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pdf
《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2 0 2 3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 0 2 3 第5 0卷 第4期 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V o l.5 0N o.4 D O I:1 0.1 6 3 6 6/j.c n k i.1 0 0 0-2 3 5 9.2 0 2 3.0 4.1 2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张 树 业(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 5 3 0 0 7)摘 要:郑玄经学体系
2、建构的初衷在于回应汉末经学衰微、百家互起的思想史变局,其重整儒家经学的方式是以礼为本,统贯群经。通过对 周礼 仪礼 礼记 的注解与整合,郑玄创立了“三礼学”,其基本构型特征是以 周礼 为中心而三礼并举,礼学由此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郑玄统合三礼的基本方案是首先以经礼、曲礼之分确定 周礼 仪礼 关系,通过将 周礼 解为“统之于心”的“体”,而将 仪礼 释为“践而行之”的“履”,使礼之制度义与仪式义得以协调。其次是将 礼记 作为礼义诠释文献与 周礼 仪礼 并行。三礼学体系的建立在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键词:郑玄;经学;三礼学作者简介:张树业(1 9 7 5-),男,河南辉县人,哲学博士,河南师
3、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经学与礼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2 B Z X 0 3 3);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 0 0 2 XWH 0 2 7)中图分类号:K 8 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2 3 5 9(2 0 2 3)0 4-0 0 7 8-0 7 收稿日期:2 0 2 2-0 7-2 9郑玄是传统经学发展历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经学大师,然而历代学者对其学术成就和思想面貌的评价却也最为矛盾而多歧。究其原因,在于郑玄并非如传统经学史所描画的那样,唯以明故训、考典章见长,而是通过注经建构
4、起一个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其基础与核心,便是他所创立的三礼之学。一、以礼统经:郑玄经学重整的基本思路与理论目标三礼学是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起点,但郑玄精研礼学之初衷,并非欲以此专门名家,而是企图以礼为本统合群经,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义理贯通的经学体系。这一理论目标的出现,则是源自郑玄对汉末时代课题的敏锐把握和礼学关键意义的深刻理解。(一)汉末思想课题与郑玄经学体系建构之目标汉末最突出的时代理论课题是两汉经学传统走向式微,儒家经学亟待重整以面对百家之学重新兴起的挑战。盖自西汉立经学博士以后,学尚专门,章句日繁。“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
5、进弥以弛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至东汉后期,文人学士多厌薄经术,“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汉魏之际,百家之学乘经学式微与时局变乱之势重兴,此由当时老庄玄谈之风、申韩刑名之术的盛行可见一斑。史载袁绍慕郑玄之名,曾强邀其至河北,“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足见当时87郑玄曾被当世之人目为“经神”,魏晋至隋唐,尊郑学者甚至“宁道孔圣误,讳闻郑、服非。”宋代学风丕变,重义理而轻训诂,于是康成卒不免“支离”之诮。清代号称经学复兴,而誉郑玄者则谓其“集汉学之大成”(皮锡瑞),诋之者甚或指其为“汉学之大贼”(李兆洛)。郑玄经
6、学的这一特征如今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并日益受到关注,可参考乔秀岩 北京读经说记、华喆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两书的相关论述。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5年,第2 4 9页。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年,第1 7 2 3页。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年,第2 5 4 7页。儒者在所谓豪俊之士眼中多属抱残守缺的孤陋寡闻之徒,而所谓“通人”则多以道德刑名之类诸子学自诩,他们在郑玄面前“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直至康成“依方辩对,咸出问表”,才“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此事虽发生于郑玄晚年,然其风尚之形成当远在此前。这既是两汉经学传统衰微的写照,也对郑玄
