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言说:博展传播的符号表意机制阐释.pdf
《以物言说:博展传播的符号表意机制阐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物言说:博展传播的符号表意机制阐释.pdf(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5传播符号学以物言说:博展传播的符号表意机制阐释杨登翔摘要:博展传播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十分普遍的传播活动,然而其独特的表意机制却难为信息论范式下的经典传播理论解释:博展是一种以实物而非信息传递为核心的传播活动。物性的凸显赋予了博展独特的真实性。基于实物的基础,博展传播同时兼有两层内容,即事实信息和诗性意涵。依托“展示”行为,博展传播为常见“寻常物”赋予新的视角和多层级的文本框架,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文化惯性造成的意义僵化。以小见大,博展所代表的一类表意活动实际是日常传播的缩影,博展表意机制的研究对探索更全面、更真实的传播学有积极价值。关键词:博展,展品,符号学Speaking with Obj
2、ects:The Signifying Mechanism ofMuseum ExhibitionYang DengxiangAbstract:As a well-established and widespread communication activity,museum exhibition has a specific signifying mechanism that cannot befully explained by classic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the paradigm ofinformation theory,because a museu
3、m exhibition is a communicationactivity that focuses on objects.The prominence of materiality givesthe expositions a specific kind of authenticity.Using material objects,the communications of museum exhibition have two layers:factualinformation and poetic significance.By relying on the act of“demons
4、tration,museum exhibits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on and206符号与传媒(2 6)multi-layered textual frameworks for“commonplace”objects andbreak the rigidity of meaning caused by cultural inertia.Thesignifyingactivitiesofmuseumexhibitionsarelikedailycommunicationsinminiature.This studyof the signifyingmechanis
5、ms of museum exhibits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amore comprehensive and authentic“communication science.Keywords:museum exhibition,exhibits,semioticsDOI:10.13760/ki.sam.202301016引言:博展的兴盛与传播的回归从古希腊时期的“Mouseion”到现代博物馆,博物馆一直被视为社会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机构。据统计,仅2 0 2 0 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数量就同比增长12.7 8%,达5 7 8 8 座,这意味着平
6、均每2 4.3 9 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钱益汇,2 0 2 1,pp.110)博展传播事业方兴未艾,然而博物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博物馆”的定义(杜歆雨,杨智茹,魏峻,2 0 2 2)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讨论。博物馆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产生多种职能,包括贮藏、研究、教育等(苏东海,19 8 8)。本研究着力于考察作为一种传播活动的博物馆展示,即博展传播所包含的一般传播机制。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博物馆教育与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强调(汪彬,2 0 2 1),博物馆研究者们普遍认识到博物馆传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香农“信息论”等经典传播研究理论也逐渐为博物馆学界所吸纳(
