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媒介属性与文化影响研究.pdf
《地方博物馆媒介属性与文化影响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博物馆媒介属性与文化影响研究.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其媒介属性表现为弥合传播与传承的缝隙以及重组了地域、空间与时间。随着社会发展和相关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博物馆在地方集体记忆书写、地方文化自觉提升和地方社会治理参与等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既有建设同质化导致传播效力低下的问题也有技术与商业的大举入侵带来的文化困境。对此,有必要重返“文化现场”,重视对原生文化土壤的保护;积极融入“后喻时代”,建设参与式博物馆;重塑“人文精神”以推动地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地方博物馆;媒介;媒介属性;文化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421(2023)03-0332-07 自
2、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生活受到反复影响,出行半径不断缩减,城市中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成了人们出行的新选择1。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地方文化展示的空间,也是一种媒介。它立足于当下环境,以独特、丰富、厚重的地方文化历史为底本,指向此刻和未来的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地方的想象与认知。新媒体技术无远弗届,以各种技术为媒,数字博物馆成了地方博物馆宣传的新舞台;以内容为媒,博物馆逐渐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标签与个人情感和文化艺术的展演空间。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度不减,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也不断出圈,博物馆作为媒介把历史与当下的
3、人们相连越来越成了日常。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地方博物馆,以参与式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手段,试图探讨其媒介属性和文化影响,希冀对我国地方博物馆建设有所裨益。一、地方博物馆的媒介属性随着“空间即媒介”观点的兴起2,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关注到了博物馆的媒介属性。有研究者以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研究对象,指出博物馆文化表征背后的见证记忆系统,从而成为人与物之间的联结3。博物馆亦是文化实践的场所,多元主体合作,在博物馆中进行文化教育活动蕴含了文化融入生活的新可能4。韩铭与苏士梅通过梳理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博物馆见闻,指出晚清中国观众独特又矛盾的认知图式,而这一认知图式恰来自博物馆独特的媒介属性5
4、。曾一果和陈爽则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展示和数字博物馆入手研究,认为新媒体技术“强调互动与体验”,打破了传统展陈空间下的局限性,从而赋予传统文物以时代意义6。由此可见,相关研究大多仍将博物馆视为一个空间来讨论,或传统的实体展演空间或数字博物馆的赛博空间。博物馆更多被视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其时间性偏向收稿日期:2022-10-26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1D117)。作者简介:吴浩(1998),男,安徽芜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传播、城市传播。通信作者简介:翟光勇(1975),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体育传播、历
5、史传播。第 41 卷第 3 期吴浩,等:地方博物馆媒介属性与文化影响研究有所关注但仍显单薄。此外,研究者对于人群面向更广的大博物馆关注明显多于地方博物馆。虽然大博物馆的分析不乏偏僻入里,但过于“宏大”的抽象视角往往给人一种距离感,离我们的日常体验有一定距离。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地方博物馆天然具有双重媒介属性,既是弥合传播与传承间缝隙的媒介,也是重组时间、空间与地域的媒介。(一)弥合传播与传承缝隙的媒介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曾区分过传播与传承:他认为传播偏向空间,传承偏向时间。信息的大爆发使人们过分迷恋传播工具以至于传承太薄弱,人类面临传承危机7。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促使现代人强调即时的传播效果,重
6、视空间的征服,忽视了自身文化历史赓续的重要性,或者说人们忘记了从何出发。一条缝隙就此横亘在传播与传承之间且有被撕裂拉大的趋势。而传承需要空间,因为在同一空间下人们才能有共享的记忆,才能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唤醒人们的身份认同。但如今原生的文化土壤和空气被现代化形塑,地方博物馆作为现代媒介技术对地方文化传承的一种补偿机制,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接着过去的实在(业已发生、真实存在的历史),一头投射到现在的实在(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想象),中间则是对历史、记忆的书写。正如许多地方博物馆里摆设的缝纫机、粮票、“二八大杠”等老物件,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 60、70 乃至 80 后来说是对记忆、身份的一
7、种唤醒,而对 00 乃至 10 后来说就是对过去物质不丰富但是纯真生活的一种想象。(二)重组时间、空间与地域的媒介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其所提供的空间是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这是其特有的媒介属性8。而地方博物馆在从空间指向时间的同时,将地域也一同勾连进来。如果说大博物馆是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藏品置于同一片空间下,淡化了地域标签,那么地方博物馆则通过重组时间、空间与地域使三者并重。地域既有地理和行政的概念,也暗含了文化上的概念,即表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9。因此地域文化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出现地方博物馆之前的地域文化,大多是严格限制在固定的地理位置,是其文化历时性发展的一个片段的呈现。对于
8、文化外来者而言,存在着文化理解上与身体到场的双重限制。地方博物馆的设立作为一种媒介空间技术介入了传统地方文化这个自发的场域,将地方文化的相关藏品、背景、介绍与发展脉络一同整理归纳成一个自为的文化场域。技术抽离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将原本孤立的、断裂的、快被遗忘的记忆与地点变为“此刻此在”,原本严格的文化边界和身体到场被解构,转变为博物馆里的一个个展馆或“点”,依托数字代码的转译,远在天边的空间与文化就变成了人们动动手指划动屏幕就能一目了然的历时性的“面”与“线”,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正是在偏重空间征服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将地域与时空并重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传播的偏向”
