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炎黄学初创之学术史重构.pdf
《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炎黄学初创之学术史重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炎黄学初创之学术史重构.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目前所见,专题研究炎黄学的专著有霍彦儒著 炎黄学,周洪宇、王文虎合著 炎黄学导论,李俊、王震中主编 炎黄学概论 三种。自 炎黄学 提出炎黄学之名及初步构建,到 炎黄学导论 论及学术定位、研究对象与建构原则等,回答炎黄学究竟是怎样的学问,再到 炎黄学概论 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架构炎黄学的学科体系,使炎黄研究逐步由学问之学变为学科之学。以专门学问或学科提升炎黄文化研究水平是三种炎黄学专著共同的学术追求;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之学术演进,反映了提升炎黄文化研究水平的不同路径。在学术史视角下讨论三种炎黄学专著
2、的学术价值,美其所美,据此提出炎黄文化学科化建设的五个方向,且为继志者之弥缝。关键词:炎黄文化;炎黄学;炎黄学科;学科化 O S I D:中图分类号:G 1 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3-0 9 6 4(2 0 2 3)0 5-0 0 9 6-1 2 炎黄及其在炎黄时代创造的炎黄文化历经后世记忆、传承、演绎与再创造,至今已有50 0 0多年的历史,学界之相关研究虽已经历三大时期,但炎黄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或关键词被正式提出与使用,始于1 9 9 1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同样地,2 0世纪4 0年代于右任编纂的 黄帝功德论,也被学界视为炎黄学研究之“前奏”,但炎黄学作为一个
3、名词和学名被正式提出及学科命名,则是2 0 0 7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至今所见,专题研究炎黄学的著作有三种:一是李俊、王震中主编 炎黄学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二是周洪宇、王文虎合著 炎黄学导论(以下简称 导论),三是霍彦儒著 炎黄学(以下简称 论纲),合称炎黄学“三论”。“三论”之作者几乎都是信阳师范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炎黄学概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其共同的著述旨趣是将改革开放以来炎黄文化的研究成果,提升为炎黄学,据此推动炎黄文化研究走向深入;通过赋予炎黄文化新意义与新价值,实现炎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过,由于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差异,在
4、炎黄文化研究提升为炎黄学的路径上,或希望炎黄文化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或希望走学科化之路,变学问之学为学科之学,专家们的学术取向有所差异。本文欲效荀悦取 左传 编年之法改编 汉书 而成 汉纪、袁枢将 资治通鉴 所记1 3 6 2年之事约为2 3 9个事目而成 通鉴纪事本末 等“抄书之善法”,在学术史视角下,撮要“三论”之精研覃思,厘清各自学术价值,以期为初创之炎黄学有所弥缝。一、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霍彦儒 炎黄学 与其他两部著作相比,出版时间最晚,但作者对炎黄学的思考实为最早。早在2 0 0 7年4月至2 0 1 0年6月,霍彦儒分别在“炎黄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和“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
5、思考”学术研讨会上,两度呼吁设立“炎黄学”,以此推动炎黄文化研究的系统化和学科化,并于2 0 1 2年发表 炎黄学论纲,对炎黄学进行初步建构,由此奠定了 炎黄学 的基本观点。作者把炎黄学作为炎黄文化研究的内在延伸,或内缘性演进结收稿日期:2 0 2 3-0 6-2 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 8Z H 0 0 3);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2 0 2 3 XWH 0 3 5)作者简介:尹全海(1 9 6 3),男,河南遂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炎黄文化与炎黄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化、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6、fX i n y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 3卷 第5期 2 0 2 3年9月 (P h i l o s.&S o c.S c i.E d i t.)V o l.4 3N o.5S e p.2 0 2 3果。因此,炎黄学 见证了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的历史进程。(一)“炎黄学”学名之提出2 0 0 7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宝鸡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霍彦儒在 炎黄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文中认为,尽管炎黄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发表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亦有几十部,但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来
