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试重点汇总.doc
《西方哲学史考试重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考试重点汇总.doc(4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绪 论 l 一、什么是哲学 A,哲学是世界观 l B,“哲学是对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论述” l C,哲学即是“爱智慧” 3,哲学是对一般性问题的系统反思 l 哲学是一种系统的反思 l 哲学针对的是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问题 二、哲学特征与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1,对哲学的一些误解 A,哲学探求本源与确立绝对原则,其使命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B,哲学似乎总是重复同样的主题,哲学家相互争论,似乎在推进研究,实际进展很少。 C,哲学家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抽象,不切实际,哲学是无用的。 2,学习哲学的作用 A,填补了大多数人的反思空白。 B,可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的另一面。 C,可间接地给出人生的意义,对具体学科的研究也可能有助益。 三、哲学史的作用 1,了解前人对于现在的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2,了解现在一些哲学概念的来源,这对于理解哲学有重要作用。 3,古代哲学论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必须要学习哲学史,但哲学并不等于哲学史 四、如何描述哲学史 l 1,规律论 l A,黑格尔:绝对精神发展的历程 l B,孔德三阶段论: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实证的 l C,人类精神的自觉史 l D,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史 l 2,规律论的问题 l A,难以找到过这样的规律。实际上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能完全符合哲学发展史的规律 l B,规律论实际把“什么是哲学”与“什么是合理的哲学”混为一谈 C,规律论在实践上不可能。如果的确有这样的规律,会导致哲学发展的僵化。 D,规律论在逻辑上也不可能。严格来说,不存在社会发展规律,也不存在所谓的思维规律. 3,规律论的作用 这种简化可能掩盖了哲学史的复杂性 但这种简化易使人们提纲挈领把握哲学的基本思路,更好地掌握哲学史。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l 4,发展的基本过程 l A,古代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和希腊化与罗马哲学,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 l B,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时间约是公元一、二世纪到十六世纪。 l C ,近代哲学。从培根、笛卡儿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 l D ,现代哲学。从弗雷格开始。 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产生与发展梗概 一、古希腊文明兴盛的原因 1,主观论 2,客观论(地理环境论) l A,希腊的地理环境 l B,地理环境促进了商业文明 l C,商业文明与开放、交流 l D,开放、交流与文化的发展 l E,地理环境导致了既分散又具有统一性的政治环境 二、从神话、宗教到哲学 l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l 对惊异的最早解释是神话、原始宗教 l 神话与原始宗教解释的特点:泛灵论、拟人化 l 神话与原始宗教的产生是生产力与智慧不发达的结果 三、古希腊哲学的衍变 l 古代出现自然哲学具有普遍意义 l 1,出现自然哲学的原因 l A,生产力提高。 l B,人类智慧的提升 l C,排除拟人观,结果把自然物当作在人之外、与神灵无关的对象来对待,因此最初获得的是自然哲学。 2,古希腊哲学的三个时期: A,公元前6-5世纪。希腊哲学的产生、发展时期。 B,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的成熟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推到鼎盛阶段 C,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进入晚期 第二章 自然哲学 1,学派的划分 伊奥尼亚、南意大利、北方的阿布德拉都出现了有影响的哲学家。 2,研究的基础 困难不是思想内容的高深,而主要是文献。 一、 伊奥尼亚派 1,泰勒斯(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 “水是本原” 引起万物运动的东西是“灵魂” 2,阿那克西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 ) “本原”是“无定形” 3,阿那克西美尼(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 ) 本原是气 基本假定:宇宙经历万变,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单一的宇宙物质是整个自然界变化过程的基础。 4,赫拉克利特(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年 A,变的思想; 万物皆变,无一常住。“变”是万物的共同性质。 B,火本原说: 决定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性质的基础和本原则是火。 火产生一切,一切都统一于火。万物都可转换成火,而火又能转换成万物。 C,逻各斯 l 变化的规律是“逻各斯” ,“逻各斯”是“火”所固有的共同属性,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必然普遍地遵循它。 l 还有其它的含义,如灵魂、比例等 l 在古希腊语中,“逻各斯”一词有多种含义,它的含义有语言、道理、理性、考虑、份额、比例等等。