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doc
《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 柳袁照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教育并非诗性与教育的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 “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融合。我们提出诗性教育,是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找到一个校本实施的思路和途径。尽管如此,诗性教育还是有着它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我所理解的诗性教育。 我认为,诗性是美好的、智慧的,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它的本质与核心是“灵动的创造和创新性”。诗性是充满想象力的,不以陈规陋习阻碍思维,敢于挑战定论、定式以及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诗性能幻想,有理想,个性飞扬。诗性就是从语言、思想、交流艺术中所抽象出来的灵动。它是极美、极“丑”、极刚、极柔的综合涅槃。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人都需要一个目标,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诗性应该是一种内心赤裸裸的追求,即内心抒情的需要;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它是一种对高尚优美的人格的向往,是受教育者的情不自禁的追寻。 所谓诗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树立他们祟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具有人文意识的创造、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诗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诗性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范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可以提炼出现代教育的内涵。在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它应该得到凸显和进一步的阐释。诗性的人,应该是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创造力旺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一)诗性教育内涵的三个层面: 1.人性、伦理的层面。 诗性教育是以学生、教师、校长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教育第一位的。我们学校的教育箴言“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我们需要创造怎样的“学校教育的每一天”?如何让 “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记忆深处?我们追求“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能唤醒他们自觉“求知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的学校日常生活和教育场景。所谓本色人生,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是诚实、率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充满智慧与理性的人生。第二,必须是生态、个性飞扬、顺乎自然地学习、工作与生活。本色人生是平实的人生,是每天都有进步的人生,是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这种境界又是能够把个人的生命意识与国家民族意识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富有勇于担当的伟大贡任感且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博大胸怀的现代公民。 2.文化的层面。 诗性教育,是以学生、教师、校长都要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我们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最中国”就需要有“最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征。每一个中国的学校,只要具备了最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都可以成为一所“最中国”的学校。我认为“最中国的学校”,也是“最世界的学校”,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是核心,我曾反问自己,最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爱的教育,大爱教育,还有 “先优后乐”、“匹夫有责”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道德要求,都应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起点,和谐是万物幸福的状态。和谐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教育,必须要根植于“最中国的学校”之中,教育在于传承与损益,孔子曾提出“因革损益”的观点,包含着继承 (因)、革新 (革)、扬弃(损)和创新 (益)几层意思,“损益”就是不断增加新的东西,扬弃、减少过时的、个别的、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费孝通提出 “文化自觉”的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的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自己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在英才辈出的校园中,我们吸纳、传承、损益,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中,让教育在文化自觉的不断损益中成就师生终身的幸福,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因为有了深刻优秀的民族文化烙印,他们始终不会迷失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 3.审美的层面。 诗性教育,是以学生、教师、校长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它的核心就是以仁爱之心,启学生之德,生命之美指向人生,自然之美指向人与自然,艺术之美指向创造,我们提出了“以文化自觉成就美之学校”的教育研究课题和学校发展目标,让师生时刻感受到“美”之气息、气势的力量,让我们学校的师生都浸润在 “美”之气息中,让师生能在美中激情地创造,学校应该是最美的世界,而塑造美的学校起点是塑造共同价值观,唯有如此,学校的生命力才历久弥新,我们营造美的校园,以成就教师为审美之范导,成就学生为完全之人物。 (二)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 1.本真。 