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_靳英帅.pdf
《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_靳英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_靳英帅.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靳英帅,张晓凌,何伟,等.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 J.地理科学,2023,43(6):961-971.Jin Yingshuai,Zhang Xiaoling,He Wei et al.The mi-croblade technolog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3,43(6):961-971.doi:10.13249/ki.sgs.2023.06.003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
2、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靳英帅1,2,张晓凌1,何伟3,杨紫衣1,2,谭韵瑶3,王社江1,高星1,2(1.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摘要摘要: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徙和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包含多个地理区域,在气候与
3、地貌环境上差异巨大,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借鉴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分区视角观察不同细石叶技术遗存在高原的分布,进而分析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适应过程,为探讨细石叶技术在高原的传播以及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扩散奠定基础。关键词关键词:自然地理分区;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高海拔地区;人类迁徙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876.2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3)06-0961-11 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 4 000 m 以上,空气稀薄,与同纬度区域相比气温低、太阳辐射强1-2,是人类生存的“禁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制造了诸多障碍,
4、也使得古人类迁徙进驻高原的进程备受学界和公众关注。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表明古人类向青藏高原迁徙、扩散的过程十分多样和复杂。古人类化石的古蛋白和沉积物的古 DNA 证据显示,丹尼索瓦人早在中更新世末期就已到达高原东北部3-4,拉萨谷地邱桑遗址的手脚印迹同样指示了在中更新世可能存在人类活动5。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携带阿舍利技术与石核石片技术的古人类分别于中更新世晚期与晚更新世早期到达高原边缘 6-7,掌握石叶技术的古人类在晚更新世晚期到达高原腹地 8。这些发现不断刷新学界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进驻历史的认识,但目前的发现仍然较少,难以进一步探讨人群的迁徙、扩散过程。目前在高原发现最多的打制石器遗存是细石器
5、技术产品。细石器技术是目前已知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主要包括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的几何形细石器(Geometric Microlith)和分布于东亚、北亚、北美的细石叶技术细石器(Microblade)9-10。细石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后,迅速的扩散到了东亚东北亚和北美的广大地区11。细石叶技术产品自 1958 年在高原首次发现报道以来12,至今发现的考古遗址已经超过了 110 处,几乎遍布青藏高原的各个区域,是研究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历史的重要材料13。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内部差异大,地形有山地、高原、河谷,下垫面类型有森林、草原、戈壁和沙漠14。在研究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出现和
6、扩散时,详细区分遗址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细石叶技术的传播路线、动因及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方式。1 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的分区在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存在多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22-02-11;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22-05-23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1523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20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WTK001)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21YFC1523603),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
