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董泽蛟.pdf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董泽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董泽蛟.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32 卷第 2 期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Vol.32 No.2 2023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1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董泽蛟,高庆飞,单丽岩,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88-96.修回日期:2022-09-15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交通强国战略下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E-HTJT20201
2、71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在线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研究”(SJGY20200230);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专题项目“研究生智慧交通交叉学科方向培养体系构建”(XJZ2020014);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专题项目“新形势下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研究”(XJZ2020015)作者简介:董泽蛟(1979),男,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道路及机场工程计算力学等研究,(E-mail)hitdzj ;(通信作者)高庆飞(1986),男,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E
3、-mail)gaoqingfei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董泽蛟,高庆飞,单丽岩,谭忆秋(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摘要:“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
4、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
5、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指明了未来重点关注方向,并提供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范本。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生培养;学科交叉;基础设施中图分类号:G643;U4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3)02-0088-09董泽蛟,等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必备条件。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0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4.6 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 519.8 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 12.8 万公里。从规模上看,中国交通
6、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世界,但大部分基础设施仍然依靠传统基建方式,与“交通强国”国家战略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从“交通大国”转变为“交通强国”,已成为整个交通行业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当前,在政策支撑和科技发展背景下,中国交通行业正处在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时刻。同时,交通行业的发展变革,也会对其背后的学科结构产生影响。在“交通强国”的大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作为交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其培养模式急需引入新的思路。张建功1从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培养定位及质量评价等多个角度,对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展开了探讨;国内部分学者2-7通过对我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7、,指出目前高校在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赵晓霞8提出应该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建设要求为指南,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创建一套适应行业新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杨林9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为培养交通行业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借鉴。为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新高度,本文将聚焦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期望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科智慧赋能,剖析现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同时,提出新思路,使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图 1 交通基础设施相关学科行业背景一、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挑战(一)从行业变革看待挑战互联网科技的兴起,给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要求交通
8、行业积极寻求改变。2021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中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发展主线,打造包括智能公路、航道、港口等在内的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然而,目前传统专业课程仍主要面向规模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学科难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有效对接,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基建、新工科的要求。(二)从高校培养模式看待挑战目前,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整体落后于行业需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课程体系陈旧。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多次提到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98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9、 32 卷第 2 期 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而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在这些方面尚待完善。为适应“交通强国”国家战略的需求,应尽快完成课程体系的迭代,当学生走出高校时,能够做到所学即所用。(2)培养模式单一。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前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基础理论的培育,但二者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区分不明确,导致无法有效实现国家分类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目的,不利于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型人才队伍。(3)缺乏国际视野。研究生课程以线下中文课程为主,出国交流访学覆盖率偏低,难以满足新时期对外交流的常态化管理要求和国际化人才需要,且难以培养学生“交通强国
10、”全球视角与战略思维。(4)评价机制落后。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性成果要求不够合理,唯科技论文是瞻,忽视工程实践。以发表论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利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导致现行评价机制落后于行业发展要求。二、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的核心能力精准定位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研究生培养的难点。在明晰本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并以之为导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一套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多年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四个核心能力。(1)知识迭代能力。交通基建正处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的过渡时期,部分旧知识被逐渐摒弃的同时,学科
11、交叉所产生的新知识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学生能否快速接受前沿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行业的适应性。(2)工程实践能力。现阶段专业型硕士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但很多高校未能很好地区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方向为例,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实践的产物,而学生需要足够的锻炼机会,将眼光下沉到具体工程,才能够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3)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后得到的结果。当学生的理论知识足够扎实,工程经验足够丰富之后,则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工程创新。将交叉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解决现有工程难题,应该作为研究生培养更高层次的要求。(4)国际适应能力。无论
12、在读研究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需要提前适应国际环境。对于有志于走学术道路的学生,高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出国交流机会,拓宽国际视野。随着我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对于有志于成为卓越工程师与设计师的研究生而言,高校应让其提前熟悉国际工程规范,提高其国际工程管理能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三、“三支撑”与“三保障”培养体系(一)培养体系各层次间关系基于研究生需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提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方案构想,其主要内容为“三支撑”与“三保障”。“三支撑”指的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学科交叉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三保障”指的是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和