7、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未能建立起炎黄文化的理论体系,影响了炎黄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他在“加强炎黄认同的几点建议”中提出:“现在,我们应该着手建立 炎黄学,使其逐步成为一门学科”。通过对近百年炎黄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与总结,“将地域性炎黄文化研究变为全国乃至国际性研究”11 9 9。此为至今所见,“炎黄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第一次出现在炎黄文化研究领域。2 0 1 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上,霍彦儒在 新时期以来炎帝与炎帝文化研究扫描 一文中,谈到“今后炎帝与炎帝文化研究展望”时,再次建议设立“炎黄学”。他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炎黄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学
8、科已经形成,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初步构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深化炎黄文化理论体系,有必要开展 炎黄学 研究”。为此,霍彦儒建议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牵头,组织全国有关炎黄社团和专家,“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编写一部 炎黄学概论 或 炎黄文化概论,确立炎黄学的学科地位,以便进入大学讲堂”。霍彦儒此次建议设立“炎黄学”2,其本人不仅具体设计了研究计划和推动步骤,还首次提出编写 炎黄学概论 的设想。同样是在“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上,西安文史艺术研究院李养民在其提交的论文 炎黄文化研究的哲学思考 中,也提出“应该建立多学科联合研究的 炎黄学”。李养民的建议基于三个考虑
9、:一是基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动用了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种学科二百多名专家,携手探索,突破学术壁垒,为上古史研究开拓出一条新路。炎黄文化研究,时间比夏商周更久远,史料比夏商周更稀缺,更应该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尽快使炎黄文化研究上升为多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学科。二是基于炎黄文化研究有地方化或各自为政之倾向,因此建议学界应该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将炎黄文化研究提升到中国文明探源的高度,提升到国家专门学科,才能与她研究中华史前民族文化的内容和任务相符”。三是基于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必然渗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多个层面,因此研究炎黄文化也应
10、该多学科多途径多种方式联合进行。同时他还希望“国家能早日将炎黄文化研究纳入文明探源项目,整合资源,相得益彰”27 9-8 0。李养民的思考,无论是把炎黄文化研究纳入国家文明探源工程,还是建立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炎黄学,都是为了使炎黄文化研究与炎黄文化的地位相符,尤其是在方法和路径上实现炎黄文化研究的新突破。相对于霍彦儒,李养民更强调炎黄学是国家之学,炎黄学研究更应该是国家工程。“新时期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之后,霍彦儒关于设立炎黄学的思考,最终形成 炎黄学论纲,发表在2 0 1 2年出版的 炎黄文化研究 第十四辑。炎黄学论纲 的相关思考,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炎黄学的研究基础、研
11、究成果以及建立炎黄学的可行性,炎黄学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以及炎黄学的研究价值,炎黄学的未来发展及保障措施等35 2-6 6。特别是对炎黄二帝、炎黄文化的厘定,对炎黄学学科定义、炎黄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对建立炎黄学的目的等方面的阐释,对学界有持续性影响。比如,作者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炎黄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炎黄文化是指从炎黄时代开始,前后相继、绵延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狭义炎黄文化是指炎黄二族即炎黄二帝所处时代发生的文化。“炎黄学研究的炎黄文化介乎二者之间35 2。时间范围包括炎黄二族及其以后对炎黄传说进行的阐释、认同、重构的文化;
12、空间范围包括炎黄二帝发祥与迁徙之地和炎黄文化的传播之地所发生的文化”35 2。作者据此把炎黄学定义为:“炎黄学是研究炎黄时代所发生的文化,历代对炎黄传说所进行的阐释、认同和重构的文化,及炎黄二帝发祥与迁徙之地和炎黄文化传播之地所发生的文化的学科;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建立炎黄学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作者还根据炎黄学学科定义,把炎黄学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对炎黄学所涉及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排比、鉴别和利用;第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炎黄学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第三是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人 文 精 神 研 究,以 建 立 中 华 民 族 共 有 精 神 家
