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哲学诠释.pdf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哲学诠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哲学诠释.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在哲学诠释学语境中,中国体教关系从体教结合转向体教融合反映一种从自然科学“说明”到人文科学“理解”的科学思维转向。借助哲学诠释学理论,将中国体教关系转向诠释是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可以揭示出“理解”体教关系的人文科学思维。研究发现中国体教关系的科学思维转向具有历史实在性;转向是真理观、思维逻辑和思维过程等 3 个维度的整体转向;转向启示“理解”体教关系的本体论条件是体教关系真前见,体教关系否定经验,以及对体教关系意义的提问。研究认为,“理解”体教关系的人文科学思维是诠释者在本体论条件下,从效果历史论真理观出发,基于问答逻辑与体教关系文本的对话。关 键 词:体教结合;体教融合;体教关系转向;哲
2、学诠释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5-0003-06 From the combina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ZHU Haiyun,YAN Zhili(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
3、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the trans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combination to integration reflects a shift in scientific thinking from explanation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to understanding in th
4、e humanities.With the assistanc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ori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shift from epistemology to ontology,revealing a humanistic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The study discov
5、ers that the transition in scientific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has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itself,which encompasses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in three dimensions:the concept of truth,the logic of thinking,and the thinking process.And the transition h
6、ighlights the ontological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which includes the accurate anticip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the negation of experiences,and the questioning of meaning.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humanistic think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7、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 involve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nterpreter and the 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based on a question-and-answer logic and within the ontological condi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effects.Keywords:the combination of s
8、ports and edu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trans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education;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收稿日期:2023-03-27 作者简介:朱海云(1984-),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哲学,竞技伦理学。E-mail: 在诠释学语境中,“理解精神,说明自然”是精神(人文)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总原则1。“理解”人文(人为)意义的思维是本体论性质的人文科学思维,而“说明”自然(客观)规律的思维
9、是认识论性质的自然科学思 4 体育学刊 第 30 卷 维。“意义是一个单位,是一个元,它是全,也是 一”2。意义是在人的理解活动中将文本加以“分环勾连”的本体3177。体教关系中“体”和“教”分有共同的意义而形成一种人文关系。意义是体教关系的本体,对体教关系的思考理应是一种诠释体教关系意义的“理解”。然而,一方面,在传统诠释学中“理解”的本体论性质尚未明确,“说明”与“理解”混淆不清。另一方面,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呼啸突进,“说明”僭越到人文科学领域中遮蔽“理解”。在两方面影响下,“理解”体教关系的人文科学思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体教
10、融合的理念,确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体教融合原则。一体化的体教关系思考意味着诠释体教关系意义本体,将“体教”一体视之的“理解”。照此而论,中国提出体教融合的理念,不但开创了一种新的体教关系存在样态,而且开启了“理解”体教关系的转向。意见印发以来,体教融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关于“理解”体教关系的讨论付之阙如。哲学诠释学明确了“理解”的本体论性质,从根本上厘清“说明”与“理解”的区别,是当代哲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本研究借助哲学诠释学理论框架,力图阐释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内涵,明晰这种转向带来的启示,揭示“理解”体教关系的人文科学思维。1 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历史确证 1.1 中国体教关系
11、的开端阶段 民国初期,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子葵丑学制,兵式体操被规定为“体操科”的教学内容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德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在国内受到排斥,美国公共教育思想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20 世纪初,美国在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等多种教育思想的复杂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公共教育思想,建立起了由公立中小学构成的公共教育制度5。美国公共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将田径、足球、篮球等现代竞技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客观上使学校体育具有培养竞技运动人才和国民教育的双重功能,体教关系呈现出“体寓于教”的样态。1922 年 11 月 1 日,民国北洋政府对壬子葵丑学
12、制进行改革,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兵式体操被全面废止,田径、足球,篮球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被规定为“体育科”的教学内容6。壬戌学制 一直沿用到 1948 年。在 壬戌学制施行期间,中国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依附于学校体育,学校成为中国体育人才群体的聚集地7。由于“体寓于教”使运动员培养长期处于“寄于学校篱下”的业余状态,导致中国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发展滞缓。19221948 年,随着“体育科”在全国的普及,“体寓于教”的思想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启了国人对体教关系的思考。1.2 中国体教关系的借鉴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在国际体育活动中扩大影响力,中国
