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doc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doc(1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八章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 网络给女性添上飞翔的翅膀同时也绑上了金锭 孩子们在网上得到了快乐同时也迷失了自我 一、打破男权精英文化垄断的女性网络红人 北大著名学者戴锦华在《大众文化的神话》序言中指出:“大众文化工业所生产的华美异常的表象序列成功地完满了虚拟现实的镜像之城,文化研究的工作正在于破镜而出,碎裂镜城,展示别样的现实。” 她认为“女性在今日文化中遭遇的是镜城情境,在男性文化之镜中,她要么是花木兰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只有在女性自身体验的忠实写作中,才能打破所有镜子。”(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一段论述更被贴切的映证。 2005年,清华、北大的校园BBS上出了一位不拘一格的“才女加美女”“芙蓉姐姐”,每天都会有无数学子守候在网络上,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倩影”出现。她以自己别样的文字和独特的自拍照片,引起了无数学子热切的关注,瞬间风靡整个清华、北大校园,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高校BBS上和虚拟网络社区中。人气的直线飙升,使“芙蓉姐姐”很快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其实,早在2003年,以日记形式写作自己亲身经历的性爱生活和体验而闻名网络的“木子美”就掀开了这场“网络女体盛宴”的序幕;2004 年一个网名叫“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女教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配有自己裸照的文字,并发出了“既做美女,又做才女”的博客宣言;2005年5月,一个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在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发布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引来无数网友的阵阵叫好,天涯论坛的服务器因过量的浏览而导致瘫痪;网络女红人层出不穷,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一夜之间被网民(大多数是男性)捧红,以大肆宣扬自己的魔鬼身材和天使容貌的“芙蓉姐姐”,则把这场旷日持久的“网络女体盛宴”推向顶峰,其红得发紫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女性走红事件是否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她们自身的造化,还是全赖网络的成就?在网络上为所欲为的女性们,何以大胆冲出5000年传统文明的藩篱?以“芙蓉姐姐”现象为典型代表的女性群体在网络上登峰造极的表演背后,有着何样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权主义思潮在这中间又在起着何种的作用? 从“木子美”发展到“芙蓉姐姐”,这场颇为引人关注的网络女体盛宴还在持续上演着。“芙蓉姐姐”的行为让人感到大可模仿却难以逾越,各大媒体在争先恐后地炒作她的新闻,观者的叫好和谩骂声也不绝于耳。“芙蓉姐姐”在网络走红是全民参与娱乐狂欢集体意识的展示,反映出大众(尤其是一代大学生)审美趣味更多倾向于肯定她向男性观望者展示女性美的勇敢性格上。 我们通过“芙蓉姐姐”现象再来看看其社会文化背景。从历史来看,在中国经历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经受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她们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这导致其政治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压制和歧视,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社会安定团结和家庭美满的基础上。她们受到重重束缚,始终依赖于男性,没有享受过平等的两性世界。而男性则因为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身份认同感,建立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社会法则,女性必须要用男性所建立的父权制社会的价值体系、鉴赏法则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也要迎合她们的价值取向。“五四”以来,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妇女的社会地位开始改变,不再是男性和家庭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意义的群体,但是男权文化作为根深蒂固的主流文化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思想体系,它以更加委婉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女性仍是男性主体关照下的对象化客体。综观社会变迁,男权文化一直牢牢控制着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只是在不断变化着表现的方式而已。时光荏苒,到了如今的社会,容貌靓丽、身段迷人、肌肤娇嫩、年轻时尚、浪漫性感、温柔贤惠、“女人味”十足是女性的衡量标尺,更准确地说,也是男性对女性的鉴赏法则,女性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被追捧的对象。“芙蓉姐姐”从普通人变成了大众所关注的“名人”,并不是她真的有成为名人的条件,而是因为她符合现代社会的男权鉴赏法则,正如她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我的身体本来就是个很大的S型,很柔软,骨头很小,腰很软”;“我身体和皮肤都很光洁,我皮肤很嫩,有朋友还说我的皮肤嫩得可以滴水”等等。