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导学案.doc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导学案.doc(6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一、内 容:准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分析: 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的教学没有安排专门的练习内容。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对校园生活不适应,有意注意较差,因此不要急着去数数,让学生先观察有什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表面的事物看够了,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五、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时,出示插图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六、课时分配:2课时 导学案 课题 准备课——数一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难点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上学了,你已经是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你会数数吗?认识积木的形状吗?会看钟表吗?……这些都是你要学习的数学。打开这本书,你就会看到许多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那可是一个神奇的数学天地噢!只要你爱动脑筋,多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就会发现数学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当你感到自己的本领一天一天地增长,该是多么愉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导学 (一)、出示彩图,教学数数。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数出它们的个数吗? (1)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2)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二)、实物操作,感受数字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三)、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三、导疑导疏 1、游戏:火车钻山洞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 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四、导评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学生互相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能从身边的生活发现数学知识的存在 教 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准备课——比多少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 会比几个物体的多、少。 教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动画。讲一个故事呢? 2、学生讲故事。 兔妈妈看到小兔们一天天长大了,就决定盖一间大房子,小猪也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它们终于盖了新房子!你怎么知道是小兔要盖房子? 〔从房子上面的头像知道的)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看水中的小鱼也在为它们加油呢!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二、导学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 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 △要比○多1个。 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导疑导疏 1、练习一 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导评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同时教师指导了算法最优化 给学生提供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 后 感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 一、内 容: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资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学生基本情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五、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时分配:3课时 导学案 课题 位置——上下前后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 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3.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 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4.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难点 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导学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4) 看书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3、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导疑导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在黑板上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动物头像添上鼻子,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 四、导评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指着板书) “上” “下” “前” “后”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请小朋友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 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位置------左右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 “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 3、经历“左、右”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 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正确确定“左、右”的位置。 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 课件、水果、铅笔、铅笔盒等学具。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师相机板题) 二、导学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3)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6)揭示课题。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在身体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导疑导疏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导评 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感知,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位 置 课型 复习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试表述 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 挂图或投影 教 学 过 程 复习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第1题。 教师组织学生游戏,游戏当中教师提出要求,如小东的前面是谁,小云在小华的( )面。 组织学生看教材第11页,或出示投影,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说一说。 二、第2题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三、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四、第4题。 (1)教师出示第四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 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 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五、师生共同完成5、6题。 (略) 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生轻松愉快. 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后 感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 一、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材中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可利用的资源有教材提供的各种情境,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12课时 导学案 课题 1~5的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认识1~5,会用1~5这5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3、培养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难点 1~5的基数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1~5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木棒。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导学 (一)、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7、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二)、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5、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3)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三、导疑导疏 练习p16做一做 练习三 1、2、4、5 四、导评 联系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那些事物可用1~5表示.表扬说得好学生.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并适时指导,注意表述的广泛性。 通过拨一拨,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比多少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难点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准备 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二、导学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1)、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2)、小组交流。 2、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区分“>”、“<”和“=”。 5.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三、导疑导疏 1)练习使用“<”“>”书本P17做一做, 练习三:3、6、7、8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四、导评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疑激趣,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第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重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 难点 明确方向决定次序 准备 课件、学具卡片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完第四个才觉得饱了。这是他拍拍肚皮,叹了口气说:哎,要是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 这个人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二、导学 1、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说图中有哪些人?一共有几个? 如果以穿蓝裙子的阿姨排第一,再说说谁排第二,小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2、小组代表汇报 3、思想教育: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景,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外面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好习惯。 4、动画展示:穿蓝裙子的阿姨走后,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1)教师:这时有几个人?谁排第一?小聪排第几?他后面对2位叔叔排第几?让学生再次在具体的环境中区分“几”与“第几”,同样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全班交流。(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三、导疑导疏 1、完成P20做一做 2、练习四:1、2题。 四、导评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笑话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分与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重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具 课件、小圆片、小棒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1、 猜猜有几颗?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糖,要奖励给今天上课最认真的同学(媒体出示)。数一数,一共有几粒糖?(3粒)(点击括号,媒体出示答案。) 师:现在我把糖分别放成两堆,左边里有2粒(媒体出示),猜一猜右边有几粒?(点击括号,媒体出示答案,媒体并演示。) 师:我又找出了1粒糖,现在一共有几粒糖?(4粒) 师:左边有3粒,猜一猜右边里有几粒? 2、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和几。(板书:几和几) 二、导学 自主探索:4 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 2、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 8、玩猜一猜游戏:教师两只手分别拿纽扣,让学生看见其中一只手里的数目,并告诉学生总数,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颗纽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导疑导疏 1、完成21页、22页的做一做。2、练习四的第3、4题。 四、导评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形象,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4的组成,从而掌握起来更牢固。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加 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 认识加号、等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难点 知道加法的意义。 教具 小黑板、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出示数字卡片,读数(开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 3、按顺序填数: 1()3()5。 4、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导学 1、 数学王国到了,智慧爷爷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呢!你们看,是什么呀?(气球)智慧爷爷一共送来了几个气球?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图数出来的)(算出来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的想法,真不错。请问:在这个算式里, 3、1、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说得真好!这个符号叫什么呢?(加号) 对了,加号,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像什么呀? 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把3个红气球和1个黄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 指“=”你们认识吗?他表示同样多。列式为:3+1=4 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板书:3加1等于4(齐读) 你还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表示吗?1+3=4 算式中1、3、4分别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其实,这两个算式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交换了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 2、小朋友真棒!瞧:小精灵也给我们送礼物来了。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接着出现两个小精灵的图片,你又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了,请小朋友把你的加法算式写下来算一算。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算的是什么?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请生上台板演:1+2=3 2+1=3 算式中的2、1、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对了,像这样把红纸鹤和蓝纸鹤合起来,我们用加法计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一个小精灵加2个小精灵是3个小精灵。你讲的非常好,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3、举生活中的事例。 三、导疑导疏 1、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得数。1+1 3+1 2+2 3+2 2、口算题卡。 四、导评: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由旧知引入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后 感 导学案 课题 加 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点 交流算法过程,会用数的组成方法口算 难点 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准备 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 1、拍手接力游戏。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导学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人教版 一年级 上册 导学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