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docx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 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用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燃起。 二、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更多地发现 ──《纸的观察》一课的教学 执教: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陶建鑫 评析:周朝勇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黄色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观察纸纤维 师: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师指着有毛的记录问) 生:牛皮纸一面有毛,白纸两面都有毛。 生:牛皮纸一面只有很少一点毛,白纸根本没有毛。(学生有争议) 生:我们是撕开以后才有毛的。(刚才发言的学生补充) 师:到底有没有毛呢?想不想知道?(学生一起说想) 师:刚才她说他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撕开。 师:可不可以撕一下(可以)预备/开始 [评:当学生不能敏锐的发现有争议的观点时,而这一个观点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就采用指着有毛的记录问: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这样来挑出矛盾,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两张纸纤维的观察活动中来。] 1.观察两张纸的纤维: (师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以后很快就举手想说自己的发现) 师:一起说发现了什么?(有毛) 师:看来有时从表面能不能完全认识物体,还得从物体内部去观察。 生:白纸两边毛的颜色是一样的;牛皮纸这边毛的颜色深一些,这边毛的颜色要淡一些。 师:人们把你们看到的毛取个名字叫纤维。现在我们知道了牛皮纸和白纸里面都有什么?(纤维) 2.观察更多的纸纤维 师:猜一猜其它的纸会不会有纤维?(会)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张纸都有纤维,其它纸一定会有毛。 生:我认为有的纸有纤维,有的纸没有纤维。 师:为什么呢?(两位同学举手有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原因) 生:我觉得白纸和牛皮纸薄,所有的纸都是利用白纸加工形成的,应该都有毛的。 师:想不想知道其它的纸有没有纤维?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用观察) 师:想得到各种纸去观察的,先要提出自己对观察纤维有什么问题或猜想?生提问:纤维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个毛叫纤维?纤维可以做什么?纤维从哪里来的?纤维里边的细胞结构是怎么样的?纸里面为什么要有纤维?我、我还有很多关于纤维的问题……) 师:拿到纸的小组开始观察更多纸的纤维(学生把纸撕开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比较,诶。都有呐!学生惊叹的说,纷纷举手,有纤维……) 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硬纸板的纤维要多一些; 生:我认为每张纸的纤维都有点不同。 生:我的天呐!报纸纤维很多; 生:我觉得如果纸厚一点,纤维就更多。 师:这些观察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不同的纸,纤维的颜色不一样。 生: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评:观察纸纤维这两个活动,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对纸观察的欲望。成功的引导学生从关注纸的外部特征到纸内部本质特征纤维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纸共同特征的认识。拓宽课程内容领域。 不局限于书本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的介入到生活中各种纸纤维的观察比较,在观察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与体验,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的教学 四川省成都市中育实验学校 严玲 教学设计意图及研究价值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和能力这个角度出发的。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科学教育正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就必须从小让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课堂之中。因此,要树立科学教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正确观念,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包括学习和掌握哪些探究技能和方法呢?有观察、推测、实践、记录、分类、归纳等等。这其中,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活动。科学的求真性决定了观察的核心地位。 我曾经上过一堂关于电路的自然课,课上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交流、实验,看上去效果很不错,学生们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教学氛围浓厚。然而课后,有老师随意地问了几个学生,电线怎么和小灯泡相连呢?学生们一片茫然。这给我触动很大,课堂上热闹了一场,学生们也“玩”得十分愉快,纷纷点亮了小灯泡,可为什么连最基本的电线连在小灯泡的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呢?看来,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方法应该教给学生。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念,在整个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包括老师,仍然把精力放在材料的搭配和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上,却忽视了对材料本身的细致观察,以至于做成功了实验,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要想弄清楚连接小灯泡的规律,必须先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我所上的《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认识到在实验前或困惑时对事物本身进行必要的细致的观察,是成功的保证。不仅要点亮小灯泡,还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当学生们领悟到观察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将来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并能发现许多事物本身的奥秘,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的热情与愿望。 教学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设想) 第一部分:尝试点亮小灯泡 教师出示一个带有灯泡的漂亮玩具,引出灯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亮小灯泡。学生们尝试着用电池、电线连接灯泡,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都是用电池、电线连接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点亮呢?这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自然地进入学习,并从矛盾中、失败中发现问题,引出观察活动。 第二部分:观察灯泡的结构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在学生的新旧认知发生矛盾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方法指导和帮助,强调认真细致的观察对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由外到内地观察灯泡的结构。从而发现灯丝的两端分别接在焊点和螺纹上。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了解小灯泡及电池的结构,培养学生有目的、细致的进行观察,发现电池连接小灯泡的技巧,为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当学生观察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后,便能轻松地点亮小灯泡了。为了不重复前面的探究活动,并将探究推向更高层次,我启发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并在黑板上展示出连接方法。为后面的观察分析做好铺垫。 