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期中复习题.doc
《物态变化+期中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态变化+期中复习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物态变化 期中复习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 1、 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无锡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 2、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 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3、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 B.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C.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 D.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 6、在大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图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 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蒸发,后沸腾 7、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8、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9、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0、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 )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5℃ D.38℃和38℃ 11、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 1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13、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在有风的夏天,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 C.冬天,戴眼睛的人刚从室内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的早晨,屋顶上常常会有一层霜 14、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 熔化 B .凝华 C.汽化 D .升华 15、 舞台上经常采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星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16、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10℃;用它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90℃。若用它来测得温水的温度为70℃。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A.55℃ B.50℃ C.80℃ D.75℃ ( )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17、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18、在文艺演出时,常常要制造出弥漫的白雾,演员在其中若隐若现,增添如神话般的效 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 )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 B.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 D.利用干冰升华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 19、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 A.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B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 .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二、填空题 20、 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的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 热,②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 ,同时伴随着放热。 21、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天南北不同地方温度差别很大。如图(A)、(B)是十二月某一天同一时刻在三亚和北京观测到的温度计的示意图。由图可知,三亚此时温度为__ _____℃;北京此时温度为____ __℃,应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2、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 (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23、 冬天,同学们在门窗密闭的教室内上课,过一段时间后窗户玻璃变得模糊不清,是因为__________(室内/室外)的水蒸气遇_______(冷或热)玻璃发生了__________。 24、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25、住在非洲沙摸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摸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问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操、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l)将它放在干澡、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2)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 26、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1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图1 27、用如图所示的纸锅_______(能/不能)把水烧开,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天气热极了,小红在家里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发现示数为32℃.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 ,加快了 ,而没有改变 ____ . 29、发送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在火箭发射台的下方有一个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温度不致太高 。 30、下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___℃,熔化过程是_________热过程(填“吸”或“放”)。 第31题图 31、某晶体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液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32、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 这是用________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三、实验探究 33、(1)上课时,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某个小组的实验装置及读数方法如下图: (2)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则图中 是沸腾前的情况, 是水沸腾后的情况。 (3)下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1 2 3 4 5 6 7 8 9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6 98 98 98 … 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 温度应改为 。 ②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水在沸腾过程中,要继 续 热,但温度 。 各种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液 体的 。 ③根据表中数据画出加热过程中“温度—时间”变化图象 (4)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方温度 ,水蒸气较多,所以看到的“白气”并不明显,停止加热后,水面上方的温度 ,大量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34、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甲 乙 丙 (1)图甲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____ 热量。 35、小兰为了探究是不是能用凝固的方法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把酒精分离出来。 第一次实验:将12.5ml的酒精与12.5ml的水组成混合液体,放入冰箱内,观察到在冰箱能达到的最低温度-8℃时,混合液有没有凝固。 第二次实验:将12.5ml的酒精与50ml的水组成混合液体,放人冰箱内,观察到在-8℃时,混合液没有凝固。 第三次实验:将12.5ml的酒精与75ml的水组成混合液体,—8℃时,混合液开始凝固,但酒精没有从中分离出来。 第四次实验:将12.5ml的酒精与750ml的水组成混合液体—4℃时,合液开始凝固,但酒精没有从中分离出来。 通过阅读小兰的探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仔细想想,小兰是否能用凝固的方法将酒精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___________ (2)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方寒冷的冬天,司机常向汽车发动机水箱的冷却水里加一些酒精,这是为什么? 答: a b 36、小黄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他取泡沫塑料①和卫生纸②两种作保温材料,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其中一个装置如图(a)所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得图(b)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请回答: (1) 你认为小黄在操作时,就控制变量法方面还要注意什么? (只要求写出一条) (2)①和②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____________。 37、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植物都具有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蒸腾过程如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蒸腾作用对植物体具有重要的意义:①降低植物的温度,②促进根吸收水分,③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一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日出后,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三时以后,植物体内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降到最低点。 (1)你认为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的物理原理是 。 (2)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快有慢,对于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叶片的结构和表面积,就是生物因素。而光照和温度,称之为非生物因素,对于非生物因素,小明认为是光照条件对植物蒸腾影响大,而小强认为是温度条件的影响大。为了探究这一问题,他们借助温室进行了以下实验: 选择五株生长健壮长势相同的青菜,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按下表进行分组实验,(相对湿度和室温都由人工控制)整个实验在封闭的温室中进行。