7、dation of China(42072033),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WTK00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靳英帅(1993),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E-mail: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张晓凌。E-mail: 第 43 卷第 6 期地理科学Vol.43 No.62023 年 06 月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June,2023种对高原地理区域的划分方案。高星等将青海湖附近称为高原边缘,与高原内部海拔较高的区域加以区分15。段清波曾将 46 处细石叶技术遗存划分在藏东
8、、藏南、藏西和藏北 4 个区域,并概括了各个区域细石叶技术的特征16。在此基础上,李永宪将整个西藏高原加入其地貌特征概括为藏北草原宽谷地区、藏东高山峡谷地区和雅鲁藏布中上游的河谷山地区17。不难看出,上述各种划分比较笼统,没有给每一个区域划定明确的边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上述划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有必要结合自然地理区域研究成果,明确区域内的整体特征和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差异,结合不同细石叶技术的类型和组合,对青藏高原的细石叶技术分布区域进行细化,为探讨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扩散的过程及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奠定基础。1.1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分区青藏高原
9、的自然地理分区在自然地域系统的划分研究中,郑度依照温度条件、水分状况和地形特点将青藏高原划分为 3 个温度带、11 个自然区18-19,这一分区方案兼顾了地形和植被条件等这 2 项与人类活动及迁徙最相关的因素。生态资源制约人类活动的范围,青藏高原海拔高、生存条件恶劣,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气候条件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水分状况。而地形地貌则对史前人群的生计方式和迁徙路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自然地理分区对于研究史前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上的进驻和扩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2自然地理分区中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自然地理分区中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在 11 个自然地理区中,昆仑高寒荒漠区、昆仑北翼山
10、地荒漠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和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 4 个区域内目前还没有发现细石叶技术遗址。据其余 7 个自然区可沿用地理分区的界限划分为 7 个细石叶技术遗存分布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藏北区)处于昆仑山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东自内外流水系的分水岭,西以公珠错革吉多玛一线与阿里西部山地为界。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高原面较完好,北部海拔 4 900 m 左右,南部约 4 500 m。羌塘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流区,流域集水面积小,多季节性河流。本区是高原湖泊集中分布区域,内陆湖泊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高海拔湖群区,湖泊大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淡水湖极少19。本区的细石叶技术遗址
11、多分布在南部湖泊的湖岸阶地上。藏西阿里山地荒漠区(藏西区)高山、盆地与宽谷相间,地形比较复杂。山峰高达海拔 5 0006 000m,宽谷、盆地一般海拔 3 8004 500 m,主要包括印度河上游的象泉河(朗钦藏布)、狮泉河(森格藏布)流域以及北部的班公错盆地19。细石叶技术遗存多在象泉河、狮泉河和班公错的周围集中分布。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藏南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东西纵长地带,包括喜马拉雅主脉的高山及其北翼高原湖盆和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谷地。雅鲁藏布江自西而东纵贯本区,是沿地质构造线发育的高原大河19。该区域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山前
