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
《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黄的生药学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地黄的综述 周阿龙 龙嘉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地黄入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等。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亦发生相应的改变。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1]。、 一、地黄种质资源及历史沿革 地黄药用历史早于《神农本草经》600 多年, 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记载: “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据考证发现原产陕西咸阳,《名医别录》说“ 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地黄应用历史悠久,明代永乐三年开始运销国外, 是国内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大宗药材品种之一, 据业内人士统计认为, 生地年销量在2万吨左右, 用药量仅居甘草之后。地黄野生家种均有。 地黄的野生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地方的山区林缘、道路旁和农田边等都有分布。地黄由野生变栽培大约开始于周朝, 汉代,《神农本草经》: 干地黄, 味甘, 寒⋯⋯生者尤良⋯⋯一名地髓。生川泽。”魏晋时期,《名医别录》:“生地黄⋯⋯生咸阳(即今陕西长安县之渭城故城) 川泽黄土者佳。”南北朝,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如小麦。今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干地黄最好, 次历阳(即今安徽和县) , 近用江宁板桥(即今南京板桥镇) 者为胜。”宋·苏颂《图经本草》:“地黄, 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 今处处有之, 以同州(即今陕西大荔)者为上种之甚易, 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 今不然, 大宜肥壤虚地, 则根大而多汁⋯⋯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 光润而甘美。”明·刘文泰等撰辑《本草品汇精要》中云:“生地黄: 道地今怀庆者为胜。⋯⋯用根肥大者为好。”《本草蒙筌》:“江浙壤地种者, 受南方阳气, 质虽光润而力微; 怀庆山产者, 禀北方纯阴, 皮有疙瘩而力大。”《本草纲目》:“今人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握灵本草》:“地黄处处有之, 今人以怀庆者为上。”《本草从新》》:“以怀庆肥大而短, 糯体细皮, 菊花心者佳。”近代以河南新乡地区主产者产量大, 质量优[2]。可见, 不同时期地黄的道地产区不同, 陕西长安、江苏徐州、安徽和县、南京板桥镇、陕西大荔都曾是地黄的道地。其中咸阳(陕西长安) 之道地历史最为悠久, 自汉代至宋代本草书都有提及咸阳川泽之地黄为佳。自明以后才提及怀庆道地产地, 第一次提出怀庆地黄的是明·刘文泰等撰辑《本草品汇精要》, 此为一本官修本草学, 有一定影响,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本草纲目》亦认为“今人以怀庆地黄为上”, 此后才一致认为怀庆地黄为道地药材。后世的大多数中医药著作都将怀庆地黄作专条列出,《中药大辞典》更将怀地黄作为地黄的变种予以强调[3]。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地黄的种植方法。自民国6年(1917年)崔大毛就培育出“ 四齿毛” ,1920年李开寿培育“ 金状元” 新品种后, 地黄品种也就逐渐多起来了。70年代相继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 北京-1、北京-2、北京-3” 等。目前, 由于品种繁殖技术的提高, 使得地黄品种繁多, 除以上外, 还有白状元、小黑英、红薯王、郭李猫、A-1、A-2系列、85-2、85-5、85-8系列、温县-1号、国林新-1号、晋红-1号、沛育77-5、河南大红袍、组培82-5、茎尖-16号等20余种[4]。地黄新品种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单一品种质量, 丰富物种资源。但另一方面, 也造成了品种混乱, 质量不稳, 等级难定, 加工困难等不利因素。 地黄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武陟、温县, 习称怀地黄, 但近几年山西成为主产区, 且产量约占全国的65%以上。地黄在我国也分布于山东、陕西、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18个省区。地黄喜温暖气候, 较耐寒, 以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地黄商品绝大部分来源于人工栽培,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地黄原属于国家二类计划管理的中药材,主要由河南温县、武陟、孟县、沁阳提供商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药用量不断增加。70 年初,河南地黄一度供不应求, 为缓解市场供应, 不断扩大生产。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已自给有余, 并能调出商品供应全国; 甘肃、湖北等自给水平也有很大提高。40 年来, 生产发展很快, 购销起伏增长, 市场供应平稳, 属于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品种。 历史上甘肃虽不是地黄的主产区,但自20世纪60年代陇东试种以来,一直延续种植至今,近年,一些地区发展成新产区,如永靖刘家峡、榆中等属此类情况,现已有商品上市流通。赵建邦[5]等对甘肃各地家种地黄进行质量考察,并与国内其它主要产区比较,了解甘肃人工地黄的质量状况,除个别样品水分、酸不溶性灰分偏高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地黄的规定,研究表明:榆中、永靖刘家峡样品中梓醇、腺苷含量较高。 