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pdf
《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 1卷 第4期2 0 2 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S h a n g h a i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V o l.2 1N o.4J u l.2 0 2 3D O I:1 0.1 9 7 0 2/j.c n k i.j s e m c.2 0 2 3.0 4.0 0 2中图分类号:F 1 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3 9 8 8(2 0 2 3)0 4-0 0 0 8-1 2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熊 杰(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 0 0 0 9 1)摘
2、 要: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止贫富分化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从经济史的发展角度看,先秦思想家主张建设一个“大同”社会,并按照“维齐非齐”的办法实现“明分”;两汉时期思想家主张采取“善因之”的不予干涉态度抑制贫富分化;唐宋思想家在“义利之辨”的影响下,主张通过保护富人,调节贫富关系;明清时期思想家主张实现对贫富分化中的弱势群体的扶助和救济,促进共同富裕。到了近代,中国思想家将共同富裕社会的建构作为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方案,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大同世界”,发展“民主主义”,实现共
3、同富裕。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希望建立一个消除阶级对立与冲突,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和主张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处理贫富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筑牢了理论基础。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发展史;中国古代社会;西方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共同富裕的定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把握了时代的潮流,站在了历史的前沿,继承了前人的思
4、想,反映了人民的需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此,党要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中心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共同富裕思想形成史看,共同富裕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思想提炼与实践检验而得到的科学理论。从时间角度看,共同富裕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
5、学说,在不断守正与创新中发展而8收稿日期:2 0 2 3-0 1-2 8作者简介:熊杰(1 9 8 9-),男,江西南昌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3 1 4 2 0 1 6 0 2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2 0 B K S 2 0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及其基本经验研究”(2 0 C K S 0 4 7)。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熊 杰 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
6、其展开第2 1卷 第4期来;从空间角度看,共同富裕思想是在与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比较中不断完善、深化而来。因而,研究共同富裕思想等问题,应着重考察其发展史的演化规律,从而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毫无疑问,当代的共同富裕思想也受到了几千年延续、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先秦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先秦是我国古代贫富分化的萌芽期。春秋战国以来,贫富分化加剧和贫富差距扩大。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先秦
7、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贫富现象以及贫富分化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和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等关于共同富裕的整体看法。在儒家的共同富裕思想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描绘是孔子提出的“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大同”和“小康”这两个概念分别源自 尚书 和 诗经,并自战国至明清不断得到经史子集各部文献的使用和阐扬,其中尤以 礼记礼运 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最为全面和系统,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刻3。“同”的本义为“会合”,后来由“会合”引申为“汇同”“一致”和“统一”等意义。所谓“大同”,就是指那种高度一致的整齐境界4。“大同”社会可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的指标5。其一
8、,经济方面。在财产所有关系上,“大同”要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即反对铺张浪费,同时社会劳动创造出的是社会财富,不能由个人独占。在社会劳动观上,“大同”要求“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有能力者愿意服务奉献,不是只为自己谋利益,而是着眼于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劳动。在社会保障上,“大同”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通过社会包办,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充分就业。其二,政治方面。在社会组织主体上,“大同”要求“选贤与能”,即由众人依据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选拔出“贤能”。同时众人保留着对“贤能”评判、否
9、决和再选举的权利。在社会关系原则上,“大同”要求“讲信修睦”,即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睦相处的关系。其三,思想道德方面。“大同”要求“天下为公”,即人们的觉悟很高,屏除私利,一心为公。其四,社会治理方面。“大同”要求“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即整个社会不会发生损人利己的事情,也不会出现抢劫、偷盗、杀人的事件,纵然家家户户门窗不闭,也不会有鸡鸣狗盗之事发生。“小康”一词可溯源至 诗经,大雅民劳 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礼记礼运 将“大同”描述为最高理想社会形态,“小康”则定位为“大同”社会等而下之的中间社会形态。“小康”社会也可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0、的指标6。其一,经济方面。在财产所有关系上,“小康”表现为通过“设制度”“立田里”等方式实现“以功为己”,即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在社会保障上,“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即保障范围以家庭为单位,“各家自扫门前雪”。其二,政治方面。在社会组织主体上,“小康”表现为国家交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以及与他们相似的君王来管理。在社会关系原则上,“小康”表现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即有明确等级尊卑的礼制。其三,思想道德方面。“小康”表现为“天下为家”,即存在私利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问题。其四,社会治理方面。“小康”社会并非完全稳定,统治者一方面需要“刑仁讲让,示