7、周婧景,2 0 2 1)。传播学视角的加人,使得文化、理念等非实在对象作为展陈内容得到了学理上的支持,极大地扩展了博展的内容和手段。然而“传播”本身亦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厘清的概念。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学界对博展的讨论集中建立在费斯克(JohnFiske)(2 0 0 8,p p.2 0-3 0)所谓“过程学派”的范式基础上。这一理论范式以香农“信息论”为基础,将传播视作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关注的是传递信息的效率与精准性。然而博展传播与传播“过程论”所预设的工作假定呈现大相径庭的面貌。首先,传播的过程论关注的是特定单一媒介(如电视、广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其次,这种理论范式假定了一种被编码者制定、无
8、关情境而可为受众接收的“内容”的存在;并且,这一内容与媒介载体(信道)是相对独立而可分割的。然而“实物”却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苏东海,19 8 8),207传播符号学人们参与博物传播的目的往往与“信息”的传递和积累无关。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参观者预先从书本、电视、网络中获取的展品信息愈多,非但不会削弱,往往还会愈发激起他亲赴博物馆参观的冲动。博展传播在信息外更强调信息的实物载体,因为它们在对参观者的教导中更携有感性意味。达芬奇亲绘的蒙娜丽莎、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或是霸王龙“苏”的化石标本这些实物中难为语言穷尽的“光韵”才是吸引人们参与博展的关键要素。同时,实物必然占据一定的三维空间,不像二维的
9、信息那样可由单一物理现象表达,因此博展传播总是依托复合媒介渠道,诉诸完整的传播场景。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被展示在虚无中的展品,在博展传播中,从博展园区、建筑设计到场馆内动线设计及声、光等各种辅助设施的运用都参与意义的表达,共同构成博展传播的文本。直接套用传播过程论对博物馆研究造成了困扰。基于自然科学逻辑的传播过程论以发送者意图(传播目的)(费斯克,2 0 0 8,p.2)为核心。这种“信息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博展理论与实践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并直接地体现在关于博展中的“实物是否必要”的争论中。(康恩,2 0 13)比如有以信息传递为博展传播核心的研究者就提出:“复制品冲淡原件的是宝物价值,而不是
10、教育功能。作为文化载具的原件没有排他性,其他的物和物的转型形式都可以等同有效地用于这个目的。”(徐坚,2 0 19)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所谓“文化载具的不排他性”或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及效率上的优势,却简化、刻板化地理解了实物的表意功能,脱离传播实践语境而耽溺于策划者的单向诉求。从传播生态视角而言,一次不依托实物的展览或许能依靠媒介技术逼真的再现而完成传播,然而失去实物的依傍,这种传播活动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无法再与图册、电影乃至电子游戏等再现性媒介活动有所区分。信息中心主义给博展带来的危机在于,当把信息传递视作博展传播的首要诉求,我们将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实物是否必要”的争论,更是对“博物馆是否必
11、要”的根本怀疑。自然科学思维强调的推演逻辑抹平了博展传播的特点,那些围绕抽象信息而搭建的传播模型(费斯克,2 0 0 8,Pp.20-30)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格式化处理,被“过滤后”的传播现象虽然理性化了,却不真实了。(申小龙,2 0 19,Pp.747 8)博展传播的诸种复杂现象超出传播过程论的理论框架。博展虽然并不排斥信息的传递及策划者的意图表达,但相较其他媒介传播形式,这一传播活动最终还需在参观者投身特定场所、与展品的个人化交道中落实,强调“体验”而非“授受”。对解释者与对象之间展开的互动与意义协商的考察是符208符号与传媒(26)号学研究的专长。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文学研究方法,符号学以
12、意义的生成与交换为核心观照传播活动,与过程学派一同构成了费斯克(2 0 0 8,Pp.23)所指出的两种主要传播研究进路。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对传播的过程论形成了有力补充,正如霍克斯(TerenceHawkes)(2 0 18,p.7 4)指出的,“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意义”存在于交流的全体行为中”。探索博展传播的符号表意机制,不仅是扩展博展传播的理论视角的一种尝试,更是通过对信息传递之外的意义的观照,让传播回归其更真实的面貌。一、博展的“物”性:物证符号与事实表达真实是博物馆展览的前提和生命(陆建松,2 0 14),博物馆公众教育与社会文化构建等系列职能都以此为基础。说
