循环的发展。综上可知,员工从先前建言经历中得到的回应和反馈是影响个体后续建言行为的重要因素(施李晓云 等,2022)。这是因为,行动者会对先前建言结果进行观察和反应,形成情
15、绪和认知痕迹,进而为后续建言相关风险和收益评估输入证据信息(陈建,时堪,2017)。而自我调节理论也指出,个体后续行为很大程度会受到先前行为施展过程中得到的反馈以及认知调整的影响(乐国安,纪海英,2007)。上述研究从建言回应视角切入,对后续建言的前因机制进行了探究,推进了学界对先前建言反馈与后续建言行为关系的认识。第二类研究文献,主要基于动态过程视角考察 个 体 建 言 行 为 随 时 间 推 移 的 变 化 趋 势。Morrison(2011)较早关注到建言行为的动态性特征,提出要从多时间段收集数据,以检验建言行为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性。为回应这一呼吁,很多学者开始采用经验取样法来探究相对短
16、期的建言行为变化性。然而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建言行为作为一种主动性行为,是个体能量的持续输出,并不是员工短期决策的结果(Grant&Ashford,2008)。短期动态模型虽然能够描述建言行为的变化,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太短难以预测建言行为的长期变化。因此从相对较长时间跨度来探究员工建言行为的演化趋势更符合建言行为的本质(张靓婷 等,2022)。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基于过程视角开展研究设计,以推进建言行为动态演化机理的研究成果。例如,汪曲(2018)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农村女性干部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选择机制以及动态转化路径,认为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之间的动态转换机制受到
17、先前行为选择的影响,并受到当前背景所启动的认知和情绪过程的综合作用的影响。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到在动态演化过程中个体建言行为所呈现出的线性或非线性的演化模式,代表性成果有,Li 和 Tangirala(2021)指出个体建言的动力(momentum)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呈现出自我放大(self-amplifying)的“积极螺旋”和自我泄气(self-deflating)的“消极螺旋”两种非线性变化模式。这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管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匹配通过变革目标一致性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员工 6 个月后建言水平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张靓婷等(2022)的实证结果表明,新员工建言行为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会呈
18、现倒 U 型的变化趋势,其中,关系型自我构念较强的个体的建言行为变化幅度更大,变革型领导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交互效应显著调节了新员工建言行为的变化趋势。上述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工作场所个体建言行为演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并达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识:第一,个体建言行为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动态发展的客观属性,开展动态研究和纵向研究有助 于 科 学 揭 示 建 言 行 为 的 形 成 及 演 变 规 律(Morrison,2023);第二,动态过程探究对于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研究应当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解决动态机制研究的难题(陈建,时堪,2017);第三,个体建言行为的展现强度以及演化趋势受到个体自身及环
19、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第 10 期 符纯洁 等: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1803 (张靓婷 等,2022),这是一个多方力量相互制衡的情绪认知过程(汪曲,2018)。2.2 管理情境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 已有关于管理情境和员工建言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文献立足领导行为风格的“人治”情境,主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视角,探究领导者可信行为(金童林 等,2018)、主动征求建言(周浩,盛欣怡,2019;施李晓云 等,2022)、信息共享行为(陈倩倩 等,2017)等影响下属建言的作用机理及其边界条件,研究结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于
20、员工建言前因机制的理解。这类研究普遍认为,领导行为作为规范员工行为的软手段,能够向组织成员传达“主观”规范(彭坚 等,2020)。尤其在建言情境中,领导作为下属向上建言的对象,掌握着奖惩权力,是下属判断建言是否安全、是否值得的关键线索来源(Detert&Burris,2007;段锦云 等,2016)。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领导行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特质倾向,短期内不易改变且不能构成广泛的组织背景,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有限(颜爱民,李莹,2020;陈丝璐 等,2020)。相 较而 言,战 略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行 为 视角(Behavioral perspective)认为,人力资
21、源管理策略作为一种制度上的硬手段(彭坚 等,2020),是组织中实施的、规定员工参与度的正式管理规则和程序(许龙,孟华兴,2021;Jiang et al.,2015),具有可视性、可理解性和共识性特征(贾建锋 等,2021;伍如昕,2017),能为个体决策提供明晰的情境线索,且能在实践上形成有效的制度化抓手,是企业员工建言行为规范塑造的有效举措(许龙,孟华兴,2021;赵红丹 等,2019)。基于此共识,近年来人力资源实践与员工建言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者们从高绩效工作系统(苗仁涛 等,2015;戚玉觉,杨东涛,2018;Wang et al.,2019;许龙,孟华兴,2021)、社
22、会责任导向人力资源实践(赵红丹 等,2019)、高承诺工作系统(段锦云 等,2017)、工会实践(胡恩华 等,2019)等视角探讨建言行为的前因机制,并取得重要研究结论。如,工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心理安全感和建言效能感,解决员工不敢建言和建言无效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员工建言(胡恩华 等,2019)。这些研究成果推进了员工建言行为前因机制的研究进展,弥补了中观视角前因机制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有效启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关人力资源实践与员工建言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部分有益成果,但大部分文献以静态视角构建管理实践与员工建言的关系模型,对行
23、为结果的关注止步于员工施展建言这一步。依据自我调节框架,个体建言行为链除了行为施展之外,还包含行动前预测和行动后反思在内的多个阶段,而管理情境可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施李晓云 等,2022)。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初始发生阶段的探索上,而关于能够诱发员工后续建言的管理策略条件的探讨存在知识缺失(符纯洁 等,2023),忽视了“员工建言何以可持续”这一实践难题。此外,这类研究文献还存在另一个局限,即,在揭示人力资源实践的作用时,大都对其进行个体感知层面的测量(邵芳,樊耘,2014),忽视人力资源实践在客观实施和员工感知这两个不同层面作用的差异性(陈建安 等,2017),也未基于多时间节点揭
24、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纵向作用机理,研究结论也就难以为企业的建言实践提供精细化指导。2.3 文献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和评述可知,持续建言的预测变量和生成机理已成为当前建言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已有文献开始将建言情境的终端拓展到后续建言,展开对个体建言行为动态趋势和前因机制的考察。但是既有文献,在研究路径上,立足“现象驱动”的成果较少,对本土企业中优秀建言实践的总结十分不足,而事实上,建言行为培育的理论研究已滞后于管理实践;在前因机制上,对中观层面人力资源实践作用的关注不充分,且对其测量主要聚焦在员工感知的单一层面,忽视不同操作层面作用的异质性,以及组织实施、员工感知的管理实践对个体建言行为产生作用
25、的阶段性差异;在过程机制上,大都采用量化研究以揭示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针对管理情境影响员工建言演化的动态作用过程缺乏细节描述。这导致,尽管学术界关于管理实践与员工建言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本土企业在面临“员工建言何以可持续”的实践难题时依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3 研究构想 本文将开展 3 项研究(如图 1 所示)以回应“员 180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31 卷 图 1 研究框架图 工建言何以可持续”的实践难题。首先,遵循“现象驱动理论研究”的范式,总结在本土业界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建言实践,初步提出“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和内容结构进行探索(研究 1);其次,为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言 导向 人力资源 实践 促进 员工 持续 行为 动态 作用 机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