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doc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大会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要求各地按照《指导纲要》的精神制定适合本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管理和教学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 (一)从管理的角度看课程目标 《通知》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要积极推进,加快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大力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步伐。” 《通知》为各地高中、初中、小学制定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为各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明了分阶段达到的目标(见下表)。 《通知》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省际联合编写。”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 以上可以看作宏观管理角度的目标,简言之,就是“列入必修课,分阶段实现,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教材多样化,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二)从教学的角度看课程目标 《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便于各地落实,《指导纲要》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三种安排”。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这句话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大家知道,此前,我国中小学开展了近20年的计算机选修课的实验、推广、普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近几年,又逐步加强了网络和多媒体方面的教学。一般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以往的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方面。因此,信息技术课仍然“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在师资、设备、教材、教研成果、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与课程名称“信息技术”相符。在这里强调“目前”,为以后适当地拓广、加深留下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于理想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教什么,目前是见仁见智,经过实践、总结、归纳后,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对于怎么教,《指导纲要》指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非常重要。实践表明,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 前面所说的“三种安排”,指的是《指导纲要》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部分。其中,小学安排了4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初中安排了5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高中安排了6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 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 绘图工具的使用。 (2) 图形的制作。 (3) 图形的着色。 (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网页制作。 *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编辑。 (2) 其他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 网页制作。 *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 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如北京景山学校)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始了计算机教育的探索与试验。到了80年代初,原教育部中学司组织了小规模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建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并陆续召开了前两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推向了一个高潮。此后,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召开了第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任组长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健全并规范了指导、协调和管理体制,落实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使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 随着这项事业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材的建设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到2001年初,各地的教研部门、出版社以及一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又编辑出版了多种信息技术课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回过头来进行一些分析与总结,对于编好新教材、搞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一)不同时期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材 据有关部门估计,20年来,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选修教材已出版了二三百种之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早期的、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面向基本应用的等类型。 1. 早期的计算机选修课教材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引起了巨大反响,以学习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为核心的计算机课程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逐步开展起来。我国初期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也是随之而展开的。当时,教材建设还没有跟上来,大部分教师选择了谭浩强、田淑清、谢锡迎编著的《BASIC语言》的早期版本作为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材。可以说,这本《BASIC语言》在推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不少经验,同时,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所制订的《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学校、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的大学等,纷纷为本校或本地区编写了专供高中计算机选修课教学使用的教材。作为国家中小学通用教材编写与出版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包括“电子计算机简介”“BASIC语言初步”“数的进位制”和“逻辑代数初步”等四部分内容的“高级中学数学选用教材”《BASIC语言──电子计算机初步知识》。这些教材比较适合当时在中学开设的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解决了很多地区无书可用的问题。人教版的《BASIC语言──电子计算机初步知识》在第一年就发行了10万册,之后的两年中又陆续发行了十多万册。 这一时期,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主要以BASIC语言为核心,除了受“计算机文化论”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中小学,只有能力配备Apple机或更低档次的微型计算机,而这类机器只能运行固化的BASIC解释程序。一般说来,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选修教材大多数脱胎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本,主要是逐条讲解BASIC语言的语句格式、语法、有关的算法、简单的程序设计过程等内容。也有一部分教材(如上面介绍的人教版课本等),涉及了二进制、逻辑代数、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总体上看,这些教材都很不成熟,往往带有较大的局限性。 2. 