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_张强.pdf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_张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_张强.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 41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Vol.41 No.3June,2023干旱气象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张强1,杨金虎2,马鹏里2,岳平1,于海鹏3,杨泽粟4,王朋岭5,段欣妤2,刘晓云1,朱飙2,张红丽6,卢国阳2,王有恒2,刘卫平2,林婧婧2,刘丽伟2,闫昕旸1(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
2、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5.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6.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摘要: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汽来源匮乏,干旱是其主要气候特征。近年来随着区域降水的不断增加,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引起国际及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中国西北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重要环境效应,科学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团队利用多源融合数据,从多尺度、多维度对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发现了西北湿化趋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特征,且湿化正在向
3、东扩展,本世纪内西北仍维持暖湿趋势,明确了西北陆面蒸散对气候变暖具有特殊的负反馈机制,揭示了西北湿化趋势受多因子综合驱动机制;评估了西北暖湿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及其互馈效应;提出了应对西北暖湿化的技术对策,形成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系列研究成果。基于研究的重大决策咨询报告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撑,成果也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关键词:暖湿化;增强东扩;形成机制;环境影响;西北地区文章编号:1006-7639(2023)03-
4、0351-08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351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引 言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匮乏,加之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使得干旱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高度重视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问题,多次就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甘肃民勤沙漠化防治与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开始由减少转为增多(宋连春
5、和张存杰,2003),与此同时内陆河径流量在逐渐增加(丁永建张 强,杨金虎,马鹏里,等.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 J.干旱气象,2023,41(3):351-358,ZHANG Qiang,YANG Jinhu,MA Pengli,et al.The enhancement and eastward expansion of climate warming and humidification,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
6、f Arid Meteorology,2023,41(3):351-358,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351收稿日期:2023-06-09;改回日期:2023-06-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30611,41975016)、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项目(CXFZ2022J04)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JR7RA706,20JR10RA447)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张强(1965),男,甘肃靖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干旱气象、陆-气相互作用及区域气候变化等研究工作。E-mail:。通信作者:杨金虎(1974),男,甘
7、肃会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气候变化及影响评估研究工作。E-mail:。41 卷干旱气象等,2000;胡汝骥等,2002a),湖泊水位趋于上升(胡汝骥等,2002b),植被覆盖有所改善(马明国等,2002),洪水灾害不断加重(姜逢清等,2002;吴素芬和张国威,2003)。施雅风先生等(2002;2003)提出西北地区气候可能正在发生“从暖干向暖湿的转型”推断,但当时由于变湿范围较小、变湿幅度较弱,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其论断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西北地区降水不断增加(刘维成等,2017;马鹏里等,2020),西北气候暖湿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及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8、注,众多媒体频繁报道,观点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了认识误区和认知错误的混乱局面,一度出现所谓“西北由于暖湿化可能变成江南或重回汉唐”的非科学观点。为了科学回应社会对西北暖湿化的关切,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团队基于多源融合数据,从多尺度、多维度对西北暖湿化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张强等,2018;杨金虎等,2019;Zhang et al.,2019a;Zhang et al.,2019b;Yang et al.,2019;Zhang et al.,2021;Yang et al.,2021;Ren et al.,2021;张强等,2021;Zhang et al.,2022;Yan et al.,
9、2022a;Yan et al.,2022b;杨金虎等,2022;张强等,2023),形成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系列研究成果,该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1重要科学认识(1)西北湿化趋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特征相比本世纪初,目前西北地区的变湿幅度已比较明显,2000年前降水增加速率仅为3.5 mm (10 a)-1,之后增速加快为10.2 mm (10 a)-1图1(a)。事实上,不仅降水表现出这样的变化特点,综合考虑降水与温度的干燥度指数也表现出类似特征 图1(b)。因此,近40多a来西北地区的变湿趋势呈现出显著的(P0.05)
10、非线性增强特征。(2)西北湿化正在向东扩展从1961年以来的长期趋势看,西北地区降水呈西增东减的变化特征,但西增东减的分界线呈现出动态变化,尽管 19712000 年较 19611990 年气候态时段分界线有所西退,但1971年以来分界线呈逐气候态时段东伸,特别是最近一个气候态时段西北全境一致变湿(图2),因此,西北湿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东扩特征。(3)西北陆面蒸散对气候变暖具有特殊的负反馈机制分析发现蒸散的增温倾向率随降水量增加存在明显的转换特征,在降水较多的气候区蒸散的增温倾向率为正,而降水较少的气候区蒸散的增温倾向率为负(图3),且这种转换正好发生在降水量为300 mm左右的夏季风影响过渡
11、区。也就是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蒸散随着气候变暖呈现特殊的负反馈特征。(4)21世纪西北仍维持暖湿趋势预计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未来西北区域继续呈现一致的暖湿化趋势,增温速率为0.32 (10 a)-1,同过去 60 a的 0.34 (10 a)-1增温速率基本相当图 4(a);降水继续增加,不过降水增加速率为3.0 mm (10 a)-1,明显小于过去60 a的7.7 mm (10 a)-1图4(b)。尽管如此,即使到21世纪末,变湿很难改变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格局,但变暖使得西北整体从中温带过渡到暖温带并非没有可能。图119612018年西北地区降水(a)和干燥度指数(b)变化(Zhang
12、et al.,2022)Fig.1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aridity index from 1961 to 2018 in Northwest China(Zhang et al.,2022)352第 3 期张强等: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5)西北湿化趋势受多因子综合驱动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当前的气候湿化趋势受多因子综合驱动。首先,从多时间尺度变化看,目前降水周期正处在准10 a、准20 a及准60 a的年代际和多年代际时间尺度的上升叠加通道 图5(a);其次,从大气环流的协同作用方式看,近20 a来西风和季风环流发生了两个重
