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_...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_张祝平.pdf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_...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_张祝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_...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_张祝平.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张祝平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HUNDRED SCHOOLS IN ARTS58 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2-0058-08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张祝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摘要: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传承中华文脉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举措。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应明确公众参与、凝聚共识的人本目标,协调发展、业态交互的市场目标,产业融合、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同时,进一步围绕文化振兴中“文化认同文
2、化共生 文化共创”的演变逻辑,建立情感逻辑、主体逻辑、运行逻辑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植乡土文化,夯实文旅融合内容基础;多元主体共治,构建乡村文化振兴体系;加强机制建设,健全乡村文化产业体系;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振兴智慧转型。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文化振兴;逻辑理路;价值共创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2022 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128-46。随后文化和旅游
3、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创意设计、文旅融合等 8 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不仅彰显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与精神文明的更高层次追求,也体现着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旅交融的必要性、必然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现状,可将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落脚点,助推乡村文化场域日益扩大:一方面,激活乡村当地文化与经济动能,增加创收点;另一方面,带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延伸,增强文化软实力,促使乡村文化振兴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基金项目:本论
4、文为 2022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课题“民为邦本思想渊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DWT017)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祝平(1979),男,汉,河南安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旅产业。59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2021 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于同年出台,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新
5、的历史发展阶段2161-168。当前,我国综合利用各项惠农利农举措,大幅度提升了乡村经济收入水平。然而,农村地区的文旅产业存在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各类文化和设施的输入及建设效率相对低下,文化建设未能与经济建设实现齐头并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阻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不应只局限于乡村产业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的范畴,还要从文化发展入手,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乡村文化与各项产业建设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二十大报告提及并阐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方向。
6、聚焦、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是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根据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深入挖掘优秀农村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智慧和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剂。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塑形,更需铸魂。随着社会发展,乡村早已成为了文化旅游融合与创新的现实载体,乡村文化资源的丰富显而易见,各地正在不断出台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文件,以拓展乡村文旅发展空间。借文旅融合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赋能加持,努力推动“以文化人”,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丰富多彩的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突出乡村文化优势,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双丰收。(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中华文脉的内在要求乡
7、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地域色彩,还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密切关注和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实上,文化引领在乡村建设之中一直起着关键的作用,即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养分和支撑。因此,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既能充分通过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来引领乡土文化发展,由深厚的乡土文化孵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双重需求,由内向外、由小见大地推动乡村振兴。此外,文旅融合还有助于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民精神文化面貌,坚定文化自信。(
8、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农村在提振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在我国仍然未能根本改变。坚定不移地推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近十年来,“乡村文旅热”开始兴起,农村地区依托自身的淳朴民风、独特地理、优美环境等特色资源,不断吸引着游客与商机,也带动了人民群众体验乡愁、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乡村文旅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截至目前,我国共有 1399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8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村文化旅游成为人们
