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pdf
《“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 年第 5 期No.5 202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总第 248 期Sum No.248 哲学研究“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姜宇辉摘 要:德勒兹与克尔凯郭尔之间的哲学对话,近来愈发成为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其中也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过于将克尔凯郭尔“德勒兹化”,进而忽视了绝对否定这个二者之间的关键区分;二是过于局限于文本的出处细节,而无法在二者之间找到深层的互通。纠偏和推进该项研究,需要首先围绕绝对否
2、定这个要点辨析两位哲人关于生成-主体的不同理解,再进一步从否定性这个要点出发对德勒兹哲学本身进行一番重释。减损式的否定性操作充其量只具有局部和过渡的效应,但在两卷本 电影 中深入诠释的“相信此世”这个命题却逐步展现出绝对否定的潜藏契机。关键词:“相信此世”;绝对否定;生成-主体;德勒兹;克尔凯郭尔中图分类号:B089;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23)05-0135-11作者简介: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勒兹与加塔利生命诗学研究”(21BWW012)关于德勒兹对于克尔凯郭尔的援引,尤其可参见
3、潘辛格(Andrew M.Jampol-Petzinger)和胡斯托(Jos Miranda Justo)的相关论著。前者的 德勒兹,克尔凯郭尔及自我性的伦理(Deleuze,Kierkegaard and the Ethics of Selfhood)几乎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比较这两位哲人的专著,其附录中一个极为详尽的表格,列出了每一条德勒兹援引克尔凯郭尔的文本出处。在后者的论文 吉尔德勒兹:克尔凯郭尔在其文本之中的呈现(Gilles Deleuze:Kierkegaards Presence in His Writings)中,不仅精确列举了每一条引文,更是按照文本先后的顺序对其中的思路和脉
4、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可参见 Andrew M.Jampol-Petzinger,Deleuze,Kierkegaard and the Ethics of Selfhoo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22,p.4.明确的表述见 Gilles Deleuze and Flix Guattari,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Paris:Les ditions de Minuit,1991/2005,p.88.在深刻影响过德勒兹的哲学家之中,克尔凯郭尔无疑是备受研究界忽视的一位。其中的缘由似乎也不难理解。首先,即便德勒
5、兹的文本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与克尔凯郭尔的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对话,甚至可以说前者的一些重要概念本身就是得自对后者的重释或转化,但毕竟,德勒兹从未写过一部关于克尔凯郭尔的专题论著。实际上,除了 何为奠基?(Quest-ce que fonder?)这部早年的授课稿之外,他也从未对克尔凯郭尔进行过深入而集中的阐释。其次,除了这些显见的差异,两位哲学家之间还存在着更为深层的气质和学理上的根本分歧。如果说德勒兹的核心概念是内在性和肯定性,那么克尔凯郭尔则正相反,超越性和否定性才是他的思想发展之中挥之不去的两个首要动机。如果说德勒兹最终要回归的是生命的创造和流变,那么克尔凯郭尔则相反,他始终将内在
6、而孤独的个体性体验视作自己哲学思考的最终归宿。既然如此,那又为何执意要在二者之间人为地寻找(甚或杜撰)各种“亲密”的关系呢?这背后的根本意义和目的又何在?在我们看来,真正将二者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关键点,正是“相信此世”(croyance ce monde-ci)这个德勒兹晚期思想的核心动机。一方面,这个短语堪称是对德勒兹的“内在性伦理”(immanent ethics)的最简洁凝练、生动恰切的概括,近来也确实有很多学者围绕这个53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 248 期主题对德勒兹和克尔凯郭尔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比较,比如亚尔斯马(Ada S.Jaarsma)的 人类基因组之后的克尔凯郭尔(
