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理论内涵、实践维度与保障机制_李伟.pdf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理论内涵、实践维度与保障机制_李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理论内涵、实践维度与保障机制_李伟.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 年 1 期总第 441 期前 沿Forward PositionNo.1 2023Sum No.441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理论内涵、实践维度与保障机制李伟(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摘要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从“促进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反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多维性、全局性、整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实践维度的深入剖析,厘清各个维度的本质属性与着力点,从而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完整体系。新时代应积极创造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
2、,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互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23)01-0032-07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2022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3、”2从最初的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体现出以中国道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鲜明特色和以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论述的理念创新。为进一步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亟须对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维度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促进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一、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理论内涵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体现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深化与理论延伸,从促进各民族相互
4、嵌入到逐步实现各民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运行机制及构建路径研究”(21Q239)。作者简介 李伟,博士,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32DOI:10.14129/ki.forwordposition.20230324.004族的全方位嵌入,反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多维性、全局性、整体性等特征,同时表明各民族已经初步具备相互嵌入的思维意识与行动自觉。(一)“逐步”体现出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渐进性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而相互嵌入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必经阶段。在建立
5、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过程中,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和心理互嵌,使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更加“触手可及”,在荣辱与共中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由此渐进式地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从个体的实践出发探寻交往对于民族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而知民族交往程度深刻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深层推动力。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交往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初级阶段、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交往阶段,并提出“个人全面发展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
6、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3 541。人类在自由交往阶段呈现出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物质交换和精神互通、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等多种形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交往目的。因此,各民族只有经过交往和协作,促进交往形式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民族关系达到深层嵌合的状态。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从民族互嵌式社区走向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这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民族互嵌式社区将构建民族和谐关系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社区生活,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联动机制,即在社区层
7、面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氛围;在社会层面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环境,实现各族群众在社会交往层面的良性互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国家层面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全方位”体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维性和全局性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作为大流动、大融居时代的民族交往实践,在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呈现出多面向、多层次的互动趋向,以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加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共享性、协调性、统一性的宏大格局。全方位嵌入要求进一步拓展民族互嵌的广度和深度,所涉及的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对应的正是地理共同体
8、、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以及情感共同体,彰显出新时代多维一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全方位嵌入代表着人们交往的理想状态,体现着民族关系多维性和整体性的辩证统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纵深发展,目前我国各民族间已形成了和谐紧密的关系,这极大增进了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主人翁”身份的认同。通过对全方位嵌入氛围的整体营造,打造全方位嵌入式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形成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体内容的整体统摄,比如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我们既可以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作为一种实在的社群形式,也可以将其视作各民族精神、文化、利益、
9、组织等层面的深入交融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成员对国家身份与公民身份的辨识确认”4,在流动和开放的现代社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社会身份或既定角色,其社会交往互动与集体意志表达更具情境性,各民族相互嵌入的情境被纳入多样性的共同体形态之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调整适应与嵌合,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需的身 33份属性和角色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上是为各民族提供价值引领的精神共同体,更是具备强大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全方位嵌入既存在于各民族具体交往领域内的现实关联,也存在于各族群众认知思维层面的集体意识,在超越身份与角色限制的共同体范畴中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
10、同感和自豪感。(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指向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共建共享共治”与“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理念指向的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共同”意涵,因此其最终的实践指向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既是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回应,也是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重要实践,在共生性中凝聚共同性,在共同性中壮大一体性,拉近各民族彼此的空间距离、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即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是家庭内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民族互嵌实质上是“把和谐民族关