9、感悟田园、温暖乡愁、释放自我、净化心灵的绝佳方式。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发展乘势而上,正在以其独特的产业联动效力、带动就业创业的能力及富农强村功能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由此可见,文旅融合既能推动城乡互补、带动脱贫,促进城乡要素来往交换,还能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各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实现惠民利农。(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举措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得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现象,这与城镇化带来的“虹吸效应”有关。乡村地区许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遗迹在城镇化建设中被拆除,这无形中阻
10、断了乡村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对文化传承传播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要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除提高居民收入外,还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分区域、多载体共同推进文化项目创新发展。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文化休闲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变当前乡村业态单一、公共文化配套不完善、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张祝平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HUNDRED SCHOOLS IN ARTS60 不到满足的现状,实现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进步与统一。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定位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一项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
11、发挥乡村民众主体的参与作用,还需要立足产业运作需求进行业态融合,更需要站位价值共创维度实现文旅产业要素的全面融合。因而,应从人本目标、市场目标、价值目标三大维度,明确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定位。(一)民众参与、凝聚共识的人本目标乡村是人文社会的重要场域之一,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落实乡村文化振兴任务成为乡村主体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自文旅融合推广以来,诸多乡村地区以此为文化、经济建设的一大方向,由基层党组织领导,强调乡村民众的主体地位,号召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很大程度上,文旅融合模式建构直接反映着文化发展中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种延续,且能够根据地理环境、人文风
12、俗的不同而呈现独特性与差异性,最终转化为服务民众的力量。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凝聚共识、教化民情,并关注具体的民生需求,由此汇聚乡村文化振兴的磅礴之力。文旅融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有助于构筑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乡村文化基石,引领精神文明传承与发展,为乡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置广阔的传播空间;二是微观层面,有助于将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理念渗透于乡村文化体系当中,无形中带动乡村居民逐步摒弃陈旧发展理念,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意识,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其走出现实发展困境,自觉贯彻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新思路与新要求。较之传统文化项
13、目,文旅融合在拉动消费内需的同时,更关注精神消费的升级,尤其重视对民众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引导。因此,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充分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开发供乡村民众进行文化交流、提升精神文明素养的良性平台312-21。(二)协调发展、业态交互的市场目标 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需把握市场导向,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来完成对产品结构、要素配置、业态交融等方面的调整与创新,从而催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化市场主体与旅游市场主体获得了进一步交流协作的空间,业态交互氛围初步形成。在后续文旅融合发展中,可通过持续性优化供给体系、整合有效经营模式,从
14、根源上调整乡村文化供给结构,开拓新的文旅融合阵地。目前,受城镇化发展、多元文化渗透等诸多因素影响,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总体来看文化供需不均衡现象仍客观存在,为此亟待立足优势、整体协调、补充短板、均衡发展。因此,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面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文旅服务,满足民众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诉求,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要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乡村文化产业系统,从产品设计、推广营销、信息共享、科技引进等切入,构建多业态协调发展新格局,合力解决当前文旅项目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乡村文化振兴属于长期性、持续性工程,只有真正解决内在的文化建设不
15、平衡等根本问题,完成文化产业内容的循环与延伸,才能够充分彰显文旅融合的价值旨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文旅新业态。(三)产业融合、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目标交汇与共生的必然结果。当下,产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文化与旅游、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之间的交互点增多,汇集于同一场域中,可集中发挥合力,获得开拓新消费市场的驱动力量,取得具体的实践成果。对于乡村社会而言,文化要素大多分布于农业生产、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贯穿多个产业与领域,要使之发挥出联同价值效应,应从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明乡风发展格局着手,巩固可持续发展基石,维护乡村社会稳
16、定性。在探索文旅融合模式时,可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设计富含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色彩的多功能旅游项目产品,与当地餐饮产业、住宿产业、购物产业、交通产业等其他产业构建深度合作关系,包装出一体化特色文旅产品,以高附加值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总的来说,文旅融合模式的底层价值在于共生,这也正是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持久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在多元主体的协同互促、共同创造下,生成更强劲61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的发展动力。例如,安吉县深化“千万工程”,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
17、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文化理念,建立了 26 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加速度。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在明确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的逻辑运行模式。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认同文化共生文化共创”的演变逻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也应以此为指导,建立集情感逻辑、主体逻辑、运行逻辑于一体的逻辑理路(如图 1 所示)。图 1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一)情感逻辑:以文化认同为原点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文化与旅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
