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一线科研”观.doc
《中小学教师的“一线科研”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的“一线科研”观.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凌龙华:回归课堂的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的“一线科研”观 京师书院BigData 上 对“教育科研”,我一直持审慎的态度。长期置身教育现场,让我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渴望,主要是发展成长,有着较为坦诚的认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如一夜春风,让人喜不自禁又不胜惶恐。一时间,似乎不鼓捣科研,不做课题或拿不出论文,学校就难以跨越式发展,而教师也就无法实现自我。那阵子,我在一所省重点高中工作,被指定分管教育科研。我点燃的第一把“科研”之火,不是一齐奋进,而是一起追问:要不要教育科研?我们要怎样的教育科研?这两问,被我称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元问题”,日后演化成为我坚持高举的“一线科研”火炬。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间,我提出了“愉快教科研”的观点。同时,悄悄地用沉静的“研究”一词置换了刚性的、高处不胜寒的“科研”标签。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育研究如同教育本身,不必是物化的、外在的、轰轰烈烈的,而应是内源的、润物细无声的。(为避免在“名分”上过多纠缠,在一般场合和行文上,还是从众用“科研”一词。) 一、“带着理念进课堂”是我舞动的一面“一线科研”旗帜 我知道,在风从八方来的大时代(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中,没有理念的教师担当不了“学习共同体”的领跑者,而不进行教育探索的教师也就永远迈不上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点的“幸福之路”。 不能让教师无动于衷,但也不能让教师撂下“教学”搞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教科”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出色当行是每项工作的追求。游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源头缺乏活水乃至源头不正,如此科研非但不能“给力”教育,弄不好还将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不能承受之重。驳皮科研,泡沫课题,论文名师……种种尴尬,让人哭笑不得。有鉴于此,我在教育网站发帖、在教育报刊撰文,不断呼吁探讨。 《让教育研究“回家”》,主要论点为:不管是课题研究还是行动研究,是教学反思还是模式建构,中小学一线教育研究的“愿景”是否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成长教师,发展学校,促进学生。首先,教育研究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教育研究要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最后,教育研究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学习。 有质疑,有追问,即有了反思与探究,而这正是原生态的研究。当一个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养,他就会自觉地站准位子智慧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具有了思辨性,生成的教育也就具有了思想与理想的品质。而这正是中小学“一线科研”的意义所在,教学的境界由此而生。 二、“不拘一格搞科研”是我打出的一张“一线科研”王牌 以课堂为阵地,顺理成章,我所倡导的“一线科研”必然是草根性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与教育生活、教学行为水乳交汇、融为一体。面对一度汹涌的“课题热”,我发出“教育科研不‘玩’”的抗议(虚假学术与学术腐败让人齿寒而心痛);面对一刀切的以论文评职称,我挡住政绩诱惑,坚定地站到民间立场发声,鼓吹“不拘一格,才能别具一格”。 在《教科研三问》一文中,我敲击了这样三个科研点:质问“科研”——教育科研这张皮;探问课题——课题研究这只虎;笑问随笔——教育随笔这只兔。爱之弥深,责之弥切。应当说,这样的敲击是由衷的,是想求解。我始终认为,中小学教师“一线科研”的最佳状态是“心动伴随行动”——尽力可为,量力能行。 不要抠住框架不放,也不要紧追“物化”“量化”不舍。重要的是思想,是思想引领下的质量提高、境界提升。如果只图门面光亮,只为评估、评审,如果教育科研不能给教师发展带来必要的幸福感、给学生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局中人完全有理由说一声“不”!在《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点科研诉求》(《教师博览》2008年第4期)一文中,我作了如下的阐述:1.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倦怠的成长处境,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2.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弱势的科研现状,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3.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尴尬的教学境况,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建设发展平台;4.