7、这样经传博洽的纯儒形成极大的刺激与挑战,使其意识到经学必须革新,方能存续。然而,所谓汉末经学之衰,严格来讲是官方经学之衰。两汉年间,在朝廷以五经博士为主导的重师法、守章句之官方经学系统外,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守章句而崇尚兼通的民间经学传统,成为推动汉魏之际经学革新的主要力量,郑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 戒子益恩书 中坦言自己很早即绝意仕进,自觉承担起经学重整与革新的时代课题,“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由此可见,其经学重整实包含两大理论目标:其一,“述先圣之元意”。经学之发生理由与存在价值,即是传述经书所承载的古先圣哲之理论宗旨。然而经书非一,传衍至汉,不乏古今文字之殊、
8、讹谬错乱之处,更兼言经义则异说纷纭、论礼制则聚讼不已,博士官“守一经”的做法只能导致蔽固狭陋和管窥蠡测。郑玄此言正是针对汉代经学章句繁芜、义理破碎、拘守师法、固执专门之弊而发,要求冲破此前流行的经学模式,不再株守经师博士家法章句,转而直接探求和阐发六经本旨。欲达此目标,就必须整合群经,以“先圣之元意”为本将群经统合为一个有机的文本系统和理论体系。康成解经,极注意于经典本文内部与诸经之间的经义互证,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凸显群经义理之呼应与一贯;对于群经异义现象,则尽力设法予以合理解释以期弥合冲突。故郑玄之遍注群经,并非夸耀博学的偶然之举,而是基于慎重考虑和严密规划的经学体系建构行动,意在借此根治汉
9、代经学积弊,挽回其衰颓之势。昔人每赞誉康成经注简妙,以明训诂、通大义为主,不事繁琐章句。实则郑玄经注之精义,不在于文辞之繁简,而在于思理之贯通。其二,“整百家之不齐”。汉末经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危局,亦表现为百家之学的冲击。所谓“百家”,有学者认为即指汉代经学内部的家法门户之分,如此则“整百家之不齐”系自经学内部而言,意在消弭汉代分经传授、各守师说造成的学术分裂。此固属经学整顿之课题,却未必切合郑玄立言宗旨。与经学内部的分别家法相比,诸子学之冲击,构成郑玄时代儒家经学所面临的更严峻挑战。郑玄所言“百家”,当意指诸子九流之别而非经学门户之分。先秦诸子学之兴既是“道术为天下裂”“百家往而不反”所致,则
10、基于学术思想之分化而产生的诸子学势必只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无法经由自身实现整合。当然,就思想学术之演进而言,“道术”之裂与“百家”之兴固然有其历史意义,但必须看到,与此裂变分化相对,思想学术也始终涵蕴一整合的趋势与需求。汉代经学之产生,即可视为对先秦诸子的一次全面整合。因此,随着汉代经学之衰敝与诸子百家之再兴而来的,自然便是重振经学以整齐百家的呼声。郑玄建构其经学体系的努力,正是缘于对此时代课题之明敏觉察与积极回应。(二)礼之经学意义与郑玄以礼统经的理论体系特色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核心特质是以礼注经、以礼统经,这已经成为经学史研究者的共识。具体而言,是先将汉代流传的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部
11、礼学典籍统贯融合为一全新礼学系统,而后以此为本贯穿群经。这一做法的学理依据及由此实现的思想突破,值得予以关注和讨论。郑玄注经之先后次第,根据郑玄自述和后人考证,大致可以确定为先注“三礼”,而后依次注解 尚书 毛诗 论语 周易。之所以采取这种顺序,当是源于郑玄对礼在经学中关键地位之理解与把握。传统经学中,礼学最为繁难,然亦最为切要。个中缘由正如皮锡瑞所言,“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汪辟疆亦云:“读注疏既久,则知礼为群经关键,此节不打通,则经无由治。”所以如此,乃因华夏上古礼乐文明是六经植根于斯的文化土壤,故礼既为六经之一,又周遍流97 后汉书,
