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_孙银光.pdf
《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_孙银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_孙银光.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 年第 1 期第 34 卷总第 174 期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 1,2023Vol 34General No 174 收稿日期 20221218 作者简介 孙银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主任,讲师。赵舒月,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1 年度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 的机理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ZD007)的阶段性成果。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及德育方略孙银光赵舒月杜时
2、忠(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摘要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以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
3、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关键词 道德行为;日常生活;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23)01013707日常生活是主体高度熟悉性和例行化的活动领域,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结构,以经验性习俗和规范为图式,以自然性关系和情感为支撑,为个体的行为提供基本寓所。1 学生的道德行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相对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凝结着共识性的价值观念。它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中生发,在日常道德冲突情境中表现,与角色、家庭、职业等要素叠合。这意味着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将
4、无法掠及学生道德行为的本质,更难以实现教育指导。然而,我们经常将学生道德行为视为统合性社会现象或抽象化伦理概念,而忽视其植根的日常生活、联结的价值冲突、内蕴的个体能力等事实,以致阻滞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深入理解。本文将学生道德行为回置于日常生活情境和主体发展历程,结合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廓清道德行为的层次基础与逻辑层次,进而探索相应的学校德育方略。一、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基础学生道德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面临道德冲突时的行为表现,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这是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社会道德规范为学生道德行为提供了价值基础,道德冲突情
5、境提供了现实基础,而道德抉择能力则提供了主体基础。(一)价值基础:道德行为的规范道德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实现和完善自我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一套错综复杂的体系,因规范之间的张力会影响个体在日常冲突情境731DOI:10.15946/ki.1001-7178.20230317.003中的道德行为,从而体现了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性。“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 事实上,道德规范的内在本质唯有在人的双重属性中才能定义。一方面,人是个体存在物,这是由人作为独立的自然机体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作为特定群体的成员,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必须协调个体成长需要与社
6、会发展需求的关系,亦决定了人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的需要。循此逻辑,学生在与他人、群体交往中形成相应秩序并自觉觉察,继而转化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应当”,那么道德行为规范就出现了,并反过来规制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符合公民意识的社会性行为在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得到惯例化、习俗化,所谓公民道德也就成为多数公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常态行为方式。”3 在道德行为规范引领下,学生会逐步实现从“个我”到“群我”、从“自然我”到“社会我”的转化,行为依循的标准亦从个体的自然需要转变为社会的道德规范,而其对道德行为规范的差异化理解引发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行为。这也意味着道德行为规范始终存在现实与应当的张力,因为
7、“应当”是他人、群体对学生提出的社会性要求,亦是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它虽然会逐渐成为学生的共识,但也制约甚至主导其生活取向,并要求学生放弃某些行为而按照“应当”开展实践活动。为融入群体生活和建构社会关系,学生会适应并遵循道德行为规范,让行为活动逐步从现有化为应有、从实然转为应然,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能力的跃迁。“人们之所以愿意放弃自己的某些任性和偏执,按照应当 去行动、去生活,从直接或者具体层次上讲,是因为它能保证人们的行为活动的方向性、效用性。”4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活场景和道德冲突,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已经发展成为繁复的价值体系。由于价值指向性和生活效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遵循一套道德行为
