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建筑中的现代中国理想—...济建筑思想与作品学术研讨会_马国馨.pdf
《寻找建筑中的现代中国理想—...济建筑思想与作品学术研讨会_马国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建筑中的现代中国理想—...济建筑思想与作品学术研讨会_马国馨.pdf(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051论坛纪实 ForumRecord录用日期:2022-11中图分类号:TU-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3-0051-18DOI:10.12285/jzs.20230530006寻找建筑中的现代中国理想张开济建筑思想与作品学术研讨会SearchingfortheIdealofModernChinaThroughArchitecture:SymposiumontheThoughtandWorkofZHANGKaiji马国馨 等 MAGuoxin etal.时间:2022 年 10 月 24 日地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200会议室主办:北京市建筑
2、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筑师杂志社研讨背景:张开济先生(19122006)是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代表性人物,1935 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50 年代主持设计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三里河办公大楼群、百万庄居住区等国家级重要项目,获得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2022 年是张开济先生诞辰 110 周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开济先生家人以及建筑学界、出版界各方的支持和推动下,由学者程力真老师所著的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张开济大师建筑思想与实践的专著建筑师张开济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出版。为了缅怀和纪念张开济先生,深入研究张开济先生的建筑思想与设计成就,同时加深和推动对以张开济为代表的同时代建筑师相关群体的研究,特于 2022年 10 月 24 日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了“寻找建筑中的现代中国理想张开济建筑思想与作品学术研讨会”,研讨由建筑师参加研讨嘉宾合影(部分嘉宾线上)052论坛纪实 ForumRecord张开济一书责任编辑、建筑师杂志副主编易娜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与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陆新之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主要围绕三个议题展开:1)所学与所思:张开济建筑求学、执业历程与建筑思想的相互关系;2)所作
4、与所为:张开济建筑设计作品形式、语言、建造技术与时代特征等;3)关于张开济同时代建筑师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研究的探索与思考。学者与专家们围绕以上几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将与会者发言扼要整理,以呈现本次研讨会的全貌。研讨嘉宾(按姓氏笔划排序,排名不分先后):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叶依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伍 江|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刘亦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邵韦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张永和|张开济之子,美国建筑师协会院
5、士,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杨昌鸣|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 浩|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 鸽|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筑师杂志主编陆新之|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卫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单 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 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建筑评论两刊主编易 娜|建筑师杂志副主编,建筑师张开济责任编辑徐苏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 彤|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程力真|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新