11、民有常”,另一方面也重视“谋用”。孔子之后,孟子认为贫富分化和贫富差距过大是与仁政相悖离的。他首先将贫富分化问题与土地9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熊 杰 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第2 1卷 第4期问题联系起来,主张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调节贫富,使百姓拥有自己的“恒产”,以及通过“正经界”的井田方案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他认为仁政的首要内容就是“制民之产”,使耕者有其恒产,百姓如果有了恒产就能避免流离失所和冻馁之忧。因此,他提出由“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实施井田制,合理公平地分配土地,使“百姓亲睦”,免于饥寒之苦。荀子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荀子认为财富的产生和分化源自
12、于人性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7。因此,他认为“贫富有差”是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在缩小财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荀子主张按照“维齐非齐”的观念实现“明分”,将贫富差距缩小在一定范围内。这里的“分”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人们的社会关系;其二是指人们的等级地位;其三是指人们的职业分工。这些都是确定个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获得份额的依据,强调贫富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晏子基本遵循了儒家在共同富裕问题上的思想表达。晏子的共同富裕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第一,晏子认为“求富”以及追求财富的行为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所以当齐国君主赐予他邶殿良田六十邑时,他虽然拒而不受
13、,但也同时说自己“非恶富也”,也就是肯定了“富者,人之所欲也”的看法。第二,尽管追求财富本身具有合理性,但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争私行为,如果任凭这种争心和欲望无限增长,就会产生“足欲”,“足欲”是“失富”的源流。因此,晏子认为对于这种求富心理必须给予一定限制。为此,他将“富”与道义、道德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义利之辨”的先河,提出“幅利论”。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晏子提出“权有无,均贫富”的思想,即将财富分给民众,以保民阜、国安和共同富裕。在法家的共同富裕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管子的“贫富有度”思想、商鞅的“贫者富,富者贫”思想和韩非子的“论其税赋以均贫富”思想。管子认为富民是国家发
14、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 管子治国 中,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8。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在实现富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管子认为民众贫富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工商业的发达。他从“轻重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物价高低波动和民智不齐,都是导致贫富分化和贫富不均的原因。进一步地,如果放任这种贫富分化恶化下去,就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因而他提出“贫富有度”的思想,认为“贫”和“富”都要有一定的限度,主张无论贫富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为此,他提出四种缩小贫富差距的办法来实现共同富裕:一是通过“轻重之权”,发挥国家调控经济的职能;二是通过一
15、定的财税政策,调节贫富悬殊;三是重视借贷在贫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四是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保障贫民生活,实现社会安定。商鞅的贫富思想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他认为人民之所以富裕是因为在政府的规制下,从事“农战”,勤劳的人民将逐渐富裕。贫富的差别在于国家干预。商鞅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民众的贫富状况完全可以由政府来调整,因为国家真正掌握着财富资源。要使统治者规制民众求利活动的职能发挥效力,就要让民众长期处于“家不积粟”9的状况,只有这样,民众才愿意听从政府的意志。与此同时,商鞅反对贫富分化和贫富悬殊,主张动用国家行政权力,特别是刑和赏的方式来调节贫富,即对贫者威
16、之以刑,使其致力于农业生产,让平民百姓最后走向富裕。所以,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只要君主“刑于九而赏出一”1 0,便可以达到“令贫者富,富者贫”的效果。韩非子认为,贫富是由于个人的勤俭和惰奢造成的。社会中贫者和富者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富者之所以能够占有财富在于个人的勤劳和节俭。韩非子认为:“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0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熊 杰 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第2 1卷 第4期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1 1由个人的勤俭和惰奢形成的贫富分化是合理的,也有助于让劳动者提高生产积极性,没有必要采取“
17、济贫”的办法抑制贫富分化,而应该“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墨家创始人墨子分析了人类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激励问题。在他看来,追求(或预期)收入分配的增加是劳动者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他主张把劳动及功绩作为收入(俸禄)和赏赐(奖励)的依据,如在谈及国家治理时,认为“欲其事之成”,就必须“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达到既定标准,也应该“高予之爵,重予之禄”1 2。另一方面,他认为不劳而获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这说明墨子已经具备了朴素的按照劳动获取收入分配的思想。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统治者必须使百姓摆脱赤贫,“饥者得食,寒
