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自制读书笔记【】.doc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自制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自制读书笔记【】.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笔记 四川自考区课程编码00443 主编:李秉德 副主编:谭仁梅 版本:1986年10月第1版 说明:由于网上没有相关资料,决定整理一个共享给大家,2013年1月考了86分,此次考试没有一道计算题,实验法考得比较多,另外,十一、十五、十六章基本未考。祝考生顺利过关!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 1、解放思想首先从各种权威中求得解放,其次要从习惯势力中求得思想解放。 2、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研究学问的人来说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3、培根形容科学头脑说:“这个头脑十分敏捷而又广博,能够抓住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又十分稳妥,能够确定并区分出事物间的细微差异。” 4、深入思考是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5、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的假说中。 6、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 7、选题时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要根据这些条件,结合问题大小与难度,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 8、查阅文献要先查索引,看文摘,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然后按图索骥从中再查找与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做出摘要或记录,直到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 9、研究工作计划中要明确规定所要研究问题及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和时间进度等。 10、搜集的资料首先要鉴别,就真实性、可靠度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取舍。 10、教育科学研究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分析研究。 11、研究报告一定要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或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归类与整理、结论及本研究的限度和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要按客观事物本来面貌来认识他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蒙蔽,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现象与本质间存在着矛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3、研究过去的教育情况只能用历史法;估计未来的教育情况要用预测法;研究现象是直接观察所及的可用观察法;只能用间接方法了解的可用调查法或文献法;对设想或假说不知结果的可用实验法;已见结果而不知原因的可用追因法或经验总结法;欲知确切数量须用测量法;整理大量数据须用统计法。 14、运用比较、归类与类推的方法分析材料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相同和相异点然后进行归类和类推。 15、脑力加工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就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加以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16、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来。演绎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 17、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18、科学思维运用中的想象与假设是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 19、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实践,放眼世界和未来,力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0、学习教育科学的要求是:全面系统学习,不要浅尝辄止;创造性学习,博采众长。 二、简答: 1、教育的重要性: A、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 B、发展生产需要教育; C、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 2、教育科学的重要性: A、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就得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 B、接受过去违背教育规律而受到的惩罚教训; C、掌握教育规律才能有效进行教育工作。 3、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A、科学本身的进步要求研究成果不断; B、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体系的需要; C、教育工作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D、教育科学研究需要走在实际工作前面。 4、科学研究的态度是什么:A、热爱真理、忠诚老实;B、严肃认真、一丝不苟;C、解放思想、独立思考;D、不畏险阻、勇攀高峰;E、谦虚谨慎、团结互助。 5、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特点: A、客观性;B、规律性;C、可验证性;D、系统性;E、准确性;F、创造性;G、艰巨性。 6、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A、发现问题;B、了解情况;C、深入思考;D、实践验证。 7、脑力加工的类型(深入思考):A、比较、归类与类推;B、分析与综合;C、归纳与演绎;D、抽象与概括;E、想象与假设。 8、教育科学研究步骤:A、选题;B、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C、制订研究工作计划;D、搜集并整理资料;E、分析研究;F、撰写报告。 第二章 抽样 一、选择: 1、多级抽样只是为的借助中间阶段抽样作为过渡,便于抽取最后的样本。 2、分类或分层抽样意义在于缩小各单位间的差异程度而更具代表性。 3、有人把按目的抽样法抽选出来的样本叫做有偏样本。 二、解释: 1、抽样: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2、单纯随机抽样:全凭机遇来抽样。 3、等距抽样:根据研究目的,按与研究有关或无关标准,把总体各单位按次序排成表,按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足够数目的样本,也叫机械抽样。 4、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先把总体按一定标准分类或分层再按类层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如按男女分类或成绩分层。 5、多级抽样:也叫多阶段抽样。总体太大而样本只能占很小比率时的抽样方法。 6、整体抽样: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体来作为样本。 7、有意抽样:按目的抽样。如研究特异或弱智儿童的学习特点。 三、简答: 1、抽样的必要性:A、以总体作为研究对象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B、减少了对象使工作易于进行;C、节省人力物力财力;D、实验开始没有把握。 