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pdf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pdf(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45卷第4期2023年7 月郭玲霞,刘宇峰,封建民,等.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 0 2 3,45(4):781-795.GUO Ling-xia,LIU Yu-feng,FENG Jian-min,et al.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Provincial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
2、nd Environment,2023,45(4):781-795.D01:10.19814/j.jese.2022.10054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Vol.45No.4July202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刊郭玲霞,刘宇峰,封建民,贺(咸阳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咸阳摘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基于2 0 0 1 2020年中国3 1 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耦
3、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指数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国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呈波动变化,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3 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呈现“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相对发展阶段呈现“新型城镇化滞后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滞后”的演变态势,东部地区处于城乡融合发展滞后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逐步迈向同步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教育投入对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
4、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度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影响因素;熵值法;面板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129.9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Provincial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Xianyang Normal Universi
5、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for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0,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6、 and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re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then,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panel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
7、n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provincial new-type urbanization index of China shows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with the收稿日期:2 0 2 2-1 0-2 5;修回日期:2 0 2 3-0 3-0 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 0 6 1 0 3 7);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 8 JZ062);咸阳师范学院 学术带头人 项目(XSYXSDT202116);国家级大
8、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 0 1 9 0 1 2)作者简介:郭玲霞(1 9 8 4-),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g u o l i n g x i a 1 9 8 4 1 6 3.c o m。珊7120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6 7 2-6 56 1(2 0 2 3)0 4-0 7 8 1-1 5GUO Ling-xia,LIU Yu-feng,FENG Jian-min,HE Shan投稿网址:http:/je s e.c h d.e d u.c n/782highest new-type urbanization index in the easter
9、n region,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provincial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dex of China shows a downwardtrend,and the level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level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
10、ion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has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hows a trend of“primarycoordination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good coordination,with a spatial pattern of high inth
11、e eastern region and low in the western region;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tage has changed fromlagg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to synchronous development,and then to laggin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the eastern region is in the lagging stage of integrated urban-ruraldevelopment,and the centra
12、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gradually moving toward synchronousdevelopment.E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l e v e l,g o v e r n m e n t c a p a c i t y,i n p u t i n s c i e n c e a n dtechnology,and input in education have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development,whil
13、e 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the effects of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inpu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put in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regional heterogeneity.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coupling coordinationdevelopment;spatio-temp
14、oral pattern;influencing factor;entropy method;panel regressionmodel0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 0 2 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突出强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目标 2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要求 3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城市病”与“乡村病”共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困境 4-5。因此,如
15、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二者概念内涵及关系的理论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6 ,注重人口畅通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破除阻碍要素,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的堵点,从而促进产业和其他要素在城乡间的均衡布局 7;其目标是统筹城乡,强调城与乡的融合,涉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重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塑、新型城市建设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8 。城乡融合的内涵是城乡地位
16、平等与优势互促,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1 0 1,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征 1 1 ,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推进城镇和农村居民在生活标准、方式和质量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1 2 。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1 3 。二是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定量测度、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等实证研究。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已有研究多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城乡统筹、资源环境、生态福利等维度 1 4-1 5 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全国、
17、省、市 1 6 等尺度以及城市群 1 7 、黄河流域 1 8 、长江经济带 1 9 1等典型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有嫡值法 2 0 、因子分析法 2 1 、拉开档次法 2 2 等。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呈现多元化态势,有基于经济、社会、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等城乡融合要素的测度 2 3-2 5,也有基于城乡融合的前提、过程、结果以及城乡差距等发展视角的评价2 6-2 7。评价方法主要有嫡值法 2 8 、因子分析法 2 9 等;此外,也有学者采用面板数据回归 3 0 、地理探测器 3 1 等方法进行城2023年第4期乡融合发展影响
18、因素分析及空间分布研究。虽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作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多侧重于新型城镇化或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以定性讨论为主 3 2 ,定量分析还相对缺乏。鉴于此,本文从耦合协调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异质性,旨在为区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制定地区差异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1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1.1机理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二者相
19、互影响,相互促进。第一,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要条件。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6,城镇化将农村劳动力激活,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融入到现代化生产方式中,更多农民通过城镇就业提高收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3 3 ;其次,新型城镇化过程通过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和生活服务社区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3 4;最后,新型城镇化强调绿色、循环、低碳、和谐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有效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城乡生态融合。第二,城
20、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首先,城乡人民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结构等的融合发展,是践行“以人为本”城镇化发展理念 3 5,实现人口、社会、空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必须坚持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城乡资源配置、产业融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高效利用 3 6 ,为绿色、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最后,基于城乡融合的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3 7 ,为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可靠保障。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相互独立,但又存在交互耦合的两个系统。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城
21、乡郭玲霞,等: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e;=-kZZPon;In Poik=1/ln(rn)(1-e,)W;=2(1-e,)j=1783融合发展机理,依据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以生态、集约为立足点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内涵,参考黄茂兴等的研究成果 3 8-3 9 1,结合数据可获得性,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等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内涵目标,以城乡要素融合为抓手,参考张海朋等的研究结果 2 4.40 1,从经济发展融合、社会生活融合、空间布局融合、生态环境融合等4个维度构建城乡融
22、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 0 0 1 2 0 2 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大陆3 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门户网站,碳排放数据来源于文献 41 。对个别缺失数据利用线性插值法将其补充完整,对 GDP数据进行了平减处理(以2001年为基期)。本文采用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42 的划分标准进行分区研究,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 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
23、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9 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1 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耦合协调度模型摘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权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相对主观赋值法,值法精度较高、客观性更强。因此,本文选用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为了衡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本文构建耦合协调度测量模型,借鉴丁慧媛提出的研究方法 43 计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
24、为Poij=Xo(1)(2)(3)(4)784目标层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融合生态环境融合Uoi,=Z(w,X o,)C=2VU.UU+U2D=VCTT=U,+U,K=U式中:Xoij为第年第i省(自治区、直辖市)第i个指标;Poij为第年第i省(自治区、直辖市)第i个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表1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一级指标指标权重人口城镇化0.2000经济城镇化0.2001社会城镇化0.
25、1990空间城镇化0.201 0绿色城镇化0.199.9经济发展融合0.285 1社会生活融合0.28480.21600.214 22023年二级指标指标年末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数)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医疗机构床位数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水平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型 城镇 城乡 融合 发展 时空 格局 及其 影响 因素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