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1-5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共50课时).doc
《高中数学必修1-5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共50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必修1-5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共50课时).doc(27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 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 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 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 “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 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 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 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设B={1,2,3},则1∈B,4B. 2. 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3. 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简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简称实数集,记作R. 4. 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 题] 如何表示方程x2-3x+2=0的所有解? (1)列举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例:x2-3x+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2)描述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例:①x2-3x+2=0的解集可表示为{x|x2-3x+2=0}. ②不等式x-3>2的解集可表示为{x|x-3>2}. ③Venn图法 例:x2-3x+2=0的解集可以表示为(1,2). 5. 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A={1,2}.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N.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例如,{x|x2+1=0,x∈R}=. 注:对于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1,2,3这三个数字抽出一部分或全部数字(没有重复)所组成的一切自然数. (2)平面内到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l(l>0)的所有点P. (3)在平面a内,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不等式2x-8<2的解集. 2.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2,4,6,8}. (2){x|x2+x-1=0}. (3){x∈N|3<x<7}. 3. 已知A={x∈N|66-x∈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A={0,3,5}) 4. 用描述法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第一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练 习] 1.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构成英语单词mathematics(数字)的全体字母. (2)在自然集内,小于100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3)矩形构成的集合. 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3,9,27,81,…}. (2) 四、拓展延伸 把下列集合“翻译”成数学文字语言来叙述. (1){(x,y)|y=x2+1,x∈R}. (2){y|y=x2+1,x∈R}. (3){(x,y)|y=x2+1,x∈R}. (4){x|y=x2+1,y∈N*}. 点 评 这篇案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过渡,以旧引新,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实例引出集合的概念,再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非常注重实例的使用是这篇案例的突出特点.这样做,通俗易懂,使学生便于学习和掌握.例题、练习由浅入深,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拓展延伸注重数学语言的转化和训练,注重区分形似而质异的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集合运算的基础和前提,是用集合观点理清集合之间内在联系的桥梁和工具.这节内容是对集合的基本概念的深化,延伸,首先通过类比、实例引出子集的概念,再结合实例加以说明,然后通过实例说明子集包括真子集和两集合相等两种情况.这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子集概念的归纳、抽象和概括,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3. 通过对集合之间的关系即子集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两个实数之间有大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采用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再由抽象、一般到具体、特殊的方法,知识的产生、发生比较自然,易于学习、接受和掌握;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子集包括真子集、等集(两集合相等)两种情况,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子集、真子集、等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是某集合A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A.若一个对象x不是某集合A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A.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1,2,3},B={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建立模型 1.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 集合B中的元素4,5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 2. 与学生共同归纳,明晰子集的定义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点拨,A是B的子集,B不是A的子集.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如果任意元素x∈A,都有x∈B,那么AB.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有A. 3.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给出三个集合:A={1,2,3},B={1,2,3,4,5},C={1,2,3}. (1)A是B的子集吗?B是A的子集吗? (2)A是C的子集吗?C是A的子集吗? 4. 教师给出真子集与两集合相等的定义 上述问题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有元素不属于集合A,这时,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集合A是集合C的子集,且集合A与集合C的元素完全相同,这时,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C相等. 真子集: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即AB,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那么集合A叫作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AB的Venn图为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AB,反过来,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A,那么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A=B的Venn图为 思考:设A,B是两个集合,AB,AB,A=B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AC. (2)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AC. (3)AA. (4)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3 ___________ {1,2,3}. (2)5 ___________ {5}. (3)4 ___________ {5}. (4){a} ___________ {a,b,c}. (5)0 ___________ . (6){a,b,c} ___________ {b,c}. (7) ___________ {0}. (8) ___________ {}. (9){1,2} ___________ {2,1}. (10)G={x|x是能被3整除的数} ___________ H={x|x是能被6整除的数}. 2. 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3. 