2、如何才能搞好抽样:A、明确推广范围即总体界限;B、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C、样本必须有足够数量。 第三章 观察法与调查法 一、选择: 1、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 2、苏霍姆林斯基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 3、科学仪器及现代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人的感官局限性,增强了感官认识能力,提高了观察效率,使观察材料更客观更精确。 4、教育观察的途径有:参观、听课、列席会议、参加集体活动。 5、观察方法包括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 6、调查课题的选题原则包括:目的性、价值性、量力性原则。 7、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地点及时间、调查方式方法、调查步骤及日程、调查组织及分工、调查报告完成日期。 8、调查人员符合的条件:熟悉调查课题业务知识、有一定独立研究能力、有高度工作责任感。 9、调查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调查会、访问、问卷、调查表。 10、调查会的优点是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调查会的要求是:到会人与课题相关、人数不能多、调查提纲、讲清目的、按提纲发问。 11、访问类型大致分为事实调查、意见征询、了解个体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三类。 12、发问的技术有直接法、间接法和迂回法。 13、编制问卷通常有:简单答案式、是非式、选择式、排列式、评判式;优点是方法简便、时间经济;要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需下功夫制好问卷并在卷首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14、调查表和问卷的区别在于调查表偏重事实及数字材料收集而问卷侧重于意见征询。 15、调查法的注意事项:虚心求教、忠于事实、深入调查、数量观念。 二、解释: 1、观察: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和观察对象的方法。 2、科学观察方法:在不加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3、时间抽样观察法: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育人员或学生的言论举止的方法。 4、追踪观察法:长期地系统地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5、教育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的步骤和方法。 6、访问: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 7、问卷调查: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资料,整理研究的方法。 三、简答: 1、观察法的意义: A、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B、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观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 C、对认识教育现象,收集研究第一手资料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材料的记录方法有:A、评等法;B、记录出现频率法;C、连续记录法。 3、观察法的要求:A、客观性;B、全面性;C、典型性;D、目的性和计划性;E、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F、掌握观察技术。 4、调查法的意义:A、提供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B、制定教育政策、规划、改革的事实依据;C、明了教育现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5、调查法的三个特点:A、间接的研究当前教育现实;B、可在自然过程中收集资料;C、以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6、教育调查的分类:A、根据目的可分为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B、根据内容性质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C、根据调查范围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D、根据调查对象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又可分为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7、调查的步骤:A、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订调查计划、组织领导);B、实际调查、搜集资料:(书面和口述);C、整理资料:叙述材料和数量材料);D、撰写调查报告。 第四章 实验法与追因法 一、选择: 1、教育上的实验迟可以溯自裴斯泰洛齐于1968年创办的“新庄”实验学校,但把实验作为严格的方法则是经曼伊曼、拉伊、桑代克及麦柯等人提倡。 2、著名的教育实验如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实验、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实验、巴甫洛夫的心理室实验、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相互关系实验、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等。 3、实验情况加以控制的原则是:除实验因子外,别的情况都相等。 4、变性因子有偶然性,对实验因子的影响也许有利或许不利,但无加以控制的必要。 5、恒定因子如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或学生得到补习等必须设法予以控制使他们产生相等影响。 6、参与实验的人“偏向”这一恒定因子的消除方法:A、不参加实验主要工作;B、发觉自己的偏向;C、均衡法;D、循环法;E、制订执行实验手续的详细说明抑制个人主见。 7、三种学习的迁移因子:A、前一实验因子对后一实验因子所生的转移;B、以前的学习对各实验因子所生的转移;C、前后测验发生的转移。 8、所有的实验因子被实验的时间必须相同。 9、实验经过的详细情形要逐日记载以期补救。 二、解释: 1、教育实验法:为了了解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实验因子),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从而提出有关实验因子的科学结论。 2、单组实验法:向一个或一组研究对象施加某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测量其所产生的一种或数种变化,以确定实验因子的效果如何。 S—(IT—EF1—FT—C1) —(IT—EF2—FT—C2) C=FT-IT 实验结果=C1-C2 (C=产生的变化、IT=实验前测验、FT=实验后测验、EF=实验因子) 实例:某一学科甲种教学方法好还是乙种方法好。 实验条件:A、后一实验因子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必须不受以前实验因子影响;B、其他混杂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是一样的或无关紧要的;C、测验必须准确、难度一样。 3、等组实验法: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分别实施于两个或几个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等的组,比较发生的变化。(实验组、对照组) S1—(IT—EF1—FT—C1) S2—(IT—EF2—FT—C2) 实验结果:C1—C2 实验条件:各组必须尽量相等。均等的方法一般采用随机取样法(抽签、排列)、测量选择法(平均分或平均差标准差接近相等)、逐个分配法。 