第四部分:观察并找出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图,从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观察不亮的连接图,找出点不亮小灯泡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能总结出:小灯泡底部的焊点和金属螺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否则就不能点亮小灯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引申扩展 学生们在观察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并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规律后,教师加深了难度,将探究活动推向高潮——自主探究用两节电池点亮一个或两个小灯泡。这部分引申扩展,是在新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创新。 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来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中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能够吸引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并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探究的乐趣。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一个用一、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过程,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逐步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并学习一定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如何点亮小灯泡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简单的线路,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2.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里面有小灯泡、电池……)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二)新课 ★观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1.谈话: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为什么?(电池里面有电,电线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得到电。)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着点亮小灯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4.启发:为什么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5.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 6.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7.讲述:如果我们把金属螺纹剥开(揭开挂图复合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8.学生观察后表述:灯丝的一端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接在底端的焊点上。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9.投影:解剖小灯泡(图片见后) 10.点题: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探索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1.要求:分组实验,两个同学一套材料,把你们连接的方法画在纸上,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种,点亮的方法画在一边,点不亮的方法画在另一边。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图片、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两极上。 5.判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有争议的图(揭开),现在能确定它们到底亮不亮吗?(学生交流)。 6.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7.学生交流。(强调短路的形成和危害,并演示,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引申活动: (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里面有几节电池?(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联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合并小组,共同探索) 教学实录 师: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 生:里面有小灯泡在发光。 生:里面还有电池。 (打开鲜艳的花形外壳,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 生:能。 生: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 师:为什么? 生:电池里面才有电。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里的电引出来。 生;我知道电池分正极和负极。(板贴图片,标出正、负极) 师:现在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学生们两人一组,信心十足地尝试着点亮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有的组没有。教师巡视分组实验情况,分别请点亮和没点亮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连接的方法。) 师:(指图)没点亮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 师:(指图)点亮了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用电线把电池和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沉默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教师启发: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为什么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反而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听的格外认真、安静。) 师: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的观察一下小灯泡吧,看谁观察的仔细,说的清楚。 (学生们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 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小灯泡的复合图片,请学生描述。 生:小灯泡有一个玻璃做的像球一样的外壳,可以保护里面的灯丝。它的下面部分是黄颜色的金属围成的外皮,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条纹。 生:小灯泡的灯丝被缠成螺旋状,它和两端的金属支架用的材料不一样。 生:小灯泡的最底下有个灰色小点儿,周围是一圈灰色的玻璃。 …… 生:小灯泡的那两个金属支架中间还连着一块蓝色的玻璃。老师,我想问一问,那块蓝色的玻璃用来干什么? 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很欣赏你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那块小小的蓝色玻璃可以固定、分隔那两个金属支架,使灯丝能更好的发光。 生:(微笑着点点头) 师:(一边小结一边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师:支撑灯丝的两个金属支架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根据黑板上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一下,金属支架连在哪里的? 生:灯丝的一端可能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应该接在底端的焊点上。 师:大家同意吗?(投影解剖小灯泡,果然如此,学生们发出喜悦的欢呼。)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师: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师:两个同学合作。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图片、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学生们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欢呼声此起彼伏。