二、地黄发展前景 地黄的叶、茎根、花、籽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因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气候、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种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等。但优势不能决定形势, 只有抓住形势, 才能发挥优势。当前, 国内外新一轮中医药热己经掀起, 国家重视,当地政府及各部门更应该紧锣密鼓抓住历史机遇。一方面, 要有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 给药农创造积极、宽松的大环境。另一方面, 要抓好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如建立地黄种质资源库, 保证优良种苗的培育。加强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 按照GAP规范化种植标准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种植基地, 提高质量,降低农残走产、学、研相结合、强强联合、传统加工和新工艺相结合的道路, 注重品牌药材的二次开发, 提高新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及新开发产品的注册保护, 强化品牌意识,多方联动打造名牌敢于承认不足, 积极向他人学习, 力争达到育繁销一体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范化[4]。 三、地黄的生物学性状 李先恩等[6]对收集到的地黄种质资源在北京试验地中种植,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地黄的叶片形态有卵圆形、长椭圆形和狭长形。人工选育的栽培品种叶形以卵圆形和长椭圆形居多,叶片比较宽大,而野生品种叶片较小、狭长;块根的形状主要有薯状和纺锤状。从块根的大小来看,不同地黄品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人工选育的品种块根较大,产量较高,而野生种块根较小,细长,产量低,商品规格低。从花色来看,大部分为紫红色,只有X2的花色为淡黄色,但开紫红色花的花色深浅也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区别。从花的结构来看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没有明显的差异(表1) 。 表1 地黄栽培与野生品种生物学性状 类型 品种 叶形 块根形状 花色 栽培 93-2 长椭圆 薯状 紫红 85-5 长椭圆 薯状 紫红 金状元 卵圆 薯状 淡紫 小黑英 长椭圆 细长条 紫红 红薯王 卵圆 薯状、疙瘩 淡紫 狮子头 卵圆 纺锤状 紫红 金状元-2 长椭圆 薯状 紫红 829 椭圆 纺锤状 淡黄 郭里猫 长椭圆 薯状、疙瘩 紫红 国林新一代 长椭圆 纺锤状 淡紫 93-2-2 卵圆 薯状 淡紫 北京1号 长椭圆 纺锤状 淡紫 H8 卵圆 薯状、疙瘩 淡紫 野生 H1 长椭圆 纺锤状 淡紫 H2 长卵圆 薯状 紫红 H3 长椭圆 薯状 紫红 H6 狭长 薯状 紫红 H9 卵圆 细长条 淡紫 H11 狭长 薯状 紫红 H12 狭长 细长条 紫红 X2 长椭圆 纺锤状 淡黄 X3 长椭圆 纺锤状 淡紫 X4 卵圆 纺锤状 淡紫 85-0 狭长 薯状 紫红 似无名 卵圆 纺锤状 紫红 北1-1 长椭圆 薯状 紫红 四、地黄的形态解剖学 地黄的药用部分是地黄植物的地下器官, 有“块根”、“块茎”“根状茎”等不同名称[7-8]。通过对其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研究, 发现其药用部分具有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 没有髓, 有内皮层和中柱鞘, 维管形成层起源于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等根的典型结构特征, 证明其药用部分应为块根。地黄的药材性状, 多呈圆柱状或纺锤状, 外皮薄, 表面浅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 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 直径2~ 6 cm , 长可达20cm , 由于栽培品种的变异而有所差异。横切面观, 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细胞排列疏松, 散有多数分泌细胞, 含橘黄色油滴, 偶有石细胞, 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 形成层成环; 木射线宽广, 导管稀疏, 呈放射状排列[9-10]。王太霞、肖玲等对地黄根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 用地黄的传统栽培方法, 即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 分别从母根和不定芽的茎基部发生不定根。地黄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但其次生生长却有两种方式, 即正常次生生长和异常次生生长。一类不定根的形成层产生的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即次生木质部中主要是导管, 而薄壁细胞较少这类不定根其次生生长为正常次生生长, 是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 其形成层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 此类薄壁细胞通常是经过其细胞增殖增加数量, 少量的导管分散在薄壁细胞之间。这种次生长为异常次生生长, 从而使不定根膨大, 形成块根。因此,地黄的药用部分在起源和结构上都属于根的性质, 其药用部分应称为块根。块根膨大的过程为不定根的前端先膨大成小球状, 之后整个前端膨大为柱状肉质根, 以后其中部生长较快, 两端生长较慢, 从而发育成近纺锤状块根。组织化学研究表明, 地黄的主要药用成分梓醇分布在薄壁组织细胞中[11-12]。在超微结构方面, 做的工作较少, 仅见方瑾[12]对地黄的花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地黄花药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 花药绒毡层具有二型性。