实验优点:A、免去一个实验因子对另一个实验因子的转移影响;B、两组所用测验单位即分数难度容易相等。 4、循环实验法或轮组实验法:把各实验因子轮换施行于各组(各组不必均等),根据每个实验因子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 S1—(IT—EF1—FT—C1)(先实行实验因子1) —(IT—EF2—FT—C2) S2—(IT—EF2—FT—C3)(先实行实验因子2) —(IT—EF1—FT—C4) EF1=C1+C4 EF2=C2+C3 实验结果= (C1+C4 )-(C2+C3) 优点:A、减少无关混杂因子的影响;B、正确性增加;C、省却均组的麻烦。 5、追因法:也叫准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对已知的结果追究发生的原因。 三、简答: 1、实验法的优点:A、能观察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情况,扩大了研究范围;B、可以重复验证;C、可以把某种特定因子分离出来研究;D、便于测量。 2、使用教育实验法的先决条件: A、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某一问题的设想或初步特征的理论即实验因子; B、必须查阅关于此问题的有关资料,找出前人未解决而且自己已有设想方案; C、要看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D、看主观条件是否具备。对实验方法和技术掌握程度、实验合作者业务水平、实验态度意愿。 3、实验系数检验的方法: 实验系数=优胜点÷(2.78×优胜点标准差) 优胜点(实验因子平均进步之差)=实验因子1平均进步数-实验因子2平均进步数。 优胜点标准差(两个实验因子平均标准差的平方根)= 结果:0.5≤系数=1时为可靠。 4、追因法的过程: A、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 B、假设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 C、设置组别以便比较;(追因组和对比组) D、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 E、检验; F、反复验证得出结论。 第五章 经验总结法 一、选择: 1、《学记》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 2、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系统地总结罗马修辞学校和文法学校的教学经验,写出了《修辞术规范》,被誉为“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3、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 4、教育教学实践是基础,是教育理论判断的依据。 5、一般来说,经验总结应以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研究对象,但为了全面考察教育的实践过程,需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6、教育教学经验的本身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活体,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平衡稳定是相对的,既有矛盾的普遍性,也有矛盾的特殊性。 7、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 8、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推广是现代教育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经验总结接受实践检验,取得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 9、先进经验直接推广法的种类:A、经验交流会;B、专题讨论会;C、教学展览会;D、教学演示活动;E、传帮带活动。 10、先进经验间接推广法的种类:A、书面经验交流;B、录音录像播放;C、组织专题研讨会。 二、解释: 1、经验总结法: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方法。 三、简答: 1、教育经验总结法的意义: A、有利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如通过讲座培训) B、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深入实际,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如通过调研) C、有助于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如通过教育论坛) D、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2、经验总结的方法步骤:A、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B、掌握有关参考资料;C、制定总结计划;D、搜集具体事实;E、进行分析与综合;F、组织论证;G、总结研究成果。 3、分析与综合的环节:A、按照目的分类整理,如实反映对象全貌;B、分析事实内在本质联系,确定主次,为总结提供可靠论据;C、抽象推理,分析综合事实。(如某校毕业生后期管理经验) 4、经验总结的原则:A、对象要有代表性、典型性;B、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定性与定量结合;C、全面考察,多方联系;D、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结论;E、要有创造革新精神,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束缚。 5、先进经验的主要标准:A、典型性;B、效益性;C、稳定性;D、现实性;E、适用性;F、创造性。 第六章 比较法 一、选择: 1、比较法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事物;二是这些事物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三是这些事物必须有不同特性。 2、《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3、古罗马学者塔西佗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 4、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5、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相异比较、定性比较、定量比较。 6、列宁指出:“辩证法要求的是从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估计对比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 7、比较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有一定范围;二是比较是有条件的,结论是相对而言的。 二、解释: 1、比较法:根据一定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2、纵向比较:对同一事物的历史形态进行比较。(如1949年与1983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数比较) 3、横向比较: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如各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4、同类比较:对两个或两类性质相同的事物的特征加以比较。(如甲省与乙省同为穷县,甲省能普及义务教育,推断乙省也可以)(类推预测) 5、相异比较:对两个或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加以比较。(如男女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比较) 6、定性比较:对两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本质进行比较。(如实验班和对比班对法则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水平比较) 7、定量比较: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而判定事物的变化的比较。