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转”: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关键词.pdf
《“向内转”: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关键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内转”: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关键词.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鲁枢元先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创建者和代表者之一”,自 年代末,他已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及精神生态问题,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看作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在生态文艺、生态文化诸领域有许多开拓性成果,继 陶渊明的幽灵 之后,其新著 天地之中说聊斋,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又一跨学科研究的范例,亦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生态视野中重读并激活经典文本的新路径。我刊特邀青年学者段晓琳和朱鹏杰博士,对鲁枢元先生的学术生涯进行系统梳理、反思和评价,以期对当今学界有所借鉴或启示。段晓琳博士在翔实严谨的资料梳理中,在当代文学史的背景中,发现“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
2、”,也是贯穿于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并总结出鲁枢元的文学批评与文艺研究风格:鲜明的学术主体性,敏锐的思想感悟力,自觉的学科建设精神,强烈的先锋气质,开创进取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朱鹏杰博士系统梳理了鲁枢元先生三十多年来的生态文化批评历程,结合 天地之中说聊斋 这部新著,总结出鲁枢元先生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范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精神生态的思考与拓展,中国传统智慧的思考与借鉴,乡土价值的发现与重构,绿色话语的构思与实践。这种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朱鹏杰博士的文章
3、,亦旨在寻找一种中国生态学者的思想逻辑和思想贡献,在世界生态批评场域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向内转”: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关键词段晓琳(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新时期文学批评 向内转 问题研究”()作者简介:段晓琳(),女,山东莱芜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摘要:“向内转”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向内转”、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是鲁枢元 年代学术研究的重心。鲁枢元 年代中后期的文学言语学研究与精神生态研究也生发于文艺心理学研究,具有强烈
4、的精神性、内向性与主体性色彩。虽然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分属于鲁枢元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艺研究,但三者之间具有血脉联系和思想共性,即鲁枢元一以贯之对精神、心灵与内宇宙格外关注。因此“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贯穿于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关键词:鲁枢元;“向内转”;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从 年代初期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到当下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鲁枢元的治学之路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总体来看,鲁枢元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
5、面,即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从 年代初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到 年代后期的文学言语学研究,再到 年代的精神生态学研究和新世纪以来的生态文艺学研究与生态文化批评,鲁枢元的学术研究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在这三种“跨界研究”之间,还存在着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作心理研究是鲁枢元的学术起点,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鲁枢元学术研究的基础,也确立了鲁枢元在 年代新潮学界的学术地位。而创作心理研究又促使鲁枢元关注并探索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言语活动,进而由创作心理研究生发出文学言语学研究。由文学语言问题,他又进一步关注到人的精神问题,尤其是现代人的精神
6、状况,进而由文艺心理学与文学言语学研究又生发出精神生态研究与生态文艺学研究。可见,鲁枢元的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与精神生态学研究三者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共性与学术追求,即一以贯之地对精神、心灵与内宇宙的格外关注。这种研究向度可以借用他的学术术语“向内转”来凝缩概括。“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更是贯穿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向内转”所具有的强烈的精神性、内向性与主体性色彩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文学批评的个性特质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一、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与鲁枢元的“向内转”“向内转”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
7、”,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关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从 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 年代,是一场旷日持久、规模可观、反响相当强烈的文坛论争。年 月 日,文艺报 发表了鲁枢元的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该文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论的正式提出,鲁枢元因此成为“向内转”的“首义者”。年 月 日,文艺报 发表周崇坡的文章 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自此拉开了关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论争。“向内转”论争,是 年中国文艺界讨论参与度高、争鸣声势浩大、持续时间长且影响深远的一场文坛论争。从 年至 年,文艺报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争鸣 争鸣 外国文学评论 南方文坛 作家 人民日报 等