来源于初生壁细胞的p 2绒毡层, 细胞较小, 为分泌型绒毡层, 在小孢子阶段产生乌氏体, 于两细胞花粉阶段解体; 来源于药隔的c2绒毡层细胞较大, 解体的时间早于p2绒毡层, 不同药室的p2绒毡层解体的起始时间不一致, 可始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或小孢子阶段, 其径向壁与面向药室外的壁也较早地开始解体, 细胞质碎片与细胞器流入药室, 分散在小孢子之间, 较早解体的c2绒毡层细胞不产生原乌氏体与乌氏体, 部分解体较晚的c2绒毡层细胞壁产生原乌氏体, 但很少形成乌氏体。 五、地黄化学研究进展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对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列研究。已知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等成分。 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13-17] ,目前地黄中已分得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共32个, 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梓醇: 梓醇为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 是环烯醚萜单糖苷, 具有降血糖、利尿和缓泻作用; 其水溶性成分主要有抗炎、保肝等作用; 脂溶性成分有耐缺氧作用; 其水、醇提取物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8]。通过对不同产区地黄中梓醇含量的测定发现, 道地药材怀地黄梓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区地黄, 地黄道地产区河南温县出产的地黄梓醇含量最高5.95 mg/g, 而山东嘉祥、山东济宁、山西襄汾所产地黄梓醇含量较低, 分别为: 0.143, 0.85,0.285 mg/g, 说明制剂中使用道地药材的必要性[18-19]。梓醇在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中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鲜地黄梓醇含量最高, 为5.33% , 生地黄次之, 为0.611% ,熟地黄含量最低。在熟地黄中酒制品梓醇的含量为0.203% , 水制品为0.182%。因此, 从梓醇含量上也可证明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作用的不同, 为中医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在临床上常用鲜地黄, 但鲜地黄的贮藏较困难, 对砂埋、冷藏、冷冻的地黄中梓醇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砂埋后梓醇含量没有明显下降, 因此, 从梓醇含量分析, 砂埋是贮藏地黄的较好的方法[20]。梓醇的含量与地黄块根的外形也有一定相关性, 形状大的梓醇含量高, 小的含量低[19]。梓醇含量与块根的直径ö长度比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因此, 在地黄栽培过程中应促使其块根向短粗的方向发展。地黄入药时往往用较粗的块根, 较细的根和母根均被丢弃, 通过测定发现, 地黄较细的根和母根都含有一定量的梓醇, 从资源利用分析看被舍弃的部分占总梓醇量的16%-27% , 这部分资源可进行综合利用[21-22]。 地黄苷A: 地黄中另一重要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为地黄苷A , 是环烯醚萜双糖苷, 地黄苷A 比梓醇稳定。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 含量一般不低于110mgög , 从而为控制地黄的质量提供了另一可行的测定方法[23]。 腺苷: 腺苷也是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律等作用[2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地黄中腺苷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不同生长时期地黄腺苷含量的测定表明, 地黄腺苷的含量10 月份明显高于8, 9 月份; 而同一块根不同组织部位腺苷的含量无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同一株地黄母根及块根中腺苷的含量, 母根也含较多的腺苷[25] , 因此, 在利用药材资源时应考虑保留母根。 麦角甾苷: 麦角甾苷也是地黄中有效成分之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也有差异, 鲜地黄含量为0.116% , 生地黄为0.093% ,熟地黄为0.04% , 与梓醇的变化趋势一致[26]。 2.糖、苷类 从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了8 种糖类: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27]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干地黄,干地黄中仅含少量还原糖,而熟地黄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其苷类的结构及含量有明显变化。从地黄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 种酚性苷类:Acteoside、Forsythiaside、3 ,4 - 二羟基- β- 苯基- O -β- D - 吡喃葡糖基- (1 →3) - O - 咖啡酸基- β- D - 吡喃葡糖苷及3 ,4 - 二羟基-β- 苯基- (1 →6) - 4 - O - 咖啡酸基-β- D - 吡喃葡糖苷。此外,从地黄鲜叶中还分离鉴定了金圣草黄素、木樨草素及梓醇等。 3.氨基酸 倪慕云等报道[28]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 干地黄61. 533 mg/ g ; 熟地黄加酒炖为22. 244 mg/ g ,不加酒炖为5. 231 mg/ g。干地黄中含15 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其水溶性游离氨基酸的量与友田正司所报道基本一致。