说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2,3,4,},B={3,4}. (2)P={x|x2=1},Q={-1,1}. (3)N,N*. (4)C={x∈R|x2=-1},D={0}. [练 习] 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a ___________ {a}. (2)b ___________ {a}. (3) ___________ {1,2}. (4){a,b} ___________ {b,a}. (5)A={1,2,4} ___________ B={x|x是8的正约数}. 2. 求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图表示. A={x|x是平行四边形}, B={x|x是菱形}, C={x|x是矩形}, D={x|x是正方形}. 拓展延伸 填 表 表2-1 集 合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子集的个数 真子集的个数 {a} 1 {a,b} 2 {a,b,c} 3 {a,b,c,d} 4 … … (1)你能找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与“子集的个数”、“真子集的个数”之间关系吗? (2)如果一个集合中有n个元素,你能写出计算它的所有子集个数与真子集个数的公式吗?(用n表达) 点 评 这篇案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概念和关系的引出注重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先结合实例研究两个具体集合的关系,从而引出子集的定义,然后再结合实例说明AB,包括AB,A=B两种情况,再给出真子集、等集的定义.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例题与练习由浅入深,注重数形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出子集定义时,最好明确指出,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实质上就是包含关系. 3 逻 辑 联 结 词 教材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了一些简单命题,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这节课首先从简单命题出发,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概念,然后借助真值表,给出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中,逻辑联结词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和初中知识密切的联系之外,还应借助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逻辑联结词. 教学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了解“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2. 能熟练判断一些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3. 通过逻辑联结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并在今后数学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准确运用逻辑联结词. 任务分析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命题的初步知识,但是,对命题和开语句的区别往往搞不清.因此,应首先让学生弄懂命题的含义,以便其掌握复合命题. 由于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故要直接讲清楚它们的意义,比较困难.因此,开始时,不必深讲,可以在学习了有关复合命题的真值表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对“或”、“且”、“非”加以理解,这样处理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或”、“且”、“非”的理解,最后应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加以巩固、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到许多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电器.例如,洗衣机在甩干时,如果“到达预定的时间”或“机盖被打开”,就会停机,即当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满足时,就会停机.与此对应的电路,就叫或门电路.又如,电子保险门在“钥匙插入”且“密码正确”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开启.与此对应的电路,就叫与门电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诸多科学领域均离不开类似以上的逻辑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简易逻辑加以研究. 二、建立模型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知道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作命题. 试分析以下8个语句,说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12>5. (2)3是12的约数. (3)是整数. (4)是整数吗? (5)x>. (6)10可以被2或5整除. (7)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8)不是整数. (可以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点评) 我们可以看出,(1)(2)是真命题;(3)是假命题;因为(4)不涉及真假;(5)不能判断真假,所以(4)(5)都不是命题;(6)(7)(8)是真命题. 其中,“或”、“且”、“非”这些词叫作逻辑联结词.像(1)(2)(3)这样的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叫简单命题;像(6)(7)(8)这样,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如果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来表示命题(这里应明确(6)(7)(8)三个命题中p,q分别代表什么),则上述复合命题(6)(7)(8)的构成形式分别是p或q,p且q,非p.其中,非p也叫作命题p的否定. 对于以上三种复合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呢?下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真或假的命题来填下面表格: 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将上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并给出真值表的定义.要求学生对每一真值表用一句话总结: (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分别指出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q:3>2. (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 (3)p:1∈{1,2},q:{1}{1,2}. (4)p:{0},q:={0}. 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真值表. 2. 说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 (1)5≥5. (2)5≥1. 解:(1)p或q形式.其中,p:5>5,q:5=5.p假,q真,∴p或q为真,即5≥5为真命题. (2)p或q形式.其中,p:5>4,q:5=4,p真,q假,∴p或q为真,即5≥4为真命题. [练 习] 1. 命题:方程x2-1=0的解是x=±1,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 ). A. 没用使用逻辑联结词 B. 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C. 使用逻辑联结词“或” D. 使用逻辑联结词“非” (C) 2. 由下列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均为真命题的是( ). A. p:4+4=9,q:7>4 B. p:a∈{a,b,c},q:{a}{a,b,c} C. p:15是质数,q:4是12的约数 D. p:2是偶数,q:2不是质数 (B) 四、拓展延伸 在一些逻辑问题中,当字面上并未出现“或”、“且”、“非”字样时,应从语句的陈述中搞清含义,从而解决问题. 例:小李参加全国数学联赛,有三名同学对他作如下猜测: 甲:小李非第一名,也非第二名; 乙:小李非第一名,而是第三名; 丙:小李非第三名,而是第一名.竞赛结束后发现,一人全猜对,一人猜对一半,一人全猜错,问:小李得了第几名? 由上可知:甲、乙、丙均为“p且q”形式,所以猜对一半者也说了错误“命题”,即只有一个为真,所以可知是丙是真命题,因此小李得了第一名. 还有一些逻辑问题,应从命题与命题之间关系去寻找解题思路. 例:曾经在校园内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踢足球,忽然足球飞向了教室的一扇窗户,听到响声后,李主任走了过来,看着一地碎玻璃,问道:“玻璃是谁打破的?” 甲:是乙打破的; 乙:不是我,是丁打破的; 丙:肯定不是我打破的; 丁:乙在撒谎. 现在只知道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你帮李主任分析:谁打破了玻璃,谁说了真话. 分析此题关键在于找清乙说的与丁说的是“p”与“非p”形式,因此说真话者可能是乙,也可能不是乙,是丁.由此分析可知,是丙打破的玻璃. 点 评 这篇案例的突出特点是对知识的认知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这篇案例的所有例子均结合学生的数学水平取自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或者直接源于现实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在“建立模型”的结束时及时给出相关的例子,使学生正确区分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4 四 种 命 题 教材分析 在初中,学生接触的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命题间关系(原命题和逆命题)主要来源于几何知识,有很强的几何直观性,便于掌握.