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基础.doc
《初三化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基础.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师寄语:记忆的遺忘规律告诉我们,忘是人的必然,“温故而知新”和“学而时习 之”,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重视复习,因此。在考前每位同学要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合 理安排学习时间,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题型进行认真梳理,建立系统的知识网 络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平时易做错的题目,要再“放放电影”,争取做到熟 能生巧。请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在平时的磨练中洒下辛勤的汗水,就能 在考试中获得丰硕的成果: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精心准备,满怀信心地迎接期末 考试,争取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勇者。最后,祝同学们在期末 考试中个个都能笑逐颜开! 初三化学组 全体教师 绪言及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基础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 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 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一一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 4、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現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无色液体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白色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汽能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少,CO2和H2O的含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mL--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丢弃, 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河药品不能用手拿、尝、或直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如需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 ②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方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体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 a、先排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用完滴管,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 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片刻后,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并且不时地 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已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下端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 1、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现象:红磷燃烧,发光、放热,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产生白色固体。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后的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水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d、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e、原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又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⑴红磷足量原因:耗尽瓶内氧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⑵装置的气密性要好,防止测量结果偏小 ⑶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防止测量结果偏小 ⑷要先夹紧胶皮管,再点红磷,防止测量结果偏大 ⑸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防止测量结果偏大。 ⑹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的原因:吸热,降温,减压,防止胶塞弹开,吸收五氧化二磷固体,防止污染空气。 ⑺实验药品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②能在空气中点燃 ③生成物为固体 如果进水量不足1/5,其原因可能有: ⑴红磷量不足; ⑵装置气密性不好; ⑶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如果进水量多于1/5的原因可能有: ⑴实验开始前没有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⑵点燃红磷后没有立即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如 登山、潜水、医疗急救、动植物呼吸 支持燃烧:如 燃料燃烧、炼钢、气割、气焊、宇宙航行、化工生产 上述用途都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 (2)、氮气的用途: a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发生化学变化); b用作保护气(原理:利用化学性质不活泼),如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c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如用于磁悬浮列车)。 (3)、稀有气体的用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该变化为物理变化);液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冷冻机) 5、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来源: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相关三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臭氧(不是有害气体)。 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 易溶天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 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见第五单元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一一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Δ MnO2 2H2O2===2H2O+O2↑ 2KMNO4 ===K2MnO4 +MnO2 +O2 ↑ 2KC103 2KC1+302 ↑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②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使药品受热均匀。 ③导气管伸入试管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⑤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使收集的氧气更纯。 ⑥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6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7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8、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 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钢铁生锈等。 共同点:①是氢化反应②都放热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基本概念: ⒈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真实存在的。 ⒉分子是不断的运动,在加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 ⒊分子间是有间隔的;通常情况下,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的固体间隔最小,液态间隔稍大,气态间隔最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⒋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⑴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为无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⑵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⑶现象:A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B烧杯溶液无明显变化。 ⑷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 A烧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挥发出的氨分子从B烧杯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三、从分子的角度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⒈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答: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⒉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⒊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答:分子在不断运动,香水、汽油如果不密封,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损失。 ⒋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干。 答:分子在不断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的速率越快。 ⒌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答: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⒍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5.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等;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物质具有毒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就是因为该物质的分子具有毒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四、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⒈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分类: ⑴纯净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 ⑵混合物: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⑷化合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⑸氧化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 从组成角度解释说明物质的类别(宏观角度) ⑴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⑶单质:由一种物质组成,且由一种元素组成。 ⑷化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⑸氧化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且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⒉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的构成的描述: ⑴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⑵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原子前必有个数,分子前无个数,原子前也无个数。 ⒊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⒋化学变化的实质及相关问题: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⑵右图为氧化汞分解微观模拟图,此变化的实质是:在加热的条件下,氧化汞分子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⑶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种反应物的分子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 ②此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氯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氯原子。 ③由此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 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变化实质: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⒌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性) 原子核(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一、原子的构成: 1、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质量关系: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4、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⑴在原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⑵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同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二、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⒈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⒉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⒊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 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特殊说明: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元素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 (Mg,He最外层电子数都为2,但化学性质不同;Na,H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但化学性质不同)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 (He,Ne均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似) 四、离子 ⒈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 阳离子:(由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电子层数可能改变。 ⒊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钠与氯气反应,氯分子被分为氯原子,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一个Na+,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一个Cl-,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 ⒋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电性(正负)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钠离子:Na+。 5.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6.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如Na+:表示一个钠离子,或一个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 7.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Fe3+:3表示一个铁离子所带正电荷数为3 课题3 元 素 一、概念: ⒈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物质由元素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二氧化硫是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⒉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⒋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 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是化合物( 二、化学之最(用元素符号填空): ⒈地壳中所含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前五位顺序为:氧 硅 铝 铁 钙 2.生物体(动、植物体)所含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前顺序为;O>C>H>N>Ca 3.海水中所含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前四位顺序为 O>H>Cl>Na 4.地壳中、生物细胞内(人体内)、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为O。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Al ,生物细胞内(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Ca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Na 。 三、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意义: ⒈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金属、稀有气体和部分固态非金属的元素符号还表示该物质; 四、元素周期表 ⒈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⒉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 七 个周期; ⒊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共有 18 个纵行,共有 16 个族。 ⒋元素周期表横、纵行的规律: ①同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②同一纵行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He除外),电子层数由上至下依次递增。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都在60%以上。 2、通电后,电极附近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试管1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能发出爆鸣声),这是氢气。如用氢气的检验图所示方法点燃气体时,发出尖锐爆鸣声氢气不纯,声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3、⑴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角度判断单质(由分子构成)的依据: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且该种分子只由同种原子构成。 ⑵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角度判断化合物(由分子构成)的依据: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且该种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⑶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微观角度判断氧化物(由分子构成)的依据: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且该种分子只由两种原子构成,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 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实验注意: ①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水的电解速率 ②实验中出现氧气体积偏小的原因: A.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一部分氧气溶解在水中; B.有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 4、法国科学家拉瓦得出结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易燃空气”和氧的化合 物 二、水的净化 1、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星浑浊。 2、明矾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形成胶状物过程是化学变化;胶状物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 3活性炭在净水中的作用:不仅可滤去其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活性炭净水器入水口在下方的原因: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防止残渣堵塞活性炭。 4 硬水与软水 ①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②检验方法: 取等量的两种液体,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搅拌,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③长期使用硬水的危害: A. 生活中: 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B.生产中: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还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使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锅炉爆炸。 ④硬水软化的方法:A.生活中煮沸(不能得纯净水)B.实验室中蒸馏(得到纯净水) 三 爱护水资源 1、有关水资源数字: ①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② 海洋的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③ (陆地)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④ 可利用的淡水约占淡水总量的30.4% ⑤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占全球总水储量还不足1%。 2、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3、可利用淡水资源日渐短缺的原因: 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 4爱护水资源: (1)、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2)、节约水资源的做法:即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①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用淘米水浇花及时关闭水龙头等。 ②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分别可节水40%和70%以上。 ③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5、水体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的任意排放; ②农业: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③生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6、水体污染的危害: ①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 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7防治水体污染措施: ①工业: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②农业: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③生活: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一、化学式 ⒈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A.表示某种物质; B.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 C.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D.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二、化合价 ⒈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1时,不能省略。 ⒉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原子个数/该物质的元素总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⒈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④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密度)。 ⑤若化学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⒉微观解释: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⒊化学反应前后 ⑴六个一定不变 宏观:①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种类 ③元素质量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 ②原子的数目 ③原子的质量 ⑵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 微观:分子种类 ⑶两个可能改变:①分子的个数②元素的化合价。 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四个实验 实验探究1: ⑴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⑵观察到的现象是:暗红色固体燃烧,发光、放热,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气球先变大后缩小,且比原来小,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重新放回天平,天平仍然平衡。 ⑶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炸裂。 ⑷玻璃管的作用:导气,引燃红磷 ⑸橡皮塞的玻璃管上端系一个小气球的目的是:调节装置内气压,防止瓶塞弹开;使装置密闭,测量结果更准确;防止P2O5固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⑹描述整个过程中小气球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解释。 气球先变大,后缩小,且比原来小。 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球变大。装置冷却后,瓶内温度降低,气体遇冷收缩,又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的五氧化二磷,使装置内气体减小,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变小,最终气压小于开始时气压,所以比原来小。 (7)反应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实验探究2: 如右图: 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天平仍然平衡。 ⑵将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的原因是: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使铁钉直接与溶液接触,便于反应发生。 ⑶反应的方程式:Fe + CuSO4 = Cu + FeSO4 实验探究3:如上图: 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白色固体消失,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⑵天平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没有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气体逸出,没有称量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⑶化学方程式: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CO2 实验探究4 ⑴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伴随有白烟,产生白色固体。 ⑵如果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 原因: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 + O2 2MgO 三、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⒈遵守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⒉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等号d.箭头符号) ⒊含义:以2H2+O2 2H2O为例 ① 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例: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② 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③ 各物质间质量比(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⒋如右图是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其反应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紫)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H2 + CuO Cu + H2O 四、简答题 ⒈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变化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分子分成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一个水分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氢、氧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⑴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铜粉的质量大。 答: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铜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 ⑵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小。 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 五、 八年级常见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点燃 Fe3O4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 点燃 2H2O 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5、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6、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点燃 CO2 7、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 点燃 2CO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 O2 点燃 2CO2 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 +3H2O 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1、铜丝在空气中加热: 2Cu +O2 2 CuO (可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可用于除CO中CO2) 分解反应: 1.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2、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2H2O2 MnO2 2H2O + O2 ↑ 3.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KClO3 2KCl + 3O2 ↑ 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5.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6.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Cu + H2O 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5、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6、焦炭还原氧化铁: 3C +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他 1、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原理):CO2 + H2O === H2CO3 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3、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 CO2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高温 2Fe + 3CO2 、 6、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7、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8、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单质 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 (1)碳单质存在形式主要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2)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硬度大是其最重要的物理性质,利用这个性质,可作玻璃刀或安装到钻头上。金刚石还可作装饰 品 (3)石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具有质 软、能(填“能”或“不能”)导电、熔点高、润滑性等物理性质,对应的用 途:作铅笔芯、作电极、作润滑剂。 (4)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列方式不同 (5)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这个性质,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 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高温下,碳能够跟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2)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具有可燃性。氧气充足时生 成CO2化学方程式: 2:氧气不充足时生成CO,化学方程 式 (3)在较高温度下碳能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里的氧,具有还原性。碳和氧化铜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 现象:黑色固体变紫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填“吸”或“放”)热反应 二.二氧化碳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煤等燃料的燃烧。大气中一 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CO2的含量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强。 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3、(1)向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实验说明 了①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CO2通入水中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 不稳定,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澄清的石灰水里通入CO2,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这是由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的缘故,其化学方程式 ,这个 应可用来鉴定CO2气体 4、(1)根据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可用来灭火 (2)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可以用在制纯碱、尿素和汽水等工业。 (3)于冰可用作冷,可用于保藏根容易腐败的食品。还可用于△液 (4)在温室里施用CO2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工业制二氧化碳方程式 6、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 的影响,在进入久未开的菜窖和深洞底部,必须先做灯火实验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CO2,一般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其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固液常温型(填“固固加热型”或“固液 常温型”),收集CO2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3)C02的检验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変白色浑浊,证明是CO2 CO2的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4)操作时应注意①加-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化学 基础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