6、书建筑师张开济作者戴 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邵韦平:我今年已经过了六十岁,是今天到场的建筑师里面年龄最长的人了。非常荣幸的是,我的工作经历中一直跟张开济老先生有交集,虽然这种交集很有限。印象比较深的有:中日建筑师199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人民大会堂设计与建设”研讨会,还有1999年在北京召开UIA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我都近距离地接触到张老,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知道北京开国十大建筑“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由张老先生亲自主持设计的,这个项目代表了他职业成就的高峰,当年因为这个项目的改造,业主在2000年后专门举办了一次国际方案招标,我们那时候是和英国的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作,参与了革
7、命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的方案征集,在过程中专门向张老当面请教,老先生特别提到有关当年的“十大建筑”创作时的感受,尤其是当年这个项目在如何传承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方面有很多思考。他说觉得当时那个项目做得有点矮了,所以老先生很支持项目的改扩建,这样可以让革命历史博物馆更具有气势。很荣幸因为得到张老当面的一些教诲。最近为建党100周年专门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时候,我们又深入研究了革命历史博物馆一些当年的创作手法与思想,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让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化的手法,比如说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柱廊是用方柱子,然后通过额枋和柱子之间通过侧向连接,这些东西都是传承了木构
8、建筑的这样一种逻辑,这些让我感受到那代建筑师所具有的独特和高深专业修养,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前辈感到由衷的自豪。2018年初,跟张永和先生一起在四川成都参加一个建筑文化颁奖活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我说我是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在座的张永和的父亲张开济先生就是我的前前任,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张老的后辈从事建筑师这个职业,我们也希望通过建筑师张开济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让后人更多地了解前辈的设计心路,以及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做出的贡献。去年建筑界还举办过多场纪念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活动,概括起来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和开拓性,探索现代建筑思想和中国
9、传统文化的融合,真正意义上启动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样一个话题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也希望借这个活动能够把北京院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再次感谢专著的作者和做出贡献的各位学者。最后祝今天学术活动圆满成功!张永和:作为建筑师,我对父亲的工作里面有几件事儿感兴趣,但是也没有很深入地去看。像“低层或多层高密度”的概念,它既是关于集合住宅的,又是关于城市的。有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你是实践建筑师,你怎么让年轻人也对(19)50年代的建筑发生兴趣?”因为1950年代的中国建筑其实是我近年来非常感兴趣的,是超越“主义”的现代建筑。我讲的是那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他们做的工作不是像原来我们以为
10、的有一个清晰的或绝对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分。他们做的工作,是在寻找建筑的一种现代性。这也是程老师书里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就超越了不同的主义或者风格。我父亲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大语境里的个案。在谈他之前,我想提一篇文053论坛纪实 ForumRecord章,这篇文章是东南大学童明教授写的,题目是学院传统与专业因素,发表在建筑学报上。这里的“学院”是特定的,他谈的是巴黎美术学院,说的是巴黎美术学院的传统并不是被约束在一个风格里面的,而是这个传统里的一系列思维方式,包括技巧等,实际上都是建筑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古典主义建筑里可以用这些知识、技巧和思想方法,在现代建筑中也可以用。就是说巴黎
11、美术学院的传统构成了建筑学的专业因素或核心知识。在这么一个建筑学框架下来看我父亲这代人所做的工作。我父亲念书的学校,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也是我和在座的有些老师比如单踊老师的母校。我和单踊老师是77级的同班同学,我们在校时的校名叫“南京工学院”。这是我父亲画的水彩写生,建筑当然是“所谓”的古典建筑,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里面不可或缺的一课就是画水彩。古典建筑也不是能简单地定义的。比如这个名人纪念堂,这是1934年他念三年级时的作业,他已经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古典建筑进行简化。我猜他参考了一个新建筑,就是当时美国的林肯纪念堂。坡顶端部的三角山墙没有了,它变成了一个更简单的几何形体,然后装饰
