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常规(全).doc
《儿科诊疗常规(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诊疗常规(全).doc(6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儿科诊疗常规 目录 一、 呼吸系统疾病 1、 感冒 2、 咳嗽 3、 支气管炎 4、 哮喘 5、 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 消化系统疾病 1、 呕吐 2、 鹅口疮 3、 厌食 4、 腹泻 三、 传染病 1、 水痘 2、 幼儿急疹 3、 流行性腮腺炎 4、 手足口病 5、 甲型HINI流感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感冒” 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 (1) 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 (2) 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辨证】 1 风寒感冒证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2 风热感冒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或化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 伤暑感冒证 身热不扬或发热有汗,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白厚或腻,脉数。 4.体虚感冒证 1 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 阴虚感冒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 5.兼夹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厚腻,脉浮滑。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舌苔白或微黄厚腻,脉浮滑。 (3)夹惊证 见惊惕不安,夜眠啼叫或哭闹,舌尖红,脉弦浮滑。 【治疗】 (一) 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证 (1)治法:辛温解表 (2)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3)中成药:如感冒清热冲剂等。 2.风热感冒证 (1)治法:辛凉解表 (2)方药:银翘散 (3)中成药: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 3.伤暑感冒证 (1)治法:清暑解表 (2)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3)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等。 4.体虚感冒证 (1)气虚感冒证 ①治法:益气固表 ②方药:参苏饮加减 ③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合感冒清热冲剂等。 (2)阴虚感冒证 ①治法:滋阴解表 ②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③中成药:如银翘解毒颗粒合百合固金口服液等。 5.兼夹证 (1)夹痰证 ①治法: 1)、偏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2)、偏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②方药: 偏风寒者:佐用三拗汤合二陈丸加减。 偏风热者:佐用黛蛤散加减。 (2)夹滞证 ①治法:解表和消食导滞 ②方药:佐用保和丸 (3)夹惊证 ①治法:解表清热,安神镇惊 ②方药:佐用琥珀抱龙丸 (二)西医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当抗生素。 2.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可予物理降温或予退热药;可酌情选用退热药,适量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忌用过大剂量避免体温骤降。 (2)伴有鼻炎,可在睡前使用滴鼻药,婴儿忌用油剂滴鼻。 (3)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可用淡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2006年4月 咳嗽 【概述】 咳嗽既是肺气驱邪的生理功能,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咳嗽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其病机主要是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肺之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宣邪于外,发为咳嗽。 本证可见于急慢性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许多疾病中。本篇所述咳嗽仅限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 (一) 中医诊断 1 诊断要点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两肺呼吸音正常或粗糙,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啰音。 (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 类证鉴别 (1)顿咳:病程较长,具有传染性,以阵发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咳毕呕吐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进行性加重,入暮尤甚。 (2)肺炎咳喘: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证。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可见片影。 (3)哮喘:发作性的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 (4)肺痨:咳嗽长期不愈,低烧盗汗,骨蒸,甚至咳血、咯血。 (二) 西医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 (1)干咳或有痰,发热可高可低,有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等。 (2)咽部多有充血,肺部呼吸音粗或有粗、中干湿啰音,其性质及部位易变。 (3)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见纹理增多。 (4)血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高。 2.慢性支气管炎: (1)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2)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辨证】 1.外感咳嗽 (1)风寒束肺证 冬春多发,咳嗽初起,喉痒声重,痰少稀白,鼻塞涕清,或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2)风热犯肺证 咳嗽初起,痰少黄不易咳出,鼻塞涕稠,或咽痛口渴,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2.内伤咳嗽 (1)痰热壅肺证 咳嗽数日,咳痰黄稠,面赤唇红,烦躁不宁,或伴发热,或咽喉肿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青紫。 (2)痰湿阻肺证 咳嗽日久,痰鸣有声,色白清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质量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濡。 (3)肺阴亏虚证 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夜间咳多,咽干唇燥,喉痒声嘶,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指纹紫滞。 (4)肺脾气虚证 咳嗽日久,咳而无力,神倦声怯,畏寒背冷,纳少便溏,面白唇淡,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舌苔白,脉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束肺证 ①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②方药:华盖散加减 ③中成药: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2)风热犯肺证 ①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②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③中成药:如儿童清肺口服液等。 2.内伤咳嗽 (1)痰热壅肺证 ①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 ②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③中成药:如鲜竹沥水、祛痰灵口服液、羚羊清肺散等。 (2)痰湿阻肺证 ①治法:健脾燥湿,宣肺化痰 ②方药:二陈汤加味 ③中成药:如止咳橘红口服液、二陈丸等 (3)肺阴亏虚证 ①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②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③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膏)、百合固金口服液。 (4)肺脾气虚证 ①治法:健脾敛肺,温化痰湿 ②方药:六君子汤 ③中成药:如二陈丸合香砂六君丸等。 二、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呼吸道常规处理,包括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多饮水和室内温湿度的调整等。 2.控制感染 由于致病菌多为病毒一般不采用光谱抗生素,对于婴幼儿有发热,痰黄,白细胞增多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控制感染。 3 治疗 4 化痰止咳:对于刺激性咳嗽可用蒸气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以湿润气道。可用适量吐根糖浆,远志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化痰止咳,亦可用10%氯化胺0.1~0.2ml\kg.次 5 止喘:对喘憋者可用氨茶碱或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4%碳酸氢钠2ml进行雾化吸入. 6 病程迁延止2~3周以上者,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治疗. 2006年4月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是麻疹、百日咳、伤寒、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中医“咳嗽”范畴。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多属内伤咳嗽,而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喘”、“哮喘”等范畴。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居多,3岁以下小儿更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咳嗽反复迁延不愈或兼喘时轻时重,日久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1 诊断 1.1临床表现 1.1.1 症状 1.1.1.1急性支气管炎 起病多先有外感症状,如鼻塞、咽痛、喷嚏、发热、脉浮等。亦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约1~2天后逐渐有痰,痰由稀薄渐变为浓稠,发热及全身症状约3~5天内消退,5~10天咳痰量减少,咳嗽逐渐消退。 1.1.1.2慢性支气管炎 咳嗽有痰或无痰,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夜咳为甚,入冬发作更频,多伴有脾肺虚弱等证候。 1.1.1.3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3岁以下的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或过敏史。临床除有急性支气管炎的表现外,以喘息为突出症状,甚者易出现肾虚不纳之证候。 1.1.2 体征: 肺部叩诊正常,听诊呼吸音粗,或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但此啰音常在体位改变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喘息性支气管炎,呼气时间延长。 1.2 辅助检查 1.2.1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1.2.2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3 诊断标准 1.3.1 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1.3.2 好发于冬春季节. 1.3.3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性罗音。 1.3.4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1. 4 分期分型 1.4.1急性支气管炎: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较多、较重,常并发或继发于上下呼吸道感染,并为麻疹、百日咳、伤寒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1.4.2慢性支气管炎:指反复多次的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有咳、喘、炎、痰四大症状,X线胸片显示间质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 1.4.3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1.5 鉴别诊断 1.5.1百日咳:本病亦是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呈阵发性,日轻夜重,剧咳时颜面红赤,咳毕时有回钩声。病程较长,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 1.5.2肺炎:以咳嗽、发热、气促、鼻翼煽动为主症。严重时口唇指甲可见紫绀。 1.5.3肺结核:咳嗽长期不愈,低热盗汗,骨蒸,甚则咳血、咯血。 2 辨证 2.1风寒证:咳嗽咽痒,痰少而稀白,喷嚏,鼻塞流涕,头痛身楚,恶寒无汗,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2风热证: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鼻流浊涕,口渴咽痛,伴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2.3风燥证:干咳或痰少粘着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鼻燥咽干,或恶风发热,咽喉疼痛,舌干少津,舌红苔薄,脉浮数,指纹浮紫。 