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doc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自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数学课堂有哪些无效的劳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长期困惑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课堂质量 质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结果不能实现课堂质量,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②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 课堂气氛是教学的软环境,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学生在宽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往往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课堂气氛是教学的软环境,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学生在宽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往往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教学、教材、学生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1、有效把握预设目标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可以说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确立预设目标,要看学生,看教材,看标准,同时结合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以探索性,体现性,过程性的目标为线,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 渗透在其中。 2、准确表述预设目标 在对教学目标定位后,怎样精确落实也是比较关键的,与过程相比,有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往往比较草率,缺乏思考,为定目标而定目标,忽视对教学目标精确的定位和落实。参看某些教案,我们发现不少教学内容表述空泛化,目标应用普通化,文字描述缺乏逻辑性。这样,教材传递的信息涵义不精确,无疑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3、随机确立“非预设目标”,把握课堂“航向”。 要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关注“动态生成性”这个目标,所谓“非预设生成性”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从“预设”到“生成与构建”,实现教学理念上的超越,“非预设生成性”的课堂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漏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教师理应切实提高自己的真功夫,找准动态生成的生长点,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的因素,对生成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炼,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生成”成为顺应时代的“望远镜”。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下准备了大量的京剧脸谱。在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一展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国粹”。最后,老师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则大声地说:“国粹就是鬼脸。”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策略: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这个过程。 可见,要提高课堂实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状,更应拓展教学目标指向的空间,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 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要尊重教材,其次是超越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例如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听到这,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情境创设被当作了点缀,甚至偏离了教学的中心,出现了“假情境”。 鉴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 ①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②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③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④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前面的例子告知我们学习情境的创设离开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创设学习情景的对策: 策略: ①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又如在上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李艳老师在讲除法计算的那课,上课伊始,她直接出了一则谜语:在有余数的除法的大家庭里有一对兄弟,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抢着回答:除数和余数。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的教学,几乎是由教师、学生一问一答而构成的,句式简短,节奏明快。其间,教师问的随意,学生答得从容,似谈心,似拉家常。整个过程,清风徐来,波澜不惊,丝丝入扣,润物无声。这样的情境创设,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揭示了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②创设有思维价值和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情境; 案例分析: 也是在那次,俞老师讲同一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开课的:首先她播放了一个无声的动画片。接着开始发问:“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好看的动画片,却没有声音,老师想为动画片招聘一个配音演员,谁愿意啊?同学们大声喊:我愿意,我愿意…..就在这时俞老师又说,既然有这么多同学愿意,那么就看谁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老师就聘她当配音演员….想想看枯燥的计算课,在这样的情境下拉开了序幕,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说创设这样的情境,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和探究热情的调动,又富有挑战性,真的很好。 ③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童话是孩子们非常喜欢、非常感兴趣的,通过童话可以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达到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这一节,我采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天热口渴难忍,八戒找不到水,却找来个西瓜,悟空提议:‘为公平起见,师徒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一脸不高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最少要吃五分之一。’沙僧听了直笑:‘给你八分之一如何?’八戒听了高兴地接了过来。忽然,他拍着脑袋说:‘我真傻。’我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就引出来了:‘八戒是否吃得最多,为什么他说自己傻?’分数的大小该怎样比较?”这样的童话故事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④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⑤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对策在教学中一定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是关于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 以前听李菲老师教学圆周长时,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的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李老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李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公园里有一棵千年古树,它是我市重点保护文物,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那是文物怎能锯吗”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绳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同时,学生探索发现的内容是丰富的,也是高效的和充满智慧的。那么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情境具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凸现精彩!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找准切入点,把握生长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 ①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 ②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③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④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 ⑤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 对策 ①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②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③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④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对策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我这里有一个案例: 内容是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我变成8个了。”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那么,生成资源来自哪里? 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思考: 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 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 :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五)、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称为数学双基。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牢固,能力必须训练,不断提升。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双基加强,质量提高,双基削弱,质量下降,可以说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如何通过抓双基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训练的时间和数量,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特征,课堂上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就在前25分钟,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灵活根据每一课时的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准确把握复习、新知、练习等环节的内容并合理安排时间,力争使每一堂课探究新知内容都能在前25分钟之内进行完,然后再适当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 二是习题的编排做到起点低、步子小、节奏快、容量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都是根据学生学生年龄特征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情况而确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结合教材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既实现训练目标,又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是习题选编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去理解、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二、三位数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开放题:两数相除,商是14,余数是36,被除数最小是几,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习题的模式,即告诉被除数与除数,让求商与余数,而且是顺向思维,但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根据余数得知除数最小是37,而且要进行逆向思考才能求出被除数,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了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是习题编选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内容要尽可能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估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本班的学生人数为例先估算本年级学生人数,进而再估算本校学生人数,这样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既学到数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教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数学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夯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知识与技能目标,应从下面三个层次来考虑。 1、情境创设: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由学生发现或老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课堂上的思考、操作、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的。没有问题的情境教学几乎是不存在的。那么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与我们生活中有意义、价值的数学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故事、有趣的游戏、大胆的猜想比赛等呈现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给学生注入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能力。 2、新知探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面以教学四年级教材“确定位置”为例。 1、在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老师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想想开家长会时,你的家长会坐在什么位置?接着请在纸上把你坐的位置表示出来。这都是学生熟悉而又亲切的情境,孩子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看教室座位图的活动中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这种感受不是靠老师讲解获得的,而是学生体验的结果。 2、在体验中建构概念。用数对表示“自己教室的座位”就是这节课最好的一个体验,每个孩子孩子都可以马上学以至用,用数对确定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并站他们在与同桌同学的横向对比和与前后同学的纵向对比中进一步认识数对,发现数对的特点。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过脑子思考、眼睛观察、耳朵倾听、嘴巴表达、双手操作。所学知识最终会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的活动,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它需要通过创造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的。 如教学四年级教材《垂直与平行》时,老师可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出有两条直线组成的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对所画出的图形的进行分类,如果学生把相交的分为一类、垂直的分为一类、不相交的的分为一类,为了进一步揭示概念,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把直线进行延长,并把他们分为两大类,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准确分类,同时教师也可自然揭示垂直与平行的意义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这个目标有两个重点: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 (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