12、冲积扇以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在拉萨河谷附近分布较为集中。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青东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包括西倾山以北的青海东部、祁连山地及洮河上游的甘南地区。祁连山由数条平行排列的北西南东,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山地组成,山峰多超过海拔 4 000 m。纵向宽谷如大通河谷地及青海湖盆地相间分布,海拔 2 5003 500 m。黄河、湟水及洮河谷地海拔 20003 000 m,属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黄土广布,流水作用强烈,阶地亦较发育19。这一区域的细石叶技术多集中分布在青海湖盆地,在共和盆地、湟水谷地等也有发现。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青南区)是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与昆仑山
13、东段之间的缓切割高原,是中国最大河流长江与黄河的河源地区,切割成具宽阔谷地、波状起伏的高原面,平均海拔 4 2004 700 m19。在该区域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多集中在昆仑山的南北通道中。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果洛那曲区)西起怒江河源的那曲,向东展布经通天河的玉树、黄河上游的果洛至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若尔盖。区内有海拔 5 0006 000 m 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山脉,山体宽厚,但多宽谷、盆地和缓丘,地面切割较浅。辽阔的丘状高原上广布着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植被19。在该区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多在通天河上游和怒江上游的河谷中。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川西藏东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
14、部,西起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连横山区中北部,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的中上游,是以高山峡谷为主体的962地理科学43 卷 自然区19。该区域仅发现有卡若遗址和小恩达遗址,都位于大河两侧的阶地上。根据自然地理分区划分的界限是明确的,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高原的分布。每个地区自然资源和地形差异显著,有利于探讨人群适应方式和迁徙流动方式。2 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的时空特点青藏高原发现的细石叶技术地点很多,但多为地表采集,仅有少部分遗址进行了绝对年代测定。除了利用绝对测年技术以外,技术类型学和文化遗物组合可以提供重要的相对年代信息。细石核是厘清细石叶技术脉络的最关键器
15、物类型。在中国细石叶技术出现最早、年代序列和技术研究最为充分的中国北方地区,细石核主要包括楔形石核、船形石核、半锥形石核、锥形石核、柱形石核等,这些术语在研究过程中已经渐渐脱离了形态特征,逐渐偏向技术特征。这些石核根据其毛坯划分为块状毛坯石核和片状毛坯石核,块状毛坯主要包括锥形石核和柱形石核,片装毛坯石核包括楔形石核、半锥形石核和船形石核20。具体而言,锥形石核出现较早但是消失的时间非常晚,延续时间长,锥形石核的剥片理念一直延续,技术不断成熟,早期的锥形石核个体偏矮,晚期发达的锥形石核个体偏高,呈铅笔头状(目前学界对这两种石核的术语名称并未统一,本文以原始锥形石核和发达锥形石核区分两者)。早期
16、晋南 26 000 cal a B.P.的柿子滩遗址 29 地点第 7 文化层21和 29 000 cal a B.P.的龙王灿遗址22遗址都发现有较早的原始锥形石核。晚期在北方草原的南部边缘地带,仍保持着一定数量的细石叶技术遗存,同时伴生磨制石器和陶器,比如内蒙古东部及辽宁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新乐文化下层、黑龙江的新开流文化等。它们的细石核以较为精致的圆体为主23,在文献中也多称作锥形石核,即发达锥形石核。两种锥形石核都是选用块状毛坯,对毛坯进行周身剥片,晚期发达锥形石核核身较高、剥片较长,剥片也更为规整。仅就出现时间来看,以楔形石核、船形石核和半锥状石核为代表的片
17、状毛坯细石核晚于原始锥形石核,但是早于发达的锥形石核,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梳理24。因此,在华北地区从时间上可以看到原始锥形石核片状毛坯石核发达锥形石核 3种石核技术的发展序列。在青藏高原,目前虽尚未发现原始锥形石核,但发达锥形石核、半锥形石核、楔形石核非常普遍。因此,可基于细石核技术和出土遗物组合开展细石叶技术遗存相对年代关系研究,以期对严重缺乏测年的青藏高原细石器遗址研究有所帮助。2.1青藏高原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青藏高原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基本上都在青东区,分布在青海湖的沿岸,仅有下大武遗址在青南区与青东区交界的昆仑山附近在(图 1a),其年代在 11 00014
