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定稿).doc
《毕业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方案(定稿).doc(2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 题 方 案 淳口镇中心校课题组 执笔:高德苗 罗长贵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曾这样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就中学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科课程中教与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学科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当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观念告诫我们,我们的学科教学不应局限在课本上,也不应局限在课堂上。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打破这一束缚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学科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既定的教科书、教参等;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教育基地;三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四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各学科教学信息平台、互联网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课程资源的整理使用变得更有条理。例如借助信息平台搜集整理教学中所需的相关资料:文字、图表、图象;更易操作,鼠标一按即到;更有个性,要声有声,要形有形,能变能动,声形并茂。尤其是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课程资源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最终实现对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筛选、整理、积累,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目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电视台、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在大力普及之中。教学设计、专题研究、课件开发有了一批基本队伍。然而在知识爆炸或称之为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和知识就象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在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今天,应当清醒地看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设备再好,也是空架子。我们不得不承认,我校现在的师资队伍中,仍有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或对新媒介对教育的挑战准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其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占有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不足。再次,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当成一种纯技术的操作行为,只有技术操作而没有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把手段陈旧的“满堂灌”变成了借助现代技术的“电灌”。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旨在使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理论依据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制高点!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且传统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不仅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引发教育教学两方面的变化: (1)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 (2)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与教材模式的变化。 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就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以达到学习者学习的最优化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的研究,尤其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教学过程双向互动的教学设计; 其二,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 其三,从孤立地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到重视技术与教育之内在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新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模式之创新,正在孕育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新一代教师,他们不仅代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而且代表中国教育的未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所依据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素质教育思想; (3)、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向外传播的过程,是特定的个体和群体运用一定的媒介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活动。传播理论提示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及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4)、学习理论。 (5)、教育教学理论。 三、研究原则 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将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以下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 1、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3、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 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4、知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体性原则: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6、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理论假设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以往,人们更多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教学媒体,而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学习方式,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深层含义,即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习生活系统之中,培植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活系统,其中包含丰富、有力的物质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工具等),包含有效的社会和文化互动,使学习者可以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中有效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和谐地发展。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者及其群体与学习环境交互的中介,具体发挥四种主要功能: (1)、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 (2)、媒体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 (3)、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产品; (4)、支持学习者与学习伙伴成员的交往互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教学融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2、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3、要有信息技术的环境;4、要有明确的整合目标。通过整合,协调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材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教学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具体到学科,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使学科课程在培养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重要目标。 四、实验目标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教学资源的整理变得更富条理、更易操作、更有个性。尤其是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主要有两个途径:(1)建立大教育观,通过编辑网页,建设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的教师个人主页。如语文教师的个人主页,可设置“我的藏书”(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著作、历史纪实、思想前沿、通俗文学、其它书籍、教研参考等)、“我的笔记”(主要是自己的读书札记、读后感、随笔等)、“我的发言”(分上课发言、正式发言、私下发言等)和“我的骄傲”(主要是自己的学生的优秀作品)四个部分去不断积累、整理和优化,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科教学资源库就能够建立起来。(2)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新建文件夹的方式,对同一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在我们的文件夹中,应该存储这样一些教育教学资源:①教育理论②课题研究③电子教案④各类课件⑤课件资料⑥教研论文⑦教育技术⑧教育管理等。同一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当一个教师占有足够多的教学资源的时候.