7、Kierkegaard After the Genome)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另一方面,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试图从这个关键表述在德勒兹文本中的发展脉络出发,进一步揭示两位哲学家之间的深刻异同,并尤其想通过对克尔凯郭尔的相关文本的细读,进而对潜藏于德勒兹思想中的主体性和否定性这两个重要难题进行阐释和回应。一、“相信此世”:从 电影 1 到 褶子 的基本思路“相信此世”概念在德勒兹的晚期文本中有两次重要出现,分别是两卷本的 电影 及与加塔利合著的 什么是哲学?。显然前者的表述更深入细致,也更能呈现这个命题的主要背景,那就不妨专注于此书。首先,“相信此世”这个表述及其衍生的相关阐释均出现于 运
8、动-影像 和时间-影像 的极为关键之处,甚至不妨说,它才是深刻理解两卷本 电影 的内在思路的一条重要引线。在 运动-影像 中,它明确出现于第七章,并由此与两个重要的主题关联在一起:一是“任意空间”(espaces quelconques)这个看似晦涩的概念;二是任意空间在电影之中的三种主要呈现,即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色彩空间。与克尔凯郭尔的交集恰好发生于精神空间这个关键的转折之处。何为“任意空间”呢?德勒兹有明确的概括:“这是一个具有潜在接合(conjonction)的空间,可被视作一个纯粹可能性的场所。”显然,“任意”在这里并非只是一种泛指,而更指向“所有”影像空间之中所内在的潜在性本源。对
9、此又可以进行三重递进的阐释,即从可见到不可见,从“状态”到“意义”,从“原因”到“事件”。观众在屏幕上所见的人、事与物往往并非仅局限于可见的状态、可确定的原因,而更是展现为蕴藏着丰富多变之意义、交织着生成流变之力量的事件。哪怕只是一个看似清晰明确的脸部特写,也同时可以作为贯穿情节的起承转合的枢纽,打开多重时空维度的环节,以及蕴含错综复杂之意义的符号。而就电影史的发展来看,营造此种潜在性的任意空间的手法大致有三种。在表现主义那里,它主要呈现为光与暗、形与影之间的“争斗”(lutte)。阴影在电影之中的运用与呈现实在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但表现主义确实苦心孤诣地将此种物理的效应带向了丰富性和戏剧性
10、的极致。在这个流派的影片之中,阴影或浓或淡,或隐或显,或包围或分解,或对照或衬托,但无论怎样,它都呈现为一个潜在性的任意空间,不断激活和敞开影像自身所蕴藏着的意义与事件的潜能。不过,表现主义的影子戏还只是物理空间之中的种种效果,还有必要进一步转向在空间之中、在世界之中的人自身所面临、所做出(或无力做出)的选择:“精神并未深陷一场争斗,而是因为要做出一种抉择(alternative)而备受折磨。”电影不能仅满足于呈现外部世界的明暗交织的诗意,而更应该由此转向、烘托人物内心在黑与白、是与非、善与恶之间的权衡与抉择,彷徨与挣扎。但真正的“精神的抉择”所最终涉及的其实并非只是“不同选项之间的取舍”,而
11、是“涉及选择者的生存方式”。简言之,真正对精神的选择起到最终决定作用的,并非仅为可见的对象(选择“这个”或“那个”),亦非只是现成的价值(选择“善”或“恶”),更非那些默认的前提或答案(选择“是”或“非”),而从根本上说恰恰是人自身的那种不可被否弃、还原、让渡的“选择的权力/能力”(puissance)。正是在这里,德勒兹明确引入了帕斯卡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考,并将其与布列松和德莱叶的电影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对比,由此展现出“我选择去选择”(je choisis de choisir)这个贯穿影像与哲思的核心命题。631Gilles Deleuze,Cinma 1:Limage-mouvement
12、,Paris:Lesditions de Minuit,1983,pp.176,150-151.Deleuze,Cinma 1,pp.157,159,160,162,161.姜宇辉:“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2023 年第 5 期这个命题,首先当然突显出明暗交织的物理空间和黑白交替的精神空间之间的反差对照,但同时亦呈现出二者的内在相通,选择的精神力量进而展现为营造影像的任意空间的另一种或许更为本源性的力量。影像空间之所以是任意的,之所以能展现生成流变的潜在能量,并非只因为其中充溢着光影交织、明暗交错的物理环境,而是因为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选择能力的主体站
13、到了这个空间之中,出现在这个场所之中,是他在选择、在意愿、在彷徨和挣扎。正是他制造着时空的裂变、世界的分叉、情节的转折,也唯有他才能最终打开不可见的维度,激活多元的意义,营造事件之效应。然而,也正是在这里,主体性和否定性这两个难点也就清晰呈现出来。一旦将信念从宗教的信条和道德的规范之中挣脱出来,进而将精神的选择能力“提升为其纯粹的力量或潜在性”,那么,这到底是提升了选择主体的力量,还是反倒对其进行了无以复加的削弱?甚至不妨釜底抽薪地追问一句:出现在这个任意空间中的选择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还能被称作是一个“主体”?他又究竟凭借何种力量能够将自己塑造为主体并进而维系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呢?德勒兹当然会意