13、园”36 0。建立炎黄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炎黄文化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研究,构建系统、完整而科学的炎79尹全海.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炎黄学科黄学研究理论体系。(二)炎黄学学科之初步构建至2 0 2 2年 炎黄学 正式出版时,霍彦儒关于炎黄学学科构建活动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导言”所阐释的设立炎黄学的学理依据、炎黄学学科界定、炎黄学框架结构和炎黄学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48-2 3。1.设立炎黄学的学理依据。炎黄学 出版时,学科设立依据方面,基本上延续了 新时期以来炎帝与炎帝文化研究扫描 和 炎黄学论纲 的主张。作者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炎黄古典文献整理、炎黄时代考古学发现及民间炎黄传说搜集等方面
14、得到长足发展,为炎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学术界在炎黄二帝的含义、炎黄二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炎黄学研究提供了学术基础和理论依据;由地方民间学者、高校及各级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炎黄学研究队伍,以及全国各级政府、民间学术团体的大力支持等,也是建立炎黄学的必要前提。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研究达成的学术共识、国家及地方社会的期待与支持等,基本涵盖了作者提出的炎黄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2.炎黄学的学科界定。炎黄学 仍从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不同含义出发,对炎黄学进行学科界定。目前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中义三种观点。作者依据王震中
15、的研究成果,把狭义炎黄文化解释为炎黄二帝所处时代发生的文化,具体时限包括炎黄二帝及其所在的时代、与炎黄密不可分的整个五帝时代乃至之前的三皇时代5。同时,作者还接受了鲁淳关于广义炎黄文化“不仅是炎黄时代的文化,而是泛指中华文化,或者说就是中华文化一种形象的称谓”的定义6。中义炎黄文化定义则是接受了刘宝才的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炎黄时代所发生的文化,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仅指炎黄与炎黄族的起源地和迁徙地,还包括公元前50 0 0至公元前30 0 0之间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诸多考古学文化,此为炎黄文化之源;二是指炎黄时代的后世对炎黄文化所进行的阐释、认同、重构的文化。具体包括“后代关于中国各民族与
16、炎黄二帝族系关系的记载,学术文化中借炎黄传说发展起来的派别和著作,先后出现的与炎黄相关的古迹文物,祭祀炎黄的礼 仪,以 及 与 炎 黄 相 关 的 民 间 风 俗 和 故 事”等77 9,此为炎黄文化的流。源与流共同构成炎黄学研究体系和研究范畴41 3。从而厘清了炎黄文化与炎黄学之间的不同含义。3.炎黄学的框架结构。炎黄学 取“中义”炎黄文化为炎黄学研究对象,据此建构的学科体系,体现为全书十二章三个层次。其中,第一至第六章,炎黄与炎黄族的起源、炎黄二帝的生葬传说、炎黄二帝的称谓与族姓、炎黄二帝谱系传说、炎黄及炎黄族的迁徙、炎黄与“三皇五帝”等,涉及到文献资料、民间传说和考古学资料等炎黄史料的搜
17、集、整理、排比、鉴别与研究,属于史实研究或基础研究。其意义在于确认炎黄二帝(族)的起源、迁徙、生葬的历史事实。此为炎黄学及炎黄学科成立的基础与前提,最为关键。第七至第十章,炎黄时代与中华文明之起源、炎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肇端、炎黄二帝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专题研究炎黄、炎黄时代、炎黄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属于解释性研究或理论研究,类似于“中义”炎黄文化的内涵。第十一至十二章,炎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炎黄祭祀的现实意义,结合时代之需要,使炎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治国智慧为现实服务,包括炎黄文化的转化、发展与意义建构。此部分属于应用性研究,意在突出炎黄学研
18、究的新意义、新价值。4.炎黄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当然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总体上讲,因炎黄文化渗透于中华传统文化之诸多领域与层面,炎黄学研究属于多学科综合研究。依据 炎黄学 设计的研究内容,第一至第六章,因系史实研究,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和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重证据”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恢复或重建过去的历史景象。第七至第十章,因涉及古史重建、文明起源、文化演进和民族共同体之形成等多个层面,除须借助历史学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之外,更需要民族学、文化学,甚至宗教学的参与。第十一至十二章,关涉意义建构及当代价值的发现与运用,哲学思维与文本分析法,是其基本特征。至于秦汉以来的文