11、系的构建方向从社会机制运行的显性层面转向社会结构调适的隐性层面的策略”5。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就在于把握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利益结合点、情感共鸣点以及心理契合点,使各民族成员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以全方位嵌入的主动意愿和自觉行动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以全方位嵌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富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方针”6,全方位嵌入视角使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不断走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调整之中,通过推动建立民族互嵌式的社区环境与社会结构,使民族政策更加“接地气”,不断开拓民族团结创新实践的新局面。二、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维度全方
12、位嵌入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过程的有机统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包括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维度的相互嵌入。(一)空间互嵌:拓宽各民族空间场域空间互嵌是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前提,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场域。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长期以来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能够以多民族社区的公共空间之“基”塑造各民族和谐关系之“魂”。多民族社区空间层面的全方位嵌入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空间规划,如社区区位、配套设施、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等,还体现在微观的空间设计,如居住空间、功能分区、公共空
13、间、社区绿化等。各族居民通过空间媒介实现“相遇并相知”,将多民族社区的物理空间(聚居场所)转换成有意义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促使“自在”的邻里关系走向“自为”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强化彼此的“空间联结”效应。由此可见,现代城市的空间设计不能仅以科技元素作为唯一支撑,还要重视历史、文化等元素在城市空间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尤其是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物,一般都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和集体情感,是考察城市多元文化变迁的重要变量。各族居民可以在这些空间场域中缅怀、沉思与纪念,以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以及延续民族记忆。通过相邻而居、交错共居的嵌入式引导,尤其是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契机,顺应全国人口
14、流动频繁的趋势,与时俱进地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7,将各族成员个体聚集成为促进多民族社区团结与社会结构紧密的建设性力量。编织起融会贯通的地理网络和疏密有致的沟通网络,不断增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交往实践。(二)文化互嵌:密织各民族文化网络文化互嵌是指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借用与交融,文化会通过自身的象征意义体系形成“凝聚性结构”,实现文化主体之 34间以及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联通互动。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元素,“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集体认同境界升华的关键词,关系到中华民族心理共识的深层基质”8 297。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实现各民族文化层面的
15、相互嵌入。其中,对民族英雄的共同尊重便是加深各族居民集体记忆与历史认知的重要媒介,目前全国各地有不少以民族英雄和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多民族混居社区,比如新疆塔城的杜别克社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杜赞奇曾指出:“正是文化网络,而不是地理区域或其他等级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及其政治的参考坐标和活动范围。”9 1011各族群众通过长期的互动交往,在饮食、节日、语言等文化层面逐渐跨越边界形成互嵌共生的关系,从而打破交往障碍。比如各族群众通过长期的交流沟通,在语言方面会相互影响,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
16、的“混合语”,使得这一地域的各族群众之间能够顺利沟通。这其实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产物,也是各民族深层文化互嵌的重要标志。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能够加速公共文化的再生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族居民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等,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经济互嵌:促进各民族经济互惠经济互嵌是各民族为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促进经济层面全方位嵌入的关键在于努力形成各民族稳定牢固的互惠关系,从而营造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互嵌景象。在促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的过程中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充
17、分利用各民族的资源禀赋,解决各民族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职业固化与同质化等问题,实现各民族的高质量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互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他们通过帮带网络和链式迁移方式,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去向、“春去冬归”钟摆式的往返模式,成为促进各民族经济互嵌的桥梁和纽带。经济互嵌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以及物质保障,在经济往来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比如在义乌的回族流动人口积极利用语言优势,“在阿拉伯人与中国经贸往来过程中担任翻译角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务输出链条,成为义乌阿拉伯语翻译的主力军。”10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兴边富民与稳边安民政策的带动下,借助边境贸易与边民互市的优惠政
18、策成为极具活力的新兴边贸区和边境贸易的集中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互嵌新的增长点。(四)社会互嵌:密切各民族社会关系社会互嵌是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互动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关系网络,其前提是各民族主动自觉的交往选择,深刻体现出各民族关系的互动性和共生性。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社会交往的互动性来实现关系网络的依存性,从而消弭个体成员的原子化倾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程度投射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及对社会规则的自觉遵从,深刻体现着“结构功能规则遵从秩序建构”的社会行动框架。通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来实现各族成员的有效整合,实现利益的共通共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9、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流动人口达 3.76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26.6%,人口流动成为加速各民族社会互嵌的重要动力因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应共建责任同担、利益共享、情感相通的社会共同体,同时切实解决居住、医疗、就业、教育等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调整利益主体关系和拓展社会交往网络,在全社会形成发展目标高度关联且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大集体”“大家庭”观念,使各族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共同体”的强大 35与温暖。(五)心理互嵌:增进各民族心理共识心理互嵌是指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属于深层次的嵌入。各民族由最初
20、“你我”的心理距离变为“我们”的共同体意识,加速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知的心理建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心理层面相互嵌入的目标,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遂生乐业和宁静和谐的心态,共建美好温馨家园。“多民族国家之具象和有形的强大体现在物质基础、疆域、支配力等方面,而其无形之强大则体现为精神共同体的强大”11 218。目前城市多民族社区呈现出空间密度大、关系网络疏、社会互动少等特征,容易造成各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他们即使在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了城市,也难以获得心理的归属感,长期的心灵漂泊使他们在精神上无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现 各民族 全方位 嵌入 理论 内涵 实践 维度 保障机制 李伟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