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9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5 数一数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21日 教材分析 数一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一数”是数学学习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了解小学生活。 2. 通过数图片中实物数量,懂得数数规则。 3. 通过数生活中的数、玩猜数游戏,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懂得数数的规则。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新授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有几只眼睛?有几个鼻子?有几只耳朵?那我们的手指又有几根呢? 2、问学生怎么知道手指是10根呢?(如果学生回答是数出来的,就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数一数。) 3、继续追问,“除了手指,同学们还能数其他的物体吗?” 4、“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利用学生身体的数字激发学生兴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观察图片 1、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新学期开学了,小朋友们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学校。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 2、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老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图片上的人或者物体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呢?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2、课件链接:显示相应的数字(讲解7-10的时候找同学上来数一数,并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3、10个数都数完后,让学生再对照教科书第4页、第5页看一看每个集合圈里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4、数一数教室中的物品。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数数,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好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一些实物的数量。大家数得都很认真,数得很准确。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数出个数。 2、 书上:P8 1、2 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放学后,你们可再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课 后 反 思 这是孩子们步入小学的第一堂数学课。我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 通过了解我还知道他们大多在学前班已接触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数数的方法,并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体会数数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6-8 比多少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22日 教材分析 学习比多少,教材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4块砖,小兔没有多余的,砖也没有剩余的)引出“同样多”概念。第二次活动是通过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1根)引出“多”、“少”的概念。第三次活动是通过对教材资源的观察,提出“还可以比什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理解“多”“少”的含义 。 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新授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故事。 2、小兔子和小猪互相帮助,我们也要像他们学习。 通过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图片中物体的数量。 2、出示学生提到兔子、砖头的数量,请同学认真看此时兔子和砖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像这样没有多余的砖头和兔子,我们就说砖头和兔子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3、看一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谁愿意说说? 4、刚刚我们说小猪有几只?木头呢?你发现了谁多谁少吗?(木头多,小猪少) (板书:多 少) 很好,还可以怎么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 5、同桌互相说一说。 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 6、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 (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7、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 (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同样多的物体,并作出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7 做一做 3、 2、 书上:P8 练习一 3、4 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放学后,你们可再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谁多些”“谁少些”或是“同样多”。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比多少 同样多 多 少 课 后 反 思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比谁多些,谁比谁少些,谁和谁同样多。学生貌似心里明白,但是表述起来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9、11 认识上下和前后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26日 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上下和前后进行集中教学,并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和前后,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并能用上下和前后说出人或物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初步的空间方位。 重难点 1、认识上下和前后。 2、用上下和前后说出人或物的位置。 3、理解上下和前后的相对性。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新授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书桌上面有什么? 2、那在数学书的前面又有什么? 3、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上下和前后(板书) 学生已有简单的“上下和前后”概念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物品摆放情境引出本节内容,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认识上下 1、出示课件,以故事的形式描述动画内容: 这是一幅大桥的图画。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江河,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铁路上方的公路驶来一辆汽车,大桥铁路上正奔驰着一列火车。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小组讨论:为什么火车一会儿说它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它下面呢?怎样才能说清楚? 4、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出示课件:开来两辆汽车。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 2、哪位同学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些车谁在谁的前面,谁又在谁的后面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二、归纳梳理: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上、下、前、后,它们都是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2、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借助情景,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含义体会其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和前后说出物体的位置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上、下、前、后”方位词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9 做一做 2、 书上:P11 1、3 3、 找几名学生,分别说一说他的前面和后面分别是谁。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上下或前后关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放学后,你们可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物品说一说他们上下和前后的位置。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认识“上下和前后” 上 前 后 下 课 后 反 思 在教学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上面下面有什么,前面后面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教学时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范围可以再大点,在进行位置判断时如果学生下去扮演一下,位置可能还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上升了一个高度,不但会看,而且会想,通过想来分析推理,并得出一个推理结论。