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典型案例.doc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典型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典型案例.doc(3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他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里讲学,外出游历时,学生们也一路跟着,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声名,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鲁国贵族孟禧子临死前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跟孔子学习。孔子50岁时,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当时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三个月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但他仍不辞劳苦,坚持讲学,在危难中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 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由于他政见与鲁国当政者季康子格格不入,重登政治舞台已不可能,从此,他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以此度过余生。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致悼词:"呜呼哀哉尼文!无自律。"意思是说:"我感到多么孤独,今后向谁请教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3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分,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3年。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 案例内容: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说:"君子怀德",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行为,就是仁道的根本。因此当他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孔子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主要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他很重视教育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即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知识,有分辨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能力。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的,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是主要的,知识教育是次要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距",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2克己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己",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对别人薄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而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以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忍。"意思是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因材施教,侮人不倦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他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的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无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_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都偏与他谈,这就叫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学生回答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者;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吕氏春秋·尊师》也有相似的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他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可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案例述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朝野上下奉为"先师孔子"、"大成至圣"、"万世师表"。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崇拜,而且也为欧美等国人民所崇拜。万世师表,历史巨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讲学,流芳万世的典则之一,就是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由于孔子讲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精神,曾被门人弟子颂扬为圣者、仁人。孔子讲学,虽有弟子三千,贤人72,然他并不以圣、仁自居,而是谦逊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对于教学工作,既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孔子教学,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善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对于一系列因爱好、因造诣、因致用等等程序的教学,孔子实施一整套的教学辩证方法,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门人才,如德行:颜渊、闵子云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教学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时时了解学生,处处关心学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都十分清楚,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他都了如指掌。例如:子路粗犷好勇,颜回守德好学,子贡善辩好货殖;冉求多才多艺,曾参守孝纯正,原宪守节清高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困材施教,才能获得学生的爱戴、尊敬和颂扬。"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矣。"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的教泽,可谓日月同耀,山高水长! 苏霍姆林斯基:躬亲实践潜心育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乌克兰人。是前苏联现代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26年,苏霍姆林斯基8岁时考入了家乡的一所7年制学校学习,当时苏联的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十分缺乏,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毕业后,第二年在离家乡不远的一所师范学校学习两年后,17岁便回到了家乡的母校担任小学教师。从此就投身于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苏霍姆斯基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各种教育,1939年取得中学教师合格证书。此后曾担任中学语言教师、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等职务。1948年,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10年制学校即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他领导这所学校工作达22年之久,直到1970年病逝,享年52岁。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长达35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著作甚丰,撰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其中包括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一书还获得了乌克兰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奖,并连续发行20版。