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沉重的生活状态,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开拓自由空间。 有效就好,得法就行。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不拘形式,殊途同归。须知,一线教育生活是风生水起、生动活泼,一线教育科研也应是风行水上、多姿多彩。 三、“让读书反哺教书”是我认定的一条“一线科研”路径 学习与工作的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是读书让我争得了“教书”的岗位,也是读书让我赢得了“名师”的荣誉。感谢那个理想与诗歌飞扬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我中师毕业,一参加工作就赶上第一个教师节),感谢那场“一无所有”的自学考试(1984年首开的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让所有人无条件无依仗“裸考”),感谢乡村学校中那次缺乏说服力的公开课(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依照预设让学生往王熙凤身上硬贴“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标签)……历练在本质上是反思,是进修。 当我拥有太多的参考资料,尤其是拥有了现代媒体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富有的迷惘让我一朝清醒——返璞归真,教书的根还在于读书!我惊呼:“教师,别忘了读书!”我扬言:“读书是最经典的备课,教师读书是最浩荡的教育科研!” 走出教育界,回望教育,这样的信念更加清醒而坚定。教师不读书,比教师不善解题,糟糕得多,也更可怕——因为,不读书是切断文化与思想的脉,是抽却教育教学的底气、大气、灵气。忘不了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年教师的恳切建议:“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谢《人民教育》杂志,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刊发了我相关的两篇文章:《让阅读丰盈教师的精神世界》(2009年第7期)、《警惕阅读的膨胀与肤浅》(2012年第5期)。我想强调的是:要教书先读书,善教者必善读者。从教育研究的角度看,读书可谓是一线教师“与生俱来”的科研之路、幸福之路! 有梦,就有希望;有路,就有成功。教育是一种需要不断求索的智慧生活。一线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让教育生活更富意义,要让教育场中的所有成员有望又有效地触摸到教育的品质,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我不是专家,对于教育研究,也许压根就没登堂入室。但我一直尝试着“一线科研”,行走在“幸福”的边缘。痴情不改,此生无悔。从职员到教员,从初中教学到高中教学,从一线工作到行政管理,近三十年,大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不少时候是顶着梦想、怀揣理念前行。历练与感悟,大致凝结在以下两文:《一路追问》(《教师之友》2004年第2期)、《行走“师道”》(《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要目)。所说的“思想火花”则多集结在《教育,教育》一书(“文汇教育家书系”第2辑,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期许能给初涉教坛的一线教师一丝拥抱教育科研的勇气。 不畏避“前瞻”的刺激,更不漠视“大眼睛”的渴望,一线教师要做的事,也许就是虚心研究与踏实践行。 下 回到教育原点,两个“上位问题”不能不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弄明白并服务好这两个上位的“什么”。因此,教育研究必须是在场的,是贴近学生与课堂的。 中小学一线教师置身教育现场,最亲切的研究对象就是学生,而最适切的研究场域就是课堂。这样,如何成长学生,如何生成课堂,自然成了呼应“上位问题”的两个“贴切课题”。 下面,试从教学实施与教育思考两个层面切入,对中小学教师的“一线科研”作一探究。 一、从教学实施切入,“一线科研”的目标应为:致力“有效”,追求“优效”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云彩。教学是化云彩为雨水,点点滴滴播撒到课堂中。教学的境界缘于教育的理想,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则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实施。有效是客观需求,属“当务之急”;优效是品质保证,系“为之计深远”。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条条杠杠(所谓的教学大纲),力求步步为营,由此造成的局面,就是抱定教材“死揪”。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有所创新。 新一轮课改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新理念旋风,出发点极好,但发力点过高,以致一线教师怦然心动后却无力行动。这不能怪教师,要反思的也许还是专家们的“悬浮科研”。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线科研”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找“破”与“立”的平衡点。在“有效”上下工夫,在“优效”上出品质。 在《“有效教学”与“优效教学”》(《教师博览》2007年第8期)一文中,我首次提出了“优效教学”的概念,并发出这样一个极自然的诉求——让显性的“有效”教学跃迁为品质的“优效”教学。在《“有效教学”的实现》(《教师月刊》2009年第6期要目)一文中,则跟踪教学全程,聚焦“有效”,点击“优效”。 首先,要有美好的愿景,也要有适切的标杆。 理想地讲,教育是助人有梦,也是促使每一个梦都能开花、结果。作为教育主路径的教学,它的职责就是构筑愿景,给出标杆,提供支持。 