实现课程整合,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他所有的教学设想,才会有坚实的材料基础。我们要进行课程整合,首先要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这是前提。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学科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建构环境,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如赏析话剧《雷雨》(我的教学重点是“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可首先设计一个类似电影海报中的电闪雷鸣的“雷雨”画面,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雨声,在这种背景下导入课文,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共同融入剧中这段情感风暴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时插话剧《雷雨》片断,文学艺术、舞台艺术,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欣赏、分析、讨论综合在一起,使剧中激烈的人物冲突(性格冲突)、人物性格多层次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使教与学,都获得了一种极大的愉悦感。再如,教学初二政治《国家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公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一课时,我们的教师收集、设计了一组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漫画,并从网上下载了某地将拒绝送子女上初中的家长送上法庭的专题报道。这样,通过呈现一系列画面,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具有说服力。如果一个学科教师还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间教室,而不去努力创设良好的学科教学情境,那么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应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具体到学科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结构,应该说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和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媒体与网络的介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易改变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可以使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就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四)、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 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五)、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 五、研究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学校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二)、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学校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 2、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 (三)、课程整合的深入过程 1、从本学科开始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应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分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 2、从易到难地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应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课程较高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如多学科的设计和跨学科的设计或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等,最后进入超学科的整合设计。 3、在协作中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实施课程整合计划,学校营造一种协作的文化,建立一种协作的机制,教师学会协作的技巧。 4、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特有的属性,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以适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应迅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和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7、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的革新。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8、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六、课题研究中相关子课题 (1)电教教材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整体效益研究; (2)健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管理体制,注重应用实效的研究; (3)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研究; (4)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教学重点的研究; (5)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差异教学的研究; (6)运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7)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 (8)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研究; (9)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研究; (10)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研究; (11)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 (12)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研究; (1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及管理的研究; 七、课题实验中急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 1.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采用案例教学,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技能很多,广大教师又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应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中的实际要求基础上,按学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培训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内容应易学、实用,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 2.加强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三级教研部门的作用,鼓励学校内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及教学交流活动,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坚持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步。 在每种信息技术装备到位后,甚至是在到位前就应开始有计划、分层次的技术培训,培养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可以将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首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形成骨干队伍,为广大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4.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教师的在职培训,建立层次多样、形式灵活的培训机制。 (二)加强对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及管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研究单位共同抓好此项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从开始的小范围的实验到全校性大范围推广,每个环节都需要重视和加强评价和管理,保证此项教育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特点,可以从课程评价、设备使用情况评价、实施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来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判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并为如何改进实施方案和实践策略提供依据。具体的评价方案可由学校、某学科参照下表制定,并依据评价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地管理。 评价体系中四种评价的涵义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评价目的 评价功能 课程评价 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材料 判断学科教学整合中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改进的方向 为修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判断教学实施结果提供依据 设备条件评价 信息技术硬件 信息技术软件 判断学科教学整合中使用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条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可用性;提供改进的建议 了解设备的基本情况,为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 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过程 详细观察和记录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了解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程度;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陷 指导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实践的详细记录,为判断和解释实践结果提供依据 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 学生 测量、解释和判断学科教学整合的效果和价值 决定学科教学整合改革方案的继续、中止或修改 八、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方法: 1、自然研究法:采用自然状态下各学科随机抽取实验班,进行纵横结合实验研究。 