13、博展的核心是实物,是因为它通过物的展示完成了物证符号的表达。实物展示不仅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事实的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保有的有关事实的多维解释潜力为此文本的真实性做出保证,赋予博展传播独特的真实性。“事实”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文本:我们不可能不经由一系列证据符号而直接获取某种绝对的“原点事实”,因此所谓“事实”实际是经过考据而被文化社群认定为真的符号文本。(孟华,2 0 0 8)而通向事实文本的证据可以分为三类:物证、言证和书证。其中,物证是“以物品的存在、形状、质量、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证据”(陈光中,19 9 5,p.607);言证则指经由人陈述而产生的证据。两种证据分别代表
14、了意义活动的两种典型形式:依据语境为“物”赋予意义,或遵照文化规约对既成符号进行解码。两种证据符号不同的表意方式,决定了它们与其符号载体截然不同的关系。虽然任一具体的取证过程都只关注对象物的部分观相而将其符号化,然而物证符号尤其强调“原物性”,物证符号需由证物承载(裴苍龄,2016),符号与载体不可分离。例如在严格的司法实践中,法律就规定若非确有困难物证应当提供原件。而言证是表意文本内部的阅读活动,其内容与载体是可以分离的,所需考证的更多是语义内部的逻辑自洽问题。第三种证据符号一一书证,则处于上述两种证据之间,其记录的文本内容直接传达确定的意义,而符号载体的种种物属性则具有物证的性质。三种证据
15、形式各有其表意特点,然而在关于事实的建构上,物证具有最高的优先性。(叶舒宪,2 0 2 0)证证物是一个完整、连续的物质存在,它的种209传播符号学种痕迹、属性与某种事实之间具有最强的自然理据性物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不需要任何主观意志和外在因素加以表现,只是以其自身客观存在的情况证明案件事实存在或者不存在。”(陈光中,19 9 5,p.607)所谓“自然理据”,来源于证物相关属性表现与事实事件于一个特定时空点产生的、可被追溯的因果关系。这是一个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的过程,遵循“不可作的”天然规则:物证只可为科学的手段验证而不因人的阐释转移哪怕是伪造的物证也会留下其作伪的痕迹而保有被辨明的可能
16、这无疑最符合人对“客观事实”的期待。与大众传播惯常对特定信息的传递不同,物证与符号的紧密关系构成博展与其他传播形式的一大区别。由此,博展传播表现出两个与一般大众传播相区别的特性。第一是以“物”为传播活动的核心。“博物馆传播介质的主体不是符号或图像,而是物,以物为核心的三维形象系统。”(严建强,2 0 17)脱离物证,当然也可以构成事实的展演与传播,比如虚构小说、口传神话都可以依靠纯语言符号的表达构成关于事实的文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既成符号文本的传递,即言证的传播,并不需要“物”的参与。对于现代证据观念而言,未经验证的文本都有“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王国维,2 0 10,pp.1-3)的嫌
17、疑;因此,若要达到足够的真实效果,言证还需要依赖物证的佐证。(孟华,2 0 11)对载体物的强调,意味着博展始终保有解释的多元性。一个博展,可以同时向不同身份的观众(研究者、爱好者、学习者)开,虽然博展策划者对展览内容的“文本”有所计划,但博展传播最终的解释意义却不会被垄断。物性的彰显更为社会规约的意义保留回退的空间:通过展示行为的强调,寻常之物将得以脱离普遍的社会规约意义而获得新的阐释。博展传播的第二个特性,是“事实由物证而来”的传播逻辑。“用物”进行讲述”不是博展的专利。就表现形式而言,与博展最为相似的传播活动却是主题公园(海因,2 0 19,p.7710 3),后者是一种典型的虚构文本的
18、表达。以沉浸性的真实体验传达一个关于事实的文本是它们共同的主旨。例如我们可以在环球影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从奥利凡德商店购买一根魔杖,并用它去实现种种神奇操作:打开橱窗里的书籍,转动花卉使花朵绽放,隔空打开行李箱就文本呈现而言,一个设计得足够精妙的游乐场,与博物馆尤其是科技博物馆,是难以区分的。它们的核心差异在于物与文本的先后关系不同;或者说,在于物(证)与符号何者作为传播的起点与核心。210符号与传媒(2 6)主题公园一类传播活动中,前者经由体验对象所展现的事实内容不需要从考据中来,无需遵循“物证先于事实文本”的逻辑。它只关心文本表达,而文本的具体承载物可以任意派生,物与符号之间不具有