在《教育质量是什么》(《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一文中,我感慨:教育质量首先是品质、素质;质量同时是分量、数量。“质”与“量”是支撑成功教育的两维,难分难解,相辅相成。由于认识的偏颇,本为“一体”的质量观被我们错误解读、机械肢解。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的闹剧…… 从成长的渴望去审视我们设定的教育愿景、教学目标,“愿景”就不会出现一厢情愿的空洞,标杆也不会呈现失之偏颇的独霸。“一线科研”要探求的是共同愿景下的多元发展。 其次,要有多样选择的教材,也要有多元评价的机制。 叶圣陶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叶老是著名教育家,还是建国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元老。这话可说是肺腑之言、经典之论。在多样选择、自主教学方面,民国时期的教育,值得借鉴。可以说,教学的创造性在于:基于教材更超越教材,坚守课堂更生成课堂,尊重文本更推崇人本。教师不只是教材的应用者,还应当是教材的甄选者与建设者。 多一种选择可多一份精彩,多一把标尺也可多一种收获。在《考试亟需新理念》(《江苏教育》2004年9期卷首语)一文中,我对多元评价作了较为诗意的演绎:教学是一个极富活力和生成性的进程,考试就像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个驿站。不是要“拦截”,也不是要“检查”,而是要给一路前行的学子以“回顾”和“展望”。客观的衡量、友善的告诫、真诚的喝彩、始终的关怀,体现博大的“教育”胸怀,做学生学习的良友、诤友,这才是考试的本来面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是教学流程上不可或缺的“接点”,在学与学、学与教之间,起到及时沟通、反馈、改进、促进的多方作用。它是在“伴学”,是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它是在“助教”,是教学的“必要”权衡举措。 最后,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要有释放教师创造性因子的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的这一口号,迎着21世纪的曙光,无疑唤醒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觉悟。“一线科研”由此理直气壮地向课堂挺进,并与时俱进地由“研教”向“研学”转移。 新课堂,新站位。只有让教师回到“辅助”的后台,学生才能走到“自主学习”的前台。也只有让学生“由学而求教,由疑而提问”,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与引领作用。我在《给空间,就是给发展》(人大复印资料《素质教育》2004年第6期卷首语)一文写道: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授之以自由搏击的冲浪机会。教育是生命的诗意塑造,是生活的智慧呈现,也应该是个性的美丽展示。“对话教学”与“协商课程”的出现或许会让师生领略到一种空间开放的坦荡与浩荡感。 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与“一线科研”推进的过程。教师要“能教”,更要“善教”,还要敢于“不教”(臻于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一桶水”“一支蜡烛”的教师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的,而绩效考核下的教师则抑制了创造性劳动因子。新概念的教师,应是催化学生成长、实现自我发展的智者。这智源于思考,源于对“一线科研”的本色求解。 二、从教育思考切入,“一线科研”的路径应为:着力“反思”,着眼“建构” 当我们的教师基于文本、立足课堂进行教育思考时,工作就散发出思辨的气息,“课表生活”也就焕发出精神创造的光芒。这时的教育思考与教学直接对接,不妨称之为“教学思考”,这也正是“一线科研”的孜孜以求——有效又有意义,可为又大有作为。带着理念进课堂,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并生成新理念。教学思考的全程是行与思的交融,是批判与建设的辩证统一。 第一程,教学构思。这是建构,是教学方案的酿造。 上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上好课是一线教师的职业追求。传统教学的中心是讲台,教师紧握着话语权,这时的教学构思事实上只是师道尊严下的施教条理。惯性与单向,让“学”沦为“教”的配角。这不是完整、健康意义上的教学,更不是现代、民主意义上的教学。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取向。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转“教”为“学”,变“教法研究”为“学法研究”。笔者以为,基础教育段中的一线教学舞台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权衡,防止了教的越位,也保证了学的到位;激发了学的主动性,也呼唤着教的创造性。此时的教学构思,显然不再是单纯的备课,而是布置场景,预设互动,为“生成课堂”做好准备。 在《好课,能否这样表述》(《中国教师报》2003年5月)一文中,我绘出了这样的“教学构思”:首先是保持“自然”的课,其次是富有“气息”的课,第三是留足“空间”的课。由此推演,好课是飘扬理念的课,好课是孕育激情的课,好课是挥洒个性的课,好课是创造空间的课,好课是自然而然的课,好课是不拘一格的课。 第二程,教学反思。这是解构,是教学策略的检讨。 教学反思是“教学思考”的常态,也是“一线科研”的最爱。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开课”的历练,开课是训练(同时是挑战)教学构思。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之所以遭遇误解、受指责,主要在于教师不敢有自己的创见,缺失“思想”,注重“作秀”,华而不实,如走台。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解构、剖析,也是对教学思想的检讨、批判,指向与谋求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育境界的提升。