黑板上很快展示出9种连接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要让灯泡亮起来,就要把电池的正极和焊点连起来,把电池的负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或者把电池的正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负极和焊点连起来。 师:(一边小结,一边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有争议的图,现在能确定它到底亮不亮吗? 学生判断:这种方法小灯泡要亮。因为小灯泡的焊点连在电池的正极上,他的金属螺纹用了两根电线连在电池的负极上,小灯泡还是要亮,但是他用了两根线,有点儿浪费资源。 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说出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生:第一种方法小灯泡的焊点没有连在电池的负极上。 生: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没有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而是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 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焊点没有连。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直接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这种错误的连接法叫做短路。短路会迅速消耗电池里的电,并使电线发烫,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演示:将裸露的电线直接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师(再次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这里面有几节电池?(取出: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 (学生合并小组,共同探索,教室里又不时传出兴奋的欢呼,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反思 在平常教学时,遇到植物单元、动物单元经常要用到观察方法,比如认识一棵大树,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那么,在操作性的探究活动中,也要观察吗?学生们拿到小灯泡不会想到要去观察它,只要点亮就行了,爸爸妈妈买来灯泡看也不看就安在灯座上,不也亮了吗?在这类操作活动中,学生是没有意识去观察的,所以后来出现了点不亮灯泡的现象。 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为例,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这里强调的是主动的、自发的观察。怎样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去观察呢?引出观察活动呢?在最初的教学设计里,为了强调观察的重要,教学一开始,我就组织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外部结构,再由外到内观察下去。实际教学中学生也能接受。但是课后,有老师质疑:“导入教学的部分为什么要先观察小灯泡呢?学生是主动自愿的去观察,还是老师要求他们去观察的?他们自身意识到观察小灯泡的重要性了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深受启发:我们的学生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他们对自然的、社会的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有错误,但这些原始观念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关于小灯泡,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们早已知道它能发光,而且需要电池供电、电线连接。可到底连在什么位置,学生们不一定清楚了。因为他们没有深入观察过小灯泡的结构,没有发现灯泡自身的结构特点,而只有先通过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后,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从而认识到观察灯泡的重要性。这种建构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其他人代替或强加。 于是,我对导入教学的部分进行修改:先让学生们尝试着点亮小灯泡,在问题和矛盾产生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开始上课了,我用一个十分精致漂亮的玩具将学生吸引住,当玩具里的小灯泡发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们十分惊奇,他们也想亲自让小灯泡发光,我适时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请他们自己去尝试点亮灯泡。孩子们一拥而上,在他们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活动结束时,28个小组里仅有三个小组将小灯泡点亮,其他的组都没成功。许多孩了愣住了,甚至有些不甘心。怎么回事呢?矛盾心情油然而生。这时,我给他们机会说理由,让点亮了小灯泡的组和没点亮的组分别将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聆听他们的连接理由。点亮灯泡的同学说:“我用电线把电池、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但对于为什么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要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焊点上,学生说不清楚原因了。没点亮灯泡的同学说:“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在失败和矛盾面前,学生们有些沉默,有些困惑了,找不出原因来。此时,我开始引导思考:“以前我们认为点亮小灯泡只要有电池、电线就行了,今天试了试,看来还不一定。为什么没有点亮小灯泡呢?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灯泡进行观察了解。有时,深入细致的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地观察一下灯泡吧。看谁观察得仔细、说的清楚。” 有过失败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学生们对小小的灯泡看得可关注了,连灯丝缠成螺旋状,金属支架和灯丝材料不一样,灯泡底端有个灰色小点,周围是一圈黑色的玻璃,左右两个金属支架连着一块蓝色玻璃都看的清清楚楚,并给几个重要部分取了名字。这样观察一下就可以了吗,不行。观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这才是观察的目的。细致的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小灯泡更加亲切、可爱,自然地想进一步知道连着灯丝的两根金属支架另一端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我并不急于揭开金属外壳,而是让学生根据黑板上展示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眼明口快的孩子们一下猜想到可能一端连在金属螺纹的外皮上,另一端连在底端的焊点上。这只是猜想,里面到底怎么回事,必须打开来看看。当我揭开金属外壳,解剖小灯泡一看,果然如此!孩子们激动的叫出了声,为自己细致地观察和有根据地猜测得到应证感到喜悦,更充满自信的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当他们弄清楚了灯泡的内部构造之后,就能轻松地点亮小灯泡了,并且方法多种多样,把探究推向了更高层次。由刚才的不能点亮小灯泡到现在有这么多方式去点亮灯泡。这,更说明了细致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技能的课型。它突出了对实验材料本身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这一方法的培养,积极寻找并及时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操作前对材料本身进行观察,用实验材料的特点来指导操作,形成一种习惯,那么,他的探究会更精彩,更容易发现规律,探究的效果更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点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试看 四、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 ──《画叶》一课的教学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瑞芳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黄色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黄色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黄色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优秀 教学 案例 10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