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doc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简报 (第一期) 学术中心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组 l 卷首寄语 像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一转身我们又匆匆的走进课题研究这所快乐驿站。南山下、东篱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开怀畅饮,陶然而悠然。我们不是诗人,却有着诗人一样的禀赋和才情;我们不是农夫,却有着农夫一样的淳朴和平实,一样的耕耘和收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学校和年级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下,我们高一语文组承担的子课题研究,有序展开。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共同确定了本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案,以及各人分工负责的“子课题之子课题”研究。现在,我们不揣冒昧把这些还不成熟的东西以简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包括“研究动态”、“研究方案”、“论文精选”、“课例研究”等几个部分,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愿读书、科研之风吹遍一中,愿我们的课题研究早结硕果! l 本期主编: l 编委: l 执行主编: l 研究动态 ★年9月初,“高中课堂文化研究”开题报告会; ★年10月15日, 第一次子课题研究例会,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子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简单分工; ★年11月12日,课题组第二次例会,课题组内部交流研究心得; ★年12月20日,课题组第三次例会,组织参加学校学术论坛活动; ★年1月6日,我校第一届学术论坛圆满举行,本子课题组代表在论坛与其他组交流研究心得; ★年2月28日,课题组第一期研究简报刊印…… l 研究方案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高一语文子课题研究组 刘刚 一、课题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今天,当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目标 我们高中年级语文组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目标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沉沦,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如何积极、有效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 三、课题分析 1.什么是传统文化 首先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里的传统文化,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中国既有的文化,区别于所谓“西学”,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本课题所要研究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一般不涉及器物,而是侧重于制度和精神,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学习与继承。 (1)古诗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散文的大国。古诗文既是精神层面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包括语言和文字,都因其独一无二、独树一帜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 。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六书”为代表的造字法 去年就有报道说,台湾有意将繁体字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提示我们,作为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尤其是汉字成功的解决了信息化的问题后,我们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为自豪的汉字,做进一步的研究。 针对学生错别字和社会上错别字泛滥的现象,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汉字的造字法,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让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有了这种浓厚的兴趣,用心写字,错别字自然而然的就“减产”以致“绝迹”了。汉字是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并且在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用传统的“六书”造字理论,走近汉字,了解汉字。 (3)避讳制度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我们对于避讳制度的最初印象。其实, 避讳制度是整个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部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看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为避母亲贾敏之讳,对于“敏”字,读必曰“蜜”、书必缺画,都是避讳文化的生动体现。如果我们对此缺少认识,就容易误读。 大家都知道,李贺是我国晚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坎坷人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的所有的不幸都只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礼部官员昏庸草率,认为当避父讳,不准应举。此后,虽然李贺的诗名千古传颂,却不得不面对失意凄凉的现实人生,年仅27岁就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4)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5)仕与隐(出世与入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许每一个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都流动着出世与入世这两种精神。过去我们习惯上褒入贬出,或者褒出贬入。其实,这两者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其可爱之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辛词豪,苏词旷,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尤东施效颦也”,这里所谓的“苏词旷”就是苏东坡在词中表现出的开阔胸襟。正是,这种归隐林泉、拿得起放得下的轻巧,这种隐者的旷达心胸帮助苏东坡冲破人生的阴霾,坚定乐观的活下来。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看做是隐者的代表,可是他在诗中也留露出 “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无奈。可见,归隐并非是因为他的所谓“性本爱丘山”,而是社会的黑暗没能给他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 (6)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是联系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纽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因为在这种时候最容易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在中秋、重阳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甚至可以大张旗鼓的举办一场主题诗歌朗诵会,办一期手抄报,或起个“诗社”,写些诗歌。这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传承的文化才是活的,是意义深远的。 2.渗透的内涵和外延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专家强调的“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所以,渗透是必须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学习,而不能喧宾夺主的上成传统文化概论课。 (1) 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③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2.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3.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 4.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五、研究的对象 本实验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济南市长清一中高中部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为我校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倾向性研究、引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 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性的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 第一阶段(年1月一年7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 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并向上级申报子课题。 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第二阶段(年8月-2012年2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 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 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录象、学生习作、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 力争推广有价值的做法、经验。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及形式 1.每位实验教师整理、总结出关于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并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 2.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3.每位实验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读书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课、内外学习,高中和终身学习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4.积极加强与课题研究领导组相关老师保持沟通、联系,力争在相关刊物发表、展示我校师生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黄继成(副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具体负责人:胡昕 课题组成员: 胡昕 李会滨 董磊 郑宏伟 肖树菊 申华兵 刘刚 段晓玉 王文文 王静 十、研究教师承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课题: 十一、经费预算和物质需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研究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 特别是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相关书籍资料和专家指导。 十二、此研究课题要坚持为学生做好的几件实事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 1.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2.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组织学生积极向《新读写》投稿,力争发表作品,作文竞赛、语文培优能出成绩。