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一定能让教师走向成熟,使教学变得沉着、从容,富有气象。 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先生某次讲学中抛出“洗课”这一说法,让我眼前一亮。在《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一文中,我对“好课”作了如是反思:洗课,让教学审美重建;洗课,让教学追求归真;洗课,让教学投入有效。“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提炼的是质——课的含金量;洗课过滤的是量——课的掺沙、掺水量。洗课是对繁华的扬弃,而精彩却由此进一步流淌——洗出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容量”为“质量”,让学习更富自由和开拓;洗出智慧,把挑战还给师生,变“授受”为“对话”,让思维更具延伸和交互;洗出品格,把创造还给教师,变“解析”为“建构”,让教学更有个性和风格! 第三程,教学遐思。这是创造,是教学思想的升华。 某些教育科研之所以让一线教师敬而远之,主要还在于所谓的“科研”放不下架子,好玩概念、术语,弄得一副深沉、神秘的怪模样。(这里要说明一下,学院、经典的理论研究必须遵循范式。)“一线科研”指向的是“有用”与“实用”。因此,在这里,允许我用感性的“遐思”一词来指代一切前瞻性的教育思考。 课堂的终点不是铃声,教学思考的终结也远远不止于教学反思。遐思,可以是灵机一动,灵感一闪;也可以是行行复行行,上下而求索。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学模式”大多出于扎根一线科研的名教师,他们用教育生活体验(提升一层,则是“教育生命体悟”)来进行教育理论探索和教育理论建构。 回到现实,实事求是地说,当下教育场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是很难在教育理论上“高攀”的,更遑论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但在行动研究方面却得天独厚,完全有理由并有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深刻却有致用的广度,不系统却有启示的高度,这样的原生态研究——基于教育生活的思考,是“一线科研”的法宝。 回到现场,我想用拙作《何谓课堂》(《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一文中的“遐思”来重构一下理想课堂:课堂是展示问题的广场;课堂是挑战问题的赛场;课堂是生成问题的牧场。师生共建的课堂必将是问题欣欣向荣的天堂,它让问题热情开路,它让问题出色挑战,它让问题创造未来。在问题的回旋、碰撞中,课堂产生了电火花,产生了磁力线,因此,课堂还是一个让思想得以交融、让心灵实现共鸣的“磁场”。 因为教育思考,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随笔(当然不少也名之为“论文”)。它让我体认到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一线科研”的幸福。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亲切的思考总伴随着我,伴随着我的“诗意教学”。我明白,骨子里的我还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远没有达到古人所说的“三立”境界(参见拙作《教育“三立》,刊《教育参考》)2007年第1期)。“优效”教学的提法、“洗课”概念的阐述……虽高频引用,并定论为首创,但都是教育现场的灵感捕捉和感性思考,上升不了理念或理论。回归课堂,一线教师如果能有那么一点源于自己的思想创造,我想也是值得自豪的。感谢赐予我一线科研的教育生活。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植根于生活的研究不会迷失家园。 拓展阅读 凌龙华:《围炉夜话》的境界 好说教的人,如果老生常谈,再添加一种“高深莫测”,那真可厌之极。 《围炉夜话》则不然。那是把“正经”道理化作“夜话”讲。冬夜围炉,其乐融融,一边烧煨山芋,一边散谈人生。长者和善,儿孙辈则无拘无束。就这样,“语重心长”的221则语录,积集成了亲切而温暖的传世家训。 事实上,夜话极精要,也极精彩,不少是对偶式的箴言且朗朗上口,称得上雅俗共赏、“文质彬彬”。看似闲话,却是至理;貌似家教,实为代圣人言。借用作者推崇的话,真可谓“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 当“教”以“说”的面目呈现时,风景或许不一样。有一则语录,恰似一漫画,让人过目不忘。“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此语恰如相面“写真”,又似说文解字“写意”,说人的一张脸天生写着一个“苦”字(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由此教诲勤勉人生,你说生动否? 绝非炫技,类似的义理譬喻,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叹。且看作者说“义”解“伐”:“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義)字从我,讲仁讲义者,不必远求。”字理寓人生哲理,善读书者即善处世立身。 大道理用大白话讲,“围炉”的境界才彰显。书中,作者每每以浅显的语词告诫子孙:“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从来就是朴素的主旋律,而“立德、立功、立言”则是士子心目中最高的价值标杆。开轩面场圃,焚香阅金经,深入浅出,微言大义,难怪作者要强调“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难怪前人要把《围炉夜话》与《菜根谈》《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宝典。 做学问的根本在做人,但做好人绝非附庸做无原则的好好先生。对此,作者看得明了,批判得也透彻。 这在不辨是非的“伪中庸”背景中,难能可贵。且看老先生引经据典、左右开弓:“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推而广之,涉及品质、骨格与担当。