8、报刊接连发表文章,对“向内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批评。也正是在 年代与 年代的文学论争与术语使用中,“向内转”的语义与内涵发生了变化。总体来看,作为一个从西方现代文论借用而来的术语,“向内转”在用于描述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征与发展动势时,发生了语义的接受与变异。经过 、年代的论争与沉淀,中国当代理论批评界所使用的“向内转”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转向主体 心理。指文学创作转向表现内心世界;理论批评转向文学主体研究,尤其是包括创作心理研究在内的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批评等。()转向本体 形式。指文学创作中文学本体意识的觉醒,包括形式自觉与文体自觉等;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本体研究、文学 内部研
9、究,也包括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的学科独立与自主建设等。”同时,从 年代的文学现场来看,鲁枢元的“向内转”论,与 年代的“现代派”“主体性”“文学本体论”等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如果从宏阔的思潮史、批评史或文艺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向内转”与“现代派”“主体性”“文学本体论”等思潮及其相关的文艺心理学、形式批评、批评主体性与批评本体性、“纯文学”等重要问题,也都属于 年代文学和理论批评整体“向内转”的重要内容。因此,由鲁枢元“首义”的“向内转”,既是对新时期文学现象的一种概括与总结,其本身也是 年代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后期“向内转”术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鲁枢元的“向内转”论在提出时更接近于一
10、种纯粹的、立足于文艺心理学基础上的“直觉感悟”:“我凭靠的只是一种直觉,一种对于 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创作状况的感悟”。但事实上,鲁枢元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年,鲁枢元的 审美主体与艺术创造 发表于 文艺报 年第 期。在该文中,鲁枢元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对文艺家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精神面貌的权力予以肯定,并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为新时期文坛的“写心灵”趋势辩护。鲁枢元认为“写心灵”已经在新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一股“奔突腾跃的潮头”,推动着文艺创作向前发展。在鲁枢元看来,“写心灵”是一个既体现创作深度,又体现创作广度的艺术原则,而新时期出现的“写心灵”创作潮头,不仅是对中外文艺创作传统的一
11、种继承和发展,更是新时期文学内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审美主体与艺术创造 中的主要观点已经明确预示了鲁枢元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论的形成,如果将“写心灵”替换为“向内转”,则该文的部分内容可以与 论新时期文学的 向内转 中的部分表述相重合。年出版的 创作心理研究 是鲁枢元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汇集了鲁枢元 年以前的创作心理研究文章。其中在 文学创作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境界 一文中,鲁枢元明确谈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新的 势头”,该“势头”以邓刚的 迷人的海、张承志 北方的河 和张贤亮的 绿化树 等为代表,表现出了创作中宏观、中观、微观境界的结合以及哲理性、故事性、情绪性的通体交融。而且,在
12、文学艺术家的感情积累 艺术创造中的变形 深入生活内外谈 等文章中,鲁枢元也已经开始讨论主体的“内”与“外”和文艺创造的“内”与“外”问题。可见,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问题的思考,是贯穿于鲁枢元 年代前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这些已有研究为鲁枢元“向内转”论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枢元大约从 年底开始频繁提及“向内转”。年 月 日,杭州会议前夕,上海市作协召开小型见面会,会上鲁枢元“与李陀谈及文学的向内转现象”。月 日杭州会议上,鲁枢元“继之讲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鲁枢元的杭州会议发言被周介人扼要总结为:“研究人物的心理环境比研究物理环境更为紧要,当代文学正在 向内走。”这是鲁枢元第一次
13、明确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年 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北戴河举办文艺学方法论研讨班,正是在本次讲学的讲稿 文学心理观 中,鲁枢元正式将“向内转”看作是新时期文学的整体创作动势:“从心理学的眼光看来,我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带有整体性的趋势,一个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流向,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 向内转。”而且鲁枢元认为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在“三无”小说、“朦胧诗”、“寻根文学”等新潮创作以及文学批评与文艺研究所体现出的“主体意识”中。年 月,鲁枢元在本月写就的 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 中还谈到了新时期美术界审美视野的内移,这同样是一种“向内转”,且与文学的“向内转”相类相通。鲁枢元认为新时期画坛
14、的审美视野发生了由“外向”到“内向”的转移,美术创作转向追求艺术的心理性、精神性、表现性与创造性。同月,鲁枢元在“全国第一次中外文艺理论信息交流会”上做题为“新时期文学与心理学”的发言,该发言稿就是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的未删节原版,鲁枢元在日记中称之为“向内转 一文”。该讲稿认为,文学“向内转”不仅是西方 世纪文学的整体趋势,也是中国 年代文坛的突出现象,正因为在小说、诗歌乃至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都发生了文学的“向内转”,所以新时期文学与文艺研究特别需要“心理学”。年 月 日,鲁枢元参加“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并做题为“心理学与文学观念的变迁”的会议发言,在发言中鲁枢元不仅重申“向内
15、转”是新时期文学的整体动势,而且还强调随着文学“向内转”与心理学的兴旺发展,文学与心理学之间也发生了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再度崛起的重要背景。年 月 日,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发表于 文艺报。这是鲁枢元“向内转”论的正式提出,也正是这篇文章引起了文坛的持久论争,让“向内转”成为了 年代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一脉。在该文中,鲁枢元认为“向内转”不仅是整个西方文艺从 世纪向 世纪过渡时的主导趋势,而且也是新时期文学“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新时期文学表现的重心发生了由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的“向内转”,表现出了强烈的情绪性、心理性等内向化特征。不仅“三无小说”“朦胧诗”等最活跃
16、的“极端现象”彰显了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倾向,而且在军事题材、改革题材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也发生了“向内转”的倾斜与位移。正是对内心冲突与内心世界的关注,让“内向化”的文学观成了新时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通过对世界现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的梳理考察,鲁枢元认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不仅受到了世界文学“向内转”的影响,也复归和延续了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向内转”进程。此外,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还具有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这主要包括前摄因素的作用、逆反心理的导引、民族文化积淀的显现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等方面。由此可见,鲁枢元的“向内转”是对新时期文学十年发展历程的阶段性