12、也尽量去掉了。所以它显然是古典主义的,但同时又开始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图1)。这就回到童明老师提到一个主题,就是有代表性的专业因素。严格说起来这并不是巴黎美术学院的老师做的工作,而是巴黎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迪朗作出的贡献。迪朗教授已经能运用抽象思维,把各式各样的建筑平面的“定式”(法文叫parti)总结出来。这些定式可以拉起来一个古典的庙宇,但也可以拉起来一个现代的剧场。这种平面定式,是对空间组织的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它导致建筑设计的开始并不是所谓要建立一个原创的空间组织,而是选择一个既有的空间组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在今天再重新思考的问题。现在常常在现代主义思维影响下,好像建筑师可能有一个前所未
13、有的设计或者是平面,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非常难得,更多的也是选择。这是迪朗书里面的一页,他把各式各样的“定式”罗列出来。定式这个词是我从围棋里借来的。因为下围棋的时候,最先走的那几步都不是要想的,而是要背下来用。双方都按先人的“定式”走,造成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平衡局面。只要两方没有一方出错,平衡是可以保持的,这种思想方法跟马上去进攻,马上就去厮打,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父亲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他先选择了一个定式作它的平面基础,形成建筑东西对称;然而他要把对称性贯彻到底,这个建筑有两个入口,一个在南面轴线上,一个在东面,做到东立面以及进去入口内的门厅空间也要完全是对称的。这需要很高的空间组织技
14、巧。立面上看,体量比较简单,同时又把中国建筑的一些装饰运用到三开间的柱廊上,比如像雀替这种因素。这种浮雕其实跟希腊神庙上的是类似的,只不过内容变成中国的了,变成现代的了,已是简化的中化的古典。现在这里是协和医院的院史馆(图2)。下面就是从简化的古典再转化的问题了,咱们已经看到一点点了。要转化中国古典建筑传统,首先要面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挑战,城市密度的增长。以前四合院和胡同构成的北京肌理是一层的,后面盖的这些住宅,就再也不可能是一层的了。在1950年代,低的是二三层的,高的有四五层的。同时像“四部一会”这么大体量的办公建筑群,历史上也没有,它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
15、都是过去不存在的。我学建筑之后,听我父亲讲过,设计“四部一会”这么一个大楼,又要让它跟中国古典建筑传统发生关系,非常不容易,并没有做熟的“套路”。他是看到古代城门楼受了很大的启发。这个转化不是很直接,但又是显而易见的。城门楼变成一个五六层办公楼,一个多层甚至高层现代建筑就有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建筑里的参考依据。这个平面是北京的百万庄小区,采用“双边式布局”,双边式的布局跟院落有很大关系。“乾隆京城全图”中胡同和四合院构成的肌理,跟百万庄的肌理是很不一样的,但是百万庄仍然保持了一种城市尺度上的院落,还是借鉴了老北京四合院的肌理。用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启发现代城市设计,来解决1950年代中国城市的密度增长
16、,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参考(图3)。我父亲其实也做过现代建筑,但有意思的是并不纯粹,它有古典的特征。这是他做的一个纪念碑设计的竞赛方案,是第二名。这种简洁的造型,纯粹的圆球形,就很现代了。但是这四根支撑体越到下面越宽出来,表现了力的传递,比较不抽象,实际上又更像古典主义的方法(图4)。就是说在那一代建筑师的脑子里,像杨廷宝先生,华揽洪先生等,并没有很教图1:张开济国立中央大学就读期间三年级作业:名人纪念堂(1934年)054论坛纪实 ForumRecord图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纸(1954年)图3: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双周边”规划总平面(1953年)图4:沈阳开国纪念碑设计竞赛第2名(1950年
17、)条地去纠结一些风格和主义的问题,而是很开放,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及对建筑的理解,恰当地进行“混搭”,再进一步去设计跟城市发生融合的建筑,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比较“当代”了。因为在“现代”时期,常常是把建筑作为城市里孤立的物体,建筑和建筑之间没有很紧密的关系,反而古典城市里以街区形成肌理。几乎从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城市都有这种记忆:整个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建筑。我父亲做的天安门观礼台,也是把一个新建筑非常好地插入到现有的城市关系里。实际上它构成故宫这道城墙的一部分,同时它的使用又是参与前面广场上的活动,所以就开始富有当代性了。从天安055论坛纪实 ForumRecord门广场角度看观礼台,是简洁干净的,完全没
18、有古典主义的特征,尽管在观景台北侧有一些拱券的做法。1950年代有很多建筑师,比如我前面没有提到的林克明等,当时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工作特别有意义,它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拘泥于某一个风格就常常变成假古董或者变成了一个很突兀的现代建筑。我今天发言的核心观点是不要把一位中国建筑师的工作孤立地去对待。现在非常重要地是要建立起一个中国建筑师的谱系,每代建筑师有哪些人,做了哪些工作,尽量多搜集,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慢慢的,“传统”的概念就会变成“传承”的概念。我希望的是一个年轻建筑师知道他老师做了哪些工作,他老师的老师又是谁,又做了哪些工作。这样,他就不会一个人对着一本外国杂志或者