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形容词都准确无误地被“芙蓉姐姐”用在了自己身上。她把自己包装成为这些标准的“代言者”,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男权文化的招牌,甚至被戴上了“女性个性解放”的桂冠。然而在女性主义观点看来,“芙蓉姐姐”现象只是女性无意识在男权文化中的极端表现。“芙蓉姐姐”炫耀的特征是女性天然区别于男性的生理性别特征,是对女性的片面化认识,是男权文强制下女性的畸形表现。“芙蓉姐姐”宣扬的“S ”型身材和风情万种也是对女性美的肤浅认识,女性美被“妖魔化”了。正如英国女性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痛心疾首所指出的:“妇女的邪恶和愚蠢行为的有害根源一直是对于美———容貌美的色情崇拜”。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对女性性别的认识和考察根源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即将传统被视为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解析为“生理性别” 或称“基因性别” 与“社会性别”( 或称“文化性别”)两部分由此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阶段女权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在社会学、文化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它表明了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是社会通过心理、文化等手段建构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角色、地位、期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用社会性别理论考察媒介文化中的女性现象,也就意味着从社会文化建构男女两性社会身份角色、气质特征等层面观察媒介文化,发现其中不同性别群体的处境,探讨女性的人格、权利和发展受损的社会文化原因,发现、批评并试图消解社会文化中基于男女两性生理性别差异形成的对女性的刻板成见。 在女性主义媒介观看来,“芙蓉姐姐”通过主动地显现女性隐秘和暴露女性情欲来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配合男性的窥视,这一现象正是男权文化专制下的表现,是长期形成的父权制社会文化背景统治下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而“芙蓉姐姐”极力展示的女性美是生理性别层面的,也是男性视域中的女性特征,是世俗的、功利的、片面的乃至畸形的美。在“芙蓉姐姐”出位的自娱自乐中,她并没有实现女性真正的个性解放,她没有意识到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层面,也就是女性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身份、人格、权利以及所隶属的阶级、民族等因素。“芙蓉姐姐”是男权社会中无意识女性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而她通过网络媒体公开迎合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美的鉴赏标准,满足了男人们猎奇和窥视的欲望,最终被男权意识控制的大众媒介捧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在女性主义媒介观看来,“芙蓉姐姐”走红不是因为她作为女性的物质存在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而是因为她是一种可以被大众消费的女性符号。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消费乃是在生产符号、差异、地位和名望。“芙蓉姐姐”最受关注的是她所炫耀的身材、皮肤、容貌以及大胆裸露的照片和文字,而这些都是供大众所消费娱乐的代表男权视点的女性符号。即“芙蓉姐姐”这个称号,由此产生的所指:“网络论坛中以炫耀自己的身材容貌、张贴露骨照片和发表风情万种的文字的女性”,两者共同构成了本义符号。而当这个本义符号进入社会,被大众媒体大肆炒作,成为大众消费娱乐的话题(话题也可以看作是消费的物品,属于精神层面的物品),它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消费品,而是被赋予了引申意义的符号消费品。而这个符号消费品因为具有大众所期待的诸如美貌、性感、情欲等女性特征,即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符号,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品。它象征了社会主流观念对女性定位的潜规则,即靓丽、身材性感、风情万种等,也满足了大众窥视情欲的心理期待,所以成为了现代消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和影响力的事物。 “芙蓉姐姐”现象也是跟大众媒介这个信息载体本身密切相关的。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男性,媒介机构的管理层更是男性居多。虽然随着社会职业角色的变更,现在进入媒介的女性也在不断增多,但她们主要从事的是行政工作或者是承担儿童、家庭、教育、消费等方面的节目。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掌控必然导致其所倡导的媒介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福柯认为,“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性别差异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先天就有和必然存在的,而是在权力网络中形成的文化意涵”。在大众媒介营造的这个巨大的话语场或话语生产平台中,媒介机构虽然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它拥有空前的话语权。媒介为公众“设置议题”,支配影响着受众“想什么”,“怎么想”。