18、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旅游者个体或民族与国家”共同追求一种“身份认同”。由于地理空间关联、所使用语言相同或相近、相互之间交流交往形成血缘纽带,以及因共同生产生活经历形成的习俗等,生活在同一或邻近村庄的乡村民众往往具有较强内聚力,并产生共同体意识,如同宗、同族、同乡等。当上述客观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在身份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将持续影响广大乡村民众的心理和行为,形成行动上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乡村文化振兴高度依赖基于身份意识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驱动。近年来,以文化旅游、文化展示、文化深度参与
19、和多样体验为业态的高质量文旅融合项目越来越受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旅游消费中确证了“我们”的情感。因此,文化认同应当成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乡村特质鲜明的文旅产业。乡村文旅产业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全方位整合乡村地区的农耕、礼仪、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资源,融合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展示乡村文化,成为推动文化交流和增强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器415-22。因此,把握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规律,促进文旅融合需要深入解析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基因,抓住将深厚的文化积淀转化为文化认同资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符号化的乡村文化形象提升乡村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
20、感;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文化共同体为中心的文化联结网络,使得乡村生活人情味浓厚,饱含丰富的情感互动,让乡村社会成为当代人在情感、地域以及人文方面产生互动关联的理想空间。(二)主体逻辑:以文化共生为手段打造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观察,不难发现,不论是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还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共生关系。揭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逻辑,就是要说明文旅产业从交互迈向共生的历史性过程中,在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多方驱动下如何形成“多维”共生态势,以及解释乡村文旅产业如何维系多元主体共生共存。现代文旅产业和乡村文化
21、振兴在观察视角和现实任务上存在高度重叠。例如,在全国统一文旅市场环境下,文旅融合和乡村文化振兴都持续关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和综合利用,两者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实现深层次精神文化沉淀的目标,同时,也在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朝着文旅产业引领下产业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迈进。因此,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作为必要条件,同时,采用文化共生的观点和措施来维系这个共生系统的秩序,保障发挥文化功能。一方面,从文旅产业融合看,市场主体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尊重乡村自然资源的文化属性,坚持动态调整原则,不断优化企业与外部各方的共生关系,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放在
22、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文旅项目开发必须尊重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方性,强调乡村地域文化的整体性,以此留住“乡愁”、守护“根脉”。另一方面,从张祝平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HUNDRED SCHOOLS IN ARTS62 乡村文化振兴看,以文化共生为手段,要积极通过规范体系建设,形成促进生态、文化、人才优势融入共生发展格局的引导和保障机制,使得广大村民能够常态化、有序化地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创造转化中,探索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乡村地区保留、发扬优秀民风民俗的途径,以法治思维保障赓续传承历史文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运行逻辑:以文化共建为导向传
23、承乡村文化独特价值用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成果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落脚点。从运行机制方面分析,乡村文旅融合基于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深度交互和共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外部资源的多维度交互和创新转化,形成全新的经济社会价值。一方面,该举措丰富了乡村文化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壮大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则通过聚集文旅产业要素持续支持打造全新的乡村文化振兴格局,传承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有效提升文化惠民的综合效益。因此,文旅融合过程必须坚持文化共建的思路和导向,秉持文化共建共享的价值观,营造共同的文化氛围,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24、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优势,形成强大的文旅融合发展合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新时代乡村文旅产业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基层组织、农民、乡贤和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文化引领,形成继承乡村文化精神、传承乡村文化价值的独特价值形式和有效机制。因而,应当通过合理化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持续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所获得的成果和创造的财富真正为全体参与者共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符合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即: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生成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带动更多乡村民众走向共同富裕,从而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生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方面加大
25、投入,全面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场域。在此过程中,广大乡村民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对所处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能够显著增强。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一)根植乡土文化,夯实文旅融合内容基础一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提升文旅融合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关注乡村文化资源富矿的“采”和“用”。一是对乡村文化资源各个方面按照内在的逻辑主线加以系统梳理归类,从不同维度理解“乡土味”和“乡土情”,提炼标识性概念。例如,收集整理与乡村地域有关的文献、视频、音频和实物素材,梳理乡村中经济贸易、社会交往、生活艺术和乡风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以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叙事、场景等为线索,实现与当下重大现实问题的文化和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乡村 文化 振兴 标定 逻辑 理路 路径 选择 张祝平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