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四篇】.pdf
《关于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四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四篇】.pdf(5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关于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十四篇】第一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 克和 30 克,右盘:50 克,中间刻度指向 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5、举反例:5X293070 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 1、像 30+X=80、X+20=70、2X=100 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第二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手整理起驾为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 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 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教师提问:“你围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答:“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提问:“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五、板书:四边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第三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 1 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2课本练习第 2 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3课本练习第 3、第 5 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4课本练习第 4 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总评: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第四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20 篇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 克和 30 克,右盘:50 克,中间刻度指向 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举例:60+X=8070+20=9050-20=30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20 篇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5、举反例:5X293070 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 1、像 30+X=80、X+20=70、2X=100 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第五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 克和 30 克,右盘:50 克,中间刻度指向 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5、举反例:5X293070 是等式吗?学生:不是。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二)方程 1、像 30+X=80、X+20=70、2X=100 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第六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 1-7 的。2、我说你答举例:67=3、开火车,师说生答。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师:一共有几个果子?生:三七二十一,21 个。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生:一共有 7 个小矮人,每人 3 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生:3+3+3+3+3+3+3=21(个)(板书)师:这是几个 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生:7 个 3,三七二十一。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生:有汉堡和薯条。师:好,完整地说。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 2 个汉堡。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 2 个汉堡,7 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生:27=14(个)师:薯条呢?生:77=49(个)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 7 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 7 的乘法口诀。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生:(读)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生:47=28(块)第二、三题(开火车)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 1、2 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 2 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意见:今天,我听了陈老师上的校级公开课,课题为二年级上册数学7 的乘法口诀。在学习 7 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1-6 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 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 7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 1 只小船需要 7 个三角形,2 只小船需要 2 个 7 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从表象上理解 1 个 7,2 个 7 是14,21 是几个 7 相加的和,28 里面有几个 7 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7 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 7 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 7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观察七言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背上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较;其次、自由背口诀的时间稍长了些,还可以多换几种形式背更丰富学生的记忆。第七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课前谈话: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 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1)组 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 4 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 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师:有什么问题?生 1:扇形面积不会算。生 2:看成三角形。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2)组 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 4 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4、回顾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1)组 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 16 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师:为什么要折成 16 份?组 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课件演示 16 等分、32 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 128 份、256 份,就能想像到吗?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 32 等分的过程。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 32 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2)组 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 16 分,更象了。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师课件演示 32 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 份、128 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4、回顾小结。(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2、反馈:生 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生 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师:除以 32 是什么意思?生 2:如果等分成 32 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 32 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 32。师:为什么除以 2?生 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师:乘 32 又是怎么回事?生 2:整个圆有 32 份。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生 4:C=2r,乘 2 除 2 抵消。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 64 份呢?128 份呢?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 10 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心得: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第八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 3 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 0.8 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3交流汇报。(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7.练习(口答)(1)一个圆柱体积是 27 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一个圆锥体积是 150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2做“练一练”第 1 题。(1)指定 2 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3判断(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3)圆锥的底面积是 3 平方厘米,高是 2 厘米,体积是 2立方厘米。()4做“练一练”第 2 题。提问:谁能说一说做第 2 题的思路?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5完成练习八第 2 题。(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3)做实验加深理解。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 6 厘米,高 12 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 1、3 题。第九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 1 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2课本练习第 2 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3课本练习第 3、第 5 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4课本练习第 4 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总评: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第十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 6 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 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师:小结:正方体的 6 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 6。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 6 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 3。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3.教学例 3(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 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 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学生 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学生 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 5 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篇 关于 小学 数学 听课 记录 十四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紫***】。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紫***】,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紫***】。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紫***】,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