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技术与电影空间知觉符号研究_丁艳华.pdf
《虚拟技术与电影空间知觉符号研究_丁艳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技术与电影空间知觉符号研究_丁艳华.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64艺术与技术ART&TECHNOLOGY虚拟技术可以理解为通过组合计算机资源而实现的虚拟化逻辑资源管理技术。(1)该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感官功能从而创建具有逼真性、构想性的“虚拟影像”,成为当代电影创造力之一。它扩展了部分电影空间的生成方式,提供了大量具有虚拟特质的视听文本,成为虚拟文化典型现象之一,引发诸多学科关注。技术与文化融合语境下,跨学科研究影像成为常态。摄影技术自诞生后,图像就以文本现象、技术材料等多种身份进入跨学科研究中,包括与人类认知系统相关的研究。从电影具备文化属性开始,影像研究与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更多互动,许多研究人类知觉的理论在电影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无论是莫里斯
2、 梅洛 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知觉现象学研究中关注绘画中的色彩、电影中的声音等艺术形态,还是克里斯蒂安 麦茨(Christian Metz)将雅克 拉康(Jacques Lacan)与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引入符号学研究完成向第二电影符号学的重要转向,或者现代学者帕特里夏 品斯特(Patricia Pisters)延续吉尔 德勒兹(Gilles Deleuze)在 电影 2:时间-影像(Cinema 2:The Time-Image)中关于大脑影像的讨论,展开“神经-影虚拟技术与电影空间知觉符号研究文 丁艳华/Text/Din
3、g Yanhua提要:虚拟技术语境下,电影空间亦真亦幻,观众置身其中。虚拟摄影跟踪技术、LED虚拟背景技术、数字建模等技术不断精细化,提升了创作者生产电影空间符号的能力。电影空间也从“摄取符号”维度中解放出来,以数字生成的形式释放出更多知觉信息,引发更多技术与人类知觉的话题讨论。虚拟技术可以异化客观表象,使得电影空间符号呈现虚构性,对于人类知觉系统带来影响,挑战着人类对现实与虚构的认知力。知觉符号理论强调人类通过多模式、多感觉通道获取信息进行图解式认知,适用于探索虚拟技术在电影空间生成的影像符号与知觉关系,通过讨论电影空间内时间认知、具身体验、情绪启动等问题,为文化、技术融合语境中解读当代电影
4、文本提供更多参考。关键词:虚拟技术 电影空间 知觉符号 受众体验丁艳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像”(neuro-image)研究等成果,都为本文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指向。虚拟技术对影像空间的拓展,使得学术命题交叉范围与角度重叠度逐日升高,讨论虚拟技术电影空间应围绕主体认知和技术属性、文本生产之间的多维关系、客观认识电影认同机制才能保护电影研究的科学精神。因此,本文将紧密结合虚拟技术特质,从知觉符号角度对电影空间进行探索与研究。一、知觉符号理论目前,国内外探讨知觉与电影虚拟技术相关命题涉及学科大致归纳为:1.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感知、认知和思考的过程,探讨人类是如何理解和感知虚拟图像的;2.神
5、经科学,以生物科学角度研究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视觉信息的,从神经层面进行人类知觉与虚拟图像关系研究;3.计算机图形学,主要从计算机学与视觉关系的层面进行应用型研究,比如如何生成逼真的虚拟图像、虚拟技术与人如何实现更多交互操作等;4.视觉文化角度,探讨虚拟技术在图像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下与人类知觉的关系。本文中的知觉符号理论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其与本文研究适用性如下所述:Virtual Technology and Perceptual Symbols of Film Space 1652023年第6期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Theory)强调认知中知觉的重要性,且
6、在多模式、多感觉通道信息组成的图解式系统中进行,由于注重物像与感官知觉以及心理认知的关系,所以较适于研究虚拟技术电影空间与受众认知的关系。认知(cognition)与知觉(perception)在科学研究中曾经被认为是相互分离的系统,认为知觉属于信息输入系统,而认知属于中心加工系统。直至后期,才认可知觉系统也包含有选择的意识经验,能够进入符号操作系统,因此就出现了知觉符号理论。20世纪末,巴萨洛(Barsalou)提出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知识表征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其与命题符号学(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s)关于内在符号与物体表征认识有一定差异。国内研究者王瑞明、莫雷