他的著作,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29种文字;他的书已销售400万册以上,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世时已被公认为苏联教师的杰出代表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他曾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两枚列宁勋章和各种奖章,1968年2月又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他去世以后,帕夫雷什中学被命名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博物馆"。 案例内容: 热爱教育躬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基础教育工作,在其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从没有脱离过实际的教学岗位。他的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躬亲实践。他辛勤耕耘了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其实是一所很平常的农村十年制中学,但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把它当成教育实践的场所,还把它当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地。 他曾立下坚守终身在农村工作的誓言,并对乡村教师的职业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55年,他以函授研究生的资格在基辅国立舍甫琴柯大学顺利地通过了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57年他因在教育理论界的影响,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一些大学邀请他去任教,但都被他婉言辞谢。他总是说:"一个搞科学的人,如果他不想脱离科学,他就应当到学校里来。"他曾提出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既当校长又当语文教师,既教书又当班主任。他工作非常勤奋,每天早晨五时至八时从事写作,白天讲课、听课,参加各种会议,辅导班级学生,夜晚则总结一天的工作和研究问题,30多年,从未间断。他十分热爱儿童,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他的座右铭。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和教师们共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措施:一是为每一个学生做跟踪观察的笔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健康情况、智力发展的特点、生活环境、道德面貌作一个跟踪观察,然后准备采取的教育措施、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也要作详细的笔记。苏霍姆林斯基将之称为"教育实验室",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素养基本功"的训练。 二是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由班主任对某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作全面介绍分析、评述,设计今后的施教方案,然后由教师集体讨论,最后由集体做出定论。 三是成立"心理学小组"及"心理学学习班"。心理学小组的任务是对某些"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考察并提出教育措施。对参加心理学学习班的全体教师讲课,对具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作出心理学评定和讨论,并且定期举行"家长学校"会议。 为了认真研究学生们成长的道路和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一个班从小学带到中学毕业,班主任一当就是十年。在他的一生中研究了3700多名学生,为他们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逐个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带领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时,这3700份观察记录也成了他理论创作的丰富源泉。 探索规律潜心育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为自己学校确定的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描述这种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地统一起来的人,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和坚强的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要培养出这种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采取全面的、和谐的教育方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德、智、体、美、劳诸育和谐地结合起来。他说:"所谓和谐地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换言之,和谐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跟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苏联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教学理论统治下,能提出这种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目标和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它对改进、改革苏联的教育工作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教育观点的指导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片面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与劳动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当然,这里所从事的劳动,并不是因为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一般意义的劳动,而是苏霍姆林斯基精心挑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能获得丰富知识的、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动力、能推动一个人在其它领域中获得理想的成就的积极的劳动,简言之,这些劳动必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如果儿童在掌握知识方面有困难,就应该设法让他在别的劳动领域中表现自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珍惜自己的荣誉,这样他就会找到学习领域中克服困难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实施和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在认识理解客观世界以及得到自我表现这两种职能上达到和谐配合。就是要发现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 要实现和谐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因为个性的形成不可能是片面、孤立的教育所企及的,而必须是由多方面和谐发展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个性不能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个核心,不能没有高度的智力这个基础,更不能没有劳动创造这根支柱。他反复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他对50年代中期,苏联学校中过分强调智育、强调培养专家的做法很是不满。他认为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要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专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既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能单凭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他的著作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个10岁的女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哭着拿着写满2分、3分的记分册,恳求她的妈妈搬到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这就是因为当时的学校中,对人的表现只确定在知识的评分上,以致"形成一种习惯性看法,一个学生得了好分数就是有用的人,得了不理想分数就毫无作用。"他认为这是错误的看法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他坚持认为,教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学校每天进行日常工作都要保持和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学习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领导下的帕夫雷什学校里,他一直坚持劳动教育,并从1947年起给帕夫雷什中学的毕业生授予职业证书。