12、中华书局,1 9 6 5年,第1 2 1 1页。严正:郑玄经学思想述评,姜广辉主编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年,第4 7 2-4 7 5页。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年,第1 2 0 9页。郑玄诸经注解完整保存至今者,唯三礼注与 毛诗笺,清人陈澧已注意到 毛诗笺 以礼说 诗 的特点。华喆通过对2 0世纪出土的唐写本郑玄 论语注 的细致研究,认为“论语 郑注可视为郑玄礼学的延伸”。华喆:礼是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8年,第3 0页。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2 0 1 8年,第2 5 6页。汪辟疆:目录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3、0 0年,第2 0 9页。布于六经之中而为其本原与旨归所在。若缺乏礼学知识,研读其他经书时不但会由于对其中所涉制度、仪式、名物不知所云而妨碍对文意的理解,更可能因对礼乐文化精神之隔膜而无法真正领会经典的理论主旨。郑玄以礼学为中心的经学体系建构,源于他对礼之于六经的本原与统贯意义的把握。李云光称:“郑氏虽号通儒,而所专精,尤在于礼学;且礼学所关者众,亦惟博学宏通者,始能专精其学也。”可谓的论。正是对礼学的沉潜研讨、深造自得,使郑玄有能力遍注群经,而其注经之始于三礼,亦可称秉要执本,知所先务。以礼注经、以礼统经作为郑玄经学体系的核心建构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礼是郑玄全部经学体系的核心诠释
14、方案。郑玄认为礼是儒家经典共同关注的基本理论主题,也是经学最终得以统合为一整全系统的精神主线。郑玄这一理解方案的形成,若探究其现实根源,则是由于礼学在汉代经学与政治演变过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构成各类学术争议的核心。其二,对各经书中礼制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成为郑玄诸经注的重点内容。郑玄解经,以简明著称,而一旦涉及礼学问题,则推论辨析不厌精详,这大概是 后汉书 所谓“通人颇讥其繁”的真实原因。其三,郑玄将对礼学问题的探讨与协调作为解决不同经书间彼此龃龉之处的主要方案,这恰是其得以建构起一个完整经学体系的根本途径。如上所述,礼学既然是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基础与核心,理解这一体系的前提便是考察郑玄如何通过“
15、三礼”的注解对礼学进行整合,这一整合行动的观念前提和理论原则,以及由此整合而形成的“三礼学”之系统构型与思想创造。二、创立“三礼”:郑玄礼学的理论自觉与系统构型(一)三礼学的历史生成:礼文化的整体特质与理论自觉“三礼”一词魏晋以后几乎成为传统礼学的代称,因为传统礼学的核心便是围绕“三礼”即 周礼 仪礼 礼记 之传习与诠释而形成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一礼学系统架构之建立,正是创始于郑玄。康成既是“三礼”一名的创造者,也是三礼之学的奠基人。郑玄之前,并无三礼之名。汉儒所谓“礼”,乃鲁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汉书艺文志 又著录 记 百三十一篇,及 周官 六篇等凡十三家五百余篇。然而上述礼学文献并未被整合
16、为一个统一的礼学体系,通汉世也并无“三礼”之目。这一状况自郑玄而彻底改变。后汉书儒林传 所言即是明证:“中兴,郑众传 周官经,后马融作 周官传,授郑玄,郑玄作 周官注。玄本习小戴 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 礼记 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皮锡瑞亦云:“礼分为三,实自郑君始。周官 古别为一书,故 艺文志 附列于后。西汉礼家无传 周官 者。二戴所传 礼记 亦附经,不别行。自郑兼注三书,通为三礼,于是 周官 之分经别出者,与礼合为一途;礼记 之附经不别出者,与经歧为二轨。郑君三礼之学,其闳通在此,其杂糅亦在此。自此以后,阮谌之 三礼图、王肃之 三礼音、崔灵恩之 三礼义宗
17、,莫不以三礼为定名矣。”案皮氏称郑玄后“礼分为三”,盖以为此前唯有一礼经,即士礼;亦唯有一礼学,即礼经之学;周官 非礼学,故谓其“分经别出”;礼记非独立,故谓其“附经不别出”。认为郑玄立“三礼”之名的后果,是将本来纯粹整一的礼学割裂、羼杂而为三。但皮氏的责难恐非事实。因汉世 周官 虽非博士所掌礼经,而 艺文志 既将之归入礼类,足以证明在汉人心目中,其内容本来就构成礼的一部分,虽“分经别出”,却绝非与礼毫不相干。礼记 编成以后,即迅速传播开来,刘向 别录 即予著录,西汉末年,桥玄已开始单独为之作章句,如此则 礼记 亦非“附经不别出”。三礼并行在东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特未有“三礼”之名耳。郑玄
18、作为“三礼”之名创造者的确切标志,应是 三礼目录 之撰作,该书亦可视为其礼学思想体系建立的标志。三礼目录 极有可能是对 诗 书 之序的模仿。书序 相传为孔子所作,诗序 则相传为子夏所作,08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2年,第5页。严正认为,“汉代社会建设的中心是礼制的建设”。严正:郑玄经学思想述评,见姜广辉主编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年,第4 7 7页。王启发亦称:“两汉官方经学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礼学为基础的礼仪制度的整合”。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5年,第2 4 8页。后汉书,中华书局,1