本真即本色,本色是真,本色是一种情怀,放眼千帆过尽,收心万水皆平,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义,去发现和开掘每一个学生生命最绚烂的也是最初的辉煌,让学生从此带着满身的阳光与信心,带着对世界的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流离失所。“本真”蕴含于我们的日常学校生活之中,我以为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回归,可以拿原石来比万,原石的特性往往如人的品性,多元而本色,借喻之教育对人,是雕琢并还原,这里所谓“雕琢”绝非拷贝与统一,而是“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还原其特点及个性本身的美感,细节往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譬如,我们注意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为了“尚真”,我们力求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全真”的世界,我们校园没有假花假草,一切都是生命的真实呈现,花开花落,部是生命的可珍惜的现象;校园里的那些休闲读书用的桌椅,都是“原石、原桌、原凳”,营造一种真实的诗意校园境界。 2.唯美。 我们坚信单调、枯燥、冷漠的校园培养不出充满爱心的学生,也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真正的苏州园林,她精巧、灵动、含真藏古,融合了园林的四大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将无限的山水容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移步换景,从有限到无限,给人无限遐思,让人细细品味,这种淡定自若融入校园文化,所呈现的就是质朴大气,十中的校园有清朝江南织造署,北宋“花石纲”遗物瑞云峰,衬托百年校园厚重的文化品位。我们走进校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缓缓地迫溯着历史,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回归中,获得一种历久弥新的美的体悟,园林之美与学校之美相融合,就更超越了园林之美的意义,校园是教育的一部分,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人文之美,更是苏州十中的特点,校舍、小路、石碑都是学校文化精神的体现,校园成为鲜活的教学实体,鲜活的教育读本,每一处建筑都有教育的印记,处处呈现一种生命的状态,十中是一所园林,但她更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3.超然。 超然的教育,是“自觉的教育”,是自然之真、自然之美的教育,什么叫超然?就是超脱世俗,教育,到了需要超然的时候了,世间有大善,教育有大善,对学校来说,这种大善就是需要办教育的人心静如水,用心去细细谛听和体会教育的天籁之声。当下的学校教育,在时间的沉淀下,需要还原教育的本真、教育之美的本真。如何去还原?就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种超越功利的态度。教育者要真正担当起教育的使命,历史的使命,文化的使命。作为办学者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自我寻回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意识,找回自觉担当所彰显的就是一种超然的精神。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所需要的超然的情怀和态度。以超然态度为他们建立思想的高贵和纯粹,为他们未来的人生的飞翔插上坚强的翅膀。所渭“超然”,是纷乱后的冷静,挫折后的坚强,得失后的淡定,错误后的理智,自然本真地求美求善。所谓“超然”,就是要让学校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在现实的土壤上,历史与未来、教育与文化浑然一体。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汲取具有永恒之美的智意精髓,重塑极具包容性又不失中国风范的当代中国教育的精神和风采,即把自已的教育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教育理想之中,在学校微观的领域内实现我们民族的宏大教育理想。构建诗意的校园、课堂和课程,让师生过一种诗意的教育生活,诗意地做教师,诗意地做学生。 二、我们正在诗性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一)营造诗意的校园。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学生一生的记忆。校园内的状况与状态,决定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状况与状态。进入新世纪,学校进入了校园改造的时期。我们敬畏传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校园改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过程,并不断升华学校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来构建,从而锻造了学校文化之魂,塑造了学校文化精神。百年前“诚朴仁勇”的办学理念经过时间的洗练,发展为今日的一种新的校园的道德气质,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文化精神。我们在营造诗意校园时,抓住六个主题词:审美、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和创造。 园林校园。营造园林学校,让校园充满美的气息。我们把整个校园风格融入到苏州城市的主导文化风格之中,按照园林的美学原则,讲求细节。无论站在校园哪一个点上,望出去都是一幅比较完美的图画。“皱、漏、瘦、透”的太湖石,曲径通幽的亭台楼阁,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校园意境等,都是以“和谐美”作为追求。校园成为“美的欣赏”、“美的体验”、“美的创造”的理想教育场所。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师生感受自然美、建筑美、情感美、历史美、现实美的每一天。 人文校园。营造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学校,让校园充溢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校园的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要说话,一草一木,既是历史,更是文化。比如,把凝聚着百年优秀文化的校史馆拓展到整个校园,让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校园成为“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理想教育场所。天人合一、人我和谐、仁义平和、厚德载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能够在学生身上留下烙印。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师生弘扬爱国精神、尚德精神、自强精神、兼容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这些百年铸就的精神的每一天。 感恩校园。营造充满感恩气息的学校,让校园洋溢爱的气息。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一届学生都为母校留下纪念物,把她作为师生的精神寄托。如今伫立在校园的每一处,都能看到教育的印记。在校园创设倾听、宽容、理解、承接、回报、奉献等教育情境。