(如各地教育事业在国民经济总量的投资比例比较) 三、简答: 1、比较法的作用: A、可以克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B、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发明新发现;C、能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和特点。 2、比较法的步骤:A、明确比较主题;(明确集中)B、提出比较标准;(可能比较的形式)C、解释比较内容;(说理清楚、使人信服)D、作出比较结论。(全面分析、客观实际) 3、运用比较法的要求:A、注意事物间的可比性;B、注意比较的广泛性;C、不仅要比较现象,更要比较本质;D、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 第七章: 历史法与文献法 一、选择: 1、运用历史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要遵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唯物地、发展地、具体全面地考察研究对象。 2、列宁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 3、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4、教育史料分类:一是史迹遗存;(遗址、学校的设施、图片、照片、录音、录像、文具、教具、工具、器皿、校徽、纪念章及出土文物)二是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故事、传说、歌谣、礼仪、风俗;三是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 5、历史文献包括:古代史部书如正史二十四史、经子集部书如诗词歌赋、档案如法令手稿、地方志、墓志和碑刻。 6、史料搜集需要的工具书有:《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补正》、《贩书偶记》、《中国丛书总录》、《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教育学论文目录》等。 7、辨伪是我国西汉以来学者治史的传统方法,到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将其归纳为系统性知识,经梁启超发挥,提出了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8、校勘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校雠(读筹音)”概念及其实践活动。陈垣在《元典章校补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为对校法、为本校法、为他校法、为理校法。 9、毛泽东指出:“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10、运用历史法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有全局观念并注意抓主要事实材料,要重视研究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 11、文献按信息载体分为印刷、缩微、直感性资料;按内容性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文献。一级为原始文献如论文、档案,二级是整理后的原始文献如书目索引,三级是整理后的一级文献如专题评述、数据手册。 二、解释: 1、历史法: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的方法。 2、教育史料:能反映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切文字和非文字材料。 3、“二重证据法”:用地下出土的史料与古书上的记载相印证。 4、校勘:用精校细勘的善本和其他资料核对同一书籍,以恢复史料的本来面目。 5、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历史法中的史料搜集均属文献法范围) 三、简答: 1、运用历史法的原则: A、必须从事实出发;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研究对象; C、要具体全面地考察研究对象; D、处理好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2、历史法的步骤:A、史料的搜集;B、史料的鉴别;C、史料的分析研究。 第八章 预测法 一、选择: 1、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对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系列变化影响到教育的结构以及培养人的规格等,从而对教育结构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如根据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来预测经济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数量、类型和标准。 2、预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指国家对教育事业投资的多寡。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对教育投资的超前性将影响到未来人才是否短缺和教育质量。 3、预测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对教育的影响是指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折旧”过程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新兴学科、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预测。 4、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是指预测包括人口总数、出生率、死亡率、各年人口年龄构成、学龄人口发展状况的变量。 5、预测其他各相关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是指国家对教育采取的政策,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心理状态等的预测。 6、教育预测方法一类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定性方法,一类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统计学、运筹学、计量学、人口学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方法,定性是定量的根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 7、教育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前景设想法;类推法;趋势外延法;回归模型法;专家调查法。 二、解释: 1、预测法: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及当前情况,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估计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预测法:用预测法来研究教育方面的问题。用以探索未来一定时间内,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变动的可能趋势。 3、前景设想法:在已有事实基础上,运用主观想象,直接分析教育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并提出实现它的方法和描述。(如新技术革命浪潮及计算机在教育上广泛运用预测未来教育结构的变化) 4、类推法: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对处于同样条件下的事物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如根据以前的学龄统计预测未来入学人数) 5、趋势外延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把教育的某些变量的过去或现在的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如常用直线方程式和指数方程式) 6、回归模型法:根据变量间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数值来推断所预测变量的数值。 