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
《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陈美兰汉魏晋以下的衣物疏记录不少发钗,表示发钗之 钗 有叉、钗、杈、扠等写法(1),早期以叉字居多,后来才多写作钗。对于钗子的名称来源,乃是取发钗像叉子、树杈之形,可固发,学者多无异议(2)。以“叉”字表示钗饰,取钗簪分歧两股的意思;至于从金、木、手三种形声字,不难理解书手的思维,从金、木表示材质,从手则表示戴钗的动作。裘锡圭探讨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时曾指出,为明确字义而加注意符的现象可分三类:为明确假借义、引申义、本义而加注义符(3)。叉与钗、杈、扠之间的关系属于哪种?此问题关乎“叉”字初形本义,第一小节先探讨“叉”字字源的问题,第二小节略论衣
2、物疏所见钗、簪、导等发饰的性别使用现象。一“叉”字字源“叉”是现代常用字,表示歧头义者如叉子、岔路等,表示交错义者如交叉、叉手等,今人对这些用法习以为常。“叉”字何以有歧头、交错义,我们追溯许慎 说文 对“叉”字的解释:“,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从小篆形联想到“手指相错”的样子,想要“察而见意”并不容易,后世学者可能也察觉出问题,故而段玉裁诠释如下(4):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是以首笄曰叉,今字作钗。段注融合了交错与歧头两种意义,满足“叉”字两种常见义的来源,但是段注对字形的说明还是令人困惑,我们对说文“手指相错”的联想是:,与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
3、”不太一样。然而不论“手指相错”或“手指与物相错”,从小篆看来也都不太好理解,林义光 文源 将又形中的短画解为“手指错入之处”,林志强评注 文源,进一步指出(5):“叉”字未见于小篆之前的古文字材料。大徐本作“从又,象叉之形”。段注本“又”后补“一”,注云:“此字今补,象指间有物也。”林氏则以为“一”象手指错入之处。按,此当为指事符号,表示手指交错之意。林志强将“-”视为指事符号,则“叉”为指事字。洪成玉以旧说为基础,认为“叉”是象形字,“象手指叉开形”(6),此析形似又与许慎、段玉裁不同,意谓五指张开不并拢貌。显然叉字的形义还有待深究。583说叉小篆之前古文字材料究竟有没有叉字,学界有不同意
4、见。香港中文大学制作之汉语多功能字库“叉”字下收录了甲金文、等形,采取的说法是:“甲金文从又从数点,画数点于手指之间,指示指叉之位置。本义是指缝,引申为交错、交叉。”(7)该字库所收的甲金文字形可能都未必是“叉”字,以下分别讨论。字库所收前两种甲骨文为摹形,拓本为(合 36901)、(合 6450)等形,这类写法近来学者多释为“”,如黄天树释 花东267为“(早)祭”(8),字形编如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增订本)也都释为“”(9)。王子杨对此类字形进一步提出下列看法(10):卜辞确定无疑的“”字所从小点不止两个,且多位于手形指端部分(指端多呈钩形,类似“丑”,参看 合 23052、
5、花东 267诸形),指示指甲所在,也可能就象指甲之形。而黄组卜辞这个形体皆从两点,位于手指之间,在卜辞中皆用为地名,与出组二类、花东子卜辞的“”有别。王先生的分析细致有理。象手指甲形的“”字,演变序列很清楚,指端部位的指示笔画本不离析,到东周才出现分离的写法(11),如 清华拾四告 简9“(爪)(牙)”字作,上面手指末端还保持连笔,底下两指的指示笔画与手形分离,到了秦骃玉版“吉”字作,两小短笔写在又形之间,与小篆无别(12)。不过,从又加上多点的写法究竟是不是确切无疑的“”字,或有讨论的空间。花东 267字所从“”形清晰可辨,黄天树读为“早”,音义可通,学者多从其说,但是像 合 13937形之
6、类的写法,除非是异体,否则与象手指甲形的“”字还是颇有区别,新甲骨文编(增订本)列在附录待考,是谨慎的做法(13)。至于字库所引金文的写法,虽然目前尚有若干研究成果隶定为叉,但此类字形皆族氏文字,其“又”形之间的写法多作形,而且形所处位置也很一致写在下二指形之间,与小篆写在上二指形间不同。族氏文字从“又”形者不少,何景成制作“族氏铭文资料汇编”,“又”部下收录121个与“又”形相关的族氏文字(14),这类族氏文字的象形意味都很浓,“又”字所起的作用多是以手持各种器物,视而可识,而直观A210号的写法,很难与叉字习见的歧头、交叉义联想,与其说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叉”字,更像是表示手握球形物。裘锡圭
7、结合汉印“奴、弩”等字的写法,认为金文此形“拏”的表意初文,像握物于掌中,其说可从(15)。此外,柞伯簋字,也有学者主张是“叉”字,象以手指(食指、将指)挟取之形(16),综观文字形义与铭文内容,我们认为陈剑释为“搴、掔”的表意初文是合理可信的(17)。以上与“叉”字相关的讨论皆奠基于说文形,对照古文字以“又”形为基础的字,如厷(肱)、丑、(拏)、(拇)、夬等,无论将叉字析为合体象形(复杂象物字)或指事(指示字),都不太容易理解,李守奎对“叉”字来源提出不同的思路,十分值得关注(18):指事字。说文:“叉,手指相错也。”段玉裁认为意思是手与物相错,义即“叉取”的“叉”,引申为凡歧头的东西也叫“