18、者得衣,劳者得息”1 3。因此,墨子在贫富分化的问题上提出“均平”思想,主张学习“古者圣王”,做到“分财不敢不均”1 4和“富贵贫寡”1 5。道家的老子从自然法高度强调了均衡分配财富的必要性。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种创造现实世界的初始力量,又是高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绝对精神,而把“损有余而补不足”上升为“天之道”,就赋予了均衡分配以自然法则的性质。基于这一理念,老子对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分配不公进行了批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 6。统治者的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说他们不能为了财政目的而加重税收,不能以侵夺民间财富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19、等,否则就会危及社稷:“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1 7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也隐含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主张。老子从“天道”出发,认为天道是反对持盈的,所以必须“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富人就必须救济贫弱之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 8,自然能达到“民莫之令而自均”1 9的状态。总的说来,先秦时期关于贫富问题的思想是为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同时带有社会的等级观念,其中,主张按照社会政治地位占有财富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渐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先秦诸子在防止贫富分化
20、、抑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方面所提出的某些思想主张,实际蕴含着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二)两汉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两汉时期,土地兼并加重,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围绕着土地等相关问题,古代先贤们经济思想中也有着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西汉董仲舒认为社会上的贫富不均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董仲舒指出,自秦以来的贫富分化首先是由土地自由买卖导致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除井田,民得卖买”。其次,国家“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堵塞了百姓谋生之路,也使得百姓走向贫困。再次,百姓要承担的租税徭役十分繁重,不仅要对政府承担“三十倍于古”的力役之征和“二十倍于古”的田赋盐铁之税,还要向地主缴
21、纳“见税什五”也就是百分之五十的地租。最后,贪暴之吏的妄加刑戮也使得百姓走向了破产流亡之路。董仲舒对贫富分化提出了以下看法:第一,“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该“制人道而差上下”。第二,国家对于贫富差距应该“调均贫富”而使得“贫富有度”,这个“度”就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2 2,达到“财不匮而上下相安”2 3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调均贫富”和“贫富有度”都是先秦诸子对待贫富差距早已提出的思想和主张,董仲舒则是1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熊 杰 共同富裕的思想史及其展开第2 1卷 第4期结合西汉的社会情况再度重申了这样的主张。第三,如果放
22、任人们的欲望,不“调均贫富”,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2 4,从而妨害国家治理。所以,董仲舒提出“均平赋税”和“限田”主张,以缩小贫富差距。他认为,要抑制贫富之间的兼并除了要在土地制度上“限民名田”之外,还要做到“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2 5。司马迁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分化,并认为贫富分化是个人能力所导致的,“巧者有余,拙者不足”乃是常态。正因如此,司马迁认为贫富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他提出“贫富之道,莫之夺予”2 6,也就是说贫富分化和贫富差别是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不能凭借强权去“夺富济贫”。他认为在对待贫富差距问题上应该采取“善
23、因之”的不予干涉的态度,不赞成国家对贫富分化加以干预。因此,司马迁不赞同对富人进行打击和限制。也就是说,针对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的贫富分化,最好的态度就是“因之”。东汉王充认为贫富贵贱都是命中注定,非人力所能为,也就与个人的才智行德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贫贱”2 0。尽管后天的勤奋和才能能使个人的财富境况有所改善,但王充还是认为命运始终不可悖逆,“命贫以力勤致富,富至而死;命贱以才能取贵,贵至而免”2 1。个人要实现富裕,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是“务本”,强调农工商均能致富;二是“爱日”,人的贫富与劳动时间的多寡相联系。因此,在抑制贫富分化上,王充
24、主张通过减少徭役的办法,使百姓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增加“收入”,从而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三)唐宋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唐宋时期,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经济思想领域呈现出巨大转折,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关于贫富问题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在“义利之辨”深入展开的同时,唐宋思想家认识到了保护富人对于调节贫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保富”主张随之开始产生。唐代陆贽认为,造成贫富分化和差距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劳动技能和勤勉程度不同造成贫富差距。他认为财富是人为的,那些劳动技能高超并且勤勉工作的人财富多,懒惰的人则财富少。其二,统治阶级的贪婪和对百姓实行的重赋是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其三,土地兼
25、并严重是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他指出,“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2 7,有田的地主坐食地租,不劳而获,造成贫富差距。尽管如此,陆贽并不赞同“劫富济贫”,而是认为应该通过“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达到“安富恤贫”的目的。北宋李觏对孟子的“何必言利”的说法提出批判,反对贵义贱利,同时认识到富民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主张保护富人。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他主张均平赋役和复行井田之法。均平赋役是指穷人和富人都要交赋税。李觏认为,“吾乃今知井田之法,生民之权衡乎!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其食,食足则蚕者得其衣,不耕不蚕不饥不寒者希矣”2 8。可见,复行井田是均平赋税的重要举措,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同富裕 思想史 及其 展开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