让师生在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校园成为“感恩与爱”教育的理想场所,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师生感受美好生活,领略人间真爱,勇于担当责任的每一天。 生命校园。营造充溢着浓郁生命气息的学校,让校园荡漾着生命气息。泰戈尔的“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说得何其好!我们要让学生在校园里学会爱自己、爱生活、爱自然、爱生命。在校园仅仅提倡“以人为本”是不够的,还要提倡“以生命为本”。有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有什么样的生命质量和价值,我们要让师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健康地、快乐地、有尊严地、有梦想地生活。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每一天。 智慧校园。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学校,让校园充盈着智慧的气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能够成为智慧的“触发点”。智慧,是思考的力量,是驻在心底的正见,是不断产生感悟的能力。智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这个校园师生处处都能感悟到人生的智慧、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校园成为师生“学会选择,明事明理,大胆想象”的理想教育场所。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天。 创造校园。营造具有创造、创新精神的学校,让校园弥漫着创造、创新的气息。陶行知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这是闪动创造、创新火花的教育思想。“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校园要成为保护师生对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的敬畏,对探索的兴趣的理想场所。让学校的每一天,成为师生品鉴人类文明、感受创新快乐、提升创造素养的每一天。 (二)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 十中的人文传统与优势,提供了构建诗性课程文化的较高平台,我们的理念是:在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中,要强调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课程文化观;强调回归人的生命与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课程的均衡化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政策等。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核心文化之一,它的构建对推动师生教与学的幸福生活起着促进作用,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过程,也是师生享受学习乐趣、体会成功喜悦、感悟生命价值的过程。 确立诗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文化观。我们正在建设一种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诗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文化。诗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文化观,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课程目标的制定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迸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把“校园”转化为校本课程。与诗意校园相对应,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梳理方面,我们逐步形成了环境类、人文类、感恩类、智慧类、生命类、刨造类等校本系列课程。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校本课程整合成系统的诗性校本课程。如,我们把生命校园,转化为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三个生命教育模块。把 “感恩校园”转化为“感恩活动课程”,分三个课程模块:“感受美好生活,珍惜当下拥有;领略人间真爱,感悟生命真谛;传承优秀文化,勇于责任担当”。 让本土文化回归课堂。本土情怀,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情怀。我们理当让优秀的吴地文化精神回归课堂。如,我们开设课程让“吴地的文化精神——先忧后乐、匹夫有责”等回归语文课堂。我们还开设了一些区域文化的校本选修课程,围绕织造府旧址、瑞云峰及校园碑文等建筑、古迹,我们构建了包括“织造署及清朝的织造府功能的研究”、“校园碑文选读”等校本选修课程;围绕校史的发掘、校友的成就、历届校董和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及讲演的资料,开设了“费孝通文集选读”、“百年流响”等课程。 让吴地文化精髓,编入校本教材。苏州十中是一所人文积淀很深的学校,在一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著名的文学家、作家、新闻记者,不乏其人,如苏雪林、叶圣陶、杨绎、费孝道等,现代的知名作家中还有范小天、朱文颖等。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文学苏州》,把这些在苏州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人以及他们的诗文作品,系统地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校园生活,这样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切实地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和环境结合起来,在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性的融合中,张扬学生的语文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建构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 当今课堂,需要改造。我们提出建构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构建基于当前考试制度下的有效课堂;二是基于理想诗性教育的有效课堂。我们认为基于诗性教育的有效课堂是道德的、审美的,是直抵人心的,是有思维品质的,是本真的又充满理想的是愉悦的又是深刻的。 1.构建道德课堂和审美课堂。 反思当前的课堂,存在以下四种类型或模式:原始课堂、功利课堂、道德课堂和审美课堂。我们提倡构建道德课堂和审美课堂。道德课堂,指那种合乎道德要求的课堂。此类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注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学业成绩的统一,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审美课堂,是课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课堂,是达到我国传统文化所说的 “天人合一”境界的课堂。