持有媒介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头脑里被灌输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关于男女之间的道德、伦理、审美以及风俗习惯等观念,沿袭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刻板成见,无形中刻画了女性主义者激烈批判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特征被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贤淑的、母性的、感情型的、主观的。无论是网络媒介上的“木子美”、“芙蓉姐姐”,还是电视媒介上红火的《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节目,都昭示着媒介工业的产品已成为性别意识形态的载体,即媒介的话语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正如德弗勒所说“传播媒介能产生强大的效果,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建构了一个社会现实,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参考架构来阐释社会现象与现实。”在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中,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塔奇曼提出了“贬抑”的概念,认为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受到贬低、歪曲或者根本不被呈现,由此她认为在媒介所塑造的形象中,妇女或者缺席,或者被按照性的吸引力或家庭劳动中的性别角色来加以表现,她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在媒介工业所营造的潜在强大的性别意识形态氛围中,“芙蓉姐姐”现象显然是有着与其相适应的媒介文化的温床,它复制了男性视点下的女性特质,代表了男权控制下的传播内容所隐喻的女性价值观。 此外,网络自由主义、传媒娱乐精神、商业媚俗文化的泛滥成灾以及理想主义的逐渐丧失,也为“芙蓉姐姐”现象提供了社会助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面对市场的压力、受众的趣味走向,在新闻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种媒介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些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出版商正呈现出低级趣味化、娱乐化、泛商业化的倾向,为了追求“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女性形象往往成为经济利益的产物而并非是女性的理想追求,女性卖点成为媒介追求商业化、利益化的工具和手段,造成了对女性的伤害。“芙蓉姐姐”现象的肇始离不开若干网民的吹捧,更离不开网络温床的孵化。网络媒体独有的私密性、隐匿性特点被放在了低层次的运用上,网络文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精神,带来了网络文化的虚假繁荣,也连带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作用被淡化了,在道德理想和现实利益的博弈中,有的媒体甚至违背了新闻操守,不择手段地以色情、暴力刺激读者的感官,抛弃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参见盖源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芙蓉姐姐”现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网络写作最厉害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专业文人垄断文坛的状况。现在的文坛固然对网络上发表的东西不太看好(因为其通俗性太强),但网民爱读爱看,哪一天网络写作成了写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说不定。由于传统报刊用稿标准较窄、编辑的取舍权力太大,不少写作爱好者的作品、文字很难得到公开发表,客观上制约了文学的发展和走向大众。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从来就不是大众的事业,把作品、著作的畅销视为羞耻,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公众的个人主体意识(即使这种主体性有时显得层次低一些)不断强化,“通俗文学”的强劲势头早已成为事实。打开网易、新浪、搜狐、人民、新华等大型网站,几乎每一条热点新闻之下都有着不少网民自发的评论,这其实也是一种网络写作,它也打破了过去只由法定机构(如媒体、官方、学术机构等等)来解说新闻、评论新闻的格局,虽然其中有一些偏激之论甚至是过份看法,尤其是大家都用化名,说了真实的意见不必有顾虑、不图名利,所以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能够反映一定的民意和社会舆论。在某种意义上,民众在网络上可以相当自如地发表一些自己看法(哪怕是发牢骚),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减低冲突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前提是在重大事情上不得违反国家既定方针政策、不违反基本的政治立场原则、不损害国家安全。这是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的。 印刷技术为保存人类文明已经作出了并且将继续对人类作出不朽的贡献,较完善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力量相结合,带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宣告了封建中世纪的结束,带来了现代化的工业和文明,带来了近代平民教育与大众传媒,带来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潮。