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l 1,毕达哥拉斯学派特点: l 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团体。 l 在古希腊活动的范围大,影响时间长。 l 创始人毕达哥拉斯(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 ) 2,宗教意识 l 灵魂轮回说: l 灵魂可以在人的各世里,在人和动植物身体中轮回 l 灵魂净化说: l 通过净化可以摆脱轮回而与天上的神灵同在,即神化 3,数本原说 l 不从某种有形的事物中去探求万物的本原,而是认为多样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共同的属性,这就是不具形体、只是形式的数。 l 数是世界的本原 4,为什么想到要以数作本原? A,比物质性的本原更能说明事物,不仅能说明自然事物,而且能说明象正义、灵魂之类更高级的事物。 B,他们的数不仅是抽象的,也是感性的,物质性的东西。 C,世界的构成与数有关,如乐音与弦长 5,数本原说如何解释世界? A,数是构造宇宙的原则。 10最完美,是“1”,“2”,“3”,“4”之和。在天空运行的天体必有10个,由于能见的只有9个,因此必有一个是不能见的“对地”。 B,数是构成精神世界的原则: “1 ”代表理智;“2”代表意见;“4”、“9”代表正义等。 C,数是形成万物的原则: l “1”表现为点,点1产生线2,线2 产生面3,面3产生体4,而体4 代表水、火、土、气等四种元素,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和转化,从而产生出万物。 6,数本原说的意义与困难 A,困难 把数看作既是形式的,又是感性的,把作为形式的数与感性事物混淆在一起;充满混乱与模糊不清。 用“数”等来解释社会和灵魂。哲学解释充满牵强附会 思想充斥着诸多臆测与神秘的玄想 B,意义 强调感官不完全可靠,作为本原的“数” 有比感性料更高的真实性。这一点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哲学与科学。 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 三、爱利亚学派 1,色诺芬尼(盛年约在公元前540—570年 ) A,反对神人同形同性论 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神 同形同性的神是由人仿照自己的样子塑造的 倘若马和狮子都有手,而且像人一样都能用手画画和塑像的话,马一定会画出或塑成马形的神像,狮子则会画出或塑成像狮子的神像。 B,神是什么? l 有神存在 l 没有许多神,只有一个神。 l 这个神在形体和心灵上都不像人,不因人而异,神是绝对的、单一的、不动的。 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它能用心灵使万物活动。 C,意义与局限 l 是人类相互交往紧密的结果。 l 他的思想并不是独断地提出来,而是通过逻辑论证确立起来的,对以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积极作用。 l 他有关全知全能的神的观念难以确立。既然神不是人所能认识的,那么他关于神的特征又从何而来呢? 2,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 ) A,存在(是)概念的特征 永恒、不生不灭; 连续、不可分; 不动。 大体如同克塞诺芬尼的“神”所具有的特征 B,两条认识途径 l 一条是认识真理的途径,一条是只能获得意见的途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l 对存在的认识就是获得真理,而对不存在的认识只能获得意见。 l 真理与意见,存在与不存在绝对对立,真理绝不与意见混淆 C,困难与意义 Ⅰ,存在概念含混不清: 存在是系词“是”,还是“存在”。存在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他没有说得很清晰。 Ⅱ,混淆了语言与语言所表达之物。 Ⅲ,启发了后来的哲学: l 存在的含义大体可用来表示整个世界和万物万事里的最普遍的本质,哲学即是对这种本质的追求 l 他既不同于泰勒斯等米利都学者,也不同于只强调形式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而似乎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 3,芝诺(盛年约在公元前464年 ) l 以为巴门尼德作辩护而知名: l “我的这些论证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的人。那些人认为,如果承认有‘一’,就会因为巴门尼德的观点而得出许多荒谬的和矛盾的结论来。我的答复是说给那些拥护‘多’的人听的,我有意把他们的‘非难’还给他们自己,指出他们假定‘众多’存在的那种看法如果推论下去,就要比假定‘单一’存在更为荒谬” 辩护分为两个方面 l 论证万物静止,反对运动 l 论证万物单一,否定众多 否定运动的论证 l “二分法” l “阿基里斯追龟” l “飞矢不动” 论证的要点: l “无限的空间点不能由有限的时间通过”。 l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以及物理学、数学上对芝诺论证的反驳 l 反驳的要点: l 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通过无限的空间点 l 根本没有无限的空间点。 反驳的局限 l 没有表明芝诺的论证是错的,只是说他的论证不一定是对的。 l 对于无限的东西,我们没有可靠的根据。只能提出一些独断的论断。因此反驳不过是以一种独断代替另一种独断。 芝诺论证的启发: l A,运动是否存在,并没有完全的论证,只能给出一些独断。 l B,知识中总存在一些独断。 l C,独断的东西没有根据,却并不一定不合理。 l D,独断东西的合理性在于与它与其它知识或信念是否协调 l E,无限意味着有多种理解 五、元素论与原子论 l 1,恩培多克勒(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 ) A,四根说: l 构成万物的是火、土、水、气四种根。根在性质上彼此相异,在数量上可分,它们是万物从单一变为众多,又从众多回归单一的本原。 l 四种根都不能互相转化或结合成新元素,因此它们的混合是一种机械混合。 l 混合的作用力是爱与恨,它们是两种大小相同但作用相反的力量,其交互消长,形成了宇宙万物悠忽生灭,不停流转的画面。 B,流射说——认识论 l 感觉器官和对象事物之间有一种流射的相遇或交流关系,感觉就由此而生。 l “同类相知” :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与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 l “我们是用土看上,用水见水,用气应神圣的气,用火视昏暗之火,用友爱待友爱,用争吵对可悲的争吵。” 