7、在 知觉符号理论刍议中,对知觉符号理论衍生出若干观点,认为知觉符号具有体验性,可以解释它所表征客观事物的意义,当客观事物产生变化,其知觉符号与意义理解会发生相应变化。(2)这一观点明确了人类感知经验和认知概念具有可改变与调整动态关系。虚拟技术为电影空间带来了明显的物质表征变化,引起观众对空间与时间感知的相对变化,包括观众对现实空间的日常知觉、给予传统电影观影经验等记忆知觉等,从而关联到情感等更深层认知层面的变化。虽然以上关联性阐释与克里斯蒂安 麦茨等研究者通过摄影机运动镜头技巧或其他技术文本分析来探究如何引导受众心理结构或满足心理诉求角度相似,都与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关系接近,具有
8、语义(semantic)性阐释。但从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角度可以具体到虚拟技术如何影响主体在空间形态、远近、质感等信息特性中的知觉体验。因此,结合电影文本策略,围绕虚拟技术电影空间物理特性与观众认知关系才是本文论述核心,知觉符号理论会提供更为具体的角度,用于分析主体感官与技术视效之间的关联。二、空间运动与时间知觉马塞尔 马尔丹(Marcel Martin)认为,电影空间“是一种时空复合体或者是一种空间-延续时间的连续”。(3)虚拟制作协同下,电影空间不再受限于客观物像,空间自由带来了观念自由。那么,在虚拟与现实逐渐模糊边界的电影空间会带给观众何种时间知觉?首先,虚拟空间
9、会生成“虚拟时间”(virtual time)。虚拟技术参与摄制的电影空间可以作为“虚拟时间”的载体为观众提供知觉符号。“虚拟时间”概念目前多用于传播、哲学等领域对“时间性”进行讨论与思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因虚拟技术产生的变量研究具有一定适用性。学者潘天波在论述虚拟媒介时间性的时候提出:“在技术层面,虚拟媒介是虚拟时间的供养者。”(4)虚拟空间具备场所媒介功能,可以通过数字式呈现与输送为观众提供“虚拟时间”。因此,“虚拟时间”依托于虚拟空间,虚拟空间使得时间以虚拟形式具象化、符号化,也成为构成虚拟空间审美特质元素之一,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知。同时,潘天波还指出协同技术、超时间性协同技术和超空间
10、性协同技术的共同属性可以代表时空文明的新阶段、新水平。(5)将“虚拟时间”放置在电影文本技术层面,可以针对性地了解虚拟技术在空间中制造与操控“时间感”符号引发观众知觉心理的变化。其次,虚拟技术提升了电影空间中时间符号表征能力,扩充了观众感知时间的文本数量与类型,时间知觉在不断积累的认知概念中突破与变化。根据知觉符号理论刍议,知觉符号具有多产性,具备建构出无数的象征的能力,并且针对不同情景也会有不同解释。(6)在认知心理学上,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对客观现象持续性或连贯性的感知与判断,影响因素包括感官通道性质,以及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且与人类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关
11、。电影空间中,虚拟技术可以提升主体运动速度、空间元素数量与种类使观众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数倍于传统电影的细节,影响观众的时间知觉。吉尔 德勒兹在探索大脑与传统电影关系时也早已阐明了电影影像中运动知觉表征能够进入到人类心灵中进行精神活动。以虚拟摄影技术为例,其对于电影空间造型能力在实时预览、跟踪控制等技术更新与精细化中不断提升,尤其在运动镜头使用方面优越性凸显,而运动镜头是引导观众利用视觉探索空间、体验时间的重要文本策略。一方面,实况预览使得演员与虚拟场景实时融为一体,提高镜头布置、灯光特效安排工作效率,166艺术与技术ART&TECHNOLOGY使得前后期工作具有实时性。另一方面,跟踪技术精细化
12、使得虚拟镜头运动在改变视角等方面更加流畅与连贯,更好呈现场景空间,为摄影师表达画面空间带来便利。例如,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2019)作为一部展现 20世纪 60年代的赛车文化电影,通过虚拟技术再现了勒芒赛道上车辆飞驰的极速时空,体现了本片在还原历史空间、捕捉速度感方面的摄制水平。影片制作公司实时预览公司(Halon Entertainment)视效艺术家克里斯丁 腾尼赛德(Kristin Turnipseed)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他们利用虚拟引擎(Unreal)的粒子系统和后期处理程序,展现了和真实场景一样的转弯速度。(7)在认知心理中,速度体验是人类感知时间流逝的一种方式
13、。为了使观众通过感官获得“高速体验”知觉,本片采用了高帧率拍摄,用于提升赛车行驶中细腻的速度感,使其运动真实和流畅。另外,通过虚拟跟踪技术与实时预览技术的融合,将真实场景与具备以汽车三维模型为运动主体的运动参数的虚拟场景融合在一起,模拟摄影机的内部与外部运动,如缩放运动(推拉)、旋转运动(摇)、直线运动(移)等方式来跟踪运动中的汽车模型;并通过大量广角镜头和低角度机位改变空间透视关系与纵深变化,拓展空间维度,使得赛车相对速度感提升。尽管影片中快速运动的镜头可能会导致观众产生头晕目眩、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但这种异于现实感知的频繁运动中的“数字符码”,无疑会增加因图像而带来的知觉冲击,从中获得惊险