蔡伦、毕升、谷腾堡 这些发明、改进造纸术、印刷术的伟人,永远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当中,比较特殊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没有立即给封建主义的中国带来光明,反而使封建统治集团更加有效地维持文化垄断和对人民的“教 化”,这个问题很复杂,牵涉到当时的政治体制、文化政策,更与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纸型的媒介已经不能满足这种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需求,这似乎是一个人们开始厌烦纸张的时代:大、中小学生不太象过去几千年那样,对书本爱不释手,学校也发现:再用以前那种私塾式、课堂式传授式教学已经不能吸引学生,而“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却日益受到欢迎和强调。今天,一所没有校园网的大学已经不是真正的大学,没有电脑的中小学也不是好的中小学,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使自己的书架更加充实、刷新,又要忙于购买各种电子书刊,忙于在网上查阅资料了。精确、精巧、深奥的文字逐渐让位于平易、通俗的图像,学会上网比学会系统的英语、汉语要容易得多(这些语言文字没有七年八年时间很难弄通),而在网上聊天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好的汉语水平,这从目前一些中学生聊天时的录入速度、思维反应速度之快可以得到佐证。网络的这些优点,为更多女性进入网络世界提供了便利,也为女性写手从男人统治的文字世界中突围创造了条件。 我们应当承认:由于各种网络和输出软件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方便,网络操作技术的难度并不比操作文字高,聊天、写邮件并不一定需要多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或作品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事情,除了新闻以外,文字信息在网上所占的的比重并不很高。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与信息收、传技术难度的降低相应的是信息的质量也在降低,主要表现为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文化品位等方面的降低。这是网络天生的弊端,因为我们知道:比较单纯的东西往往同时也是比较专业的东西,要求一个人面面俱到地优秀是不可能的;同样,要求一个内容庞杂的媒体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也极不现实――网络在庞杂(这个词在此无贬义)方面太优秀了,所以它在不少专业性强、内容深刻的文化品位方面就要受到一定的削弱。 网络写作缓解了原来只有在正式的刊杂志、出版社发表、出版文字作品难的局面,也分割了这些传统媒体机构的市场。它使人人在理论上都能发表自己的文字作品,有的作者自己就在网上办了自己的主页,据笔者在网上不完全查询,目前,我国个人所办的此类主页、网站约占网站总数的30%。申办主页的手续十分简便,它满足了网民在网上的阅读需求。至于网络发稿会不会影响、冲击传统报刊、出版社的“生意”、特别是使现在本已比较清淡的文学期刊更加清淡?答案是肯定的。应该说,纸型报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的书籍,质量相对要高一些,因为有比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发稿程序,是集体劳动的产物(编审、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设计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报小刊和出版物粗制滥造,媚俗倾向严重、没有责任感,尤其是现在书价逐年上涨,2002年春节期间,各家大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贺岁新书”,动不动就是上百上千元,有的一套精品名著甚至达到几万元的天价,这使一般书迷望而却步。而在网上下载一部中篇小说不过只需花几分钟时间,下载后打印出来细细阅读,也花不了几个钱。一部纸型的《金庸全集》要花几百元购买,而一张同样内容的光盘、或网上全集却十分便宜,电子阅读器可以给网民解决在网上阅读大部头的问题。 网络写作给公众带来的有利一面: 1.摆脱编辑的制约,更加自然地表现自我 给报刊投稿、撰稿总要考虑报刊的要求和特色,而不是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特色,除非是名家大腕,才能摆脱编辑们的个人好恶。而在网络上发表文字作品,则可以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自己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学垄断时代,女性作家人数很少,而今天她们可以绕开这些男性“把关人”的犀利目光,直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文章、图片和视频。少年儿童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习作,感受发表作品的喜悦,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2.摆脱对名利的考虑,更加率真地表达自我 在网上发表作品,一般没有谁会为你发稿酬(除非是网络转载才会发一定稿酬),若是自己办的主页,还要支付相关费用。在网上发表作品是无利可图了。其次,人们在网上发表文字、作品、意见一般都用化名,本来就不求名满天下,图的是一种发表的快乐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网上发表东西不再是个人性的事情,而是一种可以隐藏个人真实身份的事情。如近年来在网上颇有名气的“痞子蔡”、“北方来的狼”等,就有意不让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在网上匿名发表作品意见,是对名利的极度淡化,表面上看来似乎淡化了个人性,实际上却是更加释放了人的个性,这个发表意见、作品者的本来面貌被隐藏起来,也就相当于他在公众面前可以不怕这怕那、不畏人言了,当然就有可能更真实地表现他的自我。这是好的一面。也有一些女性写手,比男性还要勇敢,在网上直接公开自己的姓名、职业和爱好,这另当别论。 3.“写作——发表”的过程被极度缩短,在网络上可以同步发表意见。 