高中学生要面对大量代数命题,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四种命题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在于此.同时,这节课又是学习和运用反证法这种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 这节课的重点是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虽然脱离了初中阶段的简单几何知识,但是新的知识体系并未形成,因此,随着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入,这节课的例题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命题,进而理解代数命题.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初步理解四种命题及其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从几何推理向代数推理过渡. 任务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即只研究比较简单的命题,而且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这节中“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q”可以都是命题,也可以不都是命题,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复合命题.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这样的知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一真命题变一下形式是否真命题呢?如:“如果一个四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它是菱形”,再如:“对角线不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是菱形”.这些变形后的命题的真假是否和原命题有关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种命题”. 二、问题解决 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命题的定义: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例:如果原命题是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让学生说出它的逆命题.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再看下面的两个命题: (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在命题(1)与命题(3)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作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就叫作原命题的否命题. 在命题(1)与命题(4)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作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就叫作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换句话说: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同时否定,所得命题是逆否命题. 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非p和非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于是,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非p则非q. 逆否命题:若非q而非p. 下面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四种命题之间,任意两个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出示下图) 给出一个命题:“若a=0,则ab=0.”让学生写出其他三种命题,并判断四个命题的真假,然后考虑其他三种命题的真假是否与原命题的真假有某种关系. 不难发现如下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把下列命题先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再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1)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分析: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 解:(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是负数,则它的平方是正数. 逆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则它是负数.逆命题为假. 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负数,则它的平方不是正数.否命题为假. 逆否命题:若一个数的平方不是正数,则它不是负数.逆否命题为真. (2)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逆命题为假.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否命题为假.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逆否命题为真. 2. 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分析:“当c>0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 解:逆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逆命题为真.否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否命题为真.逆否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逆否命题为真. [练 习] 1. 命题“若a>b,则ac2>bc2,(a,b,c∈R)”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个数为( ). A. 3 B. 2 C. 1 D. 0 (B) 2. 在命题“若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向下,则{x|ax2+bx+c<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 三命题都真 B. 三命题都假 C. 否命题真 D. 逆否命题真 (D) 四、拓展延伸 在对某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否定时,有些问题,学生易出错.例如,对如下词语的否定:“任意的”、“所有的”、“都是”和“全是”等. 下面以“全是”为例进行说明:所谓“否定”,即其对立面,显然“全是”的对立面中除了“全不是”之外,还有“部分也是”这一部分.因此,“全是”的对立面(即否定)应是“不全是”,而不是“全不是”.同样,“任意的”否定应是“某个”,“所有的”否定应是“存在一个”或“存在一些”,“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例如,命题:若x2+y2=0,则x,y全是0.其否命题是:若x2+y2≠0,则x,y不全是0. 点 评 这篇案例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定义,一个是规律,即四种命题间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这篇案例突出了“学生参与”,即让学生通过例子认识定义,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同时,这篇案例又设计了适量的例题和练习,以巩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再者,这篇案例中所有例子都十分简单,但又极具有代表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的一个必要条件. 美中不足的是,这篇案例的个别环节对“反例”的运用稍显单薄. 5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材分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简易逻辑的重要内容.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它们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工具.这节内容在“四种命题”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实例,总结出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给出了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 2. 理解充要条件,掌握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充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种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pq”给出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虽然从实例引入,但是学生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特别是对必要条件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首先要分清谁是条件,谁是结论,其次要进行两次推理或判断. (1)若“条件结论”,则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或称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若“条件结论”,则条件是结论的不充分条件,或称结论是条件的不必要条件.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 1. 