将五组装置在同一个温室内,用不同的光照射4h,通过测量水的体积来反映植物蒸腾作用的快慢。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青菜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蒸腾快慢测定记录表 分组 A B C D E 材料 青菜(6叶) 青菜(6叶) 青菜(6叶) 青菜(6叶) 青菜(6叶) 培养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相对湿度 70% 70% 70% 70% 70% 室温 30℃ 30℃ 30℃ 30℃ 30℃ 光性质 自然白光 自然白光通过红色滤光片 红外线加热器 自然白光通过绿色滤光片 黑暗 叶片温度(电脑探针测量) 38.6℃ 35.8℃ 40.2℃ 31.5℃ 30.6℃ 蒸腾速度 9.8cm3/4h 4.5cm3/4h 2.6cm3/4h 0.8cm3/4h 0.5cm3/4h (3)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植物蒸腾速度快慢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4)我们发现,在红外线照射下的菜叶温度最高,这是为什么? (5)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蒸腾速度就越快,光合作用越弱,蒸腾作用就越弱。我们所见的植物,大多是绿色的,可为什么在绿光照射下的青菜,蒸腾速度会很慢,几乎和黑暗中的蒸腾速度差不多呢? (6)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38、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 温度/℃ 100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图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 温)应在___________℃左右. (2)根据图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对一杯热牛奶冷却,有两种方法: a.先冷却5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5分钟;b.先放入冷水中冷却5分钟,再拿出来冷却5分钟 你将选择______________。 时间/min 温度/℃ a d b c 39、如图所示,让一束阳光通过棱镜产生了七色光,人们把这种现象叫 。A是 光,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 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是因为 。为了让温度计的示数上升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用 ,(填:灵敏电子温度传感器或普通温度计)如果把照相底片放在紫光的外侧,则底片会感光,这是因为 。 酒精 水 42.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和100℃,把它们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再将两支试管放在不断加热的100℃的沸腾水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酒精 沸腾,试管中的水 沸腾.(填“会”或“不会”)若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43. 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黄金 纯铁 铜 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1064 1525 1083 3410 0 -39 -114 -117 沸点/℃ 2500 2750 2360 5900 100 357 78 35 ⑴一块黄金掉入铁水中 (填“会”或“不会”)熔化. ⑵制造灯泡的灯丝通常选用钨制成,因为钨的 高. ⑶在-40℃时,水银温度计 (填“能”或“不能”)使用. ⑷表中铜的沸点 (填“能”或“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⑸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判断出,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其工作物质(液体)适宜选用 . 44.某小组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熄灭,经检查发现酒精没了,他们添加酒精后继续加热完成实验,且在熄灯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始终记录水的温度变化,根据实验记录数据作出图所示的图像。由此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测得水的沸点_______℃ (2)实验中酒精灯熄灭后对应的图像是_________段. (3)反映水在吸热过程中的一段是_________段. 45.小明想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他用厚度相同的两种材料的板材制成大小相同的两只盒子,盒盖上开有插温度计的小孔.首先在阻燃型材料的盒内放一烧杯,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盖上盖子,测得温度如图所示,并记录温度计示数下降10℃所用的时间t1.然后将烧杯移至普通保温材料的盒内,盖上盖子,记录温度下降10℃所用的时间t2.上述实验再重复做两次. (1)图示温度计示数为 ℃. (2)下面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材料 实验次数 阻燃型 普通 温度差T/℃ A 温度差T/℃ B 1 10 10 2 10 10 3 10 10 表格中A处填写的物理量是 ,其单位是 . (3)小明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答: . (4)小华针对小明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简要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答: . 声现象 期中复习题 班级 姓名 1.距离远处的两个人打招呼时,常把两只手卷成喇叭状,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保持声音的音调 B.保持声音的音色 C.保持声音的频率 D.减小声音的分散,能听足够的响度 2.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3.我们在卡拉OK室唱歌时,常说“这支歌中有一句太高了我唱不上去”,“另一支歌中有一句太低了我又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乐曲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在地震发声前,常常会看到鸡、狗等动物烦燥不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它们听到了来自地下深处的震动声,但此时人却一无所知,原因是 ( ) A.动物的听力比人好,很小的声音它们就可以听到 B.动物比人更聪明,它们能先知先觉 C.动物能听到由于地震发出的次声波,人则不能听到 D.动物能听到由于地震发出的超声波,人则不能听到 5.下列事例中,不能表明声波(包括超声波)具有能量的是 ( ) A.火箭发射时若离得太近,又不戴防护耳罩,发出的声音能把人的耳朵振聋 B.利用超声波能够清洗细小物品表面的污物 C.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情愉快 D.声带的振动能够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声音在真空中不受阻力传播最快 7. 下列几句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男同学发言的声音比女同学的沉闷、浑厚,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振幅小 B.声源发出的声音,在空中传播过程中,距发声体越远的地方听到的音调越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按钢琴上的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 D.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时,可以看见来电号码,但却听不到其振铃声 8. 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9.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10.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 ) 长笛 小提琴 手风琴 二胡 A B C D 11.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1,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图1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13.使用随身听(MP3、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1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15.喇叭里响起“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军军说:“是韦唯在演唱”。他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16.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 ) A.在救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17.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8.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0.一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21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3.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24.关于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25.“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26.世博会在我国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27.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27.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2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 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 而发出, 在 中以 的形式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 声而不是“鼓”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29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能 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 30.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在 Hz之间.蝴蝶飞过花丛,凭听觉不能发 现,是因为蝴蝶扇动翅膀发出的是 波.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 传 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 。 综 合 练 习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 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 A. 铁管、水、空气 B. 水、空气、铁管 C. 空气、水、铁管 D. 水、铁管、空气 .下列事实不能明显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 A.振动的喇叭可以“吹”灭蜡烛火焰 B.汽车从马路上开过,马路旁居民窗户嗡嗡作响 C.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 D.利用超声波来击碎体内结石 .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甲同学说话时,声带在3s内振动900次,乙同学说话时,声带在5s内振动1470次,则这两位同学的音调相比较( ) A、甲的高些 B、乙的高些 C、相同 D、无法比较 .古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洁白的柳絮这时看上去却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柳絮 A.发出红光 B.发出红外线 C.反射夕阳的红光-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态 变化 期中 复习题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