目前,印刷技术仍然不能很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大规模的印刷文字传播,速度仍然较慢,一部长篇小说付印后一般至少要半年才能与读者见面,一份刊物也要半个月才能印好。而在网上,从写作到发表的过程几乎是没有间隔的,了解反馈也很快。 不好的一面是: 1.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和作品,网管一般只审查稿件、意见的反动与否,不再注意、也无力注意稿件文笔质量,几乎是来者不拒,这样就造成网上作品、文字良莠不齐。 2.由于是匿名发表,也有不负责之人发表不负责的意见,使网络成了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见的乱哄哄的自由市场。甚至有些新闻也无来源出处,这就引发了时下要对网络新闻报道、网上言论是否要加以约束的讨论。一些女性作者甚至把裸照、性爱体验发到网上,吸引网民眼球,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3.网络写作会使现在本已比较冷清的文学期刊雪上加霜。这虽然不能全怪网络写作的发达,但“人人都成为作者”的情况在打破传统的作家对文坛的垄断之余,也消减了文坛的艺术水准。 但不管怎么说,网络是迄今为止最为大众化的媒体和工具。女性群体也必然会更多地得到网络的帮助而摆脱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 二、机盲与网虫:在网络技术面前手足无措的妇女儿童 法国作家路易士曾经说过:“每一次传播工具的变革,都无异于一场大屠杀”。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只要想想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舍弃算盘而采用电脑后,大批精于算盘计算的财会人员(主要是二战中出生的一代)被毫不留情地裁掉、因而患上抑郁症,就不难理解路易士这话的份量。 上网是非常容易的,但网络技术深似大海,谁也不能说他就百分之百地掌握了网络。要在网络上消磨时光、娱乐娱乐,几乎不需要什么专门技能:不懂英语,有金山快译、东方快车等等;需要什么软件,可以购买光盘或在网上下载;至于安装硬件、调试网络,也是多搞几次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如果要人们制作网页、课件,在网络上炒股票、搞期货、从事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反黑客,或编制一个程序(简单一些的如发工资的程序、报表),至少在目前是很多人都无法处理的。 我国现在已经加入WTO,急需精通国际贸易、国际公法和外语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最好同时也是精通网络、电脑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今天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中,能熟练使用专业设备和电脑的技术人才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成为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即使是在主要使用文字的报社,也是这样,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老总们也必须对电脑和网络有较专业的了解,才能胜任领导工作。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高校,已经提出了告别粉笔和黑板的口号,未来的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会使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能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金融、卫生、交通、邮电通讯、国防、军事科研等等领域,无不如此。网络技术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日益显得重要,不可或缺。 在网络面前手足无措的弱势人群主要是指那些无力购买电脑和上网、或虽有电脑但对其不感兴趣、不懂的人群,他们包括农村广大地域的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民,还有相当多的中老年妇女甚至是年轻妇女。生活中有一条规律:一个人如缺乏特别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引起的热情与专注,他就会“好逸务劳”、避难就易。这些中老年人和妇女由于没有上述需要,记忆力和求新精神衰退,再加上家庭主妇比较厌倦学习使用电器,更不大愿意使用比较复杂的电器,电脑和网络就得不到她们的青睐了。这样说,有大量的调查统计可以证明。如果我们的社会在不远的将来需要大量使用电脑和网络才能顺利地工作和生活,那么,这批人就会成为“被屠杀”的人群。因为她们没有准备,所以有可能失去突然来临的机遇。一般的老年人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他们已经基本上随着退休而退出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的传统是人到老年就可以不那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这个传统不是现代人的传统,需要改变,中年人更不应该这样。 在电脑和网络面前手足无措的还有大量的少年儿童、尤其是男孩子。男孩子由于其正确性的好斗与好奇,易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女孩子则由于其正确性中的渴求人际交往而易沉醉于聊天。这两种极端影响孩子身心的活动早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和忧虑。用行政措施或组织的号召可以减轻一些不利影响,但不可能禁绝孩子们偷偷地、想方设法地去玩乐、去聊天。也有可能反而激起一些逆反心理较强的孩子更加迷于游戏和聊天。目前,中小学生有一种早熟倾向,一部分孩子热衷于远距离交往而忽视近距离交往,真有些“远交近攻”的味道。远距离交往可以不承担什么责任和现实后果,不用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而近距离交往则有风险和责任,交往密切了花时间精力,疏忽一下可能会损害友谊,若交往中起了矛盾,按中国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传统说法,这相当于在卧榻之侧养虎贻患。