各参与研究的教师每年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 l 论文精选 潜移默化 熏陶渐染 润物无声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高一语文组 胡昕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唐诗风宋词韵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品读古诗,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美与丰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蕴的神采之所在。同时,古诗文中蕴含着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奋进,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文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方式多多,点滴雨露也会滋润心田。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注重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之中。 一、理解传统文化之民族气节在古诗中的渗透 众所周知,每一首古诗都寄托着诗人一份情怀,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快意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略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境界。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曹植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崇高理想和坚贞不屈的志节教育: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的呼喊声中表现了他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和激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面临死亡之时,他舍生取义,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学习中,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气、他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和震撼,并激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坚贞的气节,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事物都会寄托诗人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精神风骨,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出身贫寒、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时,他愤然的在文章之中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他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教学郑板桥的《竹石》,先动情地告诉学生诵读时想象的画面:瘦弱的竹扎根在贫瘠的石逢中,生长在陡峭的石崖上,被狂风、烈日、雨雪一次次无情地袭击着,竹子一次次被击伏在地上,又一次次迎着风霜雨雪倔强地昂起头。再让学生了解到当时诗人因为给老百姓求情救济而得罪了大官,被百般刁难,最终被罢官。两位诗人在古诗中分别表达了自己永不屈服和不畏强权的风骨,古诗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与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二、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在古诗中的渗透 相机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其传承的文化色彩极其浓厚丰富。而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折射出了其民族生活的轨迹。而现在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我们学生的头脑中又会存有多少的民俗文化呢?为此,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通过对古诗内涵的层层深入,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当然,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需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文化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许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会知道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端午吃粽子;除夕大团圆,吃年夜饭;春节放鞭炮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更会有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由来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结合课文的具体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的延伸,积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基本的美德,产生了无形的薰陶作用,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同时还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与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尤其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下,洁身自律,修心立品,进而提高自身语文的素质。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挫折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与伟人的心灵碰撞为设计重点。如教《史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都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着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草创未就,横遭宫刑,囚禁狱中。“最下腐刑极矣”,它是个大辱,污及祖先,见笑世人。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性命。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充分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几番浮沉,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3.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中国古人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情感世界。处于物的挤压下的现代人渴望返身大自然去寻求精神抚慰之所。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永久的审美领域。我们应置身自然,“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达到物我交融与统一,[2]陶冶性情,在自然中释怀。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体现自然美的文章,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自然美,回归自然。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了大自然壮美的景色:“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庄子在《秋水》一文中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体现了庄子“天地有大美”[3]的观点,揭示了自然景物能使人在欣赏中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特性。苏轼谪居黄州,泛舟游江,在清风、明月、无穷的大江上感悟人生、宇宙,“物与我皆无尽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成了作者身处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因而获得了超脱,超脱生死、荣辱、得失、寿夭,人生苦难得到释怀,得大自在。着名作家史铁生自瘫痪后,十五年来泡在地坛,静静地坐在园子一角,看四季轮回,听大地之声,闻落叶芬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徜徉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交流。地坛成了作家的精神家园,与作者有着物我合一的精神默契,它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感受文中的自然美, 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澄净、洒脱,继而增强生命的硬度。 综上所述,古诗文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美丽的一页,其散发的魅力、折射出的精神、蕴育的灵魂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之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王文文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这些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点燃孩子的成长之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灯,在一盏灯火的照耀下,他生命的道路才会被照亮,他的梦想才会被照亮。我们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够对每一个孩子的人格成长,身心健康,起到良性作用的一种基因,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死记硬背,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枯燥的、诘屈聱牙的古文而已,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活着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体会意境时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屈原的《国殇》,完整而有层次地展现了车战的一个激烈、悲壮的场面,刻画了英勇无畏的将士形象,歌颂他们到死不放下武器,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气势豪放,高昂激越,写战败不消沉,写死亡不哀怨,是一曲悲壮而鼓舞人心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再如《殽之战》中所写郑国商人弦高将市于周,路遇秦军将袭郑时,一边马上派人报告郑王,一边以4张熟牛皮为先行礼物,然后用12头牛去犒劳秦军,并暗示郑国早有准备之意,致使故军不敢妄动,“灭滑而还”。再如燕国荆轲为捍卫祖国挺身而出,去刺秦王的事迹等等,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诗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 我们要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及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爱莲说》中的周敦颐,《饮酒》中的陶渊明,《满江红》中的岳飞等等。授课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爱国,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传统文化传承久 我辈当仁我躬行 高一年级 申华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所思所为,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等; 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等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中语文 课题 研究 语文 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传承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