2.4痰热证:咳嗽痰黄稠难咯,发热,面赤唇红,气粗口臭,口渴喜饮,烦躁不安,甚则鼻衄,便干溺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5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痰随嗽出,胸闷纳呆,苔白厚或腻,脉濡或滑。 2.6阴虚证:干咳无痰或少痰,午后夜间咳甚,咽喉燥痒,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唇燥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指纹紫滞。 2.7其他证型:本病还可表现为脾肺气虚等其他证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方用药。 3 治疗 3.1中医治疗 3.1.1辨证论治 3.1.1.1风寒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紫苏6g,杏仁6g,前胡6g,桔梗6g,荆芥6g,生姜6g,大枣3枚。 加减: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苔腻者加陈皮;腹胀便秘者加瓜蒌,枳壳;痰多者加半夏,莱菔子;有化热之势者加黄芩。 常用中成药: 儿童清肺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 3.1.1.2风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桑叶6g,菊花6g,杏仁6g,桔梗6g,连翘6g,生甘草3g,薄荷6g,芦根15g。 加减:咽部红肿者加牛蒡子,射干;气粗口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痰多者加瓜蒌,葶苈子;咳甚作呕者加枇杷叶,竹茹。 院内制剂: 克喘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 3.1.1.3风燥证 治法:疏风宣肺,润肺止咳 方药:桑杏汤。桑白皮6g,杏仁6g,川贝母6g,淡豆豉6g,栀子6g,梨肉6g,沙参6g。 加减: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便秘者加玄参;衄血咯血者加茅根,茜草;声音嘶哑者加桔梗,青果等。 3.1.1.4痰热证 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生甘草3g,桑白皮9g,鱼腥草6g,葶苈子9g,青黛3g。 加减:痰多心烦者加天竺黄;衄血者加白茅根;便秘者加生大黄;小便少者加车前子;积食内停者加莱菔子,神曲。 常用中成药: 祛痰灵:每次10~15ml,每日2次,1岁以下小儿每次5ml,日服2次。 3.1.1.5痰湿证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陈皮6g,半夏6g,茯苓9g,甘草3g。 加减:胸脘痞闷者加厚朴,枳壳;腹胀便溏者加苍白术,薏苡仁;食滞纳呆者加莱菔子,神曲。 3.1.1.6阴虚证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6g,麦冬9g,玉竹9g,生甘草3g,桑叶9g,白扁豆6g,天冬6g,款冬花6g,天花粉9g。 加减:阴虚热甚者加玄参,生地;咳甚者加炙枇杷叶;夜晚甚者加珍珠母;肺阴虚者加百合;咯血者加茅根,白芨;虚热盗汗者加青蒿,鳖甲。 常用中成药: 养阴清肺膏:每次5~10ml,每日2~3次。 3.2 西医治疗 3.2.1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及护理,室温宜恒定,保持一定湿度,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3.2.2 病因治疗 从初乳中提取分泌性IgA滴鼻,每日0.3~0.5㎎/kg,分6~8次,连滴2~3天。细菌性感染则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对有关病因如鼻窦炎、增殖体炎等应进行根治。 3.2.3对症治疗 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 4疗效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4.1 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罗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4.2 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 4.3 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2003年9月 哮喘 【概述】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哮指痰鸣,喘指气促。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其基本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虚弱,痰饮留伏,复感受外邪引动伏痰,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气逆痰动发为哮喘。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前驱症状,或夜间突然发作,见气紧、哮鸣、咳嗽、烦躁等症。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异物诱发。 (3)有婴儿湿疹、过敏史或家族哮喘史。 (4)两肺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试常呈阳性。 2.类证鉴别 (1)咳嗽:以咳嗽为主证,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或干啰音。 (2)肺炎咳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红,咳嗽等类似感冒的证候,发热较高,伴气急痰喘,鼻翼煽动。两肺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X线可见片影。 (二)西医诊断 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 (1)年龄<3岁,喘息发作≥3次; (2)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具有特定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4)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 (5)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凡具有以上第(1)、(2)、(5)条即可诊断哮喘。如喘息发作2次,并具有第(2)、(5)条,诊断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如同时具有第(3)和(或)第(4)条时,可考虑给予哮喘治疗性诊断。 2.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年龄≥3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 (2)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4)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做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1)、用β2受体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2)、0.1%肾上腺素 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做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min,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或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上升率≥15%,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3.