7、专家调查法:根据预测的问题,先选择有关专家提出直观认识和分析判断,然后写成综合报告得出结论。也叫德尔菲法。 三、简答: 1、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预测有哪些类型: A、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B、预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C、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D、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 E、预测其他各相关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2、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门预测内容有哪些: A、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预测;(如多少年完成扫盲计划、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 B、教育布局的预测;(如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 C、师资需求的预测;(如中小学师资需求) D、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的预测;(应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最新成果结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来预测) E、受教育者成才方向的预测。(受教育者今后在哪一个领域中能最充分发挥才能的预测,主要通过能力、性格、职业测验) 3、专家调查法的主要过程:A、成立由预测人员组成的调查组;B、选择专家;C、拟定问题调查提纲;D、实施调查分析;(发出提纲、咨询专家、提供资料、专家预测)E、处理调查结果。 4、制定回归模型的方法: A、选定与预测的变量(因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自变量);(选定一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叫单变量回归模型,两个以上叫多变量回归模型) B、确定回归模型的形式即所预测变量与选定的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直线方程式或曲线方程式); C、根据各变量的历史资料估算方程式的参数值,用已知的自变量数值推算出预测变量的数值。(P141) 第九章 统计法 一、选择: 1、费孝通说:“怎样运用数据和我们的科学水平有关,停留在用生动和突出的事件来说明问题这样的水平上是危险的,容易犯夸大毛病、脱离实际的偏向。” 2、赞可夫说:“对于实验中所得的大量事实和资料必须给予质的分析,凡在合理的必要的情况下都采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 3、统计学是科学的科学,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的科学。 4、教育统计学前辈艾伟说:“从事教育的人若不懂得教育统计,就不能称为教育科学家。” 5、统计法的三个步骤是:教育统计资料的搜集、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教育研究结果有关数值的计算和分析。 6、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搜集详实、准确、全面而完整的资料是进行统计工作的前提。 7、数据的整理一般分为数据检查、数据分类和编制次数分配表。 8、数据的品质分类是指按事物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种类。如男女、能力、态度、品行。 9、数据按数量分类是按数量属性分类。如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和次数分布法。 10、编制次数分布是指总体或样本按随机变量大小次序在频率上的排列。 11、统计量数是说明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情况和相关程度。通常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相关系数。 10、统计检验的意义在于调查和实验的样本统计量差异是否代表总体参数的差异,来推究引起样本与总体差异的原因是来自两个确有差异的总体还是来自一个总体或两个没有差异的总体。 12、统计检验的基本思路是用反证法来检验我们所要获得的结论,先假设二者没有差别即( = )即虚无假设H0,如果假设成立的概率P<0.05,即虚无假设成立可能性小便可拒绝,说明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反之,如果P≥0.05,则成立可能性大,接受假设,说明样本与总体的差异主要由偶然因子引起。 13、在教育统计学中常以正态曲线下面积的95%或99%的理论显著性临界值Z值小于1.96或2.58(即样本平均数不超出M+1.96或2.58区间)时P>0.05或0.01则差异不显著,反之则拒绝假设,说明差异显著。 13、T分布曲线不随N的大小而改变,随自由度DF的大小不同而不同,是对称的平均数为零的钟形线,当自由度越小时,区别就越明显,越大时类似正态曲线,无限大时与正态分布重合,所以正态曲线是T分布曲线的极限。 14、 检验:适用于计数资料的检验。即我们在教育和教学中常常遇到不宜用数量分类,只能按品质分类的资料如情绪反应中的强中弱等,该检验就是实得次数与理论次数或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偏离程度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15、F检验: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综合检验,检验各平均数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二、解释: 1、统计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2、描述统计:将搜集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和分组,简缩成易于处理和便于理解的形式并计算所得数据的各种统计量,以描述有关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情况、波动范围和相关程度,以揭示其特点和规律的统计方法。 3、推断统计: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的有关特征。即对统计量进行回归、方差分析和统计检验去推断更一般的情况。(根据已知数据结合教育特点对未知情况进行预测或估计。) 4、集中量数:代表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通常有算术平均数、(平均数)中数、(正中间的数)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几何平均数。(N个数的连乘积开N次方的根) 5、差异量数:反映离散程度和离中趋势的量数,差异量数愈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通常有全距、(两极差)平均差、(各量数的离差( )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数,是一列数据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6、标准误差SE:用样本统计量的差异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情况即表示这种估计的可靠性指标便是标准误。(样本分配的标准差,如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的标准误) 三、简答: 1、统计法的作用: A、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B、分析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C、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P151) A、求全距R:全部数据中的最大数减最小数; B、定组数; C、求组距Ⅰ:每组的间距。