8、规范,但也会因道德规范的龃龉、冲突情境的分殊及个体能力的差异而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实践,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道德行为。可以说,学生共享的道德行为规范既确认了学生的自我,构建了个体间关系,也为不同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表现出层次性道德行为提供了价值基础。(二)现实基础:道德冲突的情境学生在日常冲突情境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凸显了不同社会道德规范间的矛盾,这也让其行为更能体现出社会性意义。因为道德冲突是让学生处于道德两难情境 本应满足不同道德行为规范却无法兼顾,而必然要违背其中某种行为规范。事实上,道德冲突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必然要面对的生活境遇。“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在道德上复杂的、缺乏可普遍接受
9、的解答的决断。”5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已成为切身可感的特征,并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日常境遇。于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样态表现出多样化展示、流变性呈现甚至断裂性改变,以至于各种道德观念相互交织甚至互相抵牾,而学生也经常陷于以往不可想像的道德两难困境。正如施特劳斯(Leo Strauss)所言,“寥寥几代之前,人们还是普遍确信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知道什么是正义的或者好的或者最好的社会秩序在我们的时代,这个信念已经回天乏力了”6。在此种境遇中,惯常的生活样态已不复稳定、例行的价值观念也不再清晰,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频繁面临道德冲突情境,而其价值抉择引发了层次不同的道德行为。聚焦到个体
10、发展层面,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是为了处理人际冲突行为,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植根于道德冲突的情境。“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7 换言之,学生道德行为的转变是在不断解决日常道德冲突中逐步实现的,因为其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理解会被道德冲突所深化。这些高度凝练且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存在极大差别 前者的理论严格度和逻辑合理性较强,而学生在道德冲突情境中则需要对不同道德行为规范进行取舍。当学生放弃了某种道德规范并表现出相应道德实践,也让道德行为的层次性凸显出来。显然,学生的道德行为正是为了应对
11、日常冲突情境而基于某种道德规范做出的行动,这不仅折射出个体价值选择的多元特点,也为道德行为的层次特征奠立了现实基础。(三)主体基础:道德抉择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依循稳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也要应对突发的道德冲突境遇 前者有普遍适用的要求,却无法全面涵括学生复杂的行831为活动;后者镶嵌于日常生活之中,却会引发学生道德行为的种种例外。这意味着学生需协调社会规则与个体需要的关系,以便在道德冲突情境中取舍道德规范,因而必须具备理智的道德抉择能力。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指出,“德性”无法作为普遍而抽象的理念存在,而取决于学生身处的情境和具体的行为。我们要“先运用它们才能获得它们我们通过
12、做公正的事而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8。依此逻辑,学生将道德规范在冲突情境中具体化为实践活动时需具备理智的能力,即在综合衡量多种要素后表现出道德行为。这种基于理智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盲目工具性的机敏,而是取决于以实现德性生活为目标、以解决道德冲突为方式的抉择能力。可以说,学生道德抉择能力发生于道德行为规范的龃龉,根植于日常道德冲突的情境,奠立于个体理性和情感的成长,是做出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从黑格尔(Georg WilhelmFriedrich Hegel)到康德(Immanuel Kant)、从皮亚杰(Jean Piaget)到科尔伯格(La
13、wrence Kohlberg)、从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到艾森伯格(NancyEisenberg)都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以至于学生的道德推理和抉择被认为受到人的理性支配。与之相反,从休谟(David Hume)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从海特(Jonathan Haidt)到科勒(Silvia Helena Koller)则认为道德的根基是人的情感,因之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抉择是无意识、自动化的道德情感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格林(Joshua D Greene)等人则整合了道德认知和情感心理机制,考察了个体在道德冲突困境中的行为后发现道德判断同时涉
14、及认知脑区和情绪脑区,而不同道德抉择取决于认知和情绪脑区的相对激活水平。这意味着学生的道德抉择包括认知加工 和 情 绪 加 工 两 个 子 过 程(Dual-ProcessModel)前者是有意识而审慎的受控制道德推理过程,后者则是无意识而快速的自动化道德情绪过程。9 尽管对于特定道德判断任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绪加工会共同发挥作用,但二者会因冲突情境差异而构成竞争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抉择能力。正是由于道德抉择能力不同,学生内化同一套社会道德规范并面临相似日常道德冲突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行为,从而为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提供了主体基础。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等要