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年龄不分大小): (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4)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辨证】 一、发作期 1 寒饮停肺证 咳喘哮鸣,痰液稀白,形寒怕冷无汗,四肢欠温,面色淡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2 痰热壅肺证 咳喘哮鸣,声高息涌,痰稠色黄,发热面赤,咽痛口干,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3 外寒肺热证 咳喘哮鸣,痰粘稠色黄,恶寒发热,鼻塞涕清,或头痛身楚,口渴或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4.虚实夹杂证 病程日久,咳喘反复,喘息痰多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动则喘息尤甚,面色晦滞带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弱。 二、缓解期 1 肺气亏虚证 喘息已平,面色晄白,自汗乏力,形体虚弱,易于外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指纹淡。 2. 脾气虚证 喘息已平,痰声漉漉或咳嗽痰稀,倦怠乏力,声低懒言,面色少华,纳少便溏,反复易感,肌肉松软,虚胖或消瘦,舌淡,苔白,指纹淡,脉细缓无力。 3. 肾气亏虚证 病程数年,反复发作,喘息已平,但仍动则气短,面色淡白,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夜尿多或遗尿,舌淡或暗,苔薄白,指纹淡,脉细弱。 【治疗】 一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饮停肺证 (1)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2)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 (3)中成药:如小青龙汤颗粒等。 2.痰热壅肺证 (1)治法:清热泻肺,涤痰平喘 (2)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散加减 (3)中成药:如羚羊清肺散等。 3.外寒肺热证 (1)治法:清肺散寒,化痰定喘 (2)方药:大青龙汤合苏葶丸加减 4.虚实夹杂证 (1)治法:温阳益气,降逆平喘 (2)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黑锡丹加减 (二)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1)治法:益气固表 (2)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3)中成药:如百令胶囊等。 2.脾气虚证 (1)治法:健脾益气化痰 (2)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3)中成药:如香砂六君丸等。 3.肾气亏虚证 (1)治法:温肾固本纳气 (2)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3)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等。 二 西医治疗原则 1 婴幼儿哮喘治疗 1 保持气道通畅: 2 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3 清除局部病灶: 4 恢复期注意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 5 及早发现和处理呼吸道过敏 2 儿童哮喘治疗 1 急性发作期缓解支气管痉挛、梗阻 2 缓解期消除或减轻气道炎症 3 积极寻找过敏原,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尽早进行脱敏治疗 3 咳嗽变异性哮喘 1 以长效或缓释支气管解痉药为主 2 必要时用吸入性皮质激素 3 极寻找过敏原,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尽早进行脱敏治疗 2006年4月 反复呼吸道感染 【概述】 是由于素体亏虚,或素有内热,致卫外不固,难以抵御外邪侵袭,经常出现流涕、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多由于患儿禀赋不足,肾气不充、肺脾气虚、营卫失调、积热内蕴等,导致卫外不固,邪毒侵入,留伏体内,反复发作,毒恋日久,进一步损伤正气,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小儿逐渐生长发育至肺脾肾脏气充实而止。 【诊断】 (一) 中医诊断 1 诊断要点 (1)5岁以内小儿每年患感6次以上,或者6岁以上小儿感冒5次以上 (2)5岁以内小儿每年患气管炎、肺炎2次以上,或者6岁以上小儿每年患气管炎、肺炎2次以上。 (3)2次上呼吸道感染距第1次至少7天以上。 2 类证鉴别 需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易引起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疾病相鉴别。 (二) 西医诊断 根据不同年龄每年感染的次数决定(见下表) 表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 年龄(岁) 上呼吸道感染 次/年 下呼吸道感染 次/年 0~2 7 3 3~5 6 2 6~12 5 2 注:1、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一次至少要7天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成。需观察1年。 【辨证】 1 营卫失调证 反复易感,恶寒怕热,不耐寒凉,平素多汗,肌肉松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无力,指纹淡而浮显。发病时低热,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支气管炎、肺炎经久不愈。 2 肺脾气虚证 面黄少华,肌肉松软,虚胖或消瘦,纳少,或有腹泻,不耐疲劳,自汗,气短声怯,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指纹淡隐。发病时病程缠绵,热势起伏,流涕鼻塞,咳嗽痰多。 3.肾气亏虚证 发育落后,头发稀疏,自汗盗汗,遗尿,肌松骨软,或五迟,舌质淡或红,苔薄或剥脱,脉沉,指纹淡紫。发病时低热,或手足心热,或较少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咳痰。 4 热内蕴证 平素纳多,唇红颊赤,急躁好动,睡眠不宁,睡中汗出,磨牙梦呓,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脉浮数,咽喉肿痛,口渴烦躁,或咳嗽痰稠,鼻流涕。 【治疗】 (一) 辨证论治 1. 营卫失调证 2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3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 肺脾气虚证 2 治法: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3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3)中成药:如玉屏风散颗粒等。 3. 肾气亏虚证 (1)治法:补肾固本,填阴温阳 (2)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味 (3)中成药:如百令胶囊、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4. 