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计算机选修教材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几年的实践,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教师和有关人士发现,以程序设计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往往事倍功半。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对于全体学生而言,中小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较好地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而以BASIC或Logo等易学易用的语言为“载体”,介绍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从而了解、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倒是可行的。于是,北京、天津、上海、广西以及其他地方又编写、出版了不少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计算机选修教材。1987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合作,按照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1986年,福州)制定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的精神,编写、出版了包括高中课本《程序设计》与《应用软件》和初中课本《Logo语言》以及相应教学参考书在内的一套计算机选修教材,供装备了AppleⅡ机的学校选用。这些教材,满足了当时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较快发展的需求。到1992年6月,人教版的《程序设计》累计发行了150多万册,《应用软件》发行了近100万册,《Logo语言》发行了25万册。换言之,从1987年到1992年的这5年间,全国大约有近300万学生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接受了计算机教育,加上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学生累计人数应在1 000万以上。 可以说,人教版的《程序设计》和《Logo语言》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小学计算机选修教材的特点──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在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教材中,一般是由简到繁地介绍编程序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介绍有关的思路与方法时逐步引入相应的语句。在整体上,往往采用许多优秀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两个循环”结构,按先入门再提高的顺序,首先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完成计算、显示输出、输入信息等任务以及转移、子程序、循环、设置与读取数据、使用数组等基本方法与思路,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拓广和加深。在这类教材中,对于编程序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分析得比较透彻,详细地讲解了程序的处理步骤,明确地贯彻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介绍了主要的常用算法,渗透了有关数据结构方面的知识。 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和教材从以“语言”为核心发展到以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为主线,是一个进步。这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辛勤劳动、努力探索的成果,是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后发生的。然而,这种进步仍然囿于“计算机文化论”的影响,仍然受制于教学设备的有限功能。从教学效果看,对于偏爱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和教材都是成功的,但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就不那么乐观了。据了解,大多数学生一旦通过了计算机课的合格考试,就会把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束之高阁,然后就很快地把它们遗忘得干干净净了。个中的原因很多,与社会实践脱节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3. 面向基本应用的计算机选修教材 1986年以后,各地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中小学陆续装备了较高档次的AppleⅡ机。这类微机可以配备软盘驱动器,可以运行DOS或CP/M操作系统,可以使用电子报表程序、字处理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等许多种软件。随后,我国自行研制的CEC系列中华学习机大规模地入主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市场。中华学习机具备中文处理能力,可以运行各种中、英文软件。此外,IBM PC系列微机逐步成为社会用机的主流机型,我国的中小学校也开始装备这种机器。与此同步,我国的计算机科技工作者开发并完善了多种中文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打开了大门。当时,国外有人做了一项统计,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真正靠编程序使用计算机的人数不超过25%,如果把样本空间扩大到全社会,需要掌握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的人数比例就微乎其微了。从那时候开始,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域里,“工具论”的主张逐渐地占了上风。持“工具论”观点的人认为,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学生只要掌握基本应用方法就可以了,不必学习程序设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和教材,也逐步朝着面向基本应用的方向转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的《应用软件》,就是为编写面向基本应用的教材而做的一些尝试与准备。这本教材大约使用了5年,近100万学生利用它学习了有关DOS或CP/M操作系统以及Wordstar,Viscalc和dBASE等软件的知识和用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设备不断更新,绝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机型经历了“低档微机→AppleⅡ或CEC系列中华学习机→较低档的IBM PC系列机→80x86机→多媒体机”这样一个过程,教学的软件环境则从DOS逐步提高到Windows 3.x和Windows 9x。与此相适应,面向基本应用的计算机选修教材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 (1) 适合DOS环境的教材。 1992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包括《计算机教程(CEC机版)》和《计算机教程(PC机版)》以及配套的学生上机手册和教学参考书在内的两套新的高级中学计算机选修教材,分别供装备了AppleⅡ/中华学习机或较低档次IBM PC系列微机的学校选用。此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相同类型的教材。这两套教材是1993年至1998年这一时期使用面较广的教材。到1998年为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教程(CEC机版)》和《计算机教程(PC机版)》这两种课本发行了100多万册。此外,各地也出版了适合本地区或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面向基本应用的计算机选修教材。 在适合DOS环境的面向基本应用的教材中,主要介绍DOS操作系统和字处理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方法,有关BASIC程序设计的内容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也涉及了计算机原理和系统结构的初步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程序设计部分比例较大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对设备、师资、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考虑。应该说,这类教材只是从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到面向基本应用的一个过渡。 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两种名为《Logo程序设计(PC机版)》的教材,分别供小学和初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学校使用。这两种教材,以DOS环境下的Logo系统为工具,向小学和初中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用有关的Logo命令指挥计算机完成诸如画图、奏乐、计算、字处理、表处理、管理文件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两种教材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因而也属于面向基本应用的教材之列。 (2) 适合Windows 3.x环境的教材。 1995年前后,教学设备的更新使得在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上引入Windows 3.x 系统与丰富的应用软件成为可能。