2,阿那克萨戈拉(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 ) l A,“种子” 说: l 种子在类上无限,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类的种子 l 种子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 l 种子是永恒的。 l 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 l 不同的种子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 l 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实际上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 B,心灵说 l 万物的生灭运动的力量来源于“心灵” l ”心灵“知道一切,支配一切,推动一切,它创始运动,使万物结合与分离,安排世界万物使之有秩序。 l 它是最精微、最纯粹,不与别的事物混合的独立自主的东西。是一个真正非感性事物的实体 3,德谟克利特(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 ) A,原子说 l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l 原子是内部充实、没有虚空,不可分割 l 原子数量上无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相互区别。 l 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 l 原子的旋涡运动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每件事物都根据这种必然性产生。 l 不需要外力作用来解释万物的产生与变化,不同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B,影像说——认识论 l 每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 1. 影像通过空气作用而在人的感官中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l 没有影像来撞击感官,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 C,伦理学 l 一切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克服欲望、节制亨乐、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使灵魂安宁。 l 只有追求知识才是最高的道德修养。 l 伦理学的困境:是与应该的问题 第三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l 一、智者派 1,什么是智者 l “智者”原指古希腊的哲学家,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的人。 l 公元前五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 l 智者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学派 2,智者派产生的背景 A,随着独断性解释的日益增多,人们对此变得越来越失望,自然哲学终于走到了尽头。 B,主要兴趣转向人,转向人的精神领域与道德行为活动方面,转向生活的实际问题 C,眼界也不断开扩,对其它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体制有更多的了解。带来了新的反思材料 D,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出现了浓厚的公民意识 3,智者派的主要理论特征 l A,研究对象上:它的对象是人、人所在的社会,以及与人相关的语言、宗教、艺术、伦理和政治等文化现象。 l B,研究方法上:不打算去穷究事物的第一原因,而是立足于经验,在自身所经历的领域里积累各种知识,然后再从中引出某些结论 l C,研究目标上:知识只有构成驾驭生活的手段才是有价值的,其目标主要是实践上的 l D,研究效果上:相对主义、怀疑论、感觉主义 4,普罗泰戈拉 (约公元前490——前421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导致相对主义,是自我反对的 对上述断语有不同的理解,可能避免极端的相对主义 B,社会约定论 用约定论来解释国家的起源 5,高尔吉亚(公元前483-374年) l 三个命题: l A,无物存在 l B,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 l C,即令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6,智者学派的作用 l A,提出新颖而逻辑严整的哲学观念 l B,它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批判精神,为后来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l C,强调经验,为新的思考铸造了方法论的工具。 l D,智者运动造成的从自然到人事的转折,开辟了新的哲学领域。 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l 1,生平与著作 l 杂闻逸事 l 圣哲形象 l 述而不作 2,善与目的论 l A,反对自然哲学 l 自然哲学众说纷坛,自以为是,让人无所适从 l 自然哲学家们的思考基础是感官,但只有用理性思考才能找到真理 l 自然哲学是亵渎神灵的 l 哲学研究的重点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提供过有道德生活的准则 B,什么是善 l 世界的基础是善。人们寻求世界万物的原因,根本就是寻求善而不是其他 l 善是存在于万物中,把一切都作最佳安排并且把每一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上的力量 l 善是心灵的,不能通过肉体感官来知晓,只能由纯理智才能把握。 l 善不可能存在于感性物质世界里,只能存在于神的世界里 C,目的 l 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善,这是万物的目的。 l 人作为能动的主体,他的全部实践都是通过有意识的目的来进行的,“目的”同人的生活、利益、实践紧密关联 l 目的论世界:神把善给予万物,万物追求善或目的,世界是一个有秩序、有意志的统一整体。 