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 §1、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定义 1.1城市: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理的意义。 1.2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的设计。(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度地篇》有关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3)古城:唐长安 唐长安——里坊中正 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2.2.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y)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2.2.2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2.2.3《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小区规划等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1、 人口职业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30% 中期阶段:60% 稳定阶段: §3城市化 3.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2城市化进程的表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影响。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 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名同志去实现。 二、 田园城市理论 三、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出突出问题。 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最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其规模,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1) 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卧城” (2) 1918年,分局建筑师沙里宁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称为半独立式卫星城。 (3)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 (4)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以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25~40万人。 四、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交通矛盾;(3)绿地少; 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 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 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 2、 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响。 (三)《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1、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改组、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2、 《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少; 3、 《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地布置, 4、 《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太少。 5、 《大纲》认为道路的主要问题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 6、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7、 《大纲》最后指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五、 马丘比丘宪章 1、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是在秘鲁德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年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2、 认为《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3、 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无问题。 六、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一些居民服务设施。 2、 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 3、 小区规划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 4、 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 ,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七、 有机疏散理论 1、 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 把贫民窟比喻称“瘤”,城市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一样,要动大手术,要从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3、 他从生物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4、 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5、 19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尖锐的质疑。 八、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 理解。 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九、 城市设计研究 1、 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2、 《城市意向》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在塑造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应从这些要素的形态把握入手,发现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3、 70年代吉伯特和林奇的有关物质形态的分析不仅被冷落,还受到众多攻击,城市规划为谁创造美成为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4、 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机理,再现城市生命力。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工具之一。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 封闭: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复合: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二)、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三)、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的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造成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原因之一是机械的社会观,之二是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 (四)、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规划决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二、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一)、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分析的广泛性:数据收集、分析角度、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论证手段 成果的弹性: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发展。 (二)、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1) 规划技术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方式是横向的,复合的。 (2) 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 (3) 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 三、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一)、城市全球化 (二)、空间市场化 (三)、信息网络化 (四)、全球城市化 作业: 1、 阐述一下理论的主要思想: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有机疏散理论 2、 简述卫星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3、 简述的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变革的内容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1.1 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其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其基本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 1.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的原则 §2、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2.1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2.2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 综合性 (2) 法治性、政策性 (3) 地方性 (4) 长期性、经常性 (5) 实践性 §3、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3.1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3.2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第五条 编制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一)市(县)域基础资料 1.市(县)域的地形 ,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 3.资源条件; 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状况; 5.主要城镇的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 8.三废污染状况; 9.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10.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状况; 11.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城市基础资料 1.近期绘制的城市地形图,图纸比例为1/5000~1/25000。 2.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1)气象资料; (2)水文资料; (3)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地质质量的总体验证和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 (4)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历次城市规划的成虹资料等; 3.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1)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及产值构成等; (2)城市人口资料:包括现状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及其中暂住人口数量,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构成、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等; (3)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城市规划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价; (4)工矿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5)对外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资料; (6)各类商场、市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7)各类仓库、货场现状和发展资料; (8)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现状和发展资料; (9)科研、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0)行政、社会团体、经济、金融等机构现状和发展资料; (11)体育、文化、卫生设施现状和发展资料。 4.城市建筑及公用设施资料 (1)住宅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居住水平、居住环境质量; (2)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和分布状况; (3)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管网资料,公共交通以及客货运量、流向等资料; (4)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方面的资料; (5)人防设施、各类防灾设施及其他地下构筑物等的资料。 5.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1)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分布及处理情况; (3)其他影响城市环境的有害因素(易燃、易爆、放射、噪声、恶臭、震动)的分布及危害情况; (4)地方病以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三)必要时,需收集城市相邻地区的有关资料。 §4、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4.1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第十三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4.2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十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三年至五年。 第十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二)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四)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五)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六)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七)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八)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九)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十)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十一)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十二)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十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十四)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4.3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十八条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第十九条 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二)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三)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四)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五)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4.4 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 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 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三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 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 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六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本章重点: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章难点: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和综合性 (2) 层次性和结构性 (3) 系统的动态性 (4)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二) 城市系统的构成 1、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各要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2、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 城市的政治系统:一是政治团体角度; 不同阶级、特别集团利益 一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受社会制度影响。 2、 文化系统:城市文化 3、 人口系统:人群分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等 三、 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一)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 城市的第一产业:城郊的农、林、牧、副、渔业,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完全脱离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 2、 城市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3、 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对象超出城市自身的范围。 (二)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城市产业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 主导产业: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 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一般服务性产业:所有城市拥有的产业:交通邮电、饮食服务等 四、城市空间系统构成 1、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2、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五、城市其他系统构成 2、 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3、 社会设施系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 §1、城市的系统构成 1.1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1.2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 1.3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2、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1.1自然条件分析: (1)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雨和湿度 (4) 地形条件: 2.1.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包括: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 2.2 城市用地的选择 2.2.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2.2.2用地选择原则: (1) 遵照《规划法》和《土地法》以及相关法律 (2) 新城选址和旧城扩建用地选择 (3) 用地选择应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 (4)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 §4、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4.1 居住用地 4.2 工业用地 4.3 公共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4.5 城市绿地 4.6 城市郊区用地 本章重点: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本章难点: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3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2.3 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2.4 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3、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3.1 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3.2 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3.3 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3.4 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5、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5.1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5.2 城市景观规划 5.3 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6、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规划 6.1 矿业城市 6.2 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6.3 山地城市 6.4 港口城市 本章重点: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第六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一)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二)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 (三)人口分布现状; (四)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五)公共设施规模、分布; (六)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 (七)土地经济分共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发方式等; (八)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点等资料。 §2、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一)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二)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1.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2.建筑间距的规定; 3.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4.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5.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6.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7.有关名词解释; 8.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三)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求; (四)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1.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用地性质; (2)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3)建筑控制高度; (4)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5)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6)交通出入口方位; (7)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用设施。 2.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人口容量(人/公顷); (2)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3)建筑色彩要求; (4)其他环境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一)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二)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可分别绘制; (三)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四)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五)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2.规划保留建筑; 3.公共设施位置; 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 必要时4、5两项可单独绘制。 (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 §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1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2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1.2.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1.2.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1.3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住宅平均层数-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