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龚跃新等报道基本一致[29]。只是不存在甲硫氨酸与组氨酸,但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 4.微量元素 铃木章等报道[30] ,生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按含量多少排列顺序为: K > Mg > Ca > Fe > Mn > Zn > Cu。倪慕云等报道[31] ,干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 K> Mg > Ca> Na > Fe > Cu > Zn > Mn > Sr > Co > Pb。其中前4 种含量大于500 ppm。Mg、Na、K、Ca 的含量与铃木章报道基本一致,而Cu、Mn、Fe 的含量差别较大。熟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 K> Ca > Mg > Na > Fe > Al > Cu > Zn > Mn > Sr > Cr >Co > Pb。其中前4 种含量大于500 ppm。加酒与不加酒炮制的熟地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基本一致,干地黄与熟地黄中Mg、Ca 的溶出率基本一致。但熟地黄中Sr 、Mn 的溶出率略降低,而Cu 稍升高,水炖较酒炖熟地黄中Zn、Al 、Fe 的溶出率稍高。此外从干地黄中还分离鉴定了系列脂肪酸、β- 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S8 环状化合物等[32] 。 六、理化鉴别 1、显微鉴定[33] 按照中国药典规定:本品横切面有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为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类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 2、薄层鉴别 中国药典[33]规定: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刘明等[34]采用TLC法对熟地黄药材进行定性鉴别,使用硅胶G薄层板,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2:8:1)为展开剂,以地黄苷A和地黄苷D为对照品,展开后以5%香草醛-浓硫酸为显色剂。在此色谱系统中地黄苷A和地黄苷D分离效果良好。 李军等[35]采用硅胶G板对地黄中的果糖进行鉴别,以正丁醇-吡啶-水(16:15:4)为展开剂,选用苯胺-二苯胺-磷酸为显色剂,斑点明显,分离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叶定江,张世臣. 中药炮制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9 - 294. [2] 胡世林. 中国道地药材[M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 10, 280. [3] 李卫民,邓中甲.探析地黄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J].陕西中医,2009,30(4):473. [4] 赵素霞,樊克峰,白雁.地黄资源状况分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5):25-26. [5] 赵建邦,宋平顺,卫玉玲.甘肃不同地区栽培地黄的质量评价[J],2009,26(5):45-47. [6] 李先恩,祁建军,周丽莉等.地黄种质资源生物形状的比较研究[J],2008,33(18):2033-2035. [7]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 L iu C H, Zhang L J , L i G S1Determination of rehmannioside A in root tuber of R 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J ].Ch in Trad it Herb Drugs (中草药) , 2002, 33 (8) : 706-707. [9] Du H Q .Category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ommon Chinese Herbs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 [M ].Fuzhou:Fujia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7. [10]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Herbal,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 Ch- ina Herbal ( 中华本草)[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3. [11] Xiao L , Zhao X G, Chang S M. Developmental anatomy of the root tuber of R ehmannia glu -tinosa [J ]. A cta B otB oreal Occident S in (西北植物学报) , 1996, 16 (5) : 44-47. [12] Fan J , W ang J H, L u G Q .A n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dimorphism of tapetum in Rehmannia glutinosa [J ] J W uhan B ot Res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94, 12 (4) : 289-294. [13] 黄泰康. 常用中药成份与药理手册[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794. [14 ]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 怀庆地黄根茎成分[J ] . 药学杂志,1971 ,91 (5) :593. [15]吴寿金,徐实枚,李雅臣,等. 怀庆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 ] . 