14、感与奇观性认知。可见,虚拟技术在电影空间内重新创建时间感知中具有无限潜力,而通过塑造“虚拟时间”可以赋予电影空间更多知觉符号,带给主体独特审美知觉。再次,虚拟技术增强了电影空间符号对感官的支配力,也会带来关于时空知觉“他者”问题。康德认为时间、认知、符号是有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他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受到内感官的形式条件,即时间的支配,一切表象都必须在时间里得到整理,进行结合,互相建立关联。”(8)“时间性”是哲学层面讨论电影的重要话题,电影画面帧的静止与连续常用于意识层面讨论时间的延伸性等问题。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电影在被接受的过程中“我的时
15、间在电影的时间里变成他人的时间,变成了另一种时间。”(9)指出意识流是对时间的压缩。由于“电影流的遴选”,人在观摩电视与电影的时候,心理空间出现了“他者”。虚拟技术电影空间可承载人对时空进行认知时产生的虚构与想象。从原子内部的运动过程到宇宙深处的时空坍塌,这些电影当中的空间文本符号体现了人类探索时间、空间的主体性,但大量虚幻符号也在渗透主体知觉系统,催生更多在感知与认知层面的欲望需求,反作用于技术革新与文本创新,通过电影可以更好地探索人与技术“共时”生存关系。二、物质记忆与知觉真实1988年,中国摄影师曾念平发表了 关于电影物质材料和电影本体论的讨论一文,介绍了电影摄影的物质材料种类,并指出“
16、摄影材料本身就是重要的美学因素”。(10)如今,胶片、光学镜头、灯具等物质化材料在数字语境中,成为具有“电影感”的记忆载体。在虚拟技术助力下,电影空间成为了数字模拟、计算机图形营造的“超真实”(hyperreality)的空间。光学镜头上的引得性(indexical)逐渐被削弱,电影空间在技术层面完成了物质材料到数字符码的转向。虚拟技术看似使电影空间呈现“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趋势,那么,以记录真实空间产生的光学影像符号为观众提供一种“真实性”感知,在虚拟影像冲击下是否会成为一种“真实感”记忆?虚拟空间在拟像过程中会带给观众何种关于物质的知觉?笔者认为,虚拟技术带给了
17、电影空间知觉符号新的物理属性,传统技术电影空间认知会形成一种知觉记忆,并与新的知觉符号生成具有关联性。“去物质化”一词可以追溯至艺术家伊夫 克莱因(Yves Klein)在1959年的演讲 艺术向去物质化的进化,1968年出现在露西 利帕尔德(Lucy Lippard)发表的 艺术的去物质化(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Art)(11)中。该词也被用于描述或形容传统电影技术中物质材料被计算机图形替代而产生影像形态变化。事实上,无论是光学影像还是数字影像,都具备“物理属性”。斯蒂格勒讨论电影时,也强调图像具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性,并用符号能指与所指比喻客体图像与心理图像之间的关
18、系。(12)巴萨洛也认为知觉记忆可以发挥象征性的作用,用于符号能指,并且操纵符号。随着符号集合与发展,这些知觉记忆就构成了认知基础的表征。(13)虚拟技1672023年第6期术电影空间的虚拟性、幻想性“真实感”与观众对客观事物的日常感知、先前观影经验等知觉记忆息息相关。虚拟技术通过模仿客观事物的物质表象、细节、质感为知觉提供大量符号素材,以此拉近观众与“虚拟真实”的心理距离。例如,运用于技术角度在虚拟空间中模仿日常直线透视(linear perspective)与明暗(bright and shadow)对比,为观众提供具有真实立体感,且可获得深度知觉的符号线索。虚拟技术与光学技术带来的空间影
19、像最终都会生成物像知觉符号。两者在技术层面上似乎呈现迭代关系,但其实在目前更多是技术协同关系,共同助力“真实感”在电影空间中实现具象化。光学影像是现实物体所反射的光线经由透镜折射到成像平面所形成影像的物理过程,具有接近人类对现实光感的质感,但随着电影空间造型需求提高,光学镜头在拍摄机位、光线技术控制等方面显露出局限性。虚拟技术采用计算机图形运算,利用虚拟镜头(虚拟摄影机),理论上可以在空间内完成坐标点位的呈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两者在协同技术下可以更灵活地展现空间,在空间内进行实时光效、细节等处理,提升了电影制作质量与效率。例如,阿凡达:水之道(Avatar:The Way of Water,
20、2022)在呈现水下空间时,综合使用了高精度无人机、虚拟摄影跟踪等技术,使得保证镜头精度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空间视角变化与主体运动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尽可能为观众提供接近水下真实感的空间体验。值得关注的是,负责该片视觉特效制作的维塔数码公司(Weta)还使用了全新的水模拟技术寻求水波真实的物理质感。该技术由英国数字视觉效果公司 MPC(Moving Picture Company)开发,简称“MPC Ocean”。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它属于一种流体仿真技术,即基于网格绘制,通过物理模拟来计算网格点位置达到动态效果,以此方式生成水波纹等流动液体的质感特效。该技术可以模拟仿真水下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水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虚拟 技术 电影 空间 知觉 符号 研究 丁艳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