都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一家只生一个的不得已怕现状,都使现代城市的孩子们有一种共同的孤独感,为了消减这种孤独感,而又不承担什么重大责任,孩子们有意无意地爱上了电脑游戏和聊天。若说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城市孩子是伴着电视长大的,那么,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许多城市孩子则是伴着电脑以及电脑游戏和网络长大的。农村孩子则主要是伴着通俗歌曲、武侠片和打斗片长大的。 这些孩子在电脑、网络面前不能克制自己、身不由己,这与那些不熟悉电脑和网络的人其实是差不多的,二者都是不知道怎么用好电脑与网络的人,是电脑和网络面前的弱者。 电脑、网络这样一种给人类提供了空前方便的利器,与任何极为便利的物件一样,都有其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还有一类在电脑和网络面前茫然失措的人,这就是为数不少的网民,他们的上网经验可能比较丰富、聊天打字的速度很快,也会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网页、动画制作,但很不了解病毒、黑客或在病毒、黑客袭击面前无法自卫和反击的人。如果网络与我们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那么,病毒与黑客的袭击所造成的危害就十分可怕!试想:如果私人的银行帐户、密码被木马类后门程序偷走,电子邮件被人窃取,工作中的机密文件、档案被公诸于众,隐私无法保密,这个社会不是太恐怖了吗? 上述弱势人群在未来的就业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未来的中国,“白领”和“蓝领”的差别会进一步扩大。科技“含量”高的人,比较容易谋求收入高、劳动强度低的职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城市中传统的服务行业也会比较普遍地实行网络化,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会更加集中于建筑、运输(搬运)、修理、零星餐饮等行业,而其它公众服务类行业(金融、邮电、城市管理、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教育、酒店宾馆等等)则会进一步实现网络化;至于党政机关,更是早已成为办公自动化的先行者。熟悉网络以及电脑的人才、尤其是那些能根据各单位、企业需要自行设计软件的编程人员,会受到极大的重视和欢迎。在电脑、网络日益普及、用途日益广泛的时代,社会将自动进行行业分工,未来的知识精英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将被要求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和网络技术。 三、对女性为所欲为的网络 “信息时代”的美誉,因网络技术的出现而名符其实。网络技术以翻天覆地的力量开始重新建构人类的日常生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性别,身份,地位,职业,贫富,知识等不同的人群都迅速的融入网络时代这一大潮之中。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外部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电视、电影、广播等为主流的大众传媒本身就如同一柄双刃剑深刻的影响着女性的发展。具备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的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从而对男权控制的话语场、社会意识形态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但它们另一方面又通过传媒的巨大力量将弱势的女性更深地卷入男性话语权的漩涡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更是用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深了这一矛盾。 网络传媒的发达在进步意义上,本该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然而,不可忽视的另一方因素却严重扭曲着这一伟大的进步。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大众传媒不得不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制造刻板印象就成为其必然的手段。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社会的性别对立已不直接表现为压迫与反抗,而是表现为渗透、吸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一种由男性话语霸权构筑的“场”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女性构成吸附和挤压。在这种吸附和挤压下,女性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从而放弃独立的自我人格,成为“他”所要者。由此,关于女性发展与网络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即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逐渐消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参见石潇纯:《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现代传播》2003.5) 在这商业化,消费娱乐为主流的时代,后者就必然导致了网络对女性的为所欲为。 在网络上,女性形象被肤浅地转变为“色”、“性”的代言人。这是当前网络中女性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女性从内到外,从精神到肉体被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于网络之上。孔子曰:食色,性也。越来越开放的思想和技术,也让男人们的好色有了更多的理由和渠道。 