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人了“学习”的状态,进人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课堂自然呈现、洋溢着自由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创造的气息。 2.构建诗性教育的课堂文化。 诗性教育的课堂文化是诗性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建构所谓诗性教育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意,汲取民族的、世界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的养料,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呈现道德光彩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有效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本真、自然、回归常态、开放、自由、和谐,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是能够充分激活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感、思维、认知状态的文化。 (四)提倡教师过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诗性教育需要有诗性的教师。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每每走过蔡元培先生身旁,他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有如沐春风之感。”教师的身作力行,胜过了千言万语。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就是伦理哲学中的无言之美,打个比喻,就是教师素质和气质所蕴含、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时雨春风”。 坚持教师与学生平等的理念。校长走进教师,教师走进学生,是十中的常态,这种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细节之中。校园里有一条百米长廊,百年来所有的教职员工,在世的、去世的、调走的、在校的,无论职位高低,他们的名字都镌刻在这个长廊中。教师,是“传道”者,但更是“行道”者;学生也不仅仅是“学道”者,更是 “受道”者。我们认为,诗性教育应该体现着人类诸关系之中最为特殊、最为别致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亲近和典雅。在诗性教育下,重建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倡“学生推着老师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某个环节、某个方面,让学生推着老师走,哪怕只是一瞬,那也意味着教育境界的陡然提升。我们语文学科组的师生讨论式教学,作文教学教师的“下水作文”,师生相互批阅、评点,可以看作是“师生平等”理念下的具体教学改革实践。 不“圈养”教师,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沈骄英、杨绛都曾是振华的学生,后来又是振华的先生,最后“出走”,沈骄英成为 “麦子女圣”、杨绎成为文学大师。从前辈身上我们得到启示,不要把教师“圈养”在校园内,不要束缚他们,允许他们走出校园,允许他们进出自如,成就大事业,这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学校。作为一所伟大的学校,眼光不能狭窄。如语文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只鼓励写教学论文、研究教材教法,他们可以去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剧本、写诗歌。政治教师为何不能成为哲学家、政治家?地理教师为何不能成为旅行家?数学教师为何不能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数学无根之领域?为何走不出叶圣陶、苏雪林、张羽这样的教师?我们经常这样问自己。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诗的情结、创造的情结,只是被常年的忙忙碌碌所压抑,我们倡导教师在自己的生命中闪现理性与诗性的灵光。 教师的幸福融入于学生的快乐之中。我们的教师把“真水无香”看作是工作的境界。“真水无香”是东方文化所独有的一种意蕴,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带有真水无香这种品格的老师,自当看透功名利禄,远离世事纷繁,不染粉华,修美于内。“做一个简单幸福的人”,是我们教师的人生追求。 (五)以诗心化育学生。 诗性教育要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出发点,其思想或主张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命题,诗性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当下的学生。诗性教育的内涵,即“本真,唯美,超然”。“本真”揭示了教育的本原问题,强调在教育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知与体验的重要性。“唯美”是一种理想的育人目标和教育历程,这种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而深邃的,浪漫又极致的。“超然”是一种教育的愿景,定位于高远的境界、宽广的视野、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每年都举行“五月诗会”和“十月诗会”,开展诗歌征文、诗歌朗诵会,出两本师生诗集。这个时代不是“诗”的时代。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地方卷,总要提出“除诗歌之外任何文体都可”的要求说明。高考不得写诗,谁还会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孕育诗的情怀、去写诗呢?这是中华“诗国”的悲哀。我们聚焦“日常”,是想让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有一个诗意的校园生活体验,让学生成为有“诗心”的人。在一个充溢诗性、诗意的校园,我们培养的是诗性的学生,诗性的学生是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的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过分张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力量,个性化的生活在加快消失,假如我们的学校教育,把师生身上的“诗人”唤醒,并激发起来,那就是诗性教育功德无量的成效了。我们把责任、生命同求知放在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沉淀敏感、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又融人理性思维,凝练人生的品质和内涵,让学生品性的长进和知识的摄取并行不悖。 三、诗性教育未来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一)诗性教育应该有它自己的特质和理想。 