中草药,1984 ,15 (7) :6-8. [16 ]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任志. 地黄的梓醇、二氢梓醇及地黄甙的定量分析[J ] . 日本生药学杂志,1981 ,35 (4) :291. [17] Tomoda M , koto S , Onuma M. Water - solubl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 I. Carbohydrate and acid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J] . Chem Pharm Bull ,1971 ,19 (7) :1455. [18] Liu C H, Li G S, Huang Y X.Comparison on catalpol in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of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J].Trad it Chin Med Res (中医研究) , 2001, 14 (5) : 10-12. [19]L iu G C, Du H Q , L iang L . Determination of catalpol in Rehmannia glutinosa by HPLC [J ].Chin Trad it Herb Drugs(中草药) , 1992, 23 (2) : 71-73. [ 20 ] L i J P, Zhou F J , J ia J W , et al.Influences of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 on the content of catalpol of Rehmannia glutinosa [J ].Ch in T rad it H erb Drugs (中草药) , 2003, 34 (3) :2731. [21] Luo Y Y, Lu M , Li G H,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catalpol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esh R ad ix Rehmanniae [J ].J Plant Res Environ (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4, 3 (2) : 27-30. [22] Luo Y Y, Zhang S Q , Hao J Z, et al.Determination of catalpol in root tuber of Rehm- annia glutinosa by HPLC [J ].Chin Pharm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4, 29 (1) : 38-39. [23] L iu C H, Zhang L J , Li G S.Determ ination of rehmannio sideA in root tuber of R ehm annia g lu tinosa [J ]1 Ch in T rad itH erb D rug s (中草药) , 2002, 33 (8) : 706-707. [24] Zhu Q , L uo Y Y, W ang Y, et al1 Determ ination of adeno2sine in R ehmannia glu- tinosa Libosch1 by HPLC [J ]1 China J Chin Mater M ed (中国中药杂志) , 1998, 23 (12) : 7111. [25] Zhu Q , L uo Y Y, W ang Y, et al.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adenosine content in the root tuber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J ]. J Plant Res Environ (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7,6(1): 58-59. [26] Bian B L , W ang H J , Shen X1Determination of ergosterin in fresh Dihuang and Raw D- ihuang of Rehmannia glutinosa [J ].Chin Trad it Pat Med (中成药) , 1997, 19 (8) : 20-22. [27]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地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 [28]倪慕云,边宝林,姜莉.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89 ,14 (3) :21 - 22. [29]龚跃新. 十味补益药中游离的氨基酸分析[J ] . 中草药,1987 ,18(11) :37. [30]铃木章. 生药中金属的溶出[J ] . 生药学杂志(日) ,1982 ,36 (8) :192. [ 31]倪慕云,边宝林. 地黄及其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J ] . 中药通报,1988 ,13 (4) :210 - 211. [32]倪慕云,边宝林,王宏生. 干地黄化学成分研究[J ] . 中国中药杂志,1992 ,17 (5) :297 - 298. [3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2. [34]刘明,李更生,王慧森.熟地黄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9):1311-1313. [35]李军,张丽萍,游志恒等.薄层扫描法测定熟地黄中果糖的含量[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0):56-57. 地黄的生药学研究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1 ],如图1所示。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 A B 图1 A 块根 B 原植物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 1 实验材料 地黄块根经鉴定为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干燥的块根 1. 