自1996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编写、出版了初、高中实验教材《信息学教程》和高中选修教材《计算机教程(Windows版)》。各地和有关的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适合Windows 3.x 环境的计算机选修教材。这类教材以3.1或3.2 版的中文Windows为应用环境,以“书写器”和WPS或Word为工具介绍文字处理的知识与方法,以“画笔”为工具介绍图像处理的初步知识和有关方法,以Excel为工具介绍表格处理的知识与方法,以FoxBase或FoxPro等为工具介绍数据库的初步知识,以“文件管理器”为工具介绍与磁盘文件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在这类教材中,程序设计仍占一定的比例,但已经降到了次要的地位。此外,有关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保护软件著作权的内容也引入了教材,并占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适合Windows 3.x 环境的计算机选修教材的寿命不长,这是因为不久以后Windows 95很快地取代了Windows 3.x,同时,大部分地区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所用的设备也得到了及时的升级或换代。 (3) 适合Windows 9x环境的教材。 1995年以后,Windows 95和Windows 98陆续占据了IBM PC系列微机的应用领域。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的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设备滞后于社会应用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为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与社会“接轨”提供了保障。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各地教研与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出版社等,纷纷编出了许多种Windows 9x环境下的面向基本应用的教材。例如,在此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选用课本《计算机(Windows 95、98版)》第一~第四册(每册供一学期教学之用)和初中选修教材《计算机教程(Windows 95版)》以及高中选修教材《计算机教程(Windows 95版)》等“0起点”的计算机选修教材。此外,还出版了高中试验教材《计算机(Windows 95版)》,供在初中学完计算机选修课后升入高中的学生选用。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适合Windows 9x环境的面向基本应用的计算机教材更为切合实际需要,教材中介绍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安装了Windows 95或Windows 98的计算机设备;学生通过计算机课掌握的技能,可以直接用于家庭与社会上的主要应用领域。在教学内容方面,这类教材一般都较为合理地安排了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图像、文字与表格处理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加强了对因特网和多媒体知识的介绍,例如,访问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等,使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有关程序设计的内容所占的比例更小了,要求也降低到让学生一般了解的程度;计算机的原理、应用、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一般都以资料的方式供学生自行阅读。这类教材中,对于成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的体现更为鲜明、准确,编写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所遵循的原则更趋合理。 4. 信息技术必修教材。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报告。大会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在5~10年内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校能够与因特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连通。会议还决定,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从此,中小学的计算机选修课将逐步改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教学目的也逐步从普及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转向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层面。 为了落实教育部的决定,各地自2000年起纷纷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制订了适合本地情况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到2001年秋,仅各地送交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就有20多套。为满足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也为各地的中小学编写、出版了12册一套的必修课课本《信息技术》,其中包括:彩色版的小学课本第一~第四册(每册使用一学期,供经济较发达地区选用);黑白版的小学课本第一~第四册(每册使用一学期,供经济欠发达地区选用);初中课本第一、第二册(每册使用一学年,供一般地区选用);高中课本第一、第二册(每册使用一学年,供一般地区选用)。其中的初、高中《信息技术》还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参考书。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与有关部门合作出版了许多可供信息技术必修课使用的教材。例如,配合104集大型系列电视教学片《中学生电脑课堂》使用的《中学信息技术(计算机)通用教程》(上、下册,配有VCD光盘);供南京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程》(共4册)、《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一、第二册)、《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一、第二册);供内蒙古自治区选用的一套试验课本《信息技术》(小学三册,初中两册,高中两册)…… 从各地送审的情况看,多数信息技术教材仍属于面向基本应用的教材,主要内容覆盖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各个模块,其中包括:计算机与Windows 9x系统的基本操作;图像、文字与表格处理的基本应用;因特网的初步知识以及访问各种网站、收发与管理电子邮件、制作简单网页的方法;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方法;数据库的初步知识与使用等。部分教材注意了加强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并能够按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为线索介绍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教材的体系结构 经过20年来的实践,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材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则继承了前面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起点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从结构上看,这些教材经历了一个模仿、改进和自成体系的过程。 1. 程序设计语言说明书式的结构 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最初阶段的教材大部分脱胎于大学的专业课本,主要是讲授BASIC语言,一些学者戏称之为“学院派”的教材。这类教材往往采用了程序设计语言说明书的编写结构,即先介绍一些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接着就尽可能详细地罗列出各种概念、名词、术语等,然后再逐条介绍各类语句的格式、功能、相关语法和应用举例等内容。 这种结构的教材,便于教师“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一开始就介绍有关的知识、概念、名词、术语等,脱离了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打击了他们想尽快地学习、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介绍BASIC语句时的顺序,一般都是赋值→显示输出→键盘输入→转移→分支→循环……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重点与难点的分布很不合理,讲到分支语句以后,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会因难于领会和掌握等原因而放弃进一步选修这门课程…… 应该说明的是,这类教材的不成熟是与当时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正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密不可分的。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成材之路的大门,在使用这类教材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程序设计高手,他们在当时的各种程序设计竞赛中各领风骚,后来其中的不少人成了计算机科技领域里的皎皎者。 