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人类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他们以审慎的思想关切他们的家政。在这里,“诗性”被认为是世界的本体。诗性教育中的“诗性”,是我们在继承原始诗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将其赋予了新的内涵,也规定了诗性的方向性。我们认为,诗性教育应该有它自己的特质和理想,似不存在中立态度。诗性教育,它应该是诗性智慧在学校现场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它也不是素质教育的姊妹,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校本化理解和实践。 (二)诗性教育不排斥理性,而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 诗性的生活,是丰盈的感性和火热的理性交融的生活。诗性的人,是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的人。诗性教育是形象的、审美的教育。但是,我们认为诗性教育不应囿于诗性,它是理性与诗性的统一。诗性可以弥合现代文明所导致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诗性教育并不是不要理性的教育,恰恰相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所以理性应该是它的根,学校传承人类知识是本质和本职,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来提高国民素质的。校长要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就需要理性,需要锤炼自己的办学理念。我想,诗性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因为它能够体现智慧和创造,是实现理性的人性本质能接受的手段。 (三)诗性教育不仅仅是愿景,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育之中。 我们认为诗性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可以找到渊源。诗性教育生长的土壤,即诗性教育的适用环境与条件源于文化苏州、百年教育和一切富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园地。当代教育虽然有功利的一面,但教育的“诗性”还是存在的。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分散的,但是可以成为“燎原”之火。诗性教育就存在苏州十中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仅仅是愿景,是我们己经起步的自觉教育行为。诗性教育要有生命的活力。全体教师带着信念努力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境界,去期待、去唤醒、去激发、去创造,我认为这就是诗性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四)诗性教育是面向本来的教育,必须从优秀的传统中汲取养分。 诗性教育既为了师生当下的幸福,更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和价值实现。这种教育植根于传统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血脉。中华素有“诗教”的文化传统。国学大儒辜鸿铭精通近10种语言,学贯中西,他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认真考察历史,就会发现,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艺术等各个门类中。诗言志,一部《诗经》千百年来一直是传统教育的经典读木。诗渗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使教育也有了诗的风采和韵致。西方同样也是如此,早就有博雅教育、人文教育的传统。“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发达国家在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层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欧洲“新学校”、“新教育”运动,夏山学校、巴学园等,这些教育运动和具体的学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我们也看作是诗性教育的精神源头,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诗性教育的养料。 我在“最中国”的学校 柳袁照 我们学校有103年的历史。当年开办这个学校的人叫谢长达,是一位女子,她的先生叫王颂蔚,所以人们习惯叫她王谢长达。王颂蔚是蔡元培的老师,师母办学,蔡元培就成了这个学校的校董,经常莅校讲学,一直到他去世。 这个学校就叫振华女中,也就是今天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的前身。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共有九位校长。第二任校长王季玉,191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继承母志,在振华女校校长岗位40年。在她任职期间,培养了费孝通、杨绛、何泽慧、陆璀等名人大家。抗战期间,苏州沦陷,振华女中迁至上海租界办学,受王季玉之邀,聘请曾是振华学生的杨绛任“沪校”的校长,杨绛老人一生阅历丰富,尤看重这个经历,在她许多文章中都有回忆。 现在,许多人把我们学校称作“最中国的学校”,一所中学能够被誉为“最中国”,无疑是莫大的荣誉。我们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呈现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本色。 我很荣幸,我与杨绛先生一样,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然后又回来担任校长,是第二人。如今在这个岗位上已经第七个年头了。我是1974届的学生,那一届同学有800多人,如今都散落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我常想,学校就像一个家庭,学生就是子女,现在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离开家门在外干事业,唯我留守家中,守护这一方家园。其实,我也应该算是一个回家的游子。毕业以后,曾经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恢复高考,我随社会上积累的10届高、初中学生一起参加高考。然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教书,再调回城里,先后在学校、机关工作。直至2002年9月,我受组织安排返回母校。这期间整整28年,在28年中,我无数次地梦回母校、梦回我曾经熟悉的东操场、西花园。 我回“家”了,28年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就连从东操场连接一号楼的宣传画廊都没有改变,还是那般高、那般矮,水泥墙体、木质橱窗。刚跨入新世纪,江南与全国一样,掀起大办高中的热潮。常常花费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用上几百亩土地来搬迁百年老校。但历史是应该延续的,那些积淀了传统的老校舍,更能让人产生归属感。因而,我们选择了“修旧如旧”的做法,利用百年校庆的契机,把改造校园与梳理历史结合起来,把传承文化与塑造学校精神结合起来。