2、研究过程中重在归因分析,寻找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3、各学科与子课题之间执实行个案分析法。 4、注意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6.9—2007.1) (1)确定课题组、实验班、实验人员。 (2)各实验人员选定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3)培训资源管理员、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7.1—2009.6) (1)2007.1—2007.12,在部分班级进行初步实验,摸索出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资源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经验,初步形成教学软件资源库,探索共建共享模式。 (2)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前测,建立学生档案。 (3)做好实验课例、个案分析等日常实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数据整理。 (4)写出第一阶段实验报告和总结,撰写实验论文。 3、总结阶段(2009.1—2009.6) (1)对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编辑成册。 九、课题的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李建华 校长 课题组组长:高德苗 数学教研组长 罗长贵 语文教研组长 课题组成员:屈先创 教科室主任 厉朝辉 教务主任 邓胜厚 副校长 黄运华 英语教研组长 张 彪 信息技术教师 网管员 朱永安 信息技术教师 邓细江 政史地教研组长 张晚良 理化生教研组长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李建华 课题论证: 罗长贵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高德苗 罗长贵执笔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高德苗 罗长贵 黄运华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十、保障条件 1、硬件支持:(1)16座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教学管理局域网、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 2、软件支持:k12资源库,国之源资源库,已购入的各种软件,互联网上资源; 3、理论支持: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 4、经费保障:课题组所需经费及用途如下表 用 途 金 额 来 源 培 训 25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参观学习 15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购有关书籍资料 15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研究人员补助 15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课题成果奖金 30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合计 100000元 学校自筹资金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2、通过在相关学科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4、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建成能适应教育和教学管理要求的校园网; 6、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论文。 编号 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信息技术 课 题 名 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李建华 负责人所在单位: 淳口镇中心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06、6、1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有权使用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向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明确课题研究的性质。遵守研究成果先鉴定后发表的要求。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或主要承担者,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人(签章): 李建华 2006 年 6 月 8 日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信 息 技 术 与 学 科 教 学 的 有 效 整 合 研 究 关键词 信 息 技 术 学 科 教 学 整 合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综合 研究类型 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负责人姓名 李建华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62 年 6 月 9 日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职务 中学一级 研究专长 物理实验教学 最后学历 大专毕业 最后学位 担任导师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湖南省 所属系统 教育系统 工作单位 湖南省长沙浏阳市淳口中学 电子信箱 lyckzx@ 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浏阳市淳口中学 邮政编码 410326 联系电话 学校电话: 07313348042 个人手机:13875891839 身份证号 430123620609207 主 要 参 加 者 姓 名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高德苗 1963、4 中一 课题、数学教育教学 专科 淳口中心校 罗长贵 1972、7 中一 课题、作文教学研究 本科 学士 淳口中心校 屈先创 1968、8 中一 课题、外语教学研究 专科 淳口中心校 黄运华 1973、1 中一 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本科 淳口中心校 厉朝晖 1968、8 中一 教学管理研究 本科 淳口中心校 邓胜厚 1967、9 中一 德育管理研究 专科 淳口中心校 张 彪 1982、1 中二 网络管理 本科 淳口中心校 朱永安 1977、11 中二 软件制作 本科 淳口中心校 邓细江 1970、1 中一 历史教学研究 本科 淳口中心校 张晚良 1971、9 中一 物理教学研究 专科 淳口中心校 肖 钊 1978、6 中二 数学教学研究 本科 淳口中心校 王启明 1974、12 中一 语文教学研究 本科 淳口中心校 预期最终成果 预计完成时间 2009 年 6 月 30 日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改革的“度”》 高德苗 论文 获省教科院2005年度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5 《浅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李耀国 论文 湖南省电化教育研究会 2005 《浅谈学生素质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培养》 戴 淼 论文 湖南省电化教育研究会 2005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点探索》 高德苗 论文 “师魂杯”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 2004 《电教课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的运用》 慕明志 论文 获省电教馆2004年度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4 《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的思考》 易秋萍 论文 《中国教育发展》 2006 《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王启明 论文 获省电教馆2004年度论文评比一等奖《教育科学杂志》 2004 《运用信息技术,搞好数学教学》 聂厚仁 论文 《中国教育研究杂志》 2004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罗长贵 论文 获省电教馆2005年度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5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李建华 论文 湖南省电化教育研究会 2005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十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数学学习方式优化研究》 教学实践 2003、9 长沙市教科所 良好 《信息技术与文史类课程整合研究》 教学实践 2004、7 长沙市教科所 良好 《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研究》 教学实践 2004、7 浏阳市教育局 良好 四、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全社会和整个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以英特尔R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为主要成功范例。这三种课程整合模式是在国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引入国内,各有特色,对国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这里仅举两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两个项目,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 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思考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每年数以百亿计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究竟带来了多少质量效益?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奖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在热闹的表面现象下,还-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 学科 教学 有效 整合 研究课题 方案 定稿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