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_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pdf
《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_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_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30?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俞祖华内容提要?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130-08?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从中世纪进入近代的标志,也是?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的天朝秩序崩溃与被纳入全球化视野的节点。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不意味着自我意识、本土意识的泯灭、消失,反而有助于从国际视野的高度更好地认知自我、体认自我;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随着时空背景的转换与西方文明这一强势的?他者?的出现,中国人对新参照背景之下?自我形象?的身份认同得以明晰:一是?血缘或种族身份?上的中华民族认同;二是?政治身份?上的中华现代国家认同;三是?文化身份?上的中华文化认同。戊戌时期的?保种?、?保国?、?保教?三个口号大致就与这三种认同对应。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三种认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一体的认知上,即强调在现代国际秩序与世界文化格局下,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应在共同地域、共同心理、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历史记忆等基础上实现整合,构建民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并以?中华?作为民族、国家与文化一体化的称谓。?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三种认同的综合作用使中国、中华民族成为?民族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三位一体的、牢固的实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131?体,并竞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政治格局之中与全球文化生态之列。(一)中华民族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发展与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近代时期,?中华民族?的概念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不断增强并最终形成?自觉实体?。从族类意识的角度,近代民族认同包括了以汉族为体认范围的反满兴汉思想与以中国境内各民族为体认范围的反帝爱国思想两种类型。借用梁启超的说法即为?小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他说:?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以中国境内各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为体认单位的民族认同意识很快成为主流,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身份认知。?中华民族?一词由我国古已有之的?中华?一词与近代由西方传入的?民族?一词结合而成。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较早使用?民族?一词,也是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先驱。1902年,他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史叙论?中使用了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近似的?中国民族?一词。两词有时还被并列使用,如在 1905年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提到:?前所论列八族,皆组成中国民族之最重要分子也。其族当邃古之时,或本为土著,或自他地迁徙而来,今不可寻,要之自有史以来即居于中国者也。而其中除苗、濮二族外,率皆已同化于中华民族,无复有异点痕迹之可寻,谓舍诸族外更无复华族可也。若其近古以后,灼然见为外族,其大部分今犹为异种,而小部分溶化以加入华族者,亦有可指焉。?他还使用过作为中华民族、中国民族简称为?华族?、?黄族?等词。近代形成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只具有同宗同种、血缘相同的民族学的意义,且表征着文化上接受华夏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与辐射并融入中华文化圈。?中华民族?这一概念酝酿之初,就渗透着鲜明的倡导民族融合、民族统一的宗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都强调了夷夏一体、满汉一家、四海同一、诸族人种混同于一、同属中国人之意。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呈给光绪帝的?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中提出了?君民合治,满汉不分,以定国是而一人心,强中国?的主张,希望构建?满汉不分?的新型民族关系。该折提到?近者欧、美,尤留意于民族之治,凡语言政俗,凡为一国,务合一之?,是其?之所以致强?的重要原因,故中国亦当?立裁满汉之名,行同民之实?。?他在?辩革命书?中说道:?然则满洲、蒙古皆吾同种,何从别而异之?其辫发衣服之不同,犹泰伯断发文身耳。?梁启超也明确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要实现统合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陆之上?。?中国传统民族观有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夷入夏即华?的基元,认为夷狄进入中原、接受中原文化就成了华夏族。近代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采纳了这种以是否接受华夏文明作为体认标准的合理因素。因此,?中华民族?既是族类或血缘意义上多族混合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更是以共同文化为标志与纽带的文化族体。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就是从?文化族体?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这一?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 1页。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之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75-76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 21页。?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第 13页。?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年,第 340-341、487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 76页。?2011年第 1期?132?新概念的:?中国向来虽无民族二字之名词,实有何等民族之称号。今人必目中国最旧之民族曰汉民族,其实汉为刘家天子时代之朝号,而非其民族之名也。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自命其国曰中国,自命其民族曰中华。即此义以求之,则一国家与一国家之别,别于地域,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远近也。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别于文化,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知也。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已含定义于其中。与西人学说拟之,实采合于文化说,而背于血统说。?在近代?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生成与定型的过程中,大体出现了以下几层涵义:其一,着眼于对历史发展的描述,将?中华民族?看成由历史上的华夏族与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虽只指汉族,不过仍凸现了其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梁启超在 1905年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即汉族?,它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他强调中华民族即汉族是多元结合的产物,指出:?吾敢悍然下一断案曰,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后来在其?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由同一祖宗血胤衍生耶?抑自始即为多元的结合?在他看来:?我中华族,本已由无数支族混成,其血统与外来诸族杂糅者亦不少。?故知古帝王之所自出,实无从考其渊源,揆度情理,恐各由小部落崛起,彼此并无何等系属。盖黄河流域一片大地,处处皆适于耕牧,邃古人稀,尽可各专一壑,耦俱无猜,故夏、商、周各有其兴起的根据地。?诸部落以联邦式的结合,在?群后?中戴一?元后?,遂以形成中华民族之骨干。?他还指出?诸夏?概念中的?诸?字即为多元结合的明证,?吾族自名曰?诸夏?以示别于夷狄。诸夏之名立,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表征。?夏?而冠以?诸?,抑亦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他强调中华民族即汉族正是在不断吸纳?夷狄?、不断融合异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甲时代所谓夷狄者,乙时代已全部或一部编入诸夏之范围,而同时复有新接触之夷狄发现。如是递续编入,递续接触,而今日硕大无朋之中华民族,遂得以成立。?他还具体指出了民族融合的具体形式:?寇暴内 地,留而不归,后遂散为齐民?;?华人投入其族,抚有其众,因率以内附?;?略卖为奴婢,渐孳殖成编氓?;?历代用兵征服,强迫同化?。?其二,着眼于对当下状况的归纳,将?中华民族?看成当时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它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1912年 3月 19日,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为?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已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了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另一内涵:?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他还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其三,着眼于对未来面向的展望,将?中华民族?看成未来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新的统一民族,其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都被融入中华民族新族体里。孙中山提出了?民族统一?的政治主张。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此为民族之统一。?从 1919年起,孙中山反复倡导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并主张以?中华民族?作为这个新的民族融合体的称谓。1919年,孙?杨度:?金铁主义说?,王睛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 373-374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第 2,4页。?!?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第 6,4,8,14-15,2页。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133?中山在演说中提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造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1920年 11月,他对中华民族作为民族融合体的概念又作了如下阐释:?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个中华民族。?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同月,他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讲中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一个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1921年,孙中山演讲中明确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要以汉族为中心实现融合、扩大为新的族体中华民族、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美国同为东西半球二大民族主义的国家。?李大钊也主张以?中华民族?指称中国境内各个民族融合成一体的新族体。1917年 2月 19日和4月 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等文,提出:?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其四,中华民族包括了版图中国内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也包括了中华国家版图外的华人华侨。梁启超在介绍伯伦知理国家思想时提及:?民族之立国,非必举其同族之部民,悉纳于国中而无所遗也。?民族与国家不是完全对应的。按这种思想,中华民族的成员就不可能完全包含在中国国家版图之内。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而在近代中国,融合境内诸族为一整体国族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则是确立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前提。民族认同对于民族文化认同尤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提炼也有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近代走向世界并出现西方文明这一强势的?他者?之后,正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形成之后,使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自觉与反思成为可能,也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因与西方主流价值的碰撞、因与现代性的接纳获得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二)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这种国家认同的获得,也与融入世界秩序之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发展,与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等思想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密切关联,但也有区别。国家?不以民族主义为建国独一不二之法门?,而以国民为基础,?有国民则有国家,无国家亦无国民?。国民与民族有关,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故夫民族者,有同一之言语风俗,有同一之精神性质,其公同心渐因以发达,是故建国之阶梯也。但当其未联合以并一国之时,则终不能为人格为法团,故只能谓之民族,不能谓之国民?。?国家可因民族而结合,但也可源起于其他因素,?古代之国,渊源于市府;中世纪之国,成立于贵族;十八世纪专制时代,认政府为国家;法兰西大革命之时,同国家于社会?。到了近代,民族建国思想才发达起来,?自千八百四十年以后,而民族建国之义乃渐昌,虽或间遇抵抗,或稍被制限,而其势力不可侮,则因已为有识者所同认矣。虽然,或持之过偏,以谓民族为建国独一无二之源泉,推其意,一若地球上之邦国,必适从于民族之数?孙中山全集?第 5卷,第 187页。孙中山:?孙文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 5卷,中华书局 1985年,第 473-474页。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 302-303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 72,76页。?2011年第 1期?134?而分立,此又闇于实际之论也?。?民族与国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同一民族可分处于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可以包容不同的民族。国家是多种因素复合的想象的共同体,而国家认同是一个多重意义重建的复杂过程。在经历大变局的近代中国,国家认同也成为一个包括着多个面向的国民心理、国民意识改造思想与重建的系统工程。所发生的国家意识变迁可以归结为:其一,从国家认同的国际层面,从天朝大国转而为民族国家。在中国古人的?天下观?里,中国是居天下中心的?天朝大国?,?四夷?分布在中国的周边,?中国?与?夷狄?的关系是一种尊卑关系、宗藩关系。在这种秩序观下,国家观念、国家意识是淡薄、模糊的:?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自数千年来,同处于一小天下之中,末尝与平等之国相遇,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鸦片战争将中国带入了列国并立的新的世界秩序,国人意识到需要建立适应这种现代世界秩序的新国家形态即现代民族国家取代?天朝?模式,并以主权国家关系取代传统的宗藩关系。民族国家有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两种基本类型。西方传入的?一民族一国家?的单一民族国家观念曾对革命派知识分子产生过重要影响。1903年,?浙江潮?发表的?民族主义论?提出:?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并主张?非民族的国家不得谓之国。?游学译编?发表的?民族主义教育?提到:?是故民族建国者,以种族为立国之根据地。以种族为立国之根据地者,则但与本民族相提携,而不能与异民族相提携,与本民族相固著,而不能与异民族相固著。?章太炎等人的?排满?思潮也接受了单一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其所希望建立的是汉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观念也深深影响了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一直到民国时期,他还表明自己不认同?五族共和?,而是主张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汉族、建立单一汉民族国家,他说:?汉族号称四万万,或尚不止此数,而不能真正独立组一完全汉族底国家,实是我们汉族莫大底羞耻,这就是本党底民族主义没有成功。由此可知,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今日我们讲民族主义,不能 笼统讲五族,应 该讲汉族 底民族主义。?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美国同为东西半球二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后来,他主张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建立中华民族国家,因为其所主张的?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融为一体的新的统一民族,所以骨子里依旧是单一民族国家观念。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立宪派思想家反对?排满?、建立单一汉民族国家的建国思想,主张合族建国。康氏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辨革命书?一文中指出:?只有所谓中国,无所谓满汉;帝统宗室,不过如汉刘、唐李、宋赵、明朱,不过一家而已。?梁启超在介绍伯伦知理国家思想时,提及了其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合多数之民族为一国家,其弊虽多,其利亦不少。世界文明,每由诸种民族互相教导互相引进而成;一国之政务,亦往往因他民族之补助而成?然此等多族混合之国,必须以一强有力之族为中心点,以统御诸族,然后国础乃得坚。?他批评革命排满思想为?不健全之理论?,指出单一民族国家观念持论过偏。他主张以中华?大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此大民族 必以汉人为中心点?,?苟汉人有可以自成国民之资格,则满人势不得不融而入于一炉?。?杨度指出:?以今日中国国家论之,其土地乃合二十一行省、蒙古、回部、西藏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 76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 66页。?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1卷下册,三联书店 1960年,第 486、405页。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住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 5卷,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 473-474。?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 76页。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135?为其土地,其人民乃合满、汉、蒙、回、藏五族而为其人民,不 仅于国内之事 实为然,即国 际之事实 亦然?,?汉、满、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汉、满、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种,必使土地如故,人民如故,统治权如故?。?其二,从国家认同的国内层面,从王朝国家、专制国家转而为国民国家、共和国家。梁启超批评中国古代?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不过有朝廷?而?岂尝有国家?,他说:?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有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也。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他还指出,这种国家意识淡薄的状况反映在?旧史?上,体现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成了?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古代的王朝国家,国是?一家之私产?,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人民缺乏爱国心、缺乏国家意识是必然结果;现代的国民国家,?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家属于人民,人民认同国家,人民可以为捍卫国家慷慨赴死。近代国家认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我们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确立多数国民能够认可的名号。在我们所属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确立上,历史文化传统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中华?这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在古代代表着中原先进文化的历史名词被用于命名现代中国,成了各个派别的共识。孙中山率先把?振兴中华?作为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由其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康有为是最早明确并正式地建议以?中华?作为国家国号的思想家,他在奏折中指出:?中国向用朝号,乃以易姓改物,对于前代耳,若其对外交邻,自古皆称中国。今东西国称我,皆曰支那,而我经典无此几文,巨细绎音义,支那盖即诸夏之音,或即中华之转也。古称诸夏,或日诸华,频见传记,盖华夏音近而中诸音。转其蒙、回、卫藏,咸令设校,教以经书文字语言风俗,悉合同于中土,免有歧趋。伏惟今定国号,因于外称,顺乎文史,莫若用中华二字。?后来他在?海外亚美欧非澳五洲二百埠中华宪政会侨民公上请愿书?中又说:?正定国名,即永名曰中华国,上自国书官书,莫不从同。自满、汉及蒙、回、藏既同隶一国,并当同为中华国人,不得殊异。?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号召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建议将这个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后来的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中华?为国号,而袁世凯 1915年 12月称帝时亦以?中华帝国?为名。国家认同特别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体制化的加强与确认。(三)在走向世界、迈进现代国际秩序后,中华民族成员不仅形成了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政治身份与民族身份的归属感,而且,在强化着对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传统包括久远的记忆的皈依,也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得以发生发展。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民族精神的体认,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它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也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先驱者充分认识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意义。严复认为国性是一个国家成立的重要基础,而国性则成于教化、成于文教,故而他主张尊重与体认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重要前提,他说:?大凡一国之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他还指出:?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固不待深言而可知。盖不独教化道德,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原。乃至世变大异,革故鼎新之秋,似可以尽反古昔矣;然其宗旨大义,亦必?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 304页。梁启超:5少年中国说6,5梁启超选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124页。梁启超:5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6,5梁启超选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 116页。5严复集6,中华书局 1981年,第 330页。2011年第 1期 136 求之于经而有所合,而后返之人心而安,始有以号召天下。,今之科学,自是以诚成物之事,吾国欲求进步,固属不可抛弃。至于人之所以成人,国之所以为国,天下之所以为天下,则舍求群经之中,莫有合者。0章太炎也同样强调/国性 0的重要,称/孔子之春秋,要在于述行事以存国性 0,/夫国无论文野,要能守其国性,则可以不殆。0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文化 0的文化认同,是国人对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华文化的价值尤其是对其中的精髓与优秀部分的体认。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产物,作为中西交流后与/西方文化 0、/外来文明 0的一种比照,近代出现了与现代民族、现代国家相联系的国粹、国学、国故、中华文明等词汇,这些词汇无一不在提示着深层而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相对于以往/华夷之辨 0格局中的华夏文化认知,近代出现的/国学 0等词汇体现出对万国并立的国际秩序与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生态的认知。近代先驱者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一再强调了/学 0与/国 0、/民族文化 0与/民族命运 0的关系,一再强调了国学存续与国家兴亡的联系,一再强调国学是培育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重要源泉。1906年 8月成立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发表讲演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0/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国学之不知,未有可与言爱国者也。知国学者,来有能诋为无用者也。0国粹派在分析/国 0与/学 0密不可分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学、民族文化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邓实在 5国学讲习记 6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0/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学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而国之亡遂终古矣。0走出中世纪、融入现代国际秩序,对民族文化来说,既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文化危机,同时,也通过接纳现代性孕育着新的生机。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接,一方面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杜维明提出了/文化中国 0的概念,指出:文化中国所掌握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是儒、释、道,现在我们还有民间的传统,各种西方的思潮,这都是属于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资源。所以文化中国的资源是多元、多样,非常丰富。他还以/三个意义世界 0来阐明其/文化中国 0的说法:第一意义世界是指只包括所有的主要由汉族组成的社会;第二意义世界是指中国本土和港、台、新以外的、散布并侨居于世界各地的由华人所组成的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太平洋地带乃至北美、欧洲、拉美、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 0;第三意义世界是指与中国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和中国文化结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0。在近代文化自觉、文化反省与文化认同的历程中,在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国学 0等词语的同时,/民族精神 0、/民族魂 0、/国魂 0等词也浮出翰海。国学把民族存亡与国家发展视为根本性的关怀,并把挺立国魂、稳立民族精神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关键性的支撑点与动力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近代中国面临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走向世界与时代进步而获得提升、发展。在近代中国,一方面传统民族精神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爱国情怀、自强精神、宽和观念、对理想人格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 0)等在新时代都有新的表现,发挥了在空前的民族危难中支撑民族生存、国家命运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在时代大潮与外来文5严复集6,中华书局 1981年,第 307页。章太炎:5救学弊论6,见5章太炎全集6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101页。章太炎:5民报6第七号5国学讲习会#序6。邓实:5国粹学报6第 2年 7期。许守微:5论国粹无阻于欧化6,5国粹学报6第 1年 7期。郭齐勇:5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6,5中国社会科学内刊6 2007年第 1期。近代国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37 化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实现了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一些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民族精神主要是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精神得以生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并与人类普世价值有了更多的对话和沟通。传统民族精神在近代有了新的表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近代思想文化的主题与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近代之初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0的诗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0的光辉思想。1874年,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提出/振兴 0中国的主张。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发出了/救亡图存 0的呼号,提出了/保国、保教、保种 0的口号。革命派领袖孙中山在 5兴中会章程 6中提出/振兴中华 0的号召。20世纪初,鲁讯在 5自题小像 6中吟咏/我以我血荐轩辕 0,秋瑾在泛海东渡时抒发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0的豪情,陈天华在 5猛回头 6中悲痛欲绝地奉劝同胞:/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0。一直到抗日烽火中/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0的悲壮吼声,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思想的现代性之成长相适应,古典爱国主义发展为与现代观念相联系的近代爱国主义,开启了传统爱国观念实现现代转换的思想历程。1914年 11月,陈独秀发表 5爱国心与自觉心 6一文,批评古代国人/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 0,/近世欧美人之视国家也,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 0,强调爱国心当与自觉心结合,爱国当/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 0;孙中山强调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但/我们所反对的,不是外国,是外国的帝国主义 0。爱国主义因其与民族国家观念、民主人权观念、对外开放观念等现代性观念的结合,实现了从古典到近代的形态转换。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吞吐容纳的传统,也使外来文化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生长点。近代史上,西学东渐使一些迥然不同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族精神得以生成和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学与民主。魏源在 5海国图志 6中,提倡/师夷长技 0。洪仁王 干在 5资政新篇 6中,赞美/外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 0,称赞火车、轮船等西方科技是/正正堂堂之技 0,还赞颂了英、美等国/公举 0邦长、/公议 0大事的制度。严复将西方文化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 刑政则屈私以为公 0,孕育了/科学 0与/民主 0两大口号。五四思想家提出/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0,请出了德、赛二先生。科学与民主,成了现代中国的两大精神传统。作者单位:鲁东大学社会科学处责任编辑:黄晓军5陈独秀文章选编6上册,三联书店 1984年,第 66-67页。5孙中山集外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 530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国际 视野 基于 中华 一体 民族 认同 国家 文化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