首先我们先准确了解关于色的定义。在中国,人们总是称带有性镜头的电影为黄色电影,而在欧美地区则对带有色情成分的东西引申为:blue。所以说所谓的色只不过是人眼睛里、意识里的东西,而每个人的眼睛和意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先确定一下色的统一概念。色是什么呢?仅仅是指美色吗?不是。我们认为色是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一种欲望的现实体现目标,是对性的占有欲所产生的由精神化转变的一种物质导向,这种导向因人而异,所表现出来的多少受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程度,性格,环境等等因素影响,大多数人因为从小接受教育和其他因素影响,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没明显表现出自己对色的欲望,或者说表现的很委婉。而到了虚拟与现实混同的网络中,人更多地幻化为电子化的符号形象,而对色的欲望便被无所顾忌的表现出来。在网络中对美女的偏爱和喜好,就是男人对色的一种最基本体现。 美丽的女人对于每个正常的男人都是最大的诱惑,对于异性的欣赏和占有尤其是对美丽异性的占有欲望更是人性的本能。而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每个男人都可以拥有美丽的女人,而通过对美丽女性的欣赏来平和这一矛盾,对于大部分男人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曾有过这样的统计数据,一个人一辈子大概能接触到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当中美女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一个男人想要欣赏大量不认识的美女便需要各种渠道了,现代的网络便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最有效渠道。 网络给男人一个欣赏众多美女的机会,可以让每个男人舒舒服服的坐在沙发上欣赏着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美女,平时看不到的美女,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美女明星,在网络上可以看到。网站追求的是点击率,如何提高点击率呢?美女,是众多网络营运商的选择。因为你好色,你想看美女,那我就给你看,还给你看漂亮的,不管什么网站什么定位,就让美女出镜,看你看是不看,只要你看了,那我的初期目的就达到了,看一次你记不住是什么什么网站,那我就每天都让你看,每天让你看N次――针对男人的好色心理,许多网络营运商就是这样片面地追求美女效应。在无限膨胀的商业诉求下,网络以为所欲为的架势传播着被故意扭曲的女性形象。在这种变质的受众心理影响下,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女性被轻易的转化为色的代言人。(参见唐文邦:《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传播机制使女性重新沦为了欲望化的载体。网络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网络传媒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网络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收入,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即通常意义上的发行量或收视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社会的世俗化和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使众多的私有传媒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竭尽所能制造“卖点”、“看点”,这一“卖点”与“看点”的社会基础便是大众认同。此处的“大众”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而是社会中占强势的男权文化,他们左右着大众的趣味和爱好。 学者金一虹指出,从20世纪80至90年代,女性意识正在女性杂志商业化的过程中退化,其表现为:1、“美人心结”。这历来是为男性中心文化所强调的主题,即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是成为美的载体,男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2、强化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当代女性除了传统的家政外,还要学会科学育儿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温柔和性魅力,宣传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活。3、培养女性的消费人格,强调物质及女性商品化。4、遍布传媒的广告以女性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几乎所有的女性消费品广告都以突出女性的生理性别特质为要旨,强调其被“看”的第二性特征。(金一虹:《“下海”的女性杂志、切勿丢掉性别意识》,《中国妇女报》,1997.2)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劳拉·穆尔维所说的:在这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女性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看的性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透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劳拉.幕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张红章编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于是在人性本能,男权文化,商业消费为主导的时代中,网络对女性的为所欲为就不足为奇了。 