13、实践平台对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三支撑”与“三保障”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及服务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培养质量的具体含义是多维度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09董泽蛟,等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养的最终目标是全球地标工程的设计者、超级工程的创造者、圆梦工程的探索者及交通强国的引领者。在培养导向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研究生具备大格局的家国情怀、大工程的技术素养及大交通的领导能力。必须明确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核心目标和检验成效的第一标准。“三支撑”是提升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而为了确保这些举措能够顺利、连贯地执行,又需
14、要“三保障”为培养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供有力保证。图 2 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三支撑”“三保障”体系(二)“三支撑”助力提升培养质量1.以课程体系为支撑目前,国内高校在交通基础设施方向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知识落后于行业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需要优化传统工科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课程。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许多基础设施在使用期间出现了诸多隐患。因此,可以考虑逐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方面课程的比例,例如桥梁隧道智能管养技术、隧道运营安全与防灾、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检测等课程,都可以加入到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
15、特别是在当下,交通行业变革巨大,在设置课程时,不能仅仅将眼光聚焦于当下的行业热门,同时也要准确预测行业新动向,使所学课程拥有足够长的知识寿命,既能够提升研究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国家对新时代工科人才的要求。在我国交通行业积极向国外市场拓展的背景下,学生的英文素养和适应国际工程能力显得愈发重要。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在外文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为改变这一现象,交通类高校必须重视对外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本校教师团队要率先打磨一系列体系完备的外文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学者之间的合作,推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共建课程。2.以培养模式为支
16、撑在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基础上,也要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开展新的探索。企业和高校虽然在交通行业内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二者都是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针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要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不同侧重点,展开不同方向的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与交通行业内领先的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密切互动。“新工科”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到要开展产教融合范式、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19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32 卷第 2 期 革研究和实践。企业较之高校,能够更直观、更敏锐地感知行业发展动向。因此,若研究生能够依托高校平台,参与到行业内龙头
17、企业的项目中,就能更好地把握职业方向,提升专业素养。在生产中学习,同时将校内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使产、学、研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这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大幅度地引入外文课程,提升学生适应国际学术环境的能力。同时,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给予研究生到国外高校访问交流以及联合培养的机会。尽管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发展极为迅速,但相较于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仍然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与模式。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在国际化环境中学习,能够更快地帮助我国交通行业补足短板、缩小差距。另外,积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能够提升国内高校的学科影响力。3.
18、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目前,交通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被补充得较为完善,但在生产实际中仍然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很难依靠单一学科解决。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分析,有学者指出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整体高于单一学科研究生10。因此,学科交叉的理念,也应该贯彻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来。学科交叉并不意味着过去的传统学科内容日渐式微,相反,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过程中,必须以本学科为出发点,认真总结、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工程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交叉学科建设方案。高校应打破思维定式,从学院学院、方向方向、导师学生多个角度出发,打造全方位的学科交叉体系。在学院之间,高校可以组织各学院能
19、够有机联动的学科,组成新的智慧学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可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向参与进来。在学科之间,应打破专业壁垒,积极寻找交叉点。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当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向遇到工程和科研中的困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方向的师生组成交叉方向课题组,为问题解决提供新方案;另一方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可以参与到其他学科或方向的课题中,拓展专业视野,为智慧交通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在导师与学生之间,交叉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本方向外的第二导师。以本方向导师为主,第二导师为辅,制定符合智慧交通特色的交叉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交叉培养模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原有交通基础设施方向
20、的传统学科与科学技术前沿融合,切实做到传统专业向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使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方向转型升级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致力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融合到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与养护中,并为解决城市间、城市内交通问题提供支撑方案。全方位打造“智慧+”交通学科,为“交通强国”战略贡献智慧力量。这样的学科升级,更加符合国家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要求。(三)“三保障”确保培养体系有效性1.以管理办法为保障在教学改革中,合理可行的构想与措施同样需要成熟的制度为改革提供支持。很多举措的出发点与切入点都是准确的
21、,在改革初期也能够很快地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因为方案的具体内容没有依托有效制度,在之后进展中表现出后继无力,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培养体系实践中,高校应该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明确各方工作要求,推动行政与教学改革双管齐下,并落到实处。以学科交叉环节为例,学校应起到统筹领导的作用,提前做好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工作,改革中涉及到各学院学科负责人的应积极交换意见,29董泽蛟,等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充分考虑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的特点,最后由学校或牵头学院出台相关文件,确保体系能够长久平稳地运行下去。导师和研究生分别作为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和培养主体
22、,也应该对其出台对应的管理办法。研究生导师申报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导师的工作重心,进而影响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研究生招生指导办法和毕业要求,则会更直观地影响研究生培养体系。在针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管理办法中,应该充分体现“三支撑”中各项举措的内涵,从制度上保证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鼓励导师和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增强导师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双方在科研和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性。2.以导师团队为保障在培养体系中,导师对研究生直接负责,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应该率先垂范,积极向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发展,探索目前工作内容中能够与新技术交叉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交通 基础设施 交叉 方向 研究生 培养 模式 探索 实践 董泽蛟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