于凡夫而言,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于君子而言,“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立业的宗旨在立人,立人的要义则在有“境界”。理说到这份上,便是“道”,便是人生真谛了。关于“境界”,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经典描述,清代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则更多给出贴近生活的修炼路径。如“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如“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如“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应当说,《围炉夜话》所讲的理,都是常理,是顺理成章的处世之道。老生常谈却直抵肺腑,何也?真诚坦率,境界啊。 凌龙华: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点科研诉求 风风雨雨也罢,风风火火也罢,教育科研走到今天,可谓“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在中小学,尤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 “飞入”是好事,但毕竟不是“融入”。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立功”(教学成绩)与“立言”(教育科研)始终像水与油、生活着装与表演时装,分离着,隔阂着。“本是同根生”,因为不沟通,因为没融合,教学与教科便形同陌路,甚至对立。于是,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就有了“顾此失彼”的尴尬。 指责与推卸,都无济于事。在此,我们有必要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机制,有必要重置一下我们的教育科研导向。 一、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倦怠的成长处境,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 要不要教育科研?这是个“启动”问题。 不解决“启动”问题,要让课务繁重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科研,无疑是一厢情愿按着牛头吃草。如此科研,何来“幸福”之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 要胜任,先乐于。要行动,先心动。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我以为,首要的不是“要求”,不是“给任务、下指标”,而是“相信和尊重”,是“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培植了科研意识,工作才能科研化;只有安装了科研驱动程序,一线教师才能自觉地走上“幸福之路”。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外驱”,更是“内需”(内源性需求)。 一是职业使然。 通俗地说,这是“利益驱动”。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接受源源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量体系下,教育科研(特别是论文)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某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从职称、荣誉及显性的专业发展来说,为了“生存”和“切身利益”,中小学一线教师不能不启动并运行教育科研这一程序。 一是事业使然。 浪漫地说,这是“理想驱动”。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创造需要“激发”“点燃”和强有力的“催化”。如果把教育比作是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产生于现场,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我们的教育行动。因此,教育即研究。给中小学一线教师安装教育科研驱动程序,不过是要“唤醒”那沉睡的“内置”,通过“充电”,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从而带着理念进课堂,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形成风格,提升境界。 二、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弱势的科研现状,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 有了程序,还需有路径。 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从事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纯学术性的高校科研,显然是勉为其难或高不可攀。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高)“入地”(深),只需真实、亲切,“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要怎样的教育科研?这是路径的“端口”。 教育需要研究,研究的方法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置身缤纷的教育场景,面对动态的教育对象,一线的教育科研绝不能用研究“物”或探究“物理”的方式进行。 因而,科学地说,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应为教育研究(为行文统一起见,本文仍沿用“教育科研”概念)。它是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其宗旨不在建构理论,而在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宽大的,是模糊的,需要兼容并蓄,大可不拘一格。 