17、总结与现象性归纳,它以文艺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敏锐地发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新趋势与新时期理论批评研究的新动向。自“向内转”论正式提出后,鲁枢元就将该论作为自己的重要发现和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崛起的背景,频繁地将“向内转”引入自己的论著中,“向内转”因此成了鲁枢元 年代学术思想与文艺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与核心术语。如在 创作心理研究 的 年修订版中,鲁枢元就用“向内转”术语来表述“虚静”:“从心理学来讲,实现 虚静 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变 外部注意 为 内部注意 的过程。这是一个变观察为思索、变感觉为体验、变感受为回味、变认知为想象的过程。要实现这种 向内转,自然就要暂时撇开外部世界的干扰。”在 文学心
18、理学教程 一书中,鲁枢元则将 世纪末开始的世界性文艺“向内转”和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看作是 世纪以来人类对自身存在进行“内探索”的两条重要途径。而在 文艺心理阐释 一书中,鲁枢元则直接用一卷三章的篇幅来论述“向内转”。从诺伯特维纳的“脱节”论、以“现代派”为突出代表的西方文学“向内转”,到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和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向内转”历程,再到文学“向内转”与现代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鲁枢元通过“文学艺术活动的 向内转”、“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向着心理学呼唤”三章,将“向内转”作为文艺心理学“背景转换中的文学动势”来论述,用世界性的文学“向内转”突出了文艺心理学研究与文艺心理
19、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迫切性。可见 文艺心理阐释 中的“向内转”论,是对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的全面细化升级与拓展深化。至 年出版 超越语言 文学言语学刍议 一书时,鲁枢元又在“文学言语学”的论域中使用“向内转”,并为“向内转”增添了语言学维度上的内涵:“从中国新时期头十年中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看,诗人小说家的言语操作明显呈现出 向内转 的趋势:由外指向的语言转换为内指向的语言,由以语法、逻辑为准则的外部语言转化为以语词、意象为重心的内部语言。”客观来说,在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中,鲁枢元的“向内转”并没有明确的术语定义,作为一种对文学现象与创作趋势的直觉性概括,鲁枢元在提出“向内
20、转”时,并没有想要创立一个文艺学新概念或文学批评新术语。但“向内转”问题的重要性及其所引起的广泛论争,使“向内转”超出了鲁枢元“首义”时的内涵,并逐渐具备了文艺思潮性质的深远影响。至 年代末,鲁枢元在 文学的内向性 和“向内转”中对“向内转”作出了更为明晰具体的界定,使“向内转”具有了相对确切的术语内涵:“向内转,是对中国当代 新时期 文学整体动势的一种描述,指文学创作的审美视角由外部客观世界向着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位移。具体表现为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情绪的个体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散文化、主题的繁复化。向内转是对多年来极 左 文艺路线的一次反拨,从而使文学更贴近现代人的精神生存状态,
21、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中国当代文学的 向内转 显示出与西方 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运动流向的一致性,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由鲁枢元“首义”的“向内转”论在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陆贵山、王先霈主编的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尹昌龙 重返自身的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中的话语类型考察、方维保 当代文学思潮史论、王春荣等著 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於可训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黄曼君主 编 中 国 近 百 年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史:、姚鹤鸣 理性的追踪 新时期文学批评论纲、王洪岳 先锋的背影 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杜书瀛 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张婷婷
22、 中国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陶东风、和磊 中国新时期文学 年()与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高建平等著的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 等思潮史、文学史、批评史与文艺学学术史著作中,均论及“向内转”、“向内转”论争或“向内转”思潮。由此可见,“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 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新时期文学与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理论与批评的一个关键词,它贯穿于鲁枢元 年代的文艺研究中,体现了鲁枢元 年代文艺批评的敏锐感悟力与学术建构力,代表了鲁枢元 年代学术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坛的突出贡献。二、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相较于“向内转”,鲁枢元 年代的学术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更重要的贡献
23、是文艺心理学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作为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潮代表”,“鲁枢元由于在重建学科的独立概念与体系框架方面所显示的自觉意识,而被 年 方法论热 推到了文艺心理学螺旋发展的第三阶段”。从根本上来说,鲁枢元“向内转”批评视野的获得根源于他对文学和心理学关系的思考,“向内转”论的基石正是文艺心理学。鲁枢元的“向内转”术语本就来自于里恩艾德尔的 文学与心理学,当鲁枢元借用“向内转”术语以描述新时期文学现象时,鲁枢元表现出了对创作主体性、个体性和文学心灵性、内向性的格外关注。这与鲁枢元 年代的学术重心直接相关,“我把新时期文学的 向内转 作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又把文艺心理学研究
24、的兴起,作为推动文学 向内转 的动力,文学的向内转 与 文学研究的心理学化 几乎成了我这一时期关注的唯一课题”。回顾鲁枢元 年代的学术研究,创作心理研究和文艺心理学一直是其研究的核心。在“向内转”论正式提出之前,鲁枢元的学术成果集中体现于 年 月出版的 创作心理研究,该著作收录了鲁枢元 年代前期的代表性文论与批评,是新时期较早在创作心理研究方面予以探索的学术著作。创作心理研究 作为鲁枢元确立其学术地位的第一部代表作,其研究重心是创作主体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文学创作活动要复杂得多,它远非生活、思想、技巧的三者相加,而是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家对生活现象感觉、知觉、直觉、体验、注意、记忆、思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向内 鲁枢元 1980 年代 文艺 研究 关键词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