13、迫切需要快速提高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1952 年时任中华体育总会主席、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荣高棠向党中央提出竞技运动管理仿效“苏联模式”的建议8。“苏联模式”指“将竞技运动纳入计划经济体系之中,竞技运动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机关,以计划和行政的手段直接控制竞技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其发展的战略目标反映了国家意志”9。“苏联模式”的运动员培养独立于教育系统,国家统筹规划自成体系,体教关系呈现出“体教分离”的样态。1956 年国家体委相继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中国仿效苏联和东欧国家开
14、始施行竞技运动管理的“苏联模式”。在明确划分比赛类型和运动员等级,以及将青少年业余训练纳入体制的基础上,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两条腿”一起抓的竞技运动举国体制格局初步形成。19561966 年,“体教分离”的头 10 年,全国共有上千万等级运动员,在田径、游泳、登山和举重等项目上 142 次打破记录,乒乓球等项目获得 13 次世界冠军10。“体教分离”使中国竞技运动整体水平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中国借鉴竞技运动管理的“苏联模式”,体教关系从“体寓于教”转变为“体教分离”,中国体教关系发展进入借鉴阶段。1.3 中国体教关系的探索阶段 1978 年我国施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改革,计划经济的包分配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退役运动员就业前景不明,基层体校生源的质量开始下降,竞技运动后备人才“供血不足”,三级培养体系萎缩等问题日益突显11。中国亟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培养模式。1987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 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12。中国开始“体教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体教结合”依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结合,亦训亦读”的竞技运动人才培养理念,其背后的思考是结合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打开封闭的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体系,让运动员掌握第二技能,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第 5 期 朱海云,等: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哲学诠释 5
16、因此,运动员具有双重职业就成为“体教结合”的主要特征。然而,经过长期实践,“体教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13。究其原因,“体教结合”存在“学训矛盾”。“学训矛盾”指一方面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需要科学的比赛训练计划,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也有严谨的课程教学计划。在有限学制内,“体教结合”无法解决比赛训练计划与课程教学计划相冲突的问题。在体育改革背景下,中国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体教关系从“体教分离”转变为“体教结合”,中国体教关系发展踏入探索阶段。1.4 中国体教关系的拓新阶段 步入新时代,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意见,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进入学校任教,促进青少年身体健
17、康进行全面部署。中国正式提出“体教融合”的理念。2022 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完善国家队、省队现役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的制度。2022 年 6 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聘用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学校的兼职教练员,指导学校的课后体育活动和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从国家发布的一系列体教融合文件看,“体教融合”背后的思考是基于竞技运动的健康教育意义,使运动职业突破运动竞赛的局限,
18、获得新的健康教育向度。这样,培养运动员既可以为国家储备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才,又可以改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为国民健康教育输送优秀的教师与教练。这就是说,“体教融合”是基于健康教育意义将分离的“体”“教”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教关系。如果说让运动员同时具有双重职业是“体教结合”的主要特征,那么使运动职业具有运动竞赛和健康教育的双重向度则是“体教融合”的主要特征。由此看来,“体教融合”并非“体教结合”的赓续,而是一种新体教关系。在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基于健康教育意义重构体教关系,体教关系从“体教结合”转变为“体教融合”,中国体教关系发展迈入拓新阶段。综上所述,在中国体教关系发展的
19、历史进程中,体教关系发生 3 次转变,即基于“体”“教”本质差异的“体教分离”转变、基于“体”“教”功能互补的“体教结合”转变、基于“体教”共在意义的“体教融合”转变。在哲学诠释学看来,“体”“教”的本质分离和功能结合源于认识论性质的自然科学“说明”,而“体教”的共在意义则源于本体论性质的人文科学“理解”。透过哲学诠释学的透镜,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折射出一种从“说明”体教关系到“理解”体教关系的科学思维转向。2 中国体教关系转向的内涵发微 2.1 真理观转向 真理观是人们对真实命题的基本看法。“说明”的真理观是符合论真理观,其基本观点为:真理是与现象相符合的命题,真理的实在性是客观实在性。符合
20、论真理观是一种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论图式下形成的真理观,也是自然科学的真理观。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实的命题也应当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由于人们能够直观自然现象,但不能直观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所以,人无法直接把握客观实在性,只能以命题是否与现象相符为标准间接把握。如果命题与现象相符,那么“说明”命题具有客观实在性,即被证实;否则“说明”命题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即被证伪。在符合论真理观下,人们的体教关系思考被导向追求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体教关系规律命题。“理解”的真理观是效果历史论真理观,其基本观点为真实的命题是历史理解与效果历史相统一的命题。效果历史论真理
21、观是在“本质直观”的本体论图式下形成的真理观,也是人文科学的真理观。效果历史论真理观的思想源头可以回溯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朝向事情本身。根据海德格尔的考证:亚里士多德把现象、事情本身、真理三者相提并论3252。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现象与显像不具有同一性。显像仅指外表,有时显像甚至是歪曲存在的显现;现象指大白于天光之下的一切,就是存在者本身14。这就是说,人文现象是被赋予意义的显像。例如,动物和人都能看到人在奔跑的显像,但人可以赋予这个显像以体育意义,将其视为体育现象。如果人们对体育意义无所理解,那么人体运动显像就不会被理解为体育现象。由此可见,意义既是人文现象“是其所是”的本体,也是人为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合 到体教 融合 国体 关系 转向 哲学 诠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