19、天然联系,正如相同的主题公园可以被复制到世界各个角落。其中,传播活动中载体物的符号化方式为传者意图所决定,符意被预先决定,它只是依照剧本对角色进行扮演,其他属性统统被悬置,成了表现为三维实际却扁平的符号。说它是扁平的,是因为它仅能在某种特定的维度为其所是。就像主题公园里的魔杖仅能在特定空间和特定范围内与其他设备配合而起作用,脱离这个文本范围,它只是一根木棍。叙事所用之物被处理为某一符号的规定载体,它与特定意义的关联仅仅停留在特定语境规约中口一一而能容纳多种维度意义解释的交叉验证亦是我们认为真实应当具有的特性。二、以“物”言说:博展传播的双重内容(一)抽象信息的秩序与博展的社会义务不同于作为传统
20、“珍奇柜”(cabinetof curiosities)的“缪斯神庙”以私人贮藏为主,现代博物馆的迅猛发展“是在它们意识到自已对人民负有应尽的义务时出现的”(吉诺韦斯,安德烈,2 0 14,p.59),其诞生建立在对推广科学、教育社会的功能的自觉之上,自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工具性。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现代博展诞生的意义与价值就是提供解释自然的某种标准答案。在现代博展兴起的所谓“分类时代”(徐保军,2 0 11),以林奈(Ca r l v o n L i n n)双名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科学观念替代了传统“特征简介”的命名方式,为人对自然物的认识建构了新秩序,更直接地改变了博展的组织方式。(
21、吉诺韦斯,安德烈,2 0 14,Pp.384 0)科学在对展品“是什么”做出确认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对它的组织分类:以“届一门纲目科属种”为框架提供了一套分节(articulation)系统,将各种自然物安置于一个超越地域文化的意义生态位(niches);如此,神造的自然得到标准化解释。正如涂尔干(Durkheim)所指出的,社会组织实物世界的方式反映它组织其他所有事物的方式。博展的呈现构成了科学这一语言(langue)的言说(parole),这一文本结构呼唤着、实际协助生产了当代博展观众一现代科学理念的信仰者。在知识分子和国家力量的双重认可之下,“科学”成为博展的重要组织211传播符号学原则和唯
22、一合法语言:“如果哪个博物馆展品不是用科学化的方式组织整理,那么它就不能完成教育和发展的任务;同样博物馆也只有致力于收集、组织和发展某个知识门类,才能提出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解释。”(康恩,2013)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现代博物馆形塑为收藏、科研、教育三重职能合一的形态。虽然2 0 世纪后半叶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注意到展品的意义是流动的,会随着知识理念、物件场景及整个展陈结构的不同而变化一一这些观察和讨论破除了展品意义的唯一性,揭示了传统分类学的帝国主义倾向,进而扩展了博展的表意空间,但对唯一秩序的反对并非否认秩序的必要。秩序化与文本化、可读化一体两面,一个清晰而有秩序的组织框架是博展传播的社会责任的体
23、现,更是其立身之本;失去这种秩序的表达,是与时代之需求背离,博展则将沦为某种个人化、意义混沌的表达而不具传播价值。今日的博展不可能完全拒绝分类、阐释而回到原始的、混沌的堆叠物品的状态。(二)“物”白的不可消溶与诗性对信息秩序的追求,在实践中常常将博展活动导向另一种极端,又掩盖了其作为“物”之表意的魅力。由于从业者惯常将教育视为特定文本的授受,传播理论成为当代博展实践的重要指导原理(周婧景,2 0 2 1),经典传播学的信息中心主义倾向也随之侵入博展的理论与实践。著名博物馆学者史蒂夫康恩(Steven Conn)就发现,近几十年各类博物馆展览中实物所占的比重都愈来愈低。博展中实物的减少,一方面是
24、由于对展品呈现精致化、秩序化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策展者惯于以“更高效”的媒介技术手段取代“无言”(孟华,2 0 0 8)的实物以提高传播效果一一尤其是信息传递效率和清晰度。将博展完全视为特定信息的载具实际是将展品纯符号化。伽达默尔(H a n s-G e o r g G a d a me r)(2 0 0 7,p.5 5 7)认为,“由某个符号物所作的指称越是单义,这种符号就越是纯符号,也就是说,这种符号完全消溶在这种配列关系之中”。纯符号也被皮尔斯(2 0 14,p.64)称为“规约符”(symbol);“消溶”是因为其符、义之间无理据性,完成特定意义之表达后符号不再有存在必要。(胡易容,
25、2 0 17)“得意忘言”的前提,是此“言”全然单纯地作为语义再现,换言之,只有完全浸没在一套系统中,容不下任何其余解释时,符号才谈得上“消溶”。需要明确的是,可消溶的符号是指作为“独立于外界客体的心智体”的能指,而不是作为符号载体的物,虽然后者在不细致的212符号与传媒(26)讨论中也常被直接称为“符号”(赵毅衡,2 0 16,p.25)。因此,绝对意义上的纯符号实际只存在于特定语境下对符号过程的反溯或是对符号过程的抽象预设中。正如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所指出的,哪怕在被认为具有透义性(transparency)的语词表达中,一次具体交流也可能侧重于表达中多种元素的任意一端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言说 传播 符号 表意 机制 阐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