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
《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1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二 年 级 数 学 上 册 教 案 教师: 林运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周 长度单位 第2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3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4周 100以内的加减法2 第5周 角的初步认识 第6周 表内乘法1 第7周 表内乘法1 第8周 表内乘法1 第9周 表内乘法1 第10周 表内乘法1 第11周 观察物体 第12周 表内乘法2 第13周 表内乘法2 第14周 表内乘法2 第15周 表内乘法2 第16周 统计 第17周 数学广角 第18周 总复习 第19周 总复习 第20周 期终考试 第1单元 长度的单位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新|课|标|第|一 |网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老师事先准备好2米、3米、4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米,2米,3米,5米 1米=100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话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 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复习。 1、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米分别是多长吗?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 )厘米 ( )厘米 ( )米( )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1、第5题。 2、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3、第7题。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4、第8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进行测量。 5、第9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1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 6、第10题。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2、测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 布置作业。 六、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老师可以让学生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长是多少,然后让两人一组到前面实际测量黑板的长,可以多请几组小朋友,同时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36+30=和35+34=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小结: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6根小棒和30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 个 3 6 + 3 0 6 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 个 3 5 + 3 4 6 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乘坐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能合乘一辆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 5 3 2 5 7 +2 3 +2 3 +4 1 5 7 1 5 1 6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五、 布置作业。 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数位对齐。 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6+30=66 35+34=69 十 个 十 个 3 6 3 5 + 3 0 + 3 4 6 6 6 9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6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 师: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1根)为什么?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7捆1根) 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 6 +3 5 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 6 +31 5 7 1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把错误改正过来。 3 6 3 7 1 7 +5 5 +4 2 +6 5 8 1 8 9 8 3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的“思考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行集体反馈。如还可以写出:27+72=99、36+63=99、45+54=99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五、布置作业。 单根的6根和5根加起来一共是11根,可以先把这11根小棒分成两部分,10根棒和1根小棒,这样就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位置。 出示学生概括出来的法则: 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二是从个位加起。 三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新|课|标|第|一|网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6+35=71 3 6 +31 5 7 1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口算。看谁算得正确。 34+21= 20+38= 42+20= 33+25= 40+30= 21+50= 16+8= 26+43= 54+32= 28+72= 26+35= 29+47= 2、竖式计算。 56+23= 38+27= 54+29= 48+48= 学生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二年级(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28人,男生有18人,二年级(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汇报,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第7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先指名说一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并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算出合计数,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第8题。 练习时,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算得全对,找准蘑菇。教师巡视班级,注意检查学生对学过的竖式计算掌握情况,找出差错较多、计算速度较慢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5、第9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要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计算结果要写清单位名称和答案。 6、第10题。 本题要注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练习。第(1)小题,可以在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直接列式计算,进行全班交流。第(2)小题,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注意题目唯一的条件是只有50元钱,所以可以买以下几样玩具:①小飞机和小汽车:23+12=35(元)②小飞机和小火箭:23+17=40(元)③小汽车和小轮船:12+30=42(元)④小汽车和小火箭12+17=29(元)⑤小火箭和小轮船:17+30=47(元)。第(3)小题,要引导学生注意本题中的关键字“最少”,所以就要购买价格最便宜的两件玩具,即购买小汽车和小火箭,共花29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 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练习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 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圆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 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 (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师: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 师: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遇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从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 师: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56-22)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56-22= (1)引导学生口算。 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先用50-20=30,6-2=4,30+4或56-20=36,36-2=34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5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56里减去22该怎么办?强调从个位上的6个圆片中去掉2个圆片,从十位上的5个圆片中去掉2个。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 5 6 -2 2 3 4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1-4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分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第2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要用原有的桃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可以先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解决问题还可复习求:还剩多少? 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做减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56-22=34 5 6 -2 2 3 4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人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 教案 表格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