9、10,从而能对当下产生更多的文化影响。二、地方博物馆作为媒介的文化影响作为一种记忆之场,地方博物馆在传承地方文化、唤醒集体记忆和强化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影响。将其视为一种媒介的存在,必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观察其所带来的文化机遇,势必在集体记忆书写、地方文化自觉乃至社会治理参与中带来新契机。(一)地方集体记忆书写的新角度地方集体记忆是一个地方人类活动的文化遗产,是凝聚后人集体共识与增强地域文化认同的关键。所以对地方集体记忆的激活与书写,一直是当下许多地方文化塑造的重点。城市化发展,加速了社会形塑,原生文化地貌被改变,地方集体记忆缺乏“安身立命”之地,地方博物馆的作用得到体现。莫里斯哈
10、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雕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涵义的东西”11335。换言之,集体记忆具有双333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重性质:一方面它源于业已存在、发生过的客观物质活动,有物质实体一面;另一方面即使原生环境、物质不再,通过与“象征符号”产生联系也能获得某种记忆,甚至“当实际的地方被忘却时,群体的信仰会愈益坚定”11337。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哈氏的论断,一个自为的地方集体记忆场域降低了参与者的准入门槛,人们不必远赴文化现场或是花大力气搞文化复原,而是在一个可接近空间下就能近距离
11、参与。同时,数字博物馆更是让受众可以实现虚拟在场。一方面,通过策展等手段,数字博物馆超地域的记忆提供机制可以满足更大范围的地方文化共存与互动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技术带来了更多的开放、去中心化与多元表达,极大弱化了参与者的差异感,从而提升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对共同体的“想象力”。地方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不仅利于不同个体、群体对“我族”文化与集体记忆的书写,也有利于对精英与同质文化表达的反抗。传统记忆之场中,集体记忆的书写通常是由官方权力主宰,对大博物馆的设计、展陈等都是由专人在后台完成的,可被视作一种“精英”式记忆表达,集中体现了官方的立场观点,身为观众的我们只是跟随
12、的“大众”。同样,这样的官方主导也体现在大博物馆的文化集中上,导致地方馆藏单一和地域文化表达乏力的现象。“记忆一律”的结果往往导致大博物馆的不堪重负和地方文化的空洞与盲目跟随,甚至于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盛行。地方博物馆乃至私人博物馆作为媒介,给地方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空间。地方主导乃至个人主导参与记忆书写,虽然通常也是一种“官方”表达,但它不是一种集中的文化输出,而是老照片的翻页、老物件的“炫耀”,是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形式,有利于集体记忆书写权利的下移,将宏大的、单一的集体记忆,逐渐向日常化的、多元的地方记忆拓展。不同类型、层面的记忆得以共存、对话、互动,不仅是两种记忆书写方式的互相补充,
13、也将丰富全民族的记忆内涵。(二)地方文化自觉提升的新机遇全球化时代,各类文化互动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中之重被人们重新认识。有西方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意识形态之争让位于“文明的冲突”12,“再地方化”也因此不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再发掘,而是被打上了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标签。在这样的时代文化下,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值得人们借鉴与思考。“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13。作为一种文化取向,它“不是 复归”,“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4。通俗来讲,
14、文化自觉是一种对文化的对话交流式理解,强调多元、开放的文化过程和“知此、知彼、知彼此”的文化反思过程。地方博物馆作为媒介恰恰为地方文化自觉提供了新机遇。首先,地方博物馆立足于地方文化遗存,打造适合当下环境的记忆之场,这不仅为本地有文化者参与地方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途径,也为他人了解、参与他者文化开拓了新连接。其次,依托于本地馆藏的触点叙事和博物馆致力恢复的地方文化全历时画卷间的留白,可以激发参与者的想象力与反思,从而为“知此、知彼、知彼此”带来能动的思想空间。最后,地方博物馆在话语生产上打破“精英主导”叙事,民间叙事、日常叙事甚至草根叙事逐渐多元且流行,人们在面对这些文化时能产生更多对自我生活、
15、文化、社会的感受与反思。辽宁沈阳的文邦民俗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创馆至今已有 30 多年,馆藏以民俗、乡土文化为主,有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藏品,更多的是近代以来的农耕和乡村生活用具,这些用具无一不在提醒我们从哪儿来和为何而来。正如文邦民俗馆创始人赵文邦所言:“如果文化意识跟不上那将是国人的一大损失,尤其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今天看来,这些都433第 41 卷第 3 期吴浩,等:地方博物馆媒介属性与文化影响研究是旧物,看不出什么价值。但是他们承载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15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仍然保留下来的可见、可触、可感的文化遗存,人们才能了解、体认、尊重与认同地方文化和他者文化,才能做到“知此
16、、知彼、知彼此”。(三)地方治理参与的新途径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程度加深,传统街道社区被商品房社区所取代,政府也逐步从基层地方社区的某些方面撤出,一个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地带在个体与国家间形成。这样的一个中间地带近似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即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此领域中能够形成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16。地方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领域,其所包含和外延的公共功能对我国未来的地方社会治理参与来说是充满价值的。其一,地方博物馆多为地方政府所建,属于公共设施,是地方文化宣传事业的一部分。依托馆藏文物和蕴含的文化历史,其所建构的是一个编码解码的信息输出过程,这个过程既将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 博物馆 媒介 属性 文化 影响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