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六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pdf
《“三重六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重六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92023年第6 期第9-1 9 页山东大学学报(哲(社会科学版)“三重六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马秋丽张永怀摘要:虽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不同,但二者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契合性。探究二者的契合性可从“三重六维”视角入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层层递进的三重契合,每一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这三重契合共体现为六个方面,我们称之为“三重六维”。第一重契合是理论本性的契合,主要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理论品格相契合这两个维度。这种
2、最宽泛层面的契合提供了二者结合的先决条件。第二重契合是精神气质上的契合,主要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思维上的相通与实践精神方面的神似这两个维度。这一层面的契合促进了二者的精神接近。第三重契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契合,主要体现在民众观、社会理想观两个维度,这一层面的契合构成了二者结合的深层理据。深入剖析二者的多维度契合,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与贯通,推进二者的结合与相互成就,在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重六维”D0I:
3、10.19836/ki.37-1100/c.2023.06.00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其写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第二个结合”并指出,尽管二者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关系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
4、深叶茂的富有深邃思考的重大理论命题,“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而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基于学界对“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研究,从学理上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契合予以阐释,对于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高度契合性是二者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前提。“结合 的前提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2 1&ZD008);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2 2 CZTJ04)、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
5、研究培育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叙事研究”(22RWZD02)。作者简介:马秋丽,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济南2 50 1 0 0;);张永怀,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 50 1 0 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1 8 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 年第1 7 期。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 年第1 7 期。10山东大学学报(社
6、会科学版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种契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挖掘和阐发,就二者相结合的逻辑理路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契合点并非平列等同,而是表现为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层层递进的三重契合,其中每一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这三重契合共体
7、现为六个方面,我们称之为“三重六维”。本文将从“三重六维”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问题加以探讨。、第一重契合:理论本性的契合第一重契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契合,这种最宽泛层面的契合提供了二者结合的先决条件。二者的结合之所以能发生,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的理论本性之间相契合。难以想象,两个各自封闭的理论体系能实现结合。两者之间的第一重契合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维度:(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相契合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8、。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孔子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礼记中庸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悸”。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文化起源而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内蒙古的红山文化,甘肃的大地湾文化,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共同构成了初创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文化的交流互鉴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还体现为始终遵照虚怀若谷的取向,对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吸纳镜鉴,博采外域。历史地看,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西方的数学、医学、地理学、地质学、测量学、化学、物理学及诸多社会科学思潮传人
9、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渐被中华文化包容吸纳,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由此可见,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使中华文化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悠久文化。同样,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它“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初创之时
10、,便吸收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1 9 世纪的三次重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突出体现为考察分析问题时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它超越了以往理论的狭隘视野,着眼于为人类求解放的目标,关注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 年第1 7 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 8 页。3文中出自
11、国语论语诗经等传统经典中的文献皆采用文中夹注,如国语郑语论语公冶长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 年,第47 1 页。5段妍:“两个结合”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1 期。11重六维兑思干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全球每个国家、民族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的发展。警如,他对古代中国有一系列的论述,认为古代中国在不久的未来将迎来“中华共和国”的曙光。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矫正上。恩格斯直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原
12、则而不是教条的特质彰显了其理论本身的开放性,这使得其没有陷入画地自限的案白之中,且为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向未来开放的诠解与实践的空间。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没有宗派狭隘性的科学理论,对各个民族和民族文化最不具排异性,很容易在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广大人民中得到认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理论品格相契合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诗经文王所载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后世儒家所推崇。反映两周抽象思维水平的周易,其主要精神是变易。其中的革卦和鼎卦蕴含着因革损益、革故鼎新的深刻哲理和客观世界变化的某些法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13、久乃变革之大义,鼎新则预示新的生机。“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日新又新的文化基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从先秦诸子学不断发展为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乾嘉学派等形态来展现其核心内容,但其中不变的是“日新又新”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因革损益、革故鼎新过程中的寓常于变、常在变中的哲学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面对他们所处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
