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宝鸡市千阳县城关中学 赵晓利 (说明)自从2009年9月我县实施“高效课堂”教改模式以来,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已走过将近5个年头。我自始至终参与至今,从开始的“一案三单”设计到现在的“导学案”设计。这节课是我在2014年4月千阳县初中“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模式展示会中,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以我校数学学科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基础,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上的一节研究课。该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概念的理解,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考虑数学学科学习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次集体研讨、教研室教研员指导、修正来完成的一节导学案。 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第26.1.2。课本的第41~43页。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 2.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与学习,尽管还处于函数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它所体现的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继一次函数后,知识与方法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图象由“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无不反映出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列表.描点.连线能很容易的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再从给k赋与不同的值,小组内对比,组与组之间对比,合作交流很容易分析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课堂中学生讨论热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设计思路: 过程设计: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函数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正比例函数及其研究方法作为类比对象,运用数形结合来讨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借助导学案、语言的辅助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探究、拓展生成,促进课堂。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设计目的:让学生始终保持“善于思考、乐于交流、用于展示、敢于质疑”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进行不断的探究。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运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 能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得出反比例函数的的性质。 3. 能记住反比例函数的的性质,并用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方法与途径: 1. 类比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 )和正比例函y=kx(k≠0)的图象和性质,来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通过对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2.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与评价: 1. 在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2. 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通过利用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 能记住并会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五.教学难点: 会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六.教学准备: 三角板,导学案等。 七.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一)复习回顾 (挑战“记忆”) 1. 你还记得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吗?(口述) 2. 用描点法画图象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41—43页,画出重点知识,规范的完成学案自学内容,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 。 问题: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尝试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 。 …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 … … y=- 思考:(1)从以上作图中,你发现 y=和y=-的图象是什么? (2)y=和y=-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而如何变化? (4)y=和y=-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解疑合探】(学法指导)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内容;数学学科长负责,拿出讨论结 果,准备展示、点评。 1. 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给k赋值,再画一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是不是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都有类似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内对比,组与组之间对比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加强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和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 2.思考:影响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图象和坐标轴是否有交点? 3.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__________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3)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__________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4)由于x≠0, k≠0,所以 ,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轴,y轴 ,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 质疑再探】(相信自己,我一定行!) (一)当堂达标: 1. 完成课本43页1. 2题。 2. 请你自己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使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__________. 3.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一定在 象限. 4.指出当k>0时,下列图象中哪些可能是y=kx与y=(k≠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 ( )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一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倒数,则这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 _______(填函数关系式). 6.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且x1>x2>0,则y1-y2 0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再学,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评价】 (说说你的收获) 1、本节课你知道了(或学到了)什么? 2、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认识,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整体感觉上进展的比较顺利,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导学案中分为这三大环节:设疑自探(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解疑合探(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组内讨论,展示点评。我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引申,也是强化)。在本节课结束时我评出了课堂中发言次数最多的、声音最洪亮的、进步最快的学生等等,以激发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本节课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只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用适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得当的活动,能将学生放得开,又能收得回,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新知,同时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培养与锻炼,并从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 当然,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我设计的导学案题量过多,一节课的时间紧张;再如我应该给学生制作动态图象演示,让学生更清楚的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加强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的更进一步认识。所以我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去研究,去实践,去不断完善,更合理的编写导学案,使我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长进。 8-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比例 函数 图象 性质 教学 设计 反思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