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12份打包)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doc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12份打包)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12份打包)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doc(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临沂)用水壶烧水,水开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水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变大,所占体积变大 C.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了 2.(2016•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来源:学.科.网Z.X.X.K] 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苯分子 分子很小 C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D 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3.(2016•重庆)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 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4.(2016•重庆)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 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6.(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7.(2016•德州)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得到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种类不同 D.氢氧化钾溶液、石灰水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是因为它们都含有OH﹣ 8.(2016•广州)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有空隙w w w .x k b 1.c o m B 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 H2O分子中有H2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 NaOH溶液能导电新课 标第 一 网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 A.A B.B C.C D.D 9.(2016•湖北)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10.(2016•海南)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这主要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间有间隔 11.(2016•河北)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公路上大雾弥漫 B.花棚里香气扑鼻 C.湖面上柳絮飘扬 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12.(2016•长沙)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 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13.(2016•吉林)丁香花开的时节,远远的就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 ) A.体积小 B.质量小 C.不断运动 D.有间隔 14.(2016•云南)在玫瑰园能闻到玫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15.(2016•福州)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16.(2016•巴中)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 17.(2016•岳阳)“五月粽香飘万家”,能闻到粽香的原因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18.(2016•娄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热涨冷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遇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B.分子遇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C.分子遇热不断运动,遇冷静止不动 D.分子遇热数目增多,遇冷数目减少 19.(2016•本溪)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间间隔变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变大 20.(2016•长春)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两种溶液中都存在酸根离子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6•临沂)用水壶烧水,水开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水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变大,所占体积变大 C.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了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所占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016•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 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苯分子 分子很小 C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D 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递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同苯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2016•重庆)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 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闻到远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2016•重庆)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 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且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状态变化,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错误.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小,电线此时比夏季短;夏季气温高,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大,夏天变长;故选项错误.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黄沙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2016•德州)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得到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种类不同 D.氢氧化钾溶液、石灰水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是因为它们都含有OH﹣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故选项解答错误.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得到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石灰水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是因为它们都含有O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016•广州)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有空隙 B 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 H2O分子中有H2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 NaOH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应能产生自由移动离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B、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速率更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D、NaO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016•湖北)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 A、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故选项正确. B、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而不是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 C、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而不是体积增大,故选项错误. D、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的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增大,而不是个数增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2016•海南)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这主要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间有间隔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体积很小和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2016•河北)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公路上大雾弥漫 B.花棚里香气扑鼻 C.湖面上柳絮飘扬 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公路上大雾弥漫,大雾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B、花棚里香气扑鼻,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正确. C、湖面上柳絮飘扬,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2016•长沙)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 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八月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C、酒精挥发,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氧分子的浓度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2016•吉林)丁香花开的时节,远远的就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 ) A.体积小 B.质量小 C.不断运动 D.有间隔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丁香花开的时节,远远的就能闻到花香,是因为丁香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丁香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016•云南)在玫瑰园能闻到玫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我们在远处就能闻到玫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2016•福州)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缘故.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来源:学,科,网] 16.(2016•巴中)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救援犬闻到人体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2016•岳阳)“五月粽香飘万家”,能闻到粽香的原因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A不正确; B、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B错误; C、分子在不断运动,粽子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C正确; D、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2016•娄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热涨冷缩”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遇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B.分子遇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C.分子遇热不断运动,遇冷静止不动 D.分子遇热数目增多,遇冷数目减少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物质的热涨冷缩,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分子的体积、分子的数目不变,分子遇热运动加快,遇冷运动减慢; 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2016•本溪)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间间隔变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变大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正确. B、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个数增多,故选项错误. C、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 D、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增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0.(2016•长春)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两种溶液中都存在酸根离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需要密封保存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B、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两种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酸的通性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系列资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年中 化学试题 分类 解析 汇编 第三 12 打包 全国各地 中考 单元 物质 世界 奥秘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12份打包)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三辑)第3单元物质世界的奥秘.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6036084.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603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