3,反对相对主义 A,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共同点 l 对于一切看来只不过以传统为依据的事物持批评的态度。 l 不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总是从经验出发,从大量的实际经验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真理 l 相比如理论知识,他更重视实践问题。哲学思考的重点是怎样过有道德的生活。 B,与一般智者的不同之处 l 追求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意见可以有多种,但真理只能有一个,它永恒不变 l 在行为中寻求善恶,在流行的法律后面寻求正义,在公共生活中寻找不变原则 l 追求普遍的、永恒的东西,认定这是哲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正是如此,使其哲学超出智者学派 4,方法 l 在获得普遍的、永恒真理的过程中,方法是重要的 l 知识不能由感官而来,只能从理性而来 l 每个人的理性中自然地存在真知 l 尽管人天然地具有知识,却不一定知道。教师的作用是像一个“助产婆” l 方法就是助产术, 助产术的具体操作方式——诘问法 l 诘问法的运作过程: l 先假装自己无知,以提问诱使人说出其意见,然后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 l 提问者综合被诘问者的各种意见,给出一个更全面的结论,被诘问者也大体同意此结论 l 认定此结论是从被诘问者心中引导出来的。 l 但苏格拉底的诘问常常没有结论 l 又称辩证法 助产术的本质 l 从本体论上看是回忆说,是理性主义的。所获取的知识内容是消极的 l 从方法论上看是一种归纳方法。是经验主义的。所获取的知识内容是积极的 l 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l “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 4,德性论 A,主要训诫: l 人要有德性。 l 德性包括节制、正义、虔诚、勇敢等。 l 每个人都平均地分有这些德性,每个人都潜在地是有德性的 l 只有在理性或知识的指导下,才能有德性的行为,才能行善,否则可能为恶。 B,德性即知识 l 他认为德性是知识,这个论断反过来也成立,即知识也是德性 l 根据: l 有了知识,就能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懂得道德的本性,因而能使行为有德性。 l 如果对善恶有充分的认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践行它。 问题 l 事实上,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德性, l 德性的形成并不只与知识有关,它更与决断力有关。 l 知识只有真假,而没有善恶。混淆了真假与善恶或“是”与“应该” 第四章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 著作 l 主要的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篇》 l 著作特点:大都用对话体裁写成,内容丰富,文体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理念论 l 柏拉图的思想前后变化很大,不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作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 l 前期主要持理念论,后期主要持通种论 1,什么是理念 l 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l 理念不会受感性事物生灭变化的影响,它是绝对的。(美、善的理念丝毫不含丑、恶的成分或其它杂质) l 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大的理念不会变成小的理念,小的理念不会变成大的理念) l 从可感事物中只能获得意见,而从理念中则可以获得真理。 2,理念世界 l 各种理念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世界。由低到高: l A,自然物的理念,如石头、马和人的理念 l B,人造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 l C,数学意义上的理念,如方、圆、三角形等 l D,范畴意义上的理念 l E,道德意义上的理念 l F,善的理念 l 善是最高的理念,其它理念能从善中获得其本质。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是善给予的 3,两个世界 l 有两个世界: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 l 由可感世界只能获取意见,由理念世界可获取真理 l 可感世界生灭变化,是多;理念世界绝对永恒,是一 l 理念世界是可感世界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l 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洞穴之喻 4,从理念到可感事物 l 理念是真正的存在,它使可感事物成其所是,它是可感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推动力 l 有两种方式推动可感事物的产生: l A,分有: l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美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l B,摹仿: l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 5,理念的特点 l 理念具有本体论、目的论和逻辑学的特点。 l 从本体论上说,它们代表真正的存在。 l 理念还具有一种目的论的意义。理念是感性事物追求的目的,是所有事物的原因和动力,它使事物成其所是 l 理念具有逻辑学方面的意义,是多中之一,它给万物的混沌以秩序,使我们辨认类似者,区别不同者。 二、理念论的问题与意义 l 问题: l 1,无穷后退的论证导致每一可感事物有无穷的理念。 l 理念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却与感性事物一样有其单独存在。 l 然而,如果人们看到一类东西便断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如看到许多大东西使断定有一个“大”的理念,那么,把这个“大”的理念和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看岂不又会有第二个“大”的理念?