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
《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2章 基础性实验 实验1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原理 (一)薄透镜成像公式 如图2.57所示,薄透镜像方焦距为,物距为,像距为。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2.111) 由上式可得 (2.112) 图2.57 薄透镜成像 (二)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粗略估测法测凸透镜焦距。 以较远处的发光点(或物)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光点(或像),此时,,则,即该光点(或像)位于焦点附近,因而该光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焦距。这种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但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 (2)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当物位于凸透镜物方1倍焦距以外时,即时,其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实像,用白屏获取清晰的实像,测出物距与像距,利用式(2.111)便可以求得像方焦距。 (3)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2.58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被光源照明的1字形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面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然后被平面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经凸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在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等大、倒立的实像A′B′。此时物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2.113) 图2.58 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4)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像公式法、自准直法都因凸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要引入误差,用二次成像法来测量凸透镜焦距可以避免这一缺点。如图2.59所示,物屏和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且保持不变,如果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必定存在两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的像,透镜在这两个位置之间距离的绝对值为,运用物像的共轭对称性质,可以证明 (2.114) 图2.59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 (三)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0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折射后形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L2,使虚物A′B′经凹透镜L2折射后成一个实像A′′B′′。分别测出凹透镜L2到A′B′和A′′B′′之间距离、,根据式(2.111)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 图2.60 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2)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1所示,物屏AB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1折射后成一实像A′B′,记录A′B′的位置;然后在L1与A′B′之间放置待测凹透镜L2,在L2后面放一平面镜M,移动L2,使在物屏平面上得到一个与AB等大、倒立的实像。由光的可逆性原理可知,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经L1、L2后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主轴上点B′则是凹透镜L2的物方焦点。记录凹透镜L2和A′B′的位置,便可直接测出凹透镜的焦距。 图2.61 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钠光灯、平面反射镜、物屏和像屏。 实验内容 1.共轴等高调节。 (1)粗调:将物屏、凸透镜、像屏等光学元件安装在滑块上,并在光具座上尽量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使各光学元件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和同一直线上。 (2)细调:使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移动透镜时可成两次像。将凸透镜从物屏向像屏缓慢移动,若所成的大像与小像的中心重合在像屏的中心,表明等高共轴已调节好;若大像中心在像屏中心的下方,说明凸透镜位置偏低,应将其位置调高,反之,应将透镜调低;若小像中心在像屏中心的下方,说明像屏位置偏高,应将其位置调低,反之,应将像屏调高;左右亦然,如此反复调整若干次,即可达到共轴等高。 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用具有箭形开孔的物屏为物,用钠光灯(也可用其他准单色光源)照明,如图2.57所示。使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像屏上得到箭形物体最清晰的像,记录物、像和透镜的位置,求出和,根据式(2.111),算出。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29中。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按图2.58在光具座上安装好有箭形开孔的物屏、凸透镜和平面反射镜M。移动凸透镜,仔细调节物距,并将平面镜调节到适当的方位,可以在物屏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像。记录物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二者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0中。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将物屏与像屏固定在大于的距离,如图2.59所示,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移动透镜,使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记录透镜的位置,移动透镜至另一位置,使像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再次记录透镜的位置,求出透镜两次成像的距离;根据式(2.114)计算出。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1中。 3.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0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后形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L2,使虚物A′B′经凹透镜L2折射后成一个实像A′′B′′。分别测出L2到A′B′和A′′B′′之间距离、,根据式(2.111)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有2.32中。 (2)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按图2.61在光具座上安装好有箭形开孔的物屏、凸透镜和像屏。物屏上物AB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1成一实像A′B′,记录A′B′的位置,然后在L1与A′B′放置待测凹透镜L2,在L2后面放一个平面反射镜M,慢慢移动L2,使在物屏上得到一个与物等大、倒立的实像。记录凹透镜L2和实像A′B′的位置,L2和实像A′B′的距离即为凹透镜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3中。 数据处理 测量过程中物屏的位置固定不变。先计算每次测出的焦距,再计算其平均值。为了简化,按等精度多次测量来计算焦距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忽略B类不确定度。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表2.29 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像屏位置 n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表2.30 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 n /cm /cm 1 2 3 4 5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表2.31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像屏位置,凸透镜位置(放大像),凸透镜位置(缩小像)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4)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表2.32 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经凸凹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位置为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5)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表2.33 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的位置为 n /cm /cm /cm 1 2 3 4 5 注意事项 1.在数据处理时要注意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符号法则。 2.由于人眼对成像的清晰度分辨能力有限,所以观察到的像在一定范围内都清晰,加之球差的影响,清晰成像位置会偏离高斯像。为了减小误差,记录数值时应使用左右逼近的方法。 原始数据记录表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像屏位置 n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 n /cm /cm 1 2 3 4 5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像屏位置,凸透镜位置(放大像),凸透镜位置(缩小像)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4)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经凸凹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位置为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5)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选做)。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的位置为 n /cm /cm /cm 1 2 3 4 5 数据记录与处理范例 表1 用辅助透镜成像法测定发散透镜的焦距记录与处理 n s(cm) s'(cm) f'(cm) 1 11.34 19.65 -26.81 2 12.54 23.43 -26.98 3 13.78 28.74 -26.47 4 15.06 34.82 -26.54 5 16.12 40.62 -26.73 由公式计算出 -26.71cm 0.09cm -26.71±0.09cm 结果分析:误差主要来源:判断像在何处最清晰的位置存在误差,B类不确定度可忽略 注意事项 (1)如何调共轴等高;(2)保持光学面的清洁,不能用手摸;(3)像的最清晰位置要仔细,否则误差很大。 7-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_ 透镜 焦距 测定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