积热内蕴证 1 治法:导滞泄热 2 方药:时方(石膏、地骨皮、竹叶、半夏、厚朴、陈皮、麦芽、槟榔) 3 中成药: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二) 西医治疗原则: 西医对本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防治方法,多采用免疫强化治疗(和/或正常化)疗法,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调节,常用丙种球蛋白、小牛胸腺素、转移因子、牛初乳等。 2006年4月 消化系统疾病 呕吐 【概述】 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证候,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食物由胃经口而出为主证。古人云: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然而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多合称呕吐。呕吐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中医认为呕吐的病理关键所在是各种原因影响胃的功能,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乱、胰腺炎、肝炎等。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呕吐。本篇所述呕吐仅限于急性胃炎。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 诊断要点 7 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等经口而出,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发复发作。 8 恶心,纳谷减少,嗳腐食臭,脘腹痞胀,或胁肋疼痛。 9 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 10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11 重证呕吐者,有伤阴液竭之象,如饮食难进,形体消瘦,神萎烦渴,皮肤干瘪,囟门及眼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干红,呼吸深长,甚至尿少或无尿,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等。 2 类证鉴别 (1)哕:又称干呕,多见于较大儿童,哕时多有声无物,呕吐则为有声有物。 (2)哯乳:哺乳后乳汁自口角溢出为哯乳,多由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宜注意改善哺乳方法,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二) 西医诊断 1、有进食化学品,某些药物、酒类、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进食有细菌污染之食物等因素。 2、腹部灼痛不适、压痛、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或虚脱现象。 【辨证】 1伤食呕吐证 呕吐物多为酸腐乳块或不消化食物,吐后方舒,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 2外感呕吐证 卒然呕吐,吐出物清冷不化,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指纹红。 3胃热呕吐证 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呕吐频繁,呕哕声宏,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4脾胃虚寒证 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不酸不臭,神疲面白,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常呈干呕,口燥咽干,唇红,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津,脉细数。 6肝气犯胃证 呕吐酸苦,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哭易怒,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7惊恐呕吐证 跌仆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烦神乱,睡卧不宁,或惊惕哭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明显变化。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伤食呕吐证 (1)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方药:伤于乳者消乳丸,伤于食者保和丸 (3)中成药:如小儿化食丸、化食消积口服液等。 2.外感呕吐证 (1)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中 (2)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3)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等。 3.胃热呕吐证 (1)治法: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2)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4.脾胃虚寒证 (1)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方药:丁萸理中汤加减 (3)中成药: 如香砂养胃丸、理中丸等。 5.胃阴不足证 (1)治法:养胃生津,和胃降逆 (2)方药:益胃汤加减 6.肝气犯胃证 (1)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2)方药:解肝煎加减 7.惊恐呕吐证 (1)治法:和胃安神,抑肝扶脾 (2)方药:全蝎观音散加减 (二)西医治疗原则 1. 去除病因 2. 解痉止吐 3. 口服粘膜保护剂 4. 对有细菌感染尤其伴有腹泻者可选用黄连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 5. 有幽门螺杆菌者应作Hp的清除治疗。 6. 适当补液,纠正脱水,保持酸碱平衡。 2006年4月 鹅口疮 【概述】 鹅口疮是以口舌粘膜上有散在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鹅口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基本病机是邪毒蕴积心脾,火热上炎,熏蒸口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心、脾,病性分为实火与虚火。本病后期可犯胃入肠,或延及气道,影响呼吸,吮乳进食,严重可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学也称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诊断】 (一) 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舌上、颊内、牙龈或上唇、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状如凝乳,拭后不久又生,重拭可见出血。 (2)重者白屑可蔓延鼻道,咽喉或气管,影响呼吸。 (3)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4)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2.类证鉴别: (1)口疮: 多见于婴儿,儿童,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或白色溃疡,周围红赤,不能拭去,拭后出血,局部灼热疼痛。 (2)白喉:多见于2-6岁儿童,白膜为灰白色,多附着于咽喉部,虽可向前蔓延至舌根上腭,但其灰白之膜较为致密,紧附于粘膜,不易剥离,强力剥离易致出血,多有发热及全身虚弱症状,病情严重,鹅口疮之白膜洁白,松浮较易剥离,而且发热及全身症状较轻。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多见于幼婴、营养不良、长期腹泻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2、舌、颊粘膜、咽、腭甚或食管、鼻腔等处覆盖点片或膜状白苔,不易擦去,如强行擦去可见到粘膜充血,应排除白喉。 3、白苔镜检可见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辨证】 1.心脾积热证 口舌布满白屑,周围焮红,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或滑数。 2.虚火上浮证 口舌白屑散在,周围淡红,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或大便溏薄,舌质嫩红,少苔,指纹淡,脉细数无力。 【治疗】 (一) 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证 (1)治法:清热泻火 (2)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3)中成药:如导赤丹等。 2.虚火上浮证 (1) 治法:滋阴降火 (2)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3) 中成药:如知柏地黄丸等。 (二) 西医治疗原则 1 局部治疗 保持口腔局部碱性环境 2 2%-4%碳酸氢钠液洗口腔后,局部涂药,如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混悬液(5-10万U/ml),克霉唑1g 加鱼肝油10ml ,涂口腔,1%龙胆紫液,每天1-2次。 2006年4月 厌 食 厌食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主要由于两种病理生理因素导致。一种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道的功能,引起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低下,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一些消化酶的活力降低.另一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发病年龄以1~6岁小儿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是在炎热暑湿的夏季可以使症状加重.如果症状长期不能改善,可造成营养不良,机体衰弱,体重减轻抗病能力下降,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其它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条件,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本病古代无专门论述,与医籍中提到的“恶食”“不思饮食”“不嗜食”相似,产生厌食的原因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者病后失调或者先天不足。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1诊断 1.1临床表现 1.1.1长期食欲不振,甚或拒食,而无其他疾病者。 1.1.2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1.1.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甜食以及吃零食和偏食等。 1.2鉴别诊断 1.2.1厌食是儿科常遇到的主诉,因此医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着手,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厌食。 1.2.2疰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病季节在夏季,有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伴全身倦怠乏力等特点。 2 辨证 2.1脾运失健证: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或拒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精神尚可,二便基本正常,舌苔薄白,脉细滑。 2.2脾胃气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厌食拒食,大便溏薄,或大便带有不消化残渣,容易出汗,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脉沉无力。 2.3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不喜进食,面色欠华,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光无苔或花剥,舌质偏红,脉细数。 3 治疗 3.1中医治疗 3.1.1辨证论治 3.1.1.1脾失健运证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曲麦枳术丸加减。炒神曲6g,炒麦芽6g,枳实6g,白术6g。 加减:食少便多加茯苓;有食积者加山楂,莱菔子;如有腹痛者加白芍,炙甘草。 3.1.1.2 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白术9g,茯苓9g,甘草3g,砂仁3g,鸡内金9g,山药9g。 加减:伴脾虚痰多的加桔红,半夏;汗多加炙黄芪,防风,生牡蛎。 常用中成药: 启脾丸:每次3~6克,每日2次。用于脾脾失健运。 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3.1.1.3 胃阴不足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石斛10g,乌梅6g,北沙参9g,玉竹9g,白芍9g,生甘草3g,麦冬9g,生谷、麦芽各9g,鸡内金9g。 加减: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心烦寐少加竹叶,炒枣仁。 3.1.1.4 其他疗法 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理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3.2西医治疗 3.2.1 一般治疗:主要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要有节制,吃零食,不喝冷饮,少吃甜食,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找出厌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注意小儿的精神情绪,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加食欲。 3.2.2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厌食症的西药。 4 疗效评定标准 (出自《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 (1) 痊愈:食欲显著增加。 (2) 好转:食欲略有增加。 (3) 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2003年9月 腹 泻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数极高的疾病之一,以大便稀薄或水样-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诊疗 常规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