再把第二个理念跟它们放在一起看,不是会有第三个理念?这样将会出现无穷多的“大”的理念。 l 2,矛盾的理念可能存在于同一可感事物中 l 3,如果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等级理念世界,那么它们之间有联系,这与理念之间无联系相矛盾 l 4,如果只有善是目的、是原因、是动力,也只有含有善东西才是理念,那么“恶”和“丑”之物是否有理念呢? 亚里士多德说: l “一般说来,哲学是寻求可感知的事物的原因的,可是我们柏拉图派却放弃了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完全没有谈到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当我们幻想我们说出了感性事物的本体时,我们却断言了另一类本体的存在。我们关于感性事物的本体的那种说明方式是空谈,因为“分有”,如前所述,乃是毫无意义的说法” 意义 l 1,提出要超越可感知的现象,追求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人类认识的目标。 l 2,表明在表达思想、进行推理时要使用一些普遍的东西,没有它们,我们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有起码的推理能力 l 3,共相与指称可感物的殊相有本质的不同 四、回忆说 1,基本内容: l 只有从理念中才能获得真理 l 关于理念的知识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 l 灵魂原本高居于理念世界,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当它附着于躯体时,受其干扰和污染,而遗忘了一切。 l 既然灵魂原来就具有知识,那它当然可以回忆起来。 l 只有经过合适训练,灵魂才能回忆曾经见过的东西。 2,回忆的方式 l 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 l 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 l 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 3,回忆说的本质 l 是理念论的必然后果 l 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以灵魂不朽的观念为基础 l 把知识的源泉从外部对象移到心灵自身,是一种早期的理性主义认识论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2年)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博学多才的天才 思想特点 A,文体粗糙,语言贫乏 B,多数文字言简意赅、论证严密。但也有莫名其妙、枯躁乏味之处 C,没有系统性,不同论著间多存在不一致或矛盾 对知识的分类 l 知识分为理论的、实践的、创制的(或诗学)三大类。 l 理论知识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含第一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等 l 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含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l 创制知识是为了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含艺术、修辞学等 l 逻辑学是帮助我们进入知识王国的一种工具 二、存在概念 l 1,什么是存在? l 存在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系词“是” l 存在有两种引申含义: l 是陈述的根据;是事物的本质 2,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l 特殊科学研究的只是存在的某个方面,或者说存在的某个部分,如数学研究的只是事物的数量关系 l 哲学研究存在(on)自身,即“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在本性上属于存在自身的属性。哲学即是本体论(ontology) 3,存在的类别 l 有多种分法: l A,偶性的存在;范畴所指的存在;判断的存在,存在即判断真;潜能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形而上学》 l B,偶然意义上的存在;必然意义上的存在《范畴篇 》 必然存在的种类与各种范畴所表述的一样多。因为范畴的种类有多少,存在的意义就有多少。 l 曾区分十种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所以必然的存在有十种 4,存在论的问题 A,没有区分语言与语言所描述的世界 导致对存在分类的混乱 B,“存在”一词没有确定的含义 C,以主谓式为基础 存在的原初含义即是“是” 三、实体论 1,实体是基础 l 在陈述中,主词是其他语词或范畴的表述项,是它们的基础 l 其它范畴或存在只有依主词而存在 l 主词即实体,或主词表达的是实体 l 实体是基本的范畴 2,实体的性质 l 实体是主词,别的范畴是宾词,它们表述它,而它并不表述其它范畴 l 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础 l 实体客观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 l 它在认识次序上是第一的,在时间上也是第一的 3,实体的分类 A,在《范畴篇》中区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或某个个体;第二实体指个别事物所属于的种或属。 承认第二实体的理由:专名与通名都可作主词 受理念论的影响 这里再次表明,他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混淆起来了 B,将实体分为四种:土、水、火、气等简单物体,及其由之构成的事物;事物存在的内部原因,如灵魂;事物构成的内在部分,如面中之线;以及本质。 C,区分了有变化的实体和无变化的实体; D,将实体分作三类:非永恒的感性实体;永恒的感性实体;永恒的非感性实体。 