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角下拉祜族文化身份建构探析_马行天.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拉祜族文化身份建构探析_马行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记忆视角下拉祜族文化身份建构探析_马行天.pdf(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民俗文化第13期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其核心是记忆,它既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即记忆及记忆传承、保存和延续的过程;又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结果,即被筛选、被揭示、被重新发现和重新建构之后的结果。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延绵数千年的群体,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性,各民族成员借助文化记忆,通过保存和传递集体知识,充分挖掘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确保相关群体的精神维系和文化认同,以建构他们的文化身份。“文化记忆”是德国的扬阿斯曼(Jan Assmann)和阿莱达 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妇在法国社会文化记忆视角下拉祜族文化身份建构探析马行天,刘楚婷(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2、)摘要: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3、。关键词:文化记忆;拉祜族;自我认同;主体性;历史语境;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098-05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Lah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MA Xingtian,LIU Chuting(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Yunnan,650500,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
4、hinese culture,the cultural memory of Lahuestablishes and consol-idate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Lahu,accumulating the longest and deepest spiritual pursuit of Lahu people.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of YunnansUnity and Progress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new era,Lahu culture plays a cruc
5、ial role in building a demonstration area ofunity and progress.This study elaboratesthe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taking the cultural space and memory images of the Lahuas the entry point,analyzes the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the Lahu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nd systematicallyinterpr
6、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In this process,the memory images becom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hu cultural identity.Through living inheritance,the Lahu people realize the memory remodeling,inheritand carry forward the ethnic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ti
7、mes,endowing it with new significance of thetimes.As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al form of cultural memory,rituals store and activate ethnic memory,enhance subjec-tivity,and 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Key words:Cultural memory;Lahu;Self-identification;Subjectivity;Historical
8、 context;identity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文化记忆视角下拉祜族文化身份建构探析”(项目编号:2022J0388)。作者简介:马行天(1994,12-),女,彝族,云南泸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98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 groupEthnicEthnicethnic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13期民俗文化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集体记忆”概念基础上提出的。文化记忆包含了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反复出现的文本、
9、图像和仪式等内容,有助于相关人群确立和稳定自我形象。基于此,该集体的成员们意识到共性和与众不同之处。“记忆形象”这一概念描述了文化记忆的过程1。阿斯曼夫妇认为,记忆形象在文化记忆中起媒介作用,人们通过回忆对“记忆形象”进行传唤和激活。借助文化记忆,属于同一个集体的成员确立和巩固其集体身份,能够在事关集体命运的大事上意见一致,并且能够采取统一的行动2。近年来,文化记忆研究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中兴起,拓展到文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逐渐呈现出跨学科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概念联系紧密。人在生活中难免受制于其所置身的社会,从而界定群我关系,使自身有了主体性。在社
10、会接触过程中,自我对自己的认识形成自我认同,他人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社会认同。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因相同或相似文化而形成的群体,拥有着相同的群体身份,故群体中的人会对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换言之,文化身份是人们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对该群体文化精神的肯定性认识,它集中体现为对该群体核心价值的认同,是提升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力量。文化认同理论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克里松(Erik H Erikson)提出,后被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国内文化身份建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涉及国际关系的文
11、化认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族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世界不同种族的文化认同研究等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通过交流不断融合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的讨论也逐渐增加。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族系,属跨境民族,分布于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山区。拉祜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对其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是探究其文化身份建构的主要途径。在文化探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赴云南拉祜族山寨进行田野考察,围绕拉祜族的文学、歌舞、节日、仪式、随身纳物、图腾艺术、社会机制等开展了多样化的关于拉祜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文化认同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拉祜族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行为,
12、探究民族文化对民族认同的作用及在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民族文化日趋频繁的交流与融合,拉祜族文化正在不断地进行记忆与重塑。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记忆将“已逝”的过去与“活着”的现在联系起来,不仅起到保留信息的作用,更成为一种塑造文化身份的精神力量。1记忆形象: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文化记忆理论为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较为清晰地展示了拉祜族如何通过记忆形象建构文化身份。在文化记忆理论视野下,集体记忆保存在由个体聚集而成的聚合体之中,同时,个体也从这个聚合体中汲取能量。个体只有将自己置于集体记忆的范畴之下才能进行记忆与身份认同。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
13、忆并不是个体记忆的机械相加,而是用一些工具重建关于群体过去的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则是群体在每个时代的主要思想的折射与呈现。拉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随古代羌人族系迁徙,早期辗转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青海湖地带,后沿横断山南下,分路跋涉于云南西北部,并逐渐生存在今天的澜沧江、元江、红河下游两岸的山林地带。走得最远的拉祜族已跨越国界,迁移到中南半岛诸国。在迁移过程中,拉祜人不断回忆象征着本民族的种种意象,想方设法为本民族创造一个“记忆之所”。这一空间为本民族成员间的各种交流提供信息与线索,成为其身份认同的象征和身份构建的生成土壤。回忆扎根于“被唤醒的空间”,存在于被经历的时间,这些“记忆之
14、所”,充当了回忆的时间或空间框架,即使它们不在场,也会被当成“记忆形象”,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中存储并重现。“记忆形象”不仅包括图像性的文化符号,也包括叙事性的形式,比如神话、谚语、经文、绘画,甚至一条街道、一座建筑等,都是“记忆形象”的载体3。拉祜族拥有诸多独特的“记忆形象”,这些“记忆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载体,而是一些文化符号,如葫芦、狗牙、火塘、民族服饰等,在文化记忆中起媒介作用。通过回忆,拉祜人对“记忆形象”进行传唤和激活。99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民俗文化第13期1.1葫芦、狗牙拉祜族自认为是吃着狗奶长大、从葫芦里走出来的狩猎民族,葫芦和狗牙也因此成为拉祜人最亲密的伙伴和最久远的文化记忆之一
15、。拉祜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葫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生活所在区物资匮乏,拉祜族没有原料和工艺制作金属的锅碗瓢盆,他们便把葫芦做成各种形状的厨具,满足生活需求。千百年来,葫芦不仅成为上好的食材和药材,也被拉祜人制成各种实用的生活工具和美观的工艺品。此外,拉祜人还用葫芦做成乐器葫芦笙,将其视作自己民族身份的象征。拉祜族的古歌 年歌中唱道:“金竹葫芦做芦笙,吹出拉祜人的心声。”拉祜人认为,不能吹芦笙与唱歌,在社会上就孤寂寡欢,缺乏恋爱求偶的可能性4。因此,于拉祜族而言,葫芦象征着吉祥及无限的可能性。现如今,拉祜族民居墙上各式各样的葫芦形状的装饰亦是拉祜族的记忆形象,它早已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记忆 视角 拉祜族 身份 建构 探析 马行天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