14、向何处去”的课题,基于对资本主义根深蒂固弊病的深刻认知,回应工人运动的现实需求和理论需求,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条通往真理的科学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予以教条化理解。马克思指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随着从西欧发源地向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
15、程中,需要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本土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并在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新的时代问题,始终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过程。本土化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空间维度,时代化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间维度,二者有机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列宁基于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科学剖析,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并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具体到中国,马克思
16、主义的发展性,也必然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挖掘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意义容量和理论空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3 4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第6 6 4页。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 0 1 0 年第6 期。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 年,第40 2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第7 3 0 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6 2 页。12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已深人到中国人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成就了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国性”,为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日益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解释学背景和诠释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前见”,成为了中国人诠解马克思主义的先行有效的理论前提。但只有理论前提还不足以充分解释二者的结合,还需从精神气质的契合方面予以探。二、第二重契合:精神气质上的契合精神气质上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重契合,是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主要
18、体现为二者辩证思维的相通与实践精神的神似这两个维度。(一)辩证思维上的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内涵、实质等多方面,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易被称为“六经之首”,“易”之为名,与“变”内在相关,乃变易与不易的统一,所谓“易者不易”,两者不可偏废,此正为辩证法的真谛。例如,易系辞下特别强调“变”,“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面包含变易及其矛盾运动之原因。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上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
19、经第二章),这些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矛盾及其统一性这一辩证思维的智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变易的思想主要从宇宙观立论。易系辞下中“天地纲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王充的“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论衡自然)等,都以气的变化运行建构起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不易,就宇宙论而言,是“变易”之中包含的不易之规律与恒常的秩序。宇宙之变易,流动不居,在这种变动中,有不变的运行秩序。正如易系辞下所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在宇宙的
20、生成变化过程中,日月运行、四时更替的规律恒常不变。“变易”保证宇宙处于永不滞留的状态,“不易”确保宇宙变而不乱、变而有常。变中有常,常而又变,昭显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观念,内在包含着由“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构成的基本脉络,显示出辩证法赖以展开并完成自身的基本结构。宋儒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指出:“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这种由“一理”到“万事”的过渡,其实就蕴含着“一分为二”的内在结构,而“万事复合为一理”,则是“合二而一”的完成。马克思主义同样注重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
21、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恩格斯指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事物和现象视为存在的过程,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与儒家“生生不息”的变易观念相契合。恩格斯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 年,第1 7 页。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
22、),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7 页。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8 页。13重六维克思王义和中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分析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世界的生成和灭亡遵循着客观规律并处在不断变化中。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对立及其相互转化。“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的各方相互联系起来。”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恩格斯认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对于这一
23、问题,列宁也谈到:“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一一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意义上,矛盾的对立面,既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辩证运动中不断消解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倒立着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的颠倒,为辩证法寻找到了全新的原初基础即人的实践活动。易言之,在黑格尔的语境中,辩证法的“三一式”不过是逻辑的演绎,而在马克思那里,则将其置于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历史展现及其完成的内在结构的语境中予以诠释,辩证的展开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建构过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4、,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世界发展观的深邃之处就在于从变化中看到发展,从发展中发现规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无不带着自已深受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及世界发展观。从翻译、理解到自发意义上对二者结合的探索,再到自觉地将二者进行结合,其关键理据是二者在辩证思维方面的契合。(二)实践精神的神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精神或实践品格的共同重视,也昭示了二者精神气质上的神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有极其重视实践或践履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强调知行合一,二者的共同取向是确
25、立“做”(实践或践履)的绝对原初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国古代关于“行”的探讨,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般的行为、活动。尚书说命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苟子儒效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皆指一般的活动。二是指道德行为。“践履”“行”备受儒家强调和推崇。论语学而指出:“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公治长指出:“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里的“行”皆指道德践行。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提到,“笃行实践,以守义理之中也;改过徙义,以极道德之实也”,也是重视道德践履。孔子学说的中心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重 马克思主义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契合 分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