四、四因说 1,“原因”概念 l 用“原因”一词以代替“本原” l 亚里土多德所指的“原因”和现代意义的“原因”有所不同的,他所说的“原因”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据和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原因,一切事物就无法存在和生成 l 他的原因论是对之前本原学说的概括和总结 2,以前的原因论(本原论)不合理 l 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原子,只考虑到质料因,而没有考虑到其它的原因如目的因 l 柏拉图则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单一的、自足的理念,关注了形式因与目的因。但理念或形式离开了质料就无法自存,因此难以说明现象世界的原因 3,四因 l 事物的生成可以归结为四种缺一不可,相互关联的原因 l 质料因是事物构成的原因;质料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始终维持的因素。 l 形式因是事物何以是的原因;形式是事物之所以是此种事物的根本条件。 l 动力因是事物自何处来的原因。动力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是一切生成的事物的原则。 l 目的因是事物何所为的原因。目的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 4,四因不是独立的 l 事物的目的是事物按其本性所期望充分达到的最高目标,所以形式因与目的因的同一的 l 事物的目的是导致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因此目的因与动力因一致 l “因为形式和目的是同一的,而运动的原始源泉与这二者是同种类的,一般说来,凡是自身运动而引起〔别事物〕运动的都如此;不属于这类的动因就不在自然哲学范围内,因为它们引起运动不是由于自身中有运动或有一个运动的源泉,而是由于自身不能运动。” l 四因也就成了二因,即形式因与质料因 5,潜能和现实 l 潜能是能是某种东西但现在还不是的东西 l 现实即是存在着的东西 l 从潜能向现实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的变化或生成。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由潜能向现实的运动过程。 l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也即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l 质料以潜能方式存在,形式则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中,质料一旦获得形式,就成为现实的存在 l 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是相对的 五、神学 1,神的根据 l 任何运动的事物都可以找到推动它运动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是由另一个原因推动的,这个系列不能无穷推下去,终究有一个最后的推动者,而它自己不再被别的东西所推动。“不动的动者”事物的第一因。 l 第一因就是“神”。 l 任何因果系列上,都存在着一个最后的原因,即一自身没有原因的原因,如形式因果系列上的纯形式,目的因果系列上的最后目的 l 根据的基本原则:无限后退不可能 2,神的特征 l 是纯形式 l 是宇宙万物所追求的最后目的 l 是不动的发动者 l 是超越可感事物的东西 l 并非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理性神 l 哲学即神学 七、伦理学 l 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前者研究个人的善,而后者研究人群的善。 l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最高的应用科学是政治学,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 l 他的伦理学是社会,他的政治学是伦理。 1,实践知识的目的 l 实践知识的目的在于行为 l 一切行为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 l 善是人们在行为过程中可以实现的目标 l 柏拉图的“善”的理念不过是空洞的形式,因为它和可感事物,与人的行动没有任何关系 2,伦理学的目的 l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同时也是最高的善。 l 伦理学的目的是获得个人的幸福,因此伦理学即是幸福论 l 幸福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l 个人幸福有三条件:身体(健康)、财富与德性。 l 什么是德性? l 德性是一种与理性相适应的禀赋。 l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德性? l 关键在于他是否能理性地生活,即欲望、情感等是否能服从人的理智。 3,如何理性地生活 l 理性原则就是适度和中道 l 人的行为,无论是过度或不及,都足以败坏人的德性,惟有适度才能造就德性 l 并不是一切行为都有适度可寻,那本身即是恶的行为就没有什么适度可言。同样,本身即是德性的行为中也无所谓适度或不及 4,伦理学的意义与问题 l A,意义 l 使得伦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l 丰富的思想是后代伦理学思考的重要根源。 一、伊壁鸠鲁学派 哲学体系: l 分成三个部分: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 l 准则学研究真理的标准。持一种感觉主义 l 物理学研究生成、灭亡及自然。继承与发展了原子论 l 伦理学则研究人生及其终极目的 伦理学 l 快乐主义: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或者快乐,它们是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是判定善恶的标准 l 快乐有多种,因此有多种快乐主义。 l 伊壁鸠鲁是何种快乐主义? 1,强调精神的快乐,而不是感官的快乐 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明智的人知道应该如何做。 他本人对自己的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一生过着宁静生活 2,强调社会的快乐,而不是个人的快乐 要求社会合作、正义和友谊。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依靠正义才能达到完全的快乐。