14、识到这个关键的难题,也在随后的论述之中给出了清晰而独到的解决方案。关于道德主体乃至主体性本身的本质形态,在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本就经历了一个从“自律”(autonomy)到“依存”(dependency)的转变过程,而德勒兹的解答方案恰恰也只有基于这个背景才能被充分理解。从柏拉图 理想国 中关于“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断言,直到康德对于启蒙精神的著名界定,主体从根本上皆体现为以理性的力量反思自身的生存,选择不同的道路,掌控自身的命运。而自现代哲学之始,主体的形态已然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它的起点不再是理性的反思和自主的选择,而恰恰是生存的个体以一种极端偶然的方式被“抛入”一个他自身无从选择的
15、世界之中,由此也就深陷于两难的境地:要么,他始终难以挣脱“被动性”和“依存性”的地位,沦为被各种社会关系所操控和摆布的傀儡;要么,他必须以同样极端的方式,甚至往往是极端个体性、私人的方式来探寻本真的自我,实现可能性的超越和筹划。德勒兹在 电影 1 中给出的回答,或许恰好是对上述看似截然对立的两极所进行的一种极具创意的“综合”。一方面,他接受被动性这个前提,强调精神选择的起点并非是有着自主自律的理性反思和自我意识的主体,而更是任意空间之中的那种涌动着纯粹的“质与力量”的潜在性的原初场域。这也是他将色彩列为明与暗、黑与白之后的第三种营造任意空间的重要手法的根由。色彩显然更能突显边界的模糊、力量的互
16、渗、场域的拓展、形象的流变等任意空间的本源性特征。也正因此,德勒兹将色彩空间界定为“脱节”(dconnect)和“清空”(vid)两个要点颇为恰切。脱节,并非全无关联,一盘散沙,一片混沌,而正是要通过瓦解既定的关联进而释放更为差异而多元的强度性能量。清空,亦非空洞无物或苍白贫瘠,而恰是要扫除所有既定、僵化的形态,进而令创造性的生命不断回归自身、重新开始。那么,另一方面,主体又究竟怎样从这个纯粹潜在的任意空间之中脱颖而出,塑造自身呢?电影 1 或许语焉不详,但 褶子 这部后续的著作却给出了相当明确的答案。在这里,从物质到灵魂,或者准确地说,从物质的重褶到灵魂的内褶的关键转折点恰恰是主体的诞生。当
17、然,主体在这里与自我意识或理性反思皆无关,而同样也是作为“纯粹的潜在性,纯粹的潜能”。在 电影 1 中,色彩本就是连接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原初的力量场域,而到 褶子 这里,德勒兹则更为明确地结合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解说了主体自潜在性中创生的具体机制。主体何以自一个物理空间中诞生呢?731Deleuze,Cinma 1,p.163.对这个脉络的梳理,可参见姜宇辉:元宇宙中的脆弱主体,贵州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6 期。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第 153 页。Deleuze,Cinma 1,p.169.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 248 期正是因为,
18、在每一个可见的事件、弯曲、转折、分叉的背后,都同时存在着不可见的潜在力量的积聚。当多元而差异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地点、一个位置、一个场所”之时,主体之“视点”就诞生了,正是在这里,弯曲得以实现,事件得以发生。但准确地说,主体并非仅局限于一个“点”,而更是作为力量聚散的场域;同样,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也绝非仅止于“视”,而更是展现出整个无限的世界内在于有限的灵魂-主体之中的表达-被表达的普遍而根本的本体论关系。至此,我们得以对从 电影 1 到 褶子 的基本思路进行简要概括。“相信”并非仅为一种常识性的默认立场,亦非只是对宗教信条或道德律令的服从,而更是指向人的根本性的生存方式,也即选择的精神力量。此种
19、力量又并非只是内在的、主观的甚或私人的,而更是指向纯粹潜在性的原初场域。主体自其中诞生的过程,也正是力量的积聚,视点的形成。相信世界,并非只是一个认识或信仰的活动,更是生命创造的运动。相信世界,亦非只是人“面对”世界做出的选择,更是世界与主体、潜在与现实、无限与有限之间的无尽的交织与互渗。这也正是德勒兹式的内在性伦理的要义所在。二、“否定性的伤口”:德勒兹与克尔凯郭尔之间的“生成-主体”然而,这一番明显颇具德勒兹色彩的“生成-主体”理论究竟与克尔凯郭尔有何相干呢?在 电影 1 第七章,虽有对于克尔凯郭尔的反复征引,但是否只是德勒兹的一厢情愿乃至借题发挥呢?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如果深入细究