19、艺作品,可作为研究文本或分析对象,应不涉及文艺学研究方法41 7。(三)小结霍彦儒先生首倡设立炎黄学之初衷,“是为了使炎黄文化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研究,构建系统、完整而科学的炎黄学研究理论体系”35 2。从最初发现设立炎黄学的必要性和学理依据、提出炎黄学之学名,到撰写 炎黄学论纲,启动炎黄学学科构建,再到 炎黄学 正式出版,历时十年余。其中,关于炎黄学学科界定、炎黄学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之确定,日趋清晰;建立炎黄学的文献依据及提升炎黄文化研究89第4 3卷 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的意义,亦得到学界广为认同。先生为炎黄学之设立有开基、初创之功。炎黄学 还详细规划了
20、炎黄学学科建设之诸多设想。例如,建立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支持炎黄学研究持续开展,前者如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后者拟建设炎黄学数据库和资料库,编纂 炎黄学辞典 炎黄学大系 等工具书或资料集成;建立专业研究队伍和业余研究队伍,前者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后者由民间爱好者组成,以民俗和应用研究为主;搭建普及炎黄文化的社会平台和学校平台,举办“炎黄论坛”,开办炎黄文化讲座;创办 炎黄文化报 和 中国炎黄学 刊物;接受社会资助,设立炎黄学学科研究基金等等42 0-2 2。但因 炎黄学 既未进教材、进课堂,亦未进学科,至今未见进入学科建设的实践层面。说明,“使炎黄文化研究成为一
21、门学科研究”,实非一人之力可逮也。二、炎黄学究竟是怎样的学问 导论 出版之前,作者已有 炎黄国祭论 炎黄精神论 两部专著出版,并先后发表 炎黄国祭论 论老子“托之于神农”论炎黄学的学术定位、研究对象与构建原则 等相关论文。当然,这些成果也成为 导论 的重要内容。学界提出“炎黄学”之初,周洪宇曾就“炎黄学究竟能否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如果能,它又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展开论述8。至 导论 出版,明确提出“炎黄学是学问之学,非学科之学”,与稍前出版的 概论,走学科化之路,变学问之学为学科之学,形成两种不同的炎黄文化研究路径。在 导论 看来,战国时期的“神农之教”、孟子所记“神农之言”、汉初“黄老之学”、明
22、末清初王夫之所著 黄书,以及2 0世纪9 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炎黄文化研究等,已是从“学”的高度对炎黄文化进行梳理的早期成果,属于“炎黄学”的范畴。只不过,这些“早期成果”或偏重于“炎”,或偏重于“黄”,或多满足于文献传说,而少有考古学印证,致使炎黄问题的研究不成系统。因此主张“将炎与黄综合成为一个整体,且将这个整体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对炎黄问题的研究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91。并从炎黄学的学术定位、研究对象、构建原则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回答“炎黄学究竟是怎样的学问”这一问题。(一)炎黄学的学术定位学术定位,本质上是明确学术研究的性质、特征以及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地位。导论 将
23、炎黄学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学、中国文化传统的统领之学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国家之学,显然特指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其中,源头之学,强调的是“祖”字,是“最古老的始原、文明的原初”;统领之学,突出的是“道”字,是“第一位的东西”,是“万世遵循的常道”。国家之学,应该理解为“认同”二字,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建立了政权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常常将本族的历史与炎黄联系起来;“上起轩辕,下至于兹”的历史记忆,又往往被理解为获得一统中华的合理性、合法性历史依据8。导论认为,把炎黄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学“乃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 和当代考古学家李学勤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
24、 等,均“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94。其实,司马迁根据炎黄文献叙述的是中国历史或中华文明史的源头,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历史源头或文明源头,与文化源头不是一个概念。著者也曾认为,“史记 以 五帝本纪 为起点,即以黄帝为历史叙述的起点”。既如此,还不如把炎黄学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头之学”1 0,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龙头之学”含有“源头”与“统领”之意,亦不如把炎黄学定位为“探究炎黄文化、弘扬炎黄精神的寻根之学、溯源之学、铸魂之学”1 1,从而更完整地涵盖了炎黄学的研究对象。炎黄学不仅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炎黄学还是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国家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炎黄 文化 学科 初创 学术 史重构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