19、一个人对着一个计算机搜索那些零碎的、没有联系的信息碎片,而是有一个中国建筑的知识体系,对自己今天做的工作可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就先讲到这儿,谢谢大家。崔彤:在学习和研究张开济先生的这些建筑当中,我有几点体会:第一个还是张老代表着一个群体,我把它称作为叫“正典”之路。他们所做出来的设计和理论,有着所谓的“中国的典雅主义”这样一个成分在里面。因为他们多在海外留学,又回到国内,在当年中国最早的一些建筑师事务所进行工作、学习、研究,一直成长起来,他们都有着非常扎实、稳定的知识体系和工作环境,有这样一个艰辛执着,但非常幸运的执业过程,所以他们练就了一套非常好的本事。比如刚才永和老师提到的,张开济先生
20、最早三年级时候的作业,这样一个纪念馆,虽然是一个水墨单色渲染,但我们能从中看到简化的新古典主义,让我们想起了林肯纪念堂,但更多的让我想起来是密斯凡德罗做的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这样一个将经典的古典主义建筑转化成现代建筑过程中的第一步,它没有山花,没有细节,但是还有柱式,六柱五间还是存在的,这个非常难得,给我们今天很多启发。第二就是张老提出的建筑和艺术的大众化和人民性的问题。这点跟有些建筑师认为要把自己的建筑作为艺术品,高高在上,成为一个传奇的永恒的存在完全不一样。他认为建筑不仅是要看的,而是要用的,是好管好建的,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价值。第三个体会就是张老融合和转译了中国古典建
21、筑,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关于形构,比如刚才我们谈到的“四部一会”的“类中式”建筑的感觉。他有着西方古典主义的“三段五体”,也有城门楼子的形象。但它也有一个我觉得“丁”或者“有”字形的平面构成,空间是现代的,这是形构。我觉得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启示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三里河整个居住区,我们带学生也去参观过,我觉得它现在依然是社区居住小区、邻里环境及居住环境当中“典范中的典范”。我之所以这么谈,就是中国建筑一直谈“建筑包着花园”,而在三里河社区当中,我们发现是双层。这里面不仅有房子,而且还有院子,还有园子。中国人所要的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房子、院子、园子,而且是层层套叠,我把它称作“中心结构的边界原型”。
22、在这里面,张先生不仅传承了关于中国传统的经典的式样,“三段五体”,古典主义转译等。最关键是他传承和解读了中国传统空间的价值房子、院子、园子的原则,用中心结构边界原型来处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依然还是典范。有几次在设计当中,我还曾经有意去尝试和学习过这样一个方式,而且“守边”的方式完全改变了现在这种排排坐的日照求出来的东西,这是我的第三点体会。还有一点体会,我觉得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的,就是低调的为城市服务的空间。以张先生做的观礼台为例,他创造了一个在所谓我们国家政治中心核心建筑当中,在“大式建筑”和“政治建筑学”所主导下的一个非常好的建筑体系,那就是天安门观礼台。中国传统建筑的感觉就是“筑高台
23、以壮雄威”,没有观礼台就没有天安门今天这样的雄伟,但是观礼台本身的姿态又很低,创造了这样一个雄伟或者是一个伟大的天安门广场。但是他自己又低调地悄然于旁边,这个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增加了环境的场所感,塑造了神圣的伟大的这样一个广场空间。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场所观、城市观和政治观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一些简单的学习和体会。感谢大家。伍江:今天这个讨论特别重要,所以我想简单谈谈三点体会。第一就是说这代建筑师真的特别重要,整个中国建筑学历史并不长,尽管我们说中国有很悠久的建筑传统,但是作为现代的西方建筑学观念,其实是一个很新的事物。第一代建筑师是功不可没的,把很多西方的观念带了进来。张先生这一代可以粗粗地算作
24、是中国的第1.5代,或者说是中国国产第一代建筑师。这批建筑师其实承担着跟第一代建筑师一样的责任,但是他们处于整个国家历史交错的时候。特别是在1949年之后,参与了更多的实践,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多重要建筑是这一代建筑师完成的,这代建筑师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对于第一代建筑师的特别关注,已经出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对于张先生这一代建筑师研究还不多。据我所知,像同济、清华、东南都有一些学生在以他们这一代建筑师为题在研究,但是真正看到的比较好的成果的还不多。程力真老师这本书非常完整全面地讲了张开济先生一生的经历,甚至连张永和老师自
25、己都觉得书里的很多研究,超出他对自己父亲的了解,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开一个先例,能把中国近代早期建筑师、建筑学科以及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拓展到更宽一点,拓展到张开济先生这一代建筑师,并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来研究他们,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体会。056论坛纪实 ForumRecord第二点体会,张开济先生这代建筑师一生的追求和成就,我个人理解,一直处于三个矛盾、三个纠结和三个追求当中。这三个矛盾究竟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中国建筑跟西方建筑的关系。他们不管是从西方留学回来,还是第一代建筑师教出来的(所谓的第一代半建筑师),所学的建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设计方法、手法,基本上都是西式的。这些西方的影响在他们一生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找 建筑 中的 现代 中国 理想 思想 作品 学术研讨会 马国馨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