8、叉”。由于我们现在还未能确知“叉”字较原始的写法,姑584古文字研究存旧说。但从“叉”的分化字“钗”“杈”等来看,“叉”有可能是头部歧出“叉子”的“叉”的象形字,手指相错反而是引申义。李先生认为表示歧头、交叉、叉取等义的“叉”字,其字源可能来自叉子之形,此意见给我们相当大的启发。王仁湘曾研究中国古代进食器具,兹先引两张与叉子有关的图:图一三 古代的餐叉13.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见136图九八,13)4.洛阳西工区(战国,见137图五,15)5.山西侯马西侯马村(战国,见138图四,7)6.侯马牛村古城(战国,见 141 图版四,6)9.酒泉下河清(东汉,见 124 图17)123456978
9、图1图一六 进馔图 画像和石灶拓本1.陕西绥德大坬梁(见151图 66)2、3.甘肃嘉峪关(见152图版六一,1、2)4.陕西绥德延安岔(见 153 图四,1)5.山东苍山城前村(见 154 图八,2)12345图2585说叉王先生指出,目前所见最早的餐叉出现在二里岗商代遗址,为骨质叉子(参图1-7),图1的叉形器之所以确定是餐叉,乃是透过同时出土的器物推断,或与骨匕同出,或与食器如铜簋、餐刀放在一起;图2则是汉魏时期的画像石,餐叉除了进食,还可串食烧烤,考证征实可信(19)。上引李守奎提出的“叉子”说,并未指实为餐叉,只是我们最熟悉的器物莫过此。再者,叉形器未必皆以“叉”字名之,但用来描述器
10、物的特征,则不罕见,如:说文:“楎:六叉犂。”释名释兵:“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栝旁曰叉,形似叉也。”释名释兵:“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释名释车:“轑,盖叉也,如屋构橑也。”“六叉、三叉”指器物之歧头六分、三分;“栝旁曰叉”则是借叉子之形来描述箭的末端分歧形状,十分明确;“盖叉”谓车篷骨架,“叉”指歧出的支架。我们再看几个与“叉”有关的同源词,以下摘引殷寄明 汉语同源词大典 说明及书证:钗 妇人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钗”之名寓交叉义。玉篇:“钗,妇人歧笄也。”杈 说文 木部:“杈,枝也。从木,叉声。”朱骏声 通训定声:“叉 亦意。”衩
11、衣衩,衣裙下侧开口处。玉篇:“衩,衣衩。”汊水流的分支,即分岔、交叉处。集韵:“汊,水歧流也。”扠引案:有交手相打、交叉两手作揖、手相交叉挟取等意义。岔路。集韵:“,歧道也。”訍异言。集韵:“,异言。或作訍。”殷先生考证上列同源词核心语义为交叉义,很可能是受到说文“手指相错”的影响,我们认为歧头、分歧义更适合作为上列诸词的核心语义。杈、衩、汊、訍各词皆有分歧义,不难判断;至于“钗”,虽说交叉两股簪子也可成为钗,但后世所见的钗比较接近玉篇所谓的“歧笄”,本来单股的笄制成双股的钗,因此有歧头、分歧义;还有“扠”,较早的记录见于汉代旧注,周礼天官鳖人“以时簎鱼鳖龟蜃”,郑玄注引郑众曰:“簎,谓以扠刺
12、泥中搏取之。”郑注所谓“扠”为刺取鱼鳖龟蜃的工具,虽然形制无可考(20),既名之为扠,其形制极可能是歧头者。此外,洪成玉还列有“靫”字,靫又称鞴靫、步叉,玉篇:“靫,箭室也。”广雅释器:“鞴靫,矢藏。”洪先生认为:“因箭放入盛箭器中,露出器外部分,其形歧出如叉。故名。”(21)对照箙字的表意初文、(22),此说不言自明。综上所述,再加上分岔之“岔”,这些同源词的核心意义皆源自歧头、分歧义,洪先生认为叉是这组字的古字,也是根字,亦即词源音义的来源,我们认为相当有道理(23)。叉字关键问题在于:目前缺少明确可信的证据说明其初形本义。我们搜查古书似可得到586古文字研究一点线索,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
13、执毕,先入”,郑注:“毕状如叉。”彭林融合旧注对毕字说明如下:“祭器名,木制,前端分叉,指挥执事陈放器物时用。”(24)“毕状如叉”一句,形容生动,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与毕字相关的古文字写法,明确可信的“毕”字见于周初:周原H11:45、集成 4031、集成 4205,田形底下即象有柄歧出的捕兽网(25),当然这只能印证毕与叉的形似,无法证明“叉”字来源,不过结合 仪礼 与古文字的讯息,加上传抄古文的叉字作、二形(26),明显作歧头状,与许慎所谓“手指交错”状的篆文不同,这让我们对“叉”字可能本作叉状物的看法又增加一点信心。此外,甲骨文有几个未释读的字形:(合 655正甲)、L(合 35356)、
14、(合 4553)、(小屯 4357)(27),这几个字形从又或廾,象以手持丫形物,此丫形物特征一目了然叉状物(28),这几例卜辞都很难从文例判断其读法,我们不能对号入座将此类字形等同上文所讨论的“扠”字,但是结合上文王仁湘对进食器叉的考证,此类字形的确很可能表示手持叉状物天然者如树杈,人为者如呈叉状的渔猎用具、农具、兵器、祭器等。小文受李守奎意见的启发,结合现有材料推论至此,有待来者。最后,回应小文起始所提出的问题,衣物疏出现四种表示钗的写法:叉、钗、杈、扠,后三种形声字究竟是为了明确假借义、引申义还是本义而加注意符呢?若依 说文“手指交错”为叉字本义,则钗、杈、扠乃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的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衣物 疏几种发饰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