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女性地位的明显提高不可否认,那么女性又何以让网络对其为所欲为呢?女性的网络缺席是其重要的原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指出,在国内上网者中,中国男性网民的人数占60.4%,女性网民仅占39.6%。就整体而言,在信息技术领域,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根据跨文化的研究发现,较之男性,女性更多地表现出对技术的恐惧而不是爱好。对于新技术的消极态度使女性比男性更少地使用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自然更低。有关女性主义话题新闻组参与程度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的参与程度远较男性为低。造成女性参与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本身的构建哲学和隐蔽的趋势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气质与技术之间的文化联系较之女性更为紧密,在社会性别留下的刻板印象作用下,什么是适合女性的工作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使女性远离诸如工程或计算机之类的领域,女性未能在设计技术革新中起显著作用。 根据对男女大学生网上活动的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的兴趣更广泛,利用网络范围也更为广阔。他们不满足于简单地从网上接收信息,而是追求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东西为己所用。男生在收发电子邮件、查找资料、网上购物、求助、学术研讨、发布信息、法律咨询、炒股等方面的比例都要超过女生,尤其是从网上下载软件,男生多于女生。而女生喜欢的活动则更表现出被动的倾向。女生在查看新闻、就业、旅游、医疗等方面的信息中的比例要大于男生,而且女生中参与上网聊天者多于男生。这种状况在女网民中也十分显著。女性上网者更多的是扮演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网络使国与国之间、各大洲之间、妇女组织之间以及全球决策者之间更多的联网和交流成为可能,然而,由于互联网仍然局限于特定的群体中,它将一些人排除在外的危险和影响不可忽视。从理论上说,网络使人们在获得处理信息的工具方面变得更加民主了,但是在实践中,获取信息越来越受到来自文化上、地域上和经济上的条件的制约,这些技术和媒体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从而使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更难有机会发表自己对它们的发展和使用的看法。 从有关女性的网站内容看,在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女性怎样打扮,怎样做出可口的饭菜才能得到男性的注目和青睐。因此,首先从内容来看,漂亮的、具有性吸引力的时尚女性成了多数女性网站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而“贤妻良母”则是另外一种社会角色定位。从这一点来看,女性网站的基本倾向还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性别角色培养女性。另外,具有强烈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的“购物狂”也是多数女性网站所描述的一种重要的女性形象。女性是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成了网站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之一。但是,女性网站在盯着女性钱包的同时,对于女性真正所关心的、所需要的东西则能给予很少的关怀。其次,从具体的栏目分析可知,大多数女性专业网站的目标群体实际上是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时尚女性,老年妇女以及贫困女性往往被排除在外。在许多女性网站上所能找到的大多是漂亮的唇膏、美味的菜谱、恋爱的技巧、五花八门的女性物品等等。以女性为主体对象的新闻网站内容少得可怜。即使有,内容也以关于娱乐、星座、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居多。此外,一些官方主办的女性网站中还有关于女性就业信息、女性文学伤口和评论,以及有关妇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等内容,但这类网站数量不多,知名度低,点击率不高。完全出于男权视角类网站的吞噬之中。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目前女性在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在使用和掌握互联网技术方面女性比男性受到更多的限制,如网络要求它的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网络语言,而女性在这方面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这使她们在使用网络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女性在决策机构中的低参与率以及从基础教育中取得工程学位的人数均为少数,数字鸿沟的扩大有使女性处于更加严重的边际地位。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女性因新生的网络暴力而再度被推置危险的边缘。唯有女性更积极参与到建设互联网的活动中来,为抵制网络的为所欲为而进行坚决的斗争。确保将互联网建设成为人类谋福利而不是强化现实权力的不平衡状态,达到千百年来人们特别是女性梦寐以求的、两性和谐、平等的有力工具。(参见李伟娜 中国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三重缺席 传播研究网) 四、在网上无所不为的网民 网络在昨夜还只是一株小小的幼苗,而等人们清晨醒来时已遍布世界枝繁叶茂,其强大的交互性、隐匿性、服务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传播 中的 妇女儿童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