Ⅰ=全距/组数 D、定组限。如80-90或80-89 E、求组中点:又称组中值=精确下限+组距/2 F、归类划记。 3、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P154) 4、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又叫变异数,是绝对差异量数的一种。 5、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又叫相对差异量数,适用于单位不同或平均数相差悬殊的差异比较。 6、标准分数的计算方法: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的位置,也叫Z分数和相对位置量数。(平均数以上各点Z分数为正值、以下为负值、平均数的Z分数为零。) 7、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二列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身高与体重、学习与思品的相互关系。(正相关、负相关或零相关) 8、Z检验的计算方法:用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适用于大样本。分为单总体Z检验(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和双总体Z检验(检验两个样本平均数各自所代表总体差异是否显著)这里介绍的是单总体Z检验: 9、T检验的计算方法:用T分布的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分布是样本分布的一种,是小样本N<30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下是单总体T检验的方法: 第十章 测量法 一、选择: 1、应用测量法一般都是采用测量表或测量工具来进行,包括书面测验、问卷、多项选择试题、论文式考试、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2、测量是通过客观的过程用分数来表明学习的结果,不受个人的情绪或偏见影响。 3、心理测验难以用数量来规定,要把量与质结合起来加以解释。 4、测量数据处理一般采用集中趋势的量数如众数、中数、百分位数和平均数以及离中趋势中的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等。 5、吉尔福德认为:“如果有关学习、记忆或思维研究中的测量,都是正确的答案或反应的数目,虽然很难知道这些量表上的单位是否相等,但一般是假设它的近似相等。假设量表是属于等距类型。” 6、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结果须充分估计测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使测量的结果尽量符合测量的目标,减少或避免影响测值的可靠性。而检测这些可靠性的指标主要有效度、信度、区分度和难度。 7、检测测量的效度指标主要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 8、检测测量结果的信度指标的方法主要有:重测法;复份法;分半法。 9、效度指标中的内容效度最高为1,最低为-1,0代表考试结果与所测的要求无关。 10、信度指标中的检测方法中的重测法是根据两次测验的分数求其相关系数,越高越稳定,通常在0.9以上。 11、信度指标中的复份法是用两套试题对一组被试进行同一目的的测试,其信度往往偏高。 12、信度指标中的分半法是把全部测验题分为奇数题和偶数题,反映的是测验题目内部的一致性。 1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效度高则信度高,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 14、优秀题目的区分度一般在0.4以上,在0.29以下就是改进或淘汰。计算区分度的方法是采用相关系数。 15、难度标准确定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试题人数与总人数比,多用于选择题;二是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满分之比,多用于问答题。 16、在分布图上,中等难度的题目对总体区分度高呈正态分布;较难题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呈正偏态分布;容易题对差生区分度高呈负偏态分布。计算难度的公式:难度=正确人数/全班总人数×100或DL=P/W×100。 17、选拔学生用团体测验,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用个别测验。 18、评定学生学习结果以某种客观标准为参照系用标准参照测验,以相互比较为参照系用常模参照测验。 19、最早的比内、西蒙量表有30个题目,以通过多少来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修订后的量表采用心理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智力商数IQ表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韦克斯勒采用多元分析编制测验,用离差智商IQ,根据常态分布将测得的分数换算为标准分数,在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常态分布中确定位置。 20、测量的方法包括标准客观测验和论文式考试。 21、编制客观测验的原则包括:能反映学科重点、有明确目的、词句要适合学生阅读、措词要恰当、答案要随机排列。 22、试题的形式主要有填空、是非、选择、匹配、简答、论述。 23、论文式考试的优点是:适合测试学生主动回忆知识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以测查学生组织知识、整理论据、构思、评价和表述观念的能力;缺点是题量少、内容样本缺乏代表性、效度和信度差、覆盖率低、评分主观。 二、解释: 1、测量: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值化的过程,表明被测量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 2、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指标。即测量的结果与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3、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所要测量的整个内容即内容的代表性。 4、效标效度:用参照标准用的量数与测量到的量数进行比较,即测验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同时效度是以一种被认为有效的测验作为标准,预测效度是测验分数与未来行为或作业的测量结果的相关程度。(如以入学时的测验分数作为以后的学习预测标准) 5、结构效度:测量的结果可以用该测验所假定的结构来予以解释的效度。如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是以智力来解释的,这种稳定性结构越高,智力因素测量的可靠性越高。 6、信度: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几次测验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7、区分度:最大限度地区分所测量的被试的特征和能力的指标即测验的辨别力大小。 8、难度:衡量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 9、常模参照测验:在较大群体范围内取样的基础上以常模为参照系来解释测验分数。即一个被试者的成绩与他人的成绩进行比较如一个学生与同一学校同一班级或一个地区的同一年级成绩相比较。常模取样要有代表性即样本能适当代表所属总体并随机抽出的。 10、标准参照测验:是一种精心编制的,可以根据特定的作业标准直接加以解释的测量。 11、智力测验:由被试者对试题或作业的反应来测定其智力的高低。 12、能力倾向测验: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测试,分为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能力倾向测验。 三、简答: 1、测量法的要求:A、数量化;B、数据的处理;C、注意误差的影响;D、测量的间接性与相对性。 2、测量的标准有哪些? A、类别或名称标准,如性别、车-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 科学研究 方法 自制 读书笔记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