写出命题“若x>0,则x2>0”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 原命题:若x>0,则x2>0.真命题. 逆命题:若x2>0,则x>0.假命题. 否命题:若x≤0,则x2≤0.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x2≤0,则x≤0.真命题. 2. “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 “若p则q”为真,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不一定成立,即由p推不出q,记作pq. [进一步的问题] “若x>0,则x2>0”,为真,可记作“pq”. (1)x>0是x2>0的什么条件? (2)x2>0是x>0的什么条件? 二、建立模型 1.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拔 (1)x>0x2>0,x>0是x2>0的什么条件? 在这个问题中,“x>0”是“条件”,“x2>0”是“结论”;已知x>0x2>0表示若“条件”成立,则“结论”一定成立,说明“条件”蕴涵“结论”,说明“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2)x2>0x>0,x2>0是x>0的什么条件? 在这个问题中,“x2>0”是“条件”,“x>0”是“结论”;已知x>0x2>0表示若“结论”成立,则“条件”一定成立,说明“结论”蕴涵“条件”,即若“条件”成立,则“结论”不一定成立,说明“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 师生共同参与,给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已知p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 充要条件 问题:记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问:p是q的什么条件? 解:(1)pq,即p是q的充分条件. (2)qp,即p是q的必要条件. 综合(1)(2),我们就说p是q的充要条件. 如果pq,且qp,记作pq,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4.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充要条件? (1)分清谁是条件p,谁是结论q. (2)进行两次推理或判断,即判断pq是否成立,qp是否成立. (3)根据(2)写出结论.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p:x>0;q:x2>0.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p:x=y;q:x2=y2.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p:两三角形面积相等;q:两三角形全等.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4)p:两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 (p是q的充要条件,q是p的充要条件) (5)p:x=y;q:x2+y2=1. (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是p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2)(x-3)=0;q:x=3. (2)p:四边形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矩形. (3)p:a≠0;q:a·b≠0. (4)p:a+5是无理数;q:a是无理数. (5)p:x≤5;q:x≤3. [练 习] 1. 下列各组命题中的p是q的什么条件? (1)p:x2+y2=0,q:x·y=0. (2)p:m>0;q:x2+x-m=0有实数根. (3)p:a>b;q:a2>b2. (4)p:x2=3x+4;q:x= (5)p:x>-1;q:x>1. (6)p:a,b都是偶数;q:a+b是偶数. 2. (1)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为真而逆命题为假,那么p是q的条件. (2)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为假而逆命题为真,那么p是q的条件. (3)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与其逆命题都为真,那么p是q的条件. (4)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与其逆命题都为假,那么p是q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1. 已知p,q都是r的必要条件,S是r的充分条件,q是S的充分条件,那么, (1)S是q的什么条件? (2)r是q的什么条件? (3)p是q的什么条件? 2. “关于x的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个负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3. “3x2-10x+k=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实根”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点 评 这篇案例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过渡自然.首先,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四种命题”和判断命题的真假,并以此巧妙地引出了推断符号pq,pq.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p是q的什么条件.最后,明确充要条件,并给出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重点突出,抓住了关键.例题与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拓展延伸富有新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整个设计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6 函 数 的 概 念 教材分析 与传统课程内容相比,这节内容的最大变化就是函数概念的处理方式.事实上,“先讲映射后讲函数”比“先讲函数后讲映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第一,在初中函数学习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函数,衔接自然,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第二,直接进入函数概念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学习上,而不必花大量精力学习映射,使其认识映射与函数的关系后才能理解函数的概念. 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教材之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获得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了解映射的概念. 任务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函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的任务是在学生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认识函数,了解构成函数定义的三要素,认识映射与函数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 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60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4410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是h=294t-4.9t2,(0≤t≤60,0≤h≤4410). 2. 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从1979年到2001年的变化情况. 3.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下表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表6-1 “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时间(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恩格尔系数(%) 53.8 52.9 50.1 49.9 49.9 48.6 46.4 44.5 41.9 39.2 37.9 问题:分析以上三个实例,对任一个给定的t,射高h、臭氧层空洞面积S、恩格尔系数是否有值与之对应?若有,有几个? 二、建立模型 1. 在学生充分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以上三个实例的共同特点 在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成两个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于数集A中的任一个x,按照某个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2. 教师明晰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函数的定义: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与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叫作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 注意:(1)从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函数由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三部分组成,它们称为函数定义的三要素.其中,y=f(x)的意义是:对任一x∈A,按照对应法则f有唯一y与之对应. (2)在函数定义的三个要素中,核心是定义域和对应-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必修 新课程 创新 教学 设计 案例 50 课时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