13、要的年代际调整,一是西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由反向转换为同向,二是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环流由同向转换为反向 图5(b),在西风和季风的环流协同作用下,高空急流北移东扩、南亚高压增强东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最终导致西北降水增加;第三,从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看,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导致降水效率提高 图5(c);第四,从陆-气相互作用机制来看,气候变暖使得受水分约束的西北地区陆面蒸散降低,进而抑制了水分损失 图5(d)。(6)西北暖湿化的多方面影响分析发现当前的气候湿化对西北气候格局基本没有影响,本世纪内也不可能改变干旱缺水的气候环境 图6(a)。不过,暖湿化使得西北大部生态植被明显向好 图6(
14、b),水循环机制改善,玛纳斯河、叶尔羌河、黑河以及疏勒河等内陆河径流增加图6(c),青海湖、哈拉湖、鄂陵湖、扎陵湖等湖泊面积增大 图6(d),祁连山等高山积雪增多 图6(e),极端降水事件增加 图6(f),农业适宜种植区扩大,作物生长发育季延长、产量增加。尽管暖湿化为西北地区生态、水资源和农业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图319822011年西北地区地表蒸散的增温倾向率随降水的变化(Zhang et al.,2019b)Fig.3The change of warming tendency rate of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as precipitation in N
15、orthwest China from 1982 to 2011(Zhang et al.,2019b)图219612020年西北地区降水空间变化趋势(Zhang et al.,2022)(黑色粗实线为降水西增东减分界线;红色圆点为减少趋势,绿色圆点为增加趋势;填色为地形高度,单位:m)(a)19611990年,(b)19712000年,(c)19812010年,(d)19912020年Fig.2The spatial chang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1 to 2020(Zhang et al.,2022)(Th
16、e thick black line is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in the west and decreasing in the east;the red dots for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green dots for increasing trend;the color shaded for terrain height,Unit:m)(a)1961-1990,(b)1971-2000,(c)1981-2010,(d)1991-202035341 卷干旱气象样产生了众多不利影
17、响,比如气候变暖使得农田蒸发量加剧,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部分高寒物种灭绝,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快,固体水资源锐减,地表径流的稳定性降低,同时暖湿化也使得干热风、极端强降水等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增大。总体看利大于弊。(7)应对西北暖湿化的技术对策通过客观认识和综合评估当前暖湿化及其影图419612100年西北地区温度(a)与降水(b)的年际变化(Zhang et al.,2022)Fig.4Inter-annual change of temperature(a)and precipitation(b)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1 to 2100(Zha
18、ng et al.,2022)图5变湿综合指数的多时间尺度变化(a)、环流指数与变湿综合指数的年代际变化(b)、垂直速度与水汽净通量及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年际变化(c)和降水与温度影响蒸散的机制示意图(d)(Zhang et al.,2019b;Zhang et al.,2021;Zhang et al.,2022)Fig.5Multi-time scale changes of humidification composite index(a),the decadal change of circulation index and humidification composite index(b
19、),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vertical velocity and net water vapor flux,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c)and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d)(Zhang et al.,2019b;Zhang et al.,2021;Zhang et al.,2022)354第 3 期张强等: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
20、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响,提出了应对暖湿化的对策措施,并建议要树立西北仍会长期干旱缺水的基本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需要继续加强节水、高效用水与调水;抓住气候暖湿化机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从趋利避害角度,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最大限度利用水分和热量资源;加紧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预防天气气候极端化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冰川和积雪资源的保护,积极应对西北气候暖湿化带来的水资源风险;要认识到增暖背景下降水波动加大的形势,做好应对异常气候的准备;针对未来西北地区气候湿化可能减缓趋势
21、,未雨绸缪,及早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生态和水资源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2主要学术影响(1)成果获得众多权威国际期刊认可研究成果已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Journal of Me图6西北地区两时段湿润度指数等值线(a)、19822015年NDVI变化趋势 b,红色为减少趋势,绿色为增加趋势;单位:(10 a)-1(填色为地形高度,单位:m)及标准化的内陆河径流量(c)与湖泊面积(d)、祁连山积雪(e)、极端降水事件(f)年际变化(Zhang et al.,2021;张强等,
22、2023)Fig.6The isolines of moisture index for two periods(a),the NDVI change trend from 1982 to 2015(b,the red dots for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green dots for increasing trend;Unit:(10 a)-1)(the color shaded for terrain height,Unit:m)and inter-annual change of standardized inland river runoff(c)and
23、lake area(d),snow cover of the Qilian Mountain(e)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f)in Northwest China(Zhang et al.,2021;Zhang et al.,2023)35541 卷干旱气象teorological Research,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及科学通报 等国际高影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2)成果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成果已被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
24、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Scientific Reports,Ecological Indicators,Hydrological Processes,Climate Dynamics,Climatic Change,Remote Sensing,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Agricultura
25、l Meteorology 等国际 TOP 期刊多次发文引用。TOP 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发文称“Zhang 等的成果对西北干旱区的暖湿化问题给予了全面解答”(Dong et al.,2022);丁一汇院士等在Frontiers in Climate发文正面评价了暖湿化研究成果(Ding et al.,2022);韩国Sejong University校长、著名水文气象学家DegHyo Bae教授指出,目前数值模式在对21世纪蒸散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由于没有考虑Zhang等提出的蒸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导致模拟结果比历史实况要明显偏小(Thanh and Deg-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北地区 气候 暖湿化 增强 及其 形成 机制 重要 环境 影响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