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0、11 认识左右、练习二的部分练习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27日 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比如,在教材中安排了最常见的发言举右手、摆放物品等一些活动,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重难点 1、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2、 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情境导入: 1、刚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2、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直奔主题。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 摸一摸。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2. 动作游戏。 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 (二)实际操作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本数学书。 2、数一数。 ①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②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①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哪个同学愿意和老师对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xxxx同学,橡皮的左侧是什么?) ② 同学们都很想对口令是不是?那么学老师的样子,同桌互相对口令好不好? ③ 请你看看左面和右面的同学分别是谁? (提问两个同学)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①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②体验:同桌面对面站好并同时举起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也就是说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同桌刚好相反。 2、小游戏。 老师和你们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你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你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3、爬楼梯。 ①课件出示楼梯图:上、下楼靠右侧通行我们应该怎样走呢? ②请同学示范一下,如何靠右侧通行,把教室中间过道当走廊。 二、归纳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位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要注意靠右走,遵守交通规则。 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从而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上也有数学。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亲身经历“猜测――验证――数学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11 2 P12 4、5 P13 6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放学后,你们可以说一说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物品,他们左边或右边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认识“左右” 课 后 反 思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左右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但是,当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他们不觉得是在学习知识,只觉得有趣好玩。虽然课堂气氛还不错,但我觉得仍有遗憾。如:学生做动作时我只关注了大部分同学的动作,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学生,我也没有仔细检查较慢的学生是否做对动作,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没有把“面向全体”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说明我驾驭课堂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4-16 1-5的认识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28日 教材分析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由于1~5数小,抽象程度低,儿童较容易理解,加上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已经会数甚至会读、会写20以内的各数,所以,把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会认读这5个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借助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重难点 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情境导入: 1、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个丰收的季节。看,李奶奶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认真观察,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5的认识》(板书)。 让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片并说出数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认识数的基数含义,认、读数 1、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2、教法同上,依次认识2-5(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3、大家能在这幅图中发现了那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五个数,下面就考验一下你们的动手能力吧! 4、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 5、请你摆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可以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二)理解1-5的顺序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1)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4、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5、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6、这儿有一些点子图,你能给点子图排排队吗? 7、排的真不错,下面就请我们读一读这五个数吧!(正、反读) 8、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1-5的写法 1、现在我们对1-5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写这些数。 2、课件演示与黑板演示相结合。(描述:1像小棒 2像鸭子 3像耳朵 4像小旗 5像钩子) 3、学生在书上描红写数字。 二、归纳梳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1-5这几个数字朋友,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学生是第一次写数字。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师的示范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从哪起笔,怎么拐弯,在何处收笔,把握好每个数字的笔顺和在方格中的布局,更好地突破学生在书写中的难点,为独立地写好这些数字打好基础。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16 做一做 2、 书上:P18 4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不同方式感受物体的数量,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2、3、4、5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课 后 反 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1-5,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学生练习的会时候时刻提醒他们注意正确的书写规范。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9 比多少、部分练习三的习题 教学时间 2013年8月30日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并且在这里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引出第一批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9个猴头/3个桃/4个梨/2个香蕉图片 教学方法 激趣法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复习旧知: 数一数,填一填 二、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多少(板书),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个故事。 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1、图上都有哪些事物?分别是多少呢?(将教具摆出来)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3、请同学拿出学具先摆一摆。 ①引导学生摆猴子和桃子,教学“=” 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②引导学生摆猴子和香蕉,教学“>” 教师说明:当香蕉比猴少的时候,我们就说3只猴大于2个香蕉。(板书:“>”),大于号像张着的嘴巴,请学生跟读“3大于2”。 ③引导学生摆猴子和梨,教学“<” 教师说明:当梨比猴多的时候,我们就说3只猴小于4个梨。(板书:“<”),小于号像闭着的嘴巴,请学生跟读“3小于4”。 4、观察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都是冲着数多的那边的。 5、课件出示“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的写法 二、归纳梳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样多”“大于”“小于” 学生是第一次写“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在前面授课的过程中只是强调他们的名字,后以课件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到底应该怎样写。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17 做一做 2、 书上:P18 3 P19 6、7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不同方式感受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用“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比较家中生活用品之间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比多少 课 后 反 思 虽然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课程,但是通过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知道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区分的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授本节课之前我也找了许多顺口溜进行改编希望可以让我的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验感觉还算不错,大部分同学都能区分开,只有个别的几个孩子光顾着玩学具了没有认真听,所以区分的还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的考虑学具使用的适当性以及可行性,否则学生总把学具当成玩具耽误听讲。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0 几和第几 教学时间 2013年9月3日 教材分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再分别说出这5个人分别排第几,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去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中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能区分“几个”和“第几”,并在实际中运用。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4根小棒、1个圆片 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课前小游戏: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伸出左手和旁边的同学打个招呼,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这节课你们能团结互助。 二、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片。(师播放多幅有秩序排队图片)谁能说说这几幅图片有哪些共同点? 2、在很多时候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 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板书课题) 为了避免后面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对左右方向表述不清的问题,课前增加这样一个小游戏,在进一步强化左右概念的同时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请学生排队,感知序数含义。 1、同学们,虽然大家才上学不长时间,但我发现你们特别聪明,都能把队伍站得直直的,现在老师想请几个人到前边站成一排,谁愿意来? (1)请5个学生排队(直排) ①老师一共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排队?(板书:有几) ②从左边数谁排在第2个?排在第5个的是谁?这里的第2个、第5个指的几个人?(板书:第几) ③那XX同学左面有几个人?右面有几个人呢? (2)请左边的第一名学生回座位。 ①刚才在排中谁排第一名?现在呢? ②这时剩下有几人在排队?你能分别说说每个同学排在第几,他前面、后面各有几个同学吗? (二)出示书上例题,进一步理解序数含义。 ①我们班小朋友真能干,不仅队伍排得好,问题也答得棒。你们瞧,售票窗口的人们也排着有序的队伍,你能试着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吗?(出示例题,让学生将书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拿出4根小棒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摆成一直排,把摆的结果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 让学生试一试把圆片摆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提出讨论:为什么把圆片放在第2位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摆法? b.你能把圆片摆放在一个无论怎么数都是第三个的位置上吗?注意要摆放在一直排上。 二、归纳梳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吗? 通过学生亲自排排队,形象直观地感受自然数除了可以表示几个以外还可以表示第几。 通过进一步强调动手摆成一直排的要求,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出现的各种不正确的摆放问题,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 合 训 练 习 题 的 设 计 课后习题的分析处理和综合训练题的设计 目 的 1、 书上:P20 做一做 2、 书上:P23 1、2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不同方式感受几和第几的区别,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 业 题 的 设 计 作业题目 设计意图及目的 在明天间操时,看一看自己的队伍中有几人?自己排在第几位?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几和第几 几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 第几个:是指其中的一个。 课 后 反 思 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一 年级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研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1 分与合 教学时间 2013年9月4日 教材分析 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从这个角度考虑,教材将“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在这里单独进行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4和5的组成,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基本掌握2~5各数的组成,为后面学习用5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做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4、5的分解和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1、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2、 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使用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磁扣圆片 教学方法 操作法 引 课 及 主 题 图 的 处 理 主题图的编排意图及使用 目 的 一、复习旧知: 问题: 1、从右数,排在第3个的向日葵是哪个? 2、从左数,排在第1个的向日葵是哪个? (找同学上来圈一圈) 二、情境导入: 1、刚才的两位同学表现的好不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 2、刚才我们在鼓掌的过程中,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通过复习旧知,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以鼓掌的方式进行表扬,顺其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与我们的生活总是息息相关的。 探 求 新 知 探 求 新 知 例题编排意图及“教与学”活动设计 目 的 一、探求新知: (一)4的分与合 1、同学们,你们见过向日葵吗?要把四朵向日葵分在两个筐里(筐里不能为空)。想一想,会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2、我们用4个圆片代替4朵向日葵,请大家想一想,要把这4个圆片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动手试一试,分好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多。 3、教师巡视,并找同学上黑板分别摆出这三种可能。 4、找同学说一说,黑板上的同学把4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了4?(板书) ○ ○○○ ○○ ○○ ○○○ ○ 5、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在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6、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对口令。4可以分成3和几?4可以分成1和几?3和几合成4?1和几合成4?4可以分成2和几?几和几合成4? (二)5的分与合 1、同学们真厉害!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2、好,请小朋友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就开始,明白了吗?好,请大家拿出圆片同桌一起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3、从5可以分成4和1,你还能想到什么分法?从5可以分成3和2呢? 4、你能根据5的不同分法,说出几和几可以合成5吗? 学生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交流。 (三-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上册 教学 设计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