首先,亲近叙事。 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之长,得天独厚。教育原野每天给我们提供带着露水的“绿色素材”,这些素材就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是最为真切也最为亲切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发现的眼光来挖掘,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研究,就像“采摘”一样,清新自然,理应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所爱和所长。 案例为教育叙事的常态,通过一个个活生生案例,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述出来,把存在的问题与进行的思考(包括启迪)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根植于教育土壤的科研方式,用激情书写成长,用理性探究规律。 其次,逼近行动。 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做中研,研中做”。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边缘性的。可以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可以用“观察法”“反思法”“实验法”等;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课题、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教学后记等。宽泛地说,一切带着思考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成果。 因此,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并不陌生,不必另起炉灶,关键的是“具有思想”,重要的是“生成理念”,而这一点,就需要“逼”一下,既要学校逼一下,也要自己逼一下。只有渗入了研究因子,行动才能更“有效”,教育才能更富意义。 最后,走近课题。 由于课题操作过于原则性、程式化,往往自上而下,且需要一定的官方支持和资源支撑。因而,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往往是敬而远之。一则是畏惧,认为课题是专家做的事,是学校做的事;二则是隔膜,感觉做课题就像是认领贵族,是披挂外饰;三则是空洞,课题的“假大空”,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常常萌生“劳而无获”的后顾之忧。这是课题研究现状的错位,并不是课题本身的错。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课题研究归位: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问题,由问题升华成课题——问题即课题。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走近并积极地投入。同时,对于“成熟”期的教师,课题的确立,可以帮助其打造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保证其科研的品质和品位,使其由业务型的“能师”向研究型的“名师”跃迁。“名师课题”,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不必人人走进课题,但要大胆走近课题。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这不光是挑战,也是气度与襟怀的体现。 三、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些尴尬的教学境况,需要我们为其教育科研建设发展平台。 只有破除教育科研的虚无性、神秘性和过强的功利性、外饰性,中小学一线教师才能愉快地与科研接触,才能使教学、教研、教科三位一体,同步协进。 就像一座搬不走的高山,考试始终以“硬道理”的面目耸立在基础教育的大地上。这是没有法宝的法宝,是一个教育大国保证选拔、评价相对公平公正的基石。沉重的升学压力,让中小学一线教师比学生更为分数而挣扎。教育的诗意与智慧,在这样的挣扎中已远逝为天边的云霞。因此,不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不想走“幸福之路”,不想使自己的教学散发学术与创造的光辉,实在是量化、“硬道理”(成绩、考核等)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再也停不下匆匆的步履。精力憔悴,身心疲惫,教学成了赶路,成了应急,成了比拼。在繁忙中,基础教育的天地已容不得行人“慢慢走,欣赏啊”! 权宜之计,便是让一线教师脚踏实地,眺望蓝天,在现实的土壤上培植起理想之花。 首先,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专业方式。 读书是教书之源,也是教师工作最为专业化的开源之道、充电之途。阅读经典,就像是开挖宝藏,也像是储藏能源。这种开挖与储藏,正是最原生态也最本质的研究方式。“润物细无声”,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风从八方来,一线的教学由此而左右逢源,飘扬起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育生活因为读书,而变得风清云淡、风景独好。 读学科专业书,增强实力;读教育艺术书,增添魅力;读文化修养书,增补潜力。只要勤读书,善读书,中小学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由“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由“教育者”跃迁为“教育家”。可以这么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一线 科研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