20、克尔凯郭尔的相关文本,会发现他与德勒兹之间众多的相通之处。亚尔斯马 人类基因组之后的克尔凯郭尔 一书开篇就明确援引“相信此世”这个基本命题,并进一步在克尔凯郭尔的相关文本(尤其是 致死的疾病)之中找到了与德勒兹颇为切近的生成-主体的理论阐释。这个切近之处主要体现于生成和潜在性这两个要点之中。首先,主体作为生成的运动过程,在克尔凯郭尔的文本之中始终是一个贯穿性的主题,尤其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下简称 附言)之中得到了最为集中充分的论述,其中“德勒兹式”的明显动机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成为主体”(becoming subjective)视作引导人的生存不断展开的“问题”,而并非是让人唯命
21、是从的现成的“答案”、规范和信条。正是因此,人面对这个根本问题所(不断)做出的“决断”就显得至关重要。正是这个决断力最终指向了人自身的“至上任务”,这个伦理的向度正是生成-主体的第二个重要方面:“首先是伦理,成为主体。”由此也就引出第三个方面:那么,这个伦理的向度究竟如何在人的身上得以切实展现呢?生成-主体究竟又是怎样一种运动过程呢?克尔凯郭尔的界定也与德勒兹颇有默契,因为他们都将“无限与有限、永恒和生成”之间的持续的、难以最终化解与调和的震荡视作本质性的特征。其次,生成-主体在德勒兹那里主要是一个从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而在亚尔斯马看来,这个过程在克尔凯郭尔的文本之中同样能够找到鲜明呼应
22、。她经由对 致死的疾病 开篇段落的“重释”概括了克尔凯郭尔的潜在性理论的诸多面向。在该书的第一部分的起始处,克尔凯郭尔首先将作为自我的“精神”从根本上界定为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综合”,再进一步将此种综合展现为否定831德勒兹: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杨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 36、30、42 页。克尔凯郭尔: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第 62 页。克尔凯郭尔: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 103 页。此外,“生成”(becoming)概念在克尔凯郭尔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独特含义,尤其可参见 Niels Nymann Eriks
23、en,Kierkegaards Category of Repetition,Berlin and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2000,p.121.克尔凯郭尔: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 125、65-67 页。姜宇辉:“相信此世”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否定主义”2023 年第 5 期性、可能性和瞬间性这三个主要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些要点,亚尔斯马将克尔凯郭尔式的“关系性的生成”(relational becoming)概括为多元、“分布”(distrubited)、动态、交织、差异、“溢出”(exceeds)等等丰富而多变的面向。她甚至多少有些不假思
24、索地将“inter esse”这个克尔凯郭尔的重要概念等同于德勒兹的生成理论中的“居间”(in-between)这个基本形态。然而,即便亚尔斯马的论述看似有理有据,用心的读者仍然会抛出至少两个由浅至深的质疑。第一重质疑涉及克尔凯郭尔和德勒兹的理论立场之间的根本差异:无论怎样“重释”,前者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的是超越的上帝,而后者的无限性则显然正相反,指向的是内在于生命之中的生生不息的创造,这个超越性和内在性之间的明显张力到底如何能够化解?这个质疑看似严厉,却不难给出恰切的回应。比如,潘辛格就重点援引杰米费雷拉(M.Jamie Ferreira)的代表性研究后,进而指出,或许将克尔凯郭尔的立场等同于
25、德勒兹式的内在性伦理并未离题太远。虽然上帝在前者那里始终是一个明显的主题,但就最终的理论旨归来看,克尔凯郭尔的伦理学所关注的也绝非是选择的对象,而同样亦如德勒兹那般是选择的能力,或者说是作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的潜在性、多元性、差异性的选择能力,正是此种能力不断突破着既定的边界,实现着个体性的本真生存。更何况,从文本的细节来看,“内在性”这个表述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其实与德勒兹的用意正相反,它指的反倒是理论体系的自我相关、内在循环的僵化封闭的状态,而他所使用的“超越性”概念倒是与德勒兹的“内在性”更为接近,皆指那些突破边界、重新激活潜能的创造性运动。但即便第一重质疑的危机暂时被化解,第二重质疑却显得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信 克尔 凯郭尔 对话 之中 重释德勒兹 否定 主义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