19、9 6 5年,第1 2 1 2页。如华喆通过对郑玄 论语注 的考察而得出的结论那样,郑玄“通过礼学将一部又一部的经书熔铸一炉,打造成一个贯通群经诸纬的庞大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经书中原本的矛盾歧异之处,一一得到解决,经文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突出而明显。”华喆:礼是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8年,第8 7页。后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年,第2 5 7 7页。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2 0 1 8年,第2 5 0页。由此可见郑玄对其所创三礼学的期许。郑玄又有 礼序,其全文不传,就后人所辑片段来看,似置于 周礼之前,与 毛诗关雎 篇前之 诗大序 体例相近。此处需补充说明者,后
20、汉书 中有马融“注 孝经 论语 诗 易、三礼、尚书”之语,又称卢植“作 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此乃史家据魏晋以后众所习见的“三礼”之名概括二人著作,非二人先于郑玄立“三礼”之名。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辨析,是因为“三礼”一词的出现,绝非只是一个新名词的创造而已,而是标志着礼学知识系统的理论自觉。理解郑玄创立三礼学的思想史意义,可以由一个问题出发:东汉既已三礼并行于世,何以郑玄之前未出现“三礼”之名?其真正原因并非皮锡瑞所谓汉代只存在唯一的礼经与礼学,而在于此前学者未能形成一真正完整的礼学理论体系。礼学,若循名责实,应是对中华礼文化甚而整个礼乐文明系统之起源与演变、内容与特质、功能与效应、意义与价值
21、,乃至其形上本原与终极理想的全方位探析与诠解,因而绝不能仅限定于对礼经十七篇的研究。汉儒对此当然并非全无意识,这正是 周官 之所以被 艺文志 纳入礼类文献,礼记 编纂成书后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称引的原因。但前述如马融、卢植等人研治三礼,或属师承授受之惯例,或为礼文考索之需求,尚缺乏一种礼学理论系统的自觉。因此甚至可以说,郑玄之前并无“三礼”,因为彼时礼经、礼记 与 周官 皆分散独立而缺乏有机联系,只有当它们被视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性关联的有机整体时,“三礼”之名才真正成立。就学理而言,礼学既根源于礼乐文化之实存,一个完备的礼学系统亦理应呈现礼之全体内容与特性。就其构成要素而言,礼包含政制(礼制)、礼
22、仪、器物(礼器)与精神价值(礼义)四个方面。汉廷礼经详于礼仪(礼器即在此礼仪之中)而罕言礼制与礼义,故 仪礼 所记绝非礼之全体。周官 之兴,正缘于学界对礼文化之政制层面的关切。礼记 虽内容庞杂,所涉多端,然其特色则在礼义阐释。三礼内容合而为一,方足以涵盖包举礼文化的全体内容与精神。后汉名儒之通习三礼,郑君之创三礼学,正缘于此。郑玄创立三礼学,并非将三部礼书简单并列同举,而是因应三者各自文本内容所自然具有的不同理论特质去揭示其必然形成的关联模式。“三礼”一词绝非仅是三部礼书之合称,而是意指一个礼学经典系统,及围绕对该经典系统之理解与诠释而形成的礼学思想体系。郑玄之前,治礼学者或专治一经而不能兼通
23、,或兼通数经而不能融贯,其根源在于缺乏一宏通视野,未能对礼之整体存在及其文化精神予以特别关注和全面考察,建立具有理论一贯性的礼学思想体系。直到郑玄,才基于对礼之整体性结构的自觉,通过“三礼注”、三礼目录 之撰作,将三礼统合为一,建构起礼学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奠立了此后传统礼学的整体格局。(二)三礼学的系统结构:以 周礼 为中心而三礼并举 周礼 在郑玄三礼学体系中居于核心与主导位置。郑玄根据 礼记“经礼”“曲礼”之分,定 周礼 为经礼,而判“今礼”为曲礼,周礼 由此升格为礼经正典且居三礼之首。此举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周礼 之所以被如此崇重,是因为康成笃信其中所记设官分职之制才是礼之大纲
24、,是周公制礼作乐之核心内容,故 周礼注 开篇即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郑玄认定 周礼 即是“周公致太平之迹”的真实而准确的记录,故对诸经中凡涉及周代制度的内容,皆以 周礼 为标尺予以裁量衡断。不过,他并未因此对 仪礼 礼记 中与之不合者一概否定,而是根据孔子三代之礼相因损益说,将之或解为夏、殷礼,或解为春秋以降之变礼,以此弥合经书的抵牾之处,这正是他整合群经之努力的实践方式。春秋时代的“礼、仪之辨”已开始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制度秩序建构才是礼之要义所在。郑玄升 周礼 为经礼,退 仪礼 为曲礼,借助三礼学的建构,将政制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内容纳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玄礼学 体系 建构 思想 创造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