2.“两个循环”结构 随着教学实验的深入,人们对于如何搞好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成功的经验。1987年左右,北京师范大学的潘懋德教授在北京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师进修班上授课时提出了程序设计教学中“两个循环”的概念,主张教学中的第一个“循环”先介绍最基本的内容,待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基本的语句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后,再在第二个“循环”里进一步地补充、拓广和加深。此后,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时期的许多计算机选修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按“两个循环”安排教学内容的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程序设计》和PC机版与CEC机版的《计算机教程》等,都是这种结构教材的典型。其他出版社编写的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教材,一般也采用这种“两个循环”结构。 “两个循环”结构的教材摒弃了“学院派”教材的弊端,突出了“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在以程序设计为中心的教学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据许多第一线教师反映,这类教材易教、易学,特别适合学生自学。 3.“基础→应用→提高”结构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基本应用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以后,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类教材一般都按“基础→应用→提高”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与开机、关机、图标、菜单、窗口、鼠标、键盘、文件系统等方面有关的一些使用计算机系统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以及访问因特网、简单的图像处理等;“应用”指的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防治计算机病毒、声音与影像处理、网页与多媒体制作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法;“提高”指的是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下图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的结构框图,用它可以作为这种教材结构的代表。 “基础→应用→提高”结构,已经成为面向基本应用的中小学计算机选修教材的典型结构,在其他版本的新编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也都采用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一般说来,完成了“基础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上网,就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一些简单、实用的处理任务;完成了“应用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学会常用信息处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操作方法;完成了“提高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思想、方法等内容。使用这类教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较成功教材的特点 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同步,教材建设工作开展了近20年。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又为教材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近2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40多种可供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选修教材和信息技术必修教材。这些教材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一道构成了总数多达二三百种的教材“大军”。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中的功过、成败也是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教学实践证明,其中有许多教材是比较成功的。这些教材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是共有的。 1. 立足基本操作 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显然,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立足于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否则,信息技术课存在的必要性将大打折扣,忽视基本操作的信息技术课将无法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看,对于“0起点”的学生来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与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的汪洋大海。如果把这些知识与技能看做一个个的节点,学生要面对的又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节点之间绝非简单的线性连接,可以说是一个“超链接”结构。为了引导学生自如地遨游于这个知识与技能的海洋,从而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就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面对高科技产品而产生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帮助他们建立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实践证明,为达到此目的,以一系列的基本操作为切入点,是搞好教学、编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捷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以及文字处理、数据表处理、图形处理、音像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应用,还包括因特网的访问、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等。众所周知,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日趋“完善”,商家还在不断地为它们开发新的功能。面对这些庞大、繁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尽无休的系统,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学习、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对此,信息技术教材应为他们组织一个知识与技能的最小子集,引导学生从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方法入手,逐一学习有关的教学内容。所谓基本操作,指的是那些必不可少的、能完成相应系统最基本的处理功能的、在掌握它们以后可以举一反三的操作。 纵观已出版的计算机教材和信息技术教材,凡是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注意了这三方面的问题,编写时都体现了“立足基本操作”这一重要的特点。 2. 渗透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概念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等,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必须了解的常识;是否掌握信息及信息处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已经成了衡量人们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因而,让学生了解、理解或初步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信息技术的理论、思想、方法涉及半导体物理、电子工程、布尔代数、数字逻辑等众多学科。由于学生受到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可能也没必要向他们系统地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比较成功的教材一般都采用了“渗透基础知识”的编写原则。所谓“渗透基础知识”,就是在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学为所用地引入相关的知识、思想与方法,用到一些,介绍一些,暂时不用的,以后用到时再介绍。也就是说,这类教材打破了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本身的惯例,合理选材、妥善编排,为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顺序。 实践证明,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育 课程目标 教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