友谊给人同情心和安全感,是长久快乐的可靠保障 快乐主义的问题 l 不能对不同性质的快乐给予比较 l 不能给出一个评价快乐的客观标准,导致相对主义 二、斯多葛学派 l 创始人: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 335—263年) l 哲学基本看法; l 哲学分成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物理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不过伦理学是中心,逻辑学和物理学都是从属的。 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 基本要点: 1,人类生活与宇宙一样有秩序,自然过程受铁一样的必然性支配,这就是自然法, 2,自然法不仅是支配自然, 同时也支配社会 影响 1,平等观念 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具有与宇宙共同的本性,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所有的人,即使是奴隶或外邦人,无论其出身、种族、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如何不同,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因此他们作为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2,个人主义 l 个人本身即是自足的,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 3,世界主义 l 人类一体,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优于个别种族、国家的关系 l 个人主义必然地引伸出某种形式的世界主义观念,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人要考虑同其他个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必然不是特殊的各种民族主义,而是世界主义。 4,革命的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与人定法不同。人定法不是永恒的,它可能随时代而变化。自然法是稳定的、永恒的,它在人定法之上,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社会立法的权威,是衡量人定法的唯一标准。 自然法思想是革命的,近代的人权思想就直接导源于它。它是批判社会政治制度弊病的武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 三、怀疑主义 l 奠基人是皮浪(约公元前360一270年) l 怀疑论通常是知识论的,但古希腊的怀疑论具有深层的伦理情怀 l 怀疑主义则致力于反对各种独断论,怀疑各种可能性,从而通达各种可能性,结果从中寻找到不受干扰的境界 1,皮浪的怀疑论 l 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不过现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得如何”,“看来如何”。 l 对于每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的 l 伦理事物同样没有实在性,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人的风俗习惯。 2,怀疑论的意义 l 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局限。 l 暴露了以往哲学在构筑体系时的逻辑上的缺点,从而促进了理论思维的提高。 四、新柏拉图主义 l 创始人普罗提诺(204-270) 基本特点: l 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把柏拉图的作品看作真理的源泉,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 l 柏拉图提倡的是集体主义(如理想国),而新柏拉图主义是个人主义的。 l 新柏拉图主义更强调灵魂的作用,怀疑有认识一切终极基础的可能性,试图从一种出神状态下所接受的启示中寻求补救办法。 l 对西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普罗提诺的思想 l 1,太一的特征: l A,太一是最高的本原 l B,太一超越一切,故不能用范畴限定。不能说“是什么”,只能说“不是什么” l C,不能为理智可知的,因为理智只能靠概念去把握对象,而一切概念都需要区分,因此理智不适于认识不可分割的太一 l D,太一是无所不包的一、神、善本身 l E,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 2,流溢说 l 太一的内涵是绝对的完满,而一切完满的东西不仅自足,而且必然外露 l 太一“流溢”生成世界 l 通常生成是一种缺失,被生成物有待生成物的归复作为补偿。但太一不同,它的创造无损自身,正如太阳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一样。 3,创世的过程 A,首先流溢出的是“理智”(心灵)。 “理智”是“太一”的影像,理智”也象“太一”一样能够流溢。 B,理智流出的是“灵魂”。 灵魂存在于理智中,犹如理智存在于“一”中。理智与灵魂的区别在于理智是纯粹的、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东西,而灵魂则是可以与肉体结合、可被物质分割的东西 C,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 4,灵魂的回返 l 灵魂趋向自然,同物质相结合是一种堕落。人要克服这种堕落,必须回归到“太一”。 l 回归“太一”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l A,一是净化灵魂的阶段,使灵魂摆脱物欲的束缚,指向纯粹的心智 l B,二是理性沉思,在这个阶段上表现为纯粹的概念活动 l C,三是出神或直觉。当人达到出神状态,就会排斥一切感性因素和理性判断成分,与神合一。 l 一般人达不到最高境界,只有道德高洁、智慧超群的人才能达到,这是人神合一的境界。 5,影响 l 把伦理学作为关注的重点。把人生的最高境界视为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回到自身,过一种人神合一的内在的神圣生活。 l 对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近代哲学概述 一、-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哲学史 考试 重点 汇总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