我很荣幸,在我回来任校长之前的这么多年,学校没有受到建设性破坏,没有受到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六年前我们着手改造学校的时候,没有砍树、没有拆房,回归历史与传统,把学校的有形与无形的环境融入到吴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她再现为一座园林、一所园林学校,然后,更让她显现出一所伟大学校的光彩,成为一所真正的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人文校园。 蔡元培、李根源、章太炎、竺可桢、费孝通、何泽慧、陆璀、彭子冈、李政道等等,长长的石碑在校园内七八条长廊中环绕、展列,他们曾经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或是学生,如今他们已经化作一种经久不散的气息,弥散在校园里。因而,“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成为学校教育的两个鲜明的特点。“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也成为我们学校的教育箴言。 我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学校本部的这种被人们称道的“修旧如旧”的校园人文气息,更让我自信的是我们与原苏州市八中的合并,以十中的人文底蕴,带动薄弱学校所取得的成就。这是用文化迁移,用文化提升一度被当地老百姓称作为“野八中”的成功范例,它具有如何让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的意义。1936年11月14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振华女校成立三十周岁大会上演讲,这样说“我希望七十年以后,那时候振华女学已是规模大为扩充,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在座的同学,也已经近九十之年,到那时,再来此地庆祝母校百年上寿。”现在,竺先生的愿望已经实现,先生应该欣慰。 振华女中,即今天的苏州十中,旧址是清朝苏州织造署,据说曹雪芹曾在此生活过。原八中校址是苏州最古老的庙宇相王庙的原址,紧邻《全唐诗》主编彭定求的故居,我们的校友彭子冈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这两个地方在清朝时曾为“一家”,相王庙曾被康熙帝赐为织造署的“家庙”。现在,历史又一次让这两处合而为一。 我有着浓厚的十中情结,隐隐的也有八中情结。我祖籍苏州。但我生于镇江,一直到11岁那年才随父亲退休迁回苏州老家。那一年,正巧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读完小学二年级,准备读三年级,但再也没有等到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在我的学校生活中空白了四年。然后,就进了十中。在那个年月,十中的老师有着非凡的勇气,仍然暗暗地给我们认真上课,我的语文老师会偷偷地到长达图书馆(当年蔡元培为纪念王谢长达而建造的学校图书馆)借来30年代、40年代的期刊杂志给我阅读。我们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苏州是第一的。我很明白,我之所以能当校长,就是那几年打下的基础。 1966年,我什么都记不得了,但有一幅画面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七月,或者是八月吧,街道居委会召开居民大会,地点就在八中的操场。母亲刚回到苏州,又是一个家庭妇女,突然要经历这么大的场面,怯怯地拉着一个怯怯的我。从十全街进入,经过几排房子,到达了有大喇叭响的喧嚷操场。这是我对苏州的第一个记忆,也是我对苏州学校的第一个记忆。这个印象从此就烙在心底了,它肯定不是一种自觉的记忆。从我第一次进八中,到十中与八中合并我当校长,再进八中,中间横跨了整整34年。这一定是个“因缘”,八中在我当校长的任内完成了改造,以十中的底蕴与精神实现了办学“质”的飞跃,对我来说是天赐“机缘”,是我莫大的荣耀。 教育需要剔除功利的因素,学校应该是一个诗意的教育天堂。振华的办学,是人文办学。从一开始就坚持以大学精神引领学校的发展。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周怡春、复旦校长王宠惠、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都曾为学校的董事。大学精神引领,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的引领,就是人文精神的引领。让学校办学一下子就在一个高平台上起步、发展。30年代,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振华,北有清华”,振华学生许多都考入了清华,如费孝通、何泽慧、杨绛、陆璀等,都是振华的学生,又是清华的学生。现在的中学教育自成系统,与大学脱节弊端大矣。 大作家叶圣陶曾经是我们的老师,专辅导学生文章写作;大作家苏雪林是我校的国文老师,十年前还与我们通信;小说《红岩》的责任编辑张羽也是我校的国文老师;大画家颜文梁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又如章太炎、胡适等名流也作为兼职教师多次莅临学校作讲座。以大家培育后人,后人自然容易成为大家。现在,教育界十分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专业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总以为还缺少了什么。专业发展,强调得多了,会不会专注于教师、校长“技术层面”上的发展,而疏忽了人文素养。我们学校的百年历史,许多老师、许多校友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后辈无法企及的。尽管是科学家,但他们的文学、艺术才能却比我们现在的所谓专业人士还强。如何泽慧,至今我们校园内还保留着上世纪30年代初她离开母校时篆写的石刻,至今还熠熠生辉。 难道现在我们的老师,只能在“专业”上有专攻而已?百年校庆前夕,我们出版了近20本图书,是追溯历史之作、是教师的专业之作。我想,一所伟大的学校,仅有此还不够。如语文教师就不能局限于鼓励他们写教学论文、只能研究教材教法,他们可以去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剧本、写诗歌。现在的学校的所谓“专业发展”,实际上可能导致把教师朝“匠”上培养,教书成为专业的“流水线”,按照“流程”而“操作”。为什么我们的政治老师不能成为一个哲学家、政治家?为什么我们的地理老师不能成为一个旅行家?数学老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数学无垠之领域。我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师队伍中,走不出叶圣陶、苏雪林、张羽这样的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中走不出杨绛、彭子冈这样的学生?不要把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圈养”在校园内,不要束缚他们,允许他们走出校园,允许他们在教师队伍中进出自如,成就大事业。这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学校。 今年是陆文夫创刊、驰名海内外的《苏州杂志》创刊30周年,杂志社第一次出了一期增刊,全为苏州十中而作。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与画家、作家、诗人共同挥毫,成为佳话。我也写了一组诗,王禹同学歌咏我们的王季玉校长,面对王校长的坐像,他吟唱道: 若说你是太阳\可你,比那个太阳更朴实、更高贵\因为,你也有期待\一如所有的农人,热爱春天,也期待秋天\在太阳千百次沉眠与苏醒中\你,站成了\一块丰碑 是啊,振华、十中是我的母校,弥漫着经久不息浓厚的人文气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教育 理解 追求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