15、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会呈现显著的逻辑层次性。其中,社会道德规范建构了价值基础,道德冲突情境供给了现实基础,而道德抉择能力则提供了主体基础。二、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学生道德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相对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体现了道德规范、联结着价值冲突并内蕴了个体能力。众多道德行为规范的抽象标准虽然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和逻辑的自洽性,但现实标准源于多数个体形成的理性共识,而这种共识是从日常行为中引申出来的。10 正是由于行为规范和现实活动之间存在距离,学生在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 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明显的层次性特
16、征。(一)基于情境刺激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学生的成长是融入日常生活、认同道德规范、协调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的过程,伴随着应对道德冲突、履行道德准则与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所做的毕竟不外是把日常生活限定为长入 一个 既成 世界的过程,即适应于这一世界要求的内在过程。”11 在发展初始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充分,道德的表现形式是与直觉、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为主,易受到冲突情境的影响,而无法以高水平道德认知对规范、冲突和利益进行综合权衡。因之,学生在日常道德冲突中会表现出情绪性道德行为,具有短时性、敏感性和激烈性等特征。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价值的偏好和规范的取舍主要来自外在刺激引发的情绪体验。事实上,当个体
17、的认知容量受限时,其在道德困境931关于道德行为的划分主要基于李伯曼(Nira Liberman)等人提出的“道德判断的建构水平模型”,即在认知容量受限时,个体在道德困境中的行为判断主要受情绪驱动;在认知容量充足时,道德判断则受推理驱动。当然,学生道德行为不存在单一的纯粹类型,而会表现为复杂的组合形式。本文为便于分析,选择了纯形式的理想概念,以提供可用于观察的参考模型。中做出的行为判断主要被情绪反应所驱动。12 于是,学生在道德冲突情境中道德情绪反应会变得极为强烈,甚至会忽视自身能力而冲动地做出道德行为。具体而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长期接受道德教育并身处道德语境之中,而学校与家庭也会引导其形成
18、适切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判断。这些符合社会文化需求的道德因素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是被鼓励的,而不道德行为是不被接受的。13 在文化环境和教育话语牵引下,学生从小会被要求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做出道德行为、抑制不道德行为,甚至会在道德冲突环境刺激下做出远超合理限度的牺牲行为。然而,学生在这个阶段对道德规范的认知是浅层的,所谓的道德行为是被情绪驱动的,而无法对行为后果进行准确的衡量,会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学生越是依赖日常道德冲突情境进行道德判断,越会按照群体要求做出情绪性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是脆弱的,很容易由于日常生活的变化而发生断裂,甚至会在群体生活的负面影响下产生不道德行为。因此,情绪性道德
19、行为是学生初始层次的道德行为,植根于个体天然的道德情感,受限于自身浅层的道德认知,可以对日常冲突情境作出迅速反应,但也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行为后果。(二)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并获得理解道德情绪的认知能力。个体对道德情绪的理解需要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形成较高水平的道德认知,进而催生在冲突情境中作出道德判断的理性动机,从而对道德行为进行调整。事实上,“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感情合乎这些标准,这是由于他们的感情推理能力已变为运算的,可逆性的出现导致了思维的逻辑,同样也导致了情感的逻辑”14。可以说,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正是道德情绪越发
20、稳定而道德认知日益深化的过程,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处理道德冲突问题。这个阶段学生逐渐摆脱了情绪加工的支配,道德判断中凸显了认知加工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理智性道德行为,具有稳定性、深入性和综合性特点。从表现上看,道德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在日常冲突情境中更可能做出持续而稳定的道德行为、抑制不道德行为;从内容来看,高水平道德认知主要涉及学生为他人牺牲自身利益等问题,而不道德行为则利用他人的“牺牲”获取利益。因此,学生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实现了质的提升,但也让行为表现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差异化。学生在冲突情境中深化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这也让自身的认知容量变得更加充足。“在认知容量充足时,道德判断受审慎
21、的推理过程所驱动。”12 学生会通过道德规范和推理形式形成道德认知,进而催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他们面对道德冲突困境时会被功利主义影响下的道德认知驱动,即重视牺牲和利益之间的精细比较和利弊抉择,在综合衡量诸要素基础上依循某种道德规范而表现道德行为。于是,学生之间的道德表现和不道德行为会出现较大差异。有些人会出于利益动机而做出不道德行为,并为不道德行为寻找借口、进行辩解,从而减弱不道德行为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15 显然,理智性道德行为是学生在高水平道德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对情绪性道德行为的超越。这种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从能力出发,做出力所能及的道德表现,却也让其可能在复杂冲突情境中会因对自我利益的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日常 道德行为 逻辑 层次 德育 方略 银光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