2 仪器与试剂 旋转切片机(上海医疗器械四厂);仪器 Shimadzu 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SPD-10AVP紫外检测器;MettlerM200电子分析天平(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BX—60 型OLYMPUS显微镜及图象分析系统; XSZ—3G生物显微镜(重庆光电生物仪器有限公司);蒸馏水;水合氯醛液;稀甘油液;番红染色液;固绿染色液;蛋清甘油;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性状鉴别 2.1 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表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2.2 生地黄 呈不规则的团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细小。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3 显微鉴别 3.1 横切面 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如图2所示 图2 地黄的横切面 3.2 粉末 生地黄粉末呈深褐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淡灰棕色,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内含有圆形核状物。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导管分子较短,直径可至92μm,具缘纹孔较密。如图3 所示 A B 图3 A分泌细胞 B导管 4 薄层色谱鉴定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如图4所示 图4 地黄的TLC图 5 含量测定 5.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生地黄)切成约5mm的小块,经80℃减压干燥24小时后,磨成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提取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浓缩至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5.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梓醇对照品5.92mg,置于5 ml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5.3 色谱条件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9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 5.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上述标准品溶液50,250,500,750,1000μL,置于10mL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 ,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梓醇峰面积,以梓醇的浓度为(mg/mL)横坐标,梓醇面积为纵坐标,经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A=2×107C-638261,r=0.9996。结果表明,冬青素在5.92~118.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5.5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5次,每次20μL,测定山绿茶峰面积,RSD=0.93%。 5.6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0,2,4,8,12,24,48,72h,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分析,每次20μL,测定梓醇峰面积,其RSD=2.38%,表明梓醇在72h内稳定性良好。 5.7重复性试验 取同批地黄粉末5份,每份0.25g,按“5.1”项下的制备方法平行配制,分别进样测定梓醇的含量,结果RSD=1.82%。 5.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定已知含量的三批样品,每批3份,每份约0. 25 g,分别加入高、中、低浓度同量的对照品,按样品溶液制备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并计算梓醇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 24 (%) , RSD=2. 07% 5.9 样品的测定 供试品 1 2 3 RSD(%) 生地黄 0.41 0.42 0.41 2.77 A B 梓醇(A)和地黄(B) 和HPLC 色谱图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8. 实验记录 分析部分 标准曲线 浓度 峰面积 0.0592 59961.6 0.296 472512.75 0.592 965449 0.888 1548093 1.184 2085482.2 稳定性试验 称样量为0.5015g,0、2、4、8、12、24、48小时的峰面积如下: 0 2 4 8 12 24 48 1476096 149599.3 147224.638 154027.2 158773.44 158773.438 156552.6 . 精密度称样量为0.5g,5次的峰面积分别为: 1 2 3 4 5 138548.2 142656 138251.513 139615.775 141240.7 重复性试验的称样量和峰面积如下: 1 5 3 4 5 样品量 0.5015 0.5 0.5002 0.5003 0.5003 面积 147609.6 149144.9 139993.9 145194.5 142114.7 样品的测定称样量0.5004 三次测定的峰面积分别是638393.4,639008.85,638398-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黄 生药 研究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