18、000 cal a B.P.。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些遗址多是经过简单的试掘,细石核出土较少,具体的细石叶技术难以确定。根据有限的绝对测年数据,高原目前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存是江西沟1 号地点,年代为14 16014 830cal a B.P.25。此外,151 遗址15、铜线遗址3 号地点26、黑马河遗址 1 号地点24、娄拉水库遗址27、晏台东遗址27的绝对年代都在 11 00013 000 cal a B.P.。这些遗址海拔相对较低,多在青海湖沿岸的湖岸阶地上或者入湖河流冲积扇等,海拔多在 3 0003 500 m,自然条件相对适宜。除了在青海湖附近的发现外,高原上绝对测年超过 10 000
19、 a 的还包括青海省的下大武地点,海拔3 992 m。石制品出自清水河第一级阶地上厚达4 m 的黄土堆积内。遗址地表采集了细石核、细石叶技术和刮削器,多以细腻的黑色石英砂岩和燧石为原料。在遗址取土遗留的黄土剖面上发现有保留在原生层位的石制品15。侯光良等对该地点进行了试掘,并在有细石叶技术出土的层位中选取了炭屑进行测年,其年代为(11 29069)cal a B.P.28。2.2以楔形石核以楔形石核/半锥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技术半锥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技术遗址遗址在高原上明确报道有楔形石核/半锥形石核的地点有 30 余处,在青东区、青南区、藏北区、藏南区、藏西区和那曲果洛区均有发现(图 1b)。从
20、绝对年代来看,青南区的野牛沟遗址、西大滩遗址以及那曲果洛地区的参雄尕朔遗址都在昆仑山附近,绝对年代在 7 0008 000 cal a B.P.,青东共和盆地的拉乙亥遗址和藏南的仲巴县城北年代在 6 6006 700 cal a B.P.,冬给措那湖岸的发现可晚至 5 000cal a B.P.。此外,藏南区的罗垄沟 B 遗址29的发现也较丰富,但缺乏年代。6 期靳英帅等: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963 野牛沟地点位于奈齐郭勒河北岸的第四级台地上,海拔为 3 800 m。在地表发现有丰富的石制品,保存完好的露天火塘,还有围绕着两处火塘分布较为集中的细石叶技术和制作石器所产生的
21、石块废料。野牛沟地点采集的细石核和坯材中,原料都是燧石,细石核的主要类型是半锥形石核。细石叶多为残片,原料多为燧石和水晶。此外,还发现有石片和石器,原料包括燧石、石英、水晶等。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和尖状器,石器的毛坯多为石片。在火塘中采集的炭屑经过 14C 年代测定为(7 67540)cal a B.P.30。西大滩地点位于昆仑山山口处,海拔为 4 300 m。其中第西大滩 2 号地点发现石制品较多,遗址年代信息清晰。该地点共发掘和采集石制品 172 件,加工石制品的石料种类非常丰富,大部分为石英岩和燧石。石制品类型含石核、石片和工具。石核的类型包括楔形石核、锥形石核等,此外还包括普通石核、砸击
22、石核。石片,工具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和使用石片等。综合 14C 测年、OSL 测年、10Be/26Al 等测年方式,研究者认为其年代为 6 4009 200 cal aB.P.,年代的峰值应该大约在 7 200 cal a B.P.31。冬给措那湖在青海省玛多县,经过前后两次的调查发掘,共发现了 10 个地点,其中 20172018年系统采集和发掘的 3 号遗址材料较为详细。3 号遗址位于冬给措那湖北岸的第二级湖滨阶地上,海拔4 136 m。地表暴露有 10 个火塘,经过发掘在地层内发现了少量的石制品,发现了 5 件楔形石核,2 件柱形/棱柱形石核,55 件细石叶技术,还有多件石片和工具。研究者
23、利用14C 和光释光测年确定了该地点发现的细石叶技术层位年代为 5 0005 400cal a B.P.15,32。参雄尕朔遗址在通天河上游的登额曲流域,位于青海治多县南部。相关学者在登额曲两岸发现了,参雄尕朔、角考、尕琼、古沃达、西琼达等 5 个地点发现有细石核和细石叶技术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采集的细石核以楔形石核为主(图 2d)33。其中参雄尕朔遗址位于登额曲入通天河河口处左岸的第二级台地上,海拔 4 016 m,距离河床约 20300 m。后来经过了系统发掘,出土的细石核均属于楔形石核技术产生,找到了原生的细石叶技术遗存的埋藏层位,发掘后得到的早期文化层经14C 测年得到的年代为 ID1阿
24、里那曲拉萨西宁格尔木兰州IID1IID3IID2IIC2IB1IIAB1昌都成都0A1IC2雅鲁藏布江江江江怒金沙长黄河IIC1IC1ID1阿里那曲拉萨西宁格尔木兰州IID1IID3IID2IIC2IB1IIAB1昌都成都0A1IC2雅鲁藏布江江江江怒金沙长黄河IIC1IC1ID1阿里那曲拉萨西宁格尔木兰州IID1IID3IID2IIC2IB1IIAB1昌都成都0A1IC2雅鲁藏布江江江江怒金沙长黄河IIC1IC1ID1阿里那曲拉萨西宁格尔木兰州IID1IID3IID2IIC2IB1IIAB1昌都成都0A1IC2雅鲁藏布江江江江怒金沙长黄河IIC1IC10300600 kmNNNN030060
25、0 km0300600 km0300600 kmabcd11000-14000 a B.P.的细石叶遗址城市片状毛坯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叶遗址城市锥形石核为主的细石叶遗址城市技术不明确的细石叶遗址发现有陶片的细石叶遗址城市海拔/m江西沟2号卡若丁仲昌果沟加日塘参雄尕朔小恩达亚里仲巴江西沟1号拉乙亥黑马河1号151 下达武冬给错那野牛沟卢令罗马松罗垄沟B玛尼下曲垄亚司查勒多安达其哈宗日860045000 m海拔/m860045000 m海拔/m860045000 m海拔/m860045000 ma 高原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b 以片状毛坯石核技术为主的细石叶技术遗址;c 以锥形石核为主和技术特征不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 分区 视角 青藏高原 细石叶 技术 遗存 靳英帅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