但是,苏联在1958年教育改革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地突出劳动教育,把高年级每周劳动课时由原来的2节增至12节。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说:"普通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跟生产劳动有直接联系的,我们应当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道德意义,认识劳动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劳动的崇高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做过一个试验,同时组织两组学生参加同一种劳动--种植高产冬小麦。第一组只有一个目的:争取高产。第二组除了争取高产的目的外,加了另一要求,发挥创造力去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份。结果第二组学生对这次劳动一直保持高昂的兴趣,而第一组的学生在达到高产这一目的后,兴趣也就逐步消失了。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得出这样的结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有决定意义的手段。他还指出,教育家面前只有一个整体--儿童和他的精神生活。在他看来,人不是一小块一小组拼凑起来的。而是和谐地构成的,不可能今天培养一个品质,明天再培养另一个品质。 (资料来源:1、《外国教育简史》李淑华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2、《外国现代教育史》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案例述评: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最杰出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在他52年短暂的生涯中,有35年从事教育工作,其中在帕夫雷什学校就工作了22年。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他不仅躬亲实践,而且从未停止在实践中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和理论探讨,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苏联教育在一个时期内忽视研究教育对象的弊端,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和了解儿童;进而阐述了教学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上来。在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问题上,他提出了通过和谐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的重要思想。正是通过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和谐,从理论与实践上成功地克服了当代教学中的众多弊端。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活动,不难看出他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其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实际工作,又搞科学研究。因此,这就使他有可能从学校工作和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析和处理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把学校中错综复杂的现象置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研究。尽可能地避免实践和理论中的片面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高到理论高度去认识,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是列宁、斯大林时代培养出来的杰出教育家。50年代中期以后,他作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敢于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某些弊端提出公开的批评。例如,他坚信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因此,他敢于公开指出:30年代初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头之处。他说:这种做法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又如他对5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曾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片面强调智育,强调培养专家的做法不满。指出:劳动教育是实现共产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不能顺利就业的事实,公开在他领导的帕夫雷什学校里,从未间断开设劳动课,并在学生毕业领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发给学生职业证书。但是,当他看到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他又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学校不是农场,不能将学校教育简单地同劳动联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达35年的"教育实验",帕夫雷什学校是一所"教育学校实验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中学之一;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他一生中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之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深入教育实际,而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应当进行理论研究,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然后再用以指导实践,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恰恰是今天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急待改进的。 苏格拉底: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雅典公民,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助产婆,年轻时受父亲的影响,从事过雕刻工作,但并无建树;后来受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和智者罗底柯斯的影响,专心致志于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在哲学史和教育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苏格拉底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据记载,他具备多方面的美德,比如智慧、勇敢、公正、不贪财、不追逐权力等等。在战场上,他英勇顽强;在与人交往中,他温和而诚恳,真切而坦率;在教育教学中,他知识广博,思想深邃,不强人从己,也不自已为是。正因为苏格拉底有如此可贵的美德,不仅在当时被雅典人誉为美德的化身,而且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拥护贵族寡头政治,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他不相信人民大众的理解力和政治能力,认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物才能掌握政权,治理国家。而他自己的使命就是研究使这些有才能的少数优秀人物当权。尽管苏格拉底倾向于贵族政体,但他一生"不发政论,不做官,不参与国内阴谋和党派之争。"他自称他的生活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知识和道德,劝人为善。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却在他70岁时受诬陷而被判死刑。其罪状是不信雅典的神而崇奉新神、蛊惑青年。而这两方面正是他对雅典的卓越贡献。 苏格拉底一生中的主要精力是用在教育上的。作为一个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当时的"智者"有着很大的不同,智者收取学费,而苏格拉底不收学费;智者教学一般有固定场所,而他的教学可在体育馆、在商场,也可以在其他任何公共场所;智者的教学有一定的对象,而他来者不拒,任何都可以向他请教。他的教学采用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既生动又活泼,表现了一个有高度教养的雅典人的风度。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道德哲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德和知识"、"论道德可教"和苏格拉底的方法--"知识的产婆术"。 案例内容: 提出"美德即知识",努力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作为道德教育的鼻祖,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根本思想,贯穿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 苏格拉底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前,首先讨论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讨论的结果是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他认为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德构成了美德的主要内容,其中每一德都只是美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已。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诸德中共同的东西,是诸德的共性,也是诸德的本质。因此美德即知识,要培养美德,首先必须学习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重要,苏格拉底还教育学生,有些善的东西,如健康、有力、美、富等,如果不能被正当地利用,不能为正确的原则所指导,就会由善变恶,甚至有时不仅无益反倒有害。而所谓正当与否关键是你是否有智慧,"而一般地说,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愚蠢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那么,如果美德是灵魂的一种性质,并且被认为是有益的,那它必然是智慧或谨慎,因为灵魂所有的东西,没有一种是本身有益或有害的,它们都是要加上智慧或愚蠢才成为有益或有害的。"一切被认为是灵魂中的美德的东西都要受灵魂所支配,如果它们受到灵魂的正确指导就是有益的;如果它们受到灵魂的错误指导就是有害的。"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自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苏格拉底最后说:"这样我们就达到了结论:美德整个地或部分地是智慧。"而人之所以有智慧,是因为他们有知识。 当学生问到善与恶的根源时,苏格拉底的回答依然是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他说:人之所以为善为恶,不是决定于人的本性,而是决定于人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往往是追求他认为善的东西,因为善就是有益是福,天下人决没有有意去追求祸,而有的人追求善就能得到善,而有的人追求善反而得恶,究其原因,就在于其知识的多少。若知识不足,自以为是善,其实是恶。而且善有真善和假善,无知者不容易识别善恶,往往误认恶为善,所以知识对人是多么重要。人只有有了知识,有了智慧,才能遇到事情以智慧来对待和处理;无知的人就愚味,遇事则只能以错误对待,所以,重要的问题是教人以识别善恶的智慧,使人有知识。当然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不是指由感性经验所得到的对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是一种理性的、必然的、普遍的真理,即是伦理道德知识、善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分析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他认为人们知识的多少与他处理事务的能力成正比,知识越多,越能够把事情处理好。一个好的政治家首要的是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有着关于善、美德的知识,而且要对国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他的国家治理好,才能达到他希望达到的目的。治理国家是这样,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因此,青年人要想成就未来,就必须发奋学习知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了解人,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人只有掌握了知识,他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才知道如何做人,才会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人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通过学习,也只能知道事情的极小部分,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智慧的人是没有的,每个人只是在其有知识的事情上有智慧。人不可能全知,故不能有全备的智慧,但热爱并努力地追求智慧是一个人的最为重要的品质。因此,热爱知识、追求知识以及人们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就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品质的标志。 苏格拉底从上述根本思想出发,在其道德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致力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勤奋求知,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强调道德可教,鼓励每一个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曾经问苏格拉底,勇敢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靠教化而来的。苏格拉底说:"我认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要强壮,更能经受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会天生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应付危险与困难上更为坚强。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法律和习俗下成长起来的人,在胆量上是不尽相同的。但我认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以提高的。……我看在所有其他方面,人与人之间也都同样天生就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而得到很多改进。"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理解力,学会清晰的思考,他认为假如一个人能掌握准确的思考方法,他就会知道什么是好的,并主动去做好事。苏格拉底对于教育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任何人间所称之为美德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的。""道德可教"这一命题充分地肯定了教育在人形成中的作用,并将道德从原来是"天生的东西"变成了是"人为的东西",由此引起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为了帮助禀赋好的学生尽早成为优秀的人才,苏格拉底还指出,人的天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人生来聪明,有的人生来愚钝,有的人生来大胆,有的人天性怯懦,但不论是天赋好的或是天赋坏的,都必须受到适合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有用的人。换言之,"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或是天资比较单纯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肯定了人在天赋上所存在的差异,又明确指出不论天赋好的还是天赋差的,都必须受到合适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禀赋差的人固然应受教育,禀赋好的人也应受教育。其实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因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他们经过教育而学会了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采用"谈话法"教学,首开西方启发式教学之先河 苏格拉底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在教学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的谈话式教学法,被称为"知识的产婆术"。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与学生们讨论各种问题。他首先提出问题请教他的学生,当学生回答后,他指出答案的矛盾,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答案,紧接着他又提出对方答案的矛盾,迫使对方提出更新的答案,直到学生获得完全正确的答案为止。这样,正确的答案不是老师硬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而获得的,这种方法像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称为"产婆术"。 比如,苏格拉底曾向一名叫美诺的青年请教什么是美德。美诺告诉他,男人的美德是精于治国,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和服从丈夫。苏格拉底说,我要问的是所有美德的共同的本性。美诺说,美德是支配人类的力量,苏格拉底紧接着反驳道:小孩不能支配父亲,奴隶不能支配主人,所以儿童和奴隶的美德并不在于支配一切。于是美诺又找出正义、勇敢、节制等答案。苏格拉底指出,在这儿我们又陷入了同样的情况,在寻求一种美德时,我们却找到了许多美德,可是我们却没有找到贯穿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东西。于是苏格